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黃丹丹,王秋芳,莊雪玉
海南省人民醫(yī)院1重癥科,2腫瘤科,???70311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近年來,惡性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斷提高,惡性腫瘤已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入慢性病系列[1]。相關研究表明,腫瘤患者康復治療期間,在持續(xù)負性生活事件造成的應激狀態(tài)下,普遍出現(xiàn)心理和情緒方面的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目前,手術是臨床治療腫瘤的最佳手段,而腫瘤根治術是指在切除腫瘤病灶的同時,為了達到根治的目的,又擴大了切除范圍,將病灶周圍的可疑組織和淋巴結一并清除的術式?,F(xiàn)代腫瘤學科認為,惡性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較生存率及病死率更能準確地反映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康復狀況[3-4]。由于腫瘤患者均存在心理困擾,因此,針對腫瘤切除術后患者,必須綜合考慮其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等,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治療[5]。本研究針對綜合心理干預對腫瘤根治術后患者臨床康復及心理健康維護效果的影響進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海南省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腫瘤根治術后患者80例。納入標準:①具有小學以上文化程度,具備讀寫能力,意識清楚,無聽力及認知障礙;②卡氏功能狀態(tài)(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評分≥60分。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病者;②有藥物及酒精依賴史者;③不能配合研究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42例和對照組38例。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性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綜合心理干預。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的基線特征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性護理干預,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評估,為患者及家屬講解術后相關注意事項。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綜合心理干預,由經(jīng)過心理組訓培訓的主治醫(yī)師以上級別的醫(yī)師完成,具體內容:①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造成惡性腫瘤患者生活質量低下的主要原因為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患者出現(xiàn)焦慮情緒多與其缺乏診斷和治療相關信息,過度擔心預后差等有關。因此,根據(jù)不同患者的文化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對文化程度較高、心理承受能力較好的患者進行試探性交流,在患者了解自己病情的同時,介紹一些治療成功的病例,建立患者對治療的信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此外,考慮到重癥腫瘤患者因為對腫瘤的恐懼、治療后康復的不確定性、家庭收入狀況的擔憂而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情緒,可每月組織1~2次各種類型的腫瘤疾病的康復講座,由醫(yī)護人員與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不斷為他們提供病情相關信息,改變他們對腫瘤的認識偏差,使患者認識到腫瘤可通過手術和護理來合理治療,心情好壞對控制或消除腫瘤、緩解病痛、延長生命、改善生活質量等均有一定作用,組織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后康復效果明顯的患者與試驗者進行交流,轉移試驗者們的負面心理和精神狀態(tài)。②爭取家庭的支持。家庭是患者最直接的精神支柱來源,因此應強化腫瘤患者的家庭力量,動員親友多陪伴患者,積極幫助解決問題等。③改善重癥監(jiān)護室的環(huán)境。盡量降低設備產(chǎn)生的音量,晚間盡量只開床頭燈,為重癥腫瘤患者營造舒適的休息環(huán)境,鼓勵患者休閑的時候放松心情聽輕音樂,參加群體活動,調整其身體功能狀態(tài),提高免疫系統(tǒng)功能。叮囑患者每天清晨運動1次,運動時間為30 min。30天為1個療程,持續(xù)干預3個療程。
比較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并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3個療程后的心理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進行評價。
采用醫(yī)院自制調查問卷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問卷總分為100分,>85分為完全滿意,60~85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完全滿意+基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6]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整體評估,該量表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及精神病性9個因子,共90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0分表示從無,1分表示輕度,2分表示中度,3分表示偏重,4分表示嚴重。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7]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8]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抑郁情緒進行評估,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與抑郁程度越嚴重,評分<50分表示正常,評分≥50分時,分數(shù)越高表示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采用健康調查簡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9]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u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整體護理滿意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u=2.058,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5.2%(40/42),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 68.4%(26/3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937,P<0.01)。(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情況[n(%)*]
干預前,兩組患者SCL-90量表各條目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CL-90量表中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及精神病性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的比較(±s)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條目 時間 觀察組(n=42) 對照組(n=38)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3.26±0.47 1.48±0.25*3.71±0.52 1.53±0.27*3.66±0.47 1.56±0.28*3.72±0.46 1.63±0.28*3.77±0.46 1.71±0.29*3.24±0.45 1.01±0.21*3.16±0.39 1.02±0.25*3.29±0.47 1.09±0.27*3.29±0.48 1.12±0.23*3.53±0.49 2.79±0.41 3.55±0.43 2.88±0.38 3.54±0.42 2.84±0.38 3.69±0.47 2.72±0.39 3.48±0.44 2.84±0.37 3.19±0.42 2.81±0.36 3.08±0.42 2.56±0.33 3.22±0.43 2.63±0.35 3.25±0.49 2.27±0.34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抑郁評分的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抑郁評分的比較(±s)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1
指標 時間 觀察組(n=42) 對照組(n=38)SAS評分SDS評分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71.38±8.39 50.39±6.72*75.18±8.74 48.29±5.75*70.94±8.28 66.53±7.29 74.85±8.62 68.29±7.79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F-36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F-36量表中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生理功能及身體疼痛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5)
表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s)
表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s)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1
維度 時間 觀察組(n=42) 對照組(n=38)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生理功能身體疼痛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55.78±6.28 86.17±9.25*60.25±7.28 88.94±9.73*50.17±6.02 81.93±9.17*57.92±6.28 86.72±9.83*61.92±7.25 84.95±9.18*55.19±6.71 78.16±8.05*56.19±6.29 73.87±8.31 61.09±7.22 75.02±8.21 51.03±6.24 62.37±7.84 57.19±6.78 75.33±8.64 62.26±7.53 76.77±8.52 56.32±6.26 65.48±7.39
腫瘤是機體內各種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組織細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因這種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塊狀突起,也稱贅生物。在腫瘤疾病折磨下,多數(shù)患者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0]。相關研究表明,腫瘤細胞會出現(xiàn)不同于正常細胞的代謝變化,同時腫瘤細胞自身可通過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之間的轉換來適應代謝環(huán)境的改變[11]。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綜合心理干預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內容包括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等,它們在疾病預防、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肯定了綜合心理干預在醫(yī)學中的地位[9]。由于腫瘤患者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及腫瘤本身帶來的身體疼痛,部分患者不了解腫瘤根治術的治療意義和重要性,導致其心理遭到創(chuàng)傷,出現(xiàn)恐懼、焦慮和抑郁等不良心理變化[12]。因此,通過綜合心理干預治療,可使患者的心理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但目前多數(shù)醫(yī)院很難實現(xiàn)這一點,關于腫瘤根治術患者心理問題的解決與改善,臨床上大多依賴護理人員[13]。
綜合心理干預是通過心理、生理等各個方面來接觸患者的一種干預方法[14],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轉移腫瘤患者對疾病的關注度,以消除患者的恐懼和疑慮為目的,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勇氣,提高機體的活力和免疫功能。②通過講述綜合護理成功的案例,鼓勵與促進患者積極接受治療。③給每位患者講述康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治療過程中須保持正確態(tài)度及方法對待病情,以達到康復目的[15-17]。相關研究表明,生活質量是判斷腫瘤根治術患者經(jīng)護理后身體健康與生活水平的綜合指標,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①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②患者對疾病的焦慮感,對生活的滿意度等;③患者的社會功能;④疾病引起的癥狀和體征;⑤疾病對患者經(jīng)濟狀況的影響等[18-19]。由此可見,生活質量對腫瘤根治術患者預后尤為重要[2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CL-90量表中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SAS、SDS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SF-36量表中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生理功能及身體疼痛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本研究在綜合心理干預模式中,通過給予患者精神支持、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放松訓練及加強護士與患者交流等心理干預措施,有效改善了患者及家屬的不良情緒,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進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可見綜合心理干預在腫瘤根治術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治療意義。
綜上所述,綜合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提高腫瘤根治術后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