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桂榮,李魏,王華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婦科,鄭州450052
宮頸癌是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手術治療是宮頸癌的有效治療措施,因此,大多數(shù)早期宮頸癌患者選擇進行宮頸癌根治術治療,雖然宮頸癌根治術的治療效果值得肯定,但手術對患者的損傷較大,會破壞患者生殖系統(tǒng)的結構,且患者術后容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從而給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導致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影響患者術后康復[1-2]。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治療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因此,如何在保證手術治療效果的基礎上,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至關重要。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改善宮頸癌患者的圍手術期指標,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3]。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是一種集多模式、多學科為一體的圍手術期護理路徑,通過優(yōu)化圍手術期多個環(huán)節(jié)的護理,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對患者造成的應激反應,促進患者早期康復[4-5]。本研究分析了常規(guī)護理干預和加速康復外科干預對早期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圍手術期指標及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收治的行宮頸癌根治術的早期宮頸癌患者。納入標準:①經(jīng)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或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宮頸癌;②TNM分期為Ⅰ期;③卡氏功能狀態(tài)(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評分≥70分;④符合宮頸癌根治術的適應證;⑤接受了護理干預;⑥年齡為24~69歲;⑦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意識障礙;②合并視力、聽力障礙;③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④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⑤合并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⑥有盆腔手術史。根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102例早期宮頸癌患者。其中,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患者為觀察組(n=52),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加速康復外科干預的患者為對照組(n=50)。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32~49歲,平均年齡為(40.7±2.5)歲;TNM分期:Ⅰa期20例,Ⅰb期32例;腫瘤類型:鱗狀細胞癌23例,腺癌21例,腺鱗癌8例。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31~50歲,平均年齡為(40.0±3.1)歲;TNM分期:Ⅰa期19例,Ⅰb期31例;腫瘤類型:鱗狀細胞癌21例,腺癌20例,腺鱗癌9例。兩組患者的年齡、TNM分期和腫瘤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按照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根據(jù)患者的病因、醫(yī)師診斷結果以及護理評估結果制訂具體的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藥物護理、病房環(huán)境維護、飲食護理等。
觀察組患者接受加速康復外科干預,具體內(nèi)容:①心理支持,術前與患者充分溝通,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并給予耐心的講解和疏導,消除患者的焦慮感;②腸道準備,術前禁食,于術前2小時飲用400 ml的12.5%葡萄糖溶液;③術中護理,術中嚴格控制輸液速度,注意保溫,不放置腹腔引流管;④術后護理,患者術后3~4天恢復正常飲食,鼓勵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術后每間隔15分鐘進行1次腿部運動;每間隔2小時翻身1次,做深呼吸,下床活動6個小時后在護理人員的協(xié)助下適當?shù)剡M行走動;術后1天,患者自行活動,并適當增加活動量;術后3天夾閉尿管,定時開放,6~8天后拔出尿管,術后注意保溫;⑤為患者制訂詳細的出院計劃,交代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項。
比較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期指標(包括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術后禁食時間)和健康知識掌握得分情況,記錄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抑郁情況以及免疫功能,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
抽取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清晨空腹靜脈血4 ml,以1000 r/min的速度離心5 min后分離血清,放置于-45℃冰箱中保存待測,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和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的表達水平。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6]對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況進行評分,兩個量表均包含20個項目,每個項目分為4個級別,≥50分表示患者存在焦慮或抑郁情緒,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術后禁食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住院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得分為(94.3±5.1)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5.4±8.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4.037,P<0.01)。(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的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指標觀察組(n=52)對照組(n=50)住院時間(d)住院費用(元)術后禁食時間(d)21.3±3.4*7129.2±134.5*2.5±1.3*26.8±2.8 9314.6±122.8 3.7±1.2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低于本組干預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2)
表2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的比較(±s)
縮略語: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注:a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b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1
指標 時間觀察組(n=52)對照組(n=SAS評分SDS評分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66.8±8.4 58.2±6.3a b 65.3±7.6 55.4±6.2a b 67.9±7.8 62.1±6.0a 66.1±7.4 61.3±6.5a50)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IgA、IgM、IgG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IgA、IgM、IgG水平均有所降低。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IgA、IgM、IgG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3)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的比較(g/L,±s)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的比較(g/L,±s)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1
指標 時間觀察組(n=52)對照組(n=50)IgA IgM IgG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2.56±0.42 2.44±0.31*1.89±0.25 1.68±0.32*10.56±2.15 9.89±2.04*2.58±0.35 1.96±0.26 1.84±0.23 1.34±0.21 10.58±2.23 8.02±2.30
術后,兩組患者均出現(xiàn)了并發(fā)癥,包括感染、疼痛、尿潴留、腸梗阻。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為9.6%(5/52),低于對照組患者的30.0%(15/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720,P<0.05)。(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n(%)]
宮頸癌是嚴重威脅女性健康與生命的婦科疾病,發(fā)病率呈年輕化趨勢,手術治療在宮頸癌治療中占據(jù)重要地位,但手術創(chuàng)傷可導致機體出現(xiàn)應激反應,從而損傷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如何有效地減少圍手術期應激反應,加快患者術后康復進程成為醫(yī)護領域研究的熱點[7-8]。有學者認為,對早期宮頸癌根治術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能夠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影響因素,從而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9]。
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最早由丹麥外科醫(yī)師Henrik Kehlet提出,在歐美國家運用廣泛,并逐漸被國內(nèi)同行所接受[10]。加速康復外科理念首先應用于結直腸外科領域,并且成功的案例最多,積累的經(jīng)驗也最多,得到了醫(yī)師和患者的認可,進而將其推廣運用到婦科手術中,如子宮切除術[11]、卵巢惡性腫瘤手術[12]。本研究發(fā)現(xiàn),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加速康復外科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術后禁食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住院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說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與外科手術結合可促進患者的術后康復,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加速康復外科干預是一種具有綜合性、跨學科特點的整體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從整體出發(fā),從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做出護理計劃,可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使護理干預更加標準化[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1),表明在實施加速康復外科干預的過程中,通過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存在的心理問題,并給予心理疏導,能夠明顯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
宮頸癌根治術對機體組織的損傷較大,患者易出現(xiàn)機體應激反應,導致患者術后免疫功能受損,將加速康復外科干預與手術合理結合,對促進患者術后病情的恢復具有積極的作用。加速康復外科是指采用詢證醫(yī)學證據(jù)的圍手術期護理措施,可最大程度地減輕手術應激反應,對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小,可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改善患者預后,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有效的護理服務[15-16]。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IgA、IgM、IgG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1),表明加速康復外科干預可減少機體的應激反應,保護機體的免疫功能。在傳統(tǒng)的圍手術期護理中,長時間禁食、禁水可導致患者的腸道正常生理功能發(fā)生紊亂,出現(xiàn)菌群失調(diào)的現(xiàn)象,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長時間禁食可導致機體電解質紊亂,加重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影響患者預后[1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表明加速康復外科干預可降低宮頸癌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是一種較為安全的護理手段。
綜上所述,加速康復外科干預有助于促進早期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的快速康復,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保護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但是,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如本研究中對于病例的選取存在局限性,且護理干預可能存在主觀因素的干擾,缺少對患者遠期預后的研究;另外,本研究納入的樣本量較小,有待今后進行大樣本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