黎潔麗
摘 要:對思維地圖的概念、特征和類型都作出了簡短的介紹,并舉例說明其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思維地圖;類型;小學英語
思維地圖(Thinking map)是David Hyerle博士在1988年提出的第三種視覺工具。它是基于當代信息加工心理學理論和認知心理學基礎上的幫助學習者學習的一種語言工具。它是頭腦風暴網狀圖(包含思維導圖)和特定內容圖形組織器這兩種主要視覺工具外的第三種視覺工具,將頭腦風暴網狀圖的靈活性、特定任務圖形組織器的結構與為了加強批判性思維的深度和復雜度的視覺模式結合了起來。[1]
一、思維地圖的類型
思維地圖是學習者用來建構知識、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和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可圖視化工具。根據在思考時的八種基本思維過程,思維地圖主要分為八種類型:圓圈圖、氣泡圖、雙氣泡圖、樹狀圖、括號圖、流程圖、復流程圖和橋狀圖。[2]
二、思維地圖的應用舉例
思維地圖是學習者用來構建知識、發(fā)散思維、提高學習能力的一種可視化工具,八種類型分別對應人在思考時候的八種思維過程。[3]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用思維地圖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寫作、邏輯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1.圓圈圖(Circle Map)
可在上課前幫助學生回顧知識,對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了解;也可以用作頭腦風暴,由主題進行發(fā)散,以此訓練思維的廣度。
如在教學人教版PEP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有關職業(yè)的主題時,可以使用圓圈圖了解學生已知的有關職業(yè)的詞匯。
2.氣泡圖(Bubble Map)
可用于頭腦風暴,對主題展開聯想,訓練思維的廣度。如在教學人教版PEP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有關朋友的主題時,可以使用氣泡圖引導學生用形容詞對自己的朋友進行描述。
3.雙氣泡圖(Double-Bubble Map)
可以用來比較兩個主題或相似概念的異同,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不同點,還能促進學生對共同點進行總結分析。如在教學人教版PEP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關今昔變化的主題時,可以使用雙氣泡引導學生對同一所學校的今昔進行對比。
4.樹狀圖(Tree Map)
可以在課前或者是課中讓學生搜集與話題有關的細節(jié)信息或者在閱讀課中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細節(jié)進行推理。
如在教學人教版PEP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閱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圖片讓學生用樹狀圖猜測發(fā)生的事情。
5.括號圖(Brace Map)
將整體分解成部分,主要用來呈現物體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教師可以用括號圖來對文中提到的物體進行結構性的分析。如人教版PEP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閱讀課的結構是電子郵件的文體,教師可以用括號圖讓學生直觀了解英文電子郵件的構成。
6.流程圖(Flow Map)
可以展示事件發(fā)展的各個階段或者步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程序性思維和統(tǒng)籌能力。如人教版PEP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主要學習如何用一般將來時的結構來談及周末計劃的話題,在讀寫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用流程圖來引導學生規(guī)劃好自己的周末計劃,然后再根據流程圖來書寫作文。
7.復流程圖(Multi-Flow Map)
通常用來展示和分析因果關系,能直觀地看到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和結果,也可以用復流程圖來進行事件的預測。復流程圖的使用可以用來幫助學生理清事件的成因和導致的結果,幫助學生分析事件的起因和結果,讓學生對事件的發(fā)展有一個更加清晰和直觀的理解。如人教版PEP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詞匯課主要學習有關情緒的單詞,如angry,afraid,sad,worried,happy等。在詞匯課的運用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根據圖片復流程圖開展對話交流。
8.橋狀圖(Bridge Map)
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的類比關系;在課堂中可以用來認識新的概念,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也可以在教師做好示范后,讓學生仿照例子填補類似的相關聯的事物。
總之,思維地圖都是基于圖表形式的可視化的思維工具。分清不同類型的異同,認清它們之間的優(yōu)劣之處,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才能更加準確地選用貼切的表征方式,從而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和構建圖表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楊凌.概念圖、思維導圖的結合對教與學的輔助性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6(6):59-61.
[2]徐晨紅,蔡亞萍.概念圖、思維導圖和思維地圖的辨析[J].科教文匯,2010(11):108-110.
[3]邢文駿.思維地圖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9(Z1):1-2.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