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之 圖片提供:廈門歌舞劇院
OUTLINE / On July 1, the Xiamen Song and Dance Theatre premiered the original musicalSong of Gulangyu, a story that commemorates heroes of the past.
2019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8周年。這個日子,尤其會讓人聯(lián)想起“信仰”的命題。巧的是,就在這天,由廈門歌舞劇院創(chuàng)作演出的原創(chuàng)音樂劇《鼓浪如歌》首演。顧名思義,這部作品一定和廈門鼓浪嶼有關(guān),而如此詩意的劇名,講述的又是一個怎樣的故事?150分鐘過去了,在音樂、歌聲、表演中,一段塵封的往事,一群值得銘記的英雄戰(zhàn)士,越發(fā)清晰起來。
音樂劇《鼓浪如歌》,編劇王儉,作曲藍天,總導演王曉鷹,導演信洪海、王劍男;主演鄭棋元、張蓓、陳煜生等。觀劇的時候,我的腦海中一直閃現(xiàn)著兩個字——“生命”。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部作品的主題,就是“用生命挽救生命”。這兩個生命的指向不同,第一個“生命”指的是活生生的“人”,是當年為解放鼓浪嶼,戰(zhàn)斗在烽火一線的解放軍戰(zhàn)士們鮮活的、蓬勃的、寶貴的生命。第二個“生命”指的是承載生命的島嶼——鼓浪嶼,鼓浪嶼的“生命”是古老而鮮活的。謂其古老,是因為它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謂其鮮活,是在漫漫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它始終保持著勃發(fā)的生命力!
一座島嶼的“生命”,就是這座島嶼上所有生靈和歷史的“生命”。怎樣讓這座島嶼插上鮮紅的旗幟?炮轟是最簡便的方法,然而炮轟的殺傷力不言而喻,幾炮轟下去,收獲的,恐怕就是一塊僵尸一般的土地。打還是不打,是這部劇最核心的焦點。其實,“打或不打”就是在講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這是這部作品最值得人信服的主題立意。表面看,這部《鼓浪如歌》似乎就是一部紅色戰(zhàn)爭題材的主旋律作品,但是深入挖掘下去,會發(fā)現(xiàn)其中揭示出一種意味深長的當代觀照。
解放鼓浪嶼的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jīng)成立了。當毛澤東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一個全新的共和國誕生的時候,人們不該忘記,北京這座千年古城,若不是和平解放,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厚重的歷史文化,恐怕難保不會在戰(zhàn)火中成為斷壁殘垣或化為灰燼。
由小小的鼓浪嶼即可聯(lián)想到大大的地球。這顆宇宙中最美麗的藍色星球的“生命”,正在因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各種污染、無休止的索取、掠奪而陷入困境。如果說,當年的鼓浪嶼是處于有形的戰(zhàn)爭當中,那么今天的地球則處于一場無形的“戰(zhàn)爭”中,這場“戰(zhàn)爭”同樣關(guān)乎“生命”,地球的生命和全人類的“生命”。所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是一個關(guān)乎生命的永恒話題。
《鼓浪如歌》給出的命題深刻而悠遠,而在進行戲劇展開的時候,則充滿了詩情畫意。創(chuàng)作者抓住了鼓浪嶼音樂之島的特征,一架鋼琴,不僅是一個舞臺道具,不僅是貫穿全劇的有形線索,更是一個有聲的“角色”,在不斷變化推進的琴聲中,奏響了一曲“生命的挽歌和贊歌”。
解放鼓浪嶼是一次非常重大的軍事行動,如此宏大的事件,要想通過音樂舞臺藝術(shù)來展現(xiàn),就必須要具象到某一個團隊和人物身上。本劇的戲劇故事落腳于當年駐扎東南沿海的解放軍某團,高政委、王團長是某團的核心領(lǐng)導人,而葉海音則是我黨潛伏在鼓浪嶼的地下工作者,大戰(zhàn)在即,葉海音被召回到部隊配合作戰(zhàn)……劇作家設(shè)置了相對復雜的人物關(guān)系和事件線索,比如葉海音在幾年前曾經(jīng)與高政委戀人的關(guān)系,后又不辭而別,兩人重逢之后由誤解到信任等等,但是因為舞臺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這些關(guān)系線索并沒有從橫向和縱向深入展開,而為了交代清楚這種復雜關(guān)聯(lián),也使得上半部分戲劇進程略顯松散;進入后半段,矛盾集中于是否攻打鼓浪嶼,從全劇的戲劇結(jié)構(gòu)鋪排來看,這才是全劇的核心事件和焦點。雖然這個焦點提出得比較晚,但是一旦亮出之后,隨后的戲劇發(fā)展就緊緊圍繞此焦點,戲劇的推進更加迅速,整體結(jié)構(gòu)也更加緊湊,讓這部劇的后半段更加富有觀劇的緊張感和吸引力。
本劇的音樂創(chuàng)作富有音樂劇的特征,旋律優(yōu)美動聽,節(jié)奏感、律動感都很強,對于福建當?shù)孛褡迕耖g音樂的運用也都恰到好處。很多唱段和音樂都有比較鮮明的容易記憶的特征,今后若能多多演出的話,會具有傳唱的可能性。
總體來看,本劇前半部分雖然劇情相對松散,但是音樂比較完整,音樂劇的特征也更加明顯;而后半部分,當戲劇矛盾沖突集中迸發(fā),需要音樂來烘托氣氛、推進情緒的時候,反而出現(xiàn)了集中篇幅的對白敘述,音樂在很多地方?jīng)]有起到有效的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也削弱了音樂劇這一體裁本身應(yīng)有的特征。期待首演之后,主創(chuàng)團隊能夠?qū)Υ诉M一步梳理完善。
(攝影:劉海棟)
(攝影:劉海棟)
從二度創(chuàng)作來說,舞臺整體呈現(xiàn)流暢,舞美虛實結(jié)合,場段之間銜接、切換景都很自然、迅速。鋼琴道具的運用尤其出彩,將這部劇的核心主題凸顯出來。廈門歌舞劇院近年來做了不少優(yōu)秀的音樂話劇作品,很多演員即便沒有接受過專業(yè)的聲樂訓練,但是在戲中不斷實踐鍛煉,也練就了他們比較出色的綜合表現(xiàn)能力。這部劇中,演員們既要唱、又要演,有時還要舞,難度不低,但是完成度都不錯。舞臺上全部演員大概不到30人,雖然人員極其有限,但是通過導演的巧妙調(diào)度,讓很多場面看起來宏大而震撼。特別是幾個反映戰(zhàn)斗、渡海的場面,無論是表演還是氣勢都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應(yīng)該說,《鼓浪如歌》這部音樂劇甫一亮相就顯示出不錯的成色,繼續(xù)打磨,作為向共和國70周年的獻禮之作,定會在廈門歌舞劇院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歷程中留下厚重的一筆。
據(jù)說,“鼓浪嶼”之名是因為島上的一塊中有洞穴的礁石,在海浪的沖擊下發(fā)出擂鼓般的聲響,因此得名“鼓浪嶼”。19世紀中葉,基督教開始傳入中國,很多西方人對鼓浪嶼這個小島青睞有加,至今還能看到的異域風情的別墅、教堂就是那時候遺留下來的。也就是從那時起,西方古典音樂開始熏染這座美麗的小島,說家家有鋼琴,戶戶飄琴聲毫不為過。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陳佐湟、鄭小瑛、許斐平等一大批杰出的音樂家都來自鼓浪嶼。當我們今天漫步在鼓浪嶼濃蔭掩映的蜿蜒小道上,聽著遠處陣陣的濤聲和悠揚的琴聲,享受著小島的安寧和美麗的時候,不該忘記,70年前,為了保護小島的完好而獻出青春生命的那群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