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日紫烏
滴要:在素質教育深入推進和實施的時代背景下,以美術為代表的,目的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學科重要性逐漸顯現出來。就初中美術這門學科來說,它的教學宗旨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繪畫技巧,使學生在繁忙的學習之余身心得以放松、性情得到陶冶。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卻發(fā)現,不少學生對美術學習提不起興趣,加之教師一味采用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導致美術課堂氛圍沉悶、無趣,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進而不斷促進學生審美意識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是教師關注的話題。基于此,本文從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工作經驗出發(fā),針對相關內容進行闡述,以期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初中美術;培養(yǎng)興趣;多元化教學;電教手段;生活化教學
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情感基礎和內在動力。成功教學的先導因素在于以學生的興趣為先導,巧妙設計教學活動。為此,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性格特征及興趣愛好出發(fā),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合理、巧妙地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美術學習的樂趣所在,在興趣的引導下積極學習美術,發(fā)掘經典美術作品的精髓所在,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意識和美術素養(yǎng),也使美術教學效果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一、多元化美術教學,增添課堂教學趣味
在以往的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一味注重對學生美術基礎知識的講解及美術技能的傳授,采用單調講解或是反復臨摹、繪畫的方式進行美術教學,方式單一,且缺乏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長此以往下去,很容易使學生對美術學習失去興趣。為此,為了轉變這種局面,教師應從轉變教學模式和理念人手,從教學內容出發(fā),采用多元化教學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的課堂教學變得精彩紛呈,學生也樂在其中。
例如,以“校園的春天”這部分內容為例,為了激發(fā)學生對美術課的參與興趣,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及繪畫水平,將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開展小組合作教學。在小組活動中,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標志在實際生活中都有哪些應用,不同的場合的標志有何意義等相關內容,加深學生對標志所傳達意義和內涵的認識。之后,結合本課的知識結構讓學生探討標志的起源、用途、藝術特征、設計要素以及設計方法和步驟,使學生初步掌握設計標志的流程,并讓各個小組的成員自選主題,如,運動會、藝術節(jié)、詩歌朗誦或是知識競賽等,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個具有鮮明主題特色的標志。在小組活動中,學生都積極配合,通過分工合作、互動探討等活動共同完成了任務。如此一來,通過開展多元化的美術教學活動,不僅使學生很好地參與到了課堂教學活動中,還使學生認識到了更多新鮮、奇特的想法,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優(yōu)化了美術教學效果。
二、合理利用電教手段,營造良好視聽氛圍
情境教學一直以來是教師比較青睞且樂于采用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它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到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激發(fā)自身強烈的內在學習動機。而多媒體等電教手段的運用使得情境教學得以優(yōu)化和完善。為此,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巧妙借助多媒體為學生營造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從而點燃學生的創(chuàng)作激情,不斷促進學生審美意識和美術素養(yǎng)的提升。
例如,以“勞動一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活動為例,在課堂上,我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幾張圖片,有建筑工地上勞動的工人,有打谷場勞動的農民,還有紡織廠辛勤勞動的女工,讓學生描述看到這些畫面后的感受,從而引出勞動這一主題。接著,給學生展示了《在激流中前進》這幅美術作品,讓學生從美術的角度,如,色彩、筆畫、構圖等方面來評判這幅美術作品,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作品無論是凝重的色彩、粗放的筆調、偏暗的構圖,還是運用襯托、對比來表示河大船小,都在暗示著勞動的艱辛這一主題,讓學生在反復觀摩的過程中體會作品所表現的船工的驚人力量,及勞動人民百折不撓的精神,感受美術作品傳達出的深刻內涵。如此,通過生動、直觀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使學生很好地理解了美術作品,還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了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促進了美術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三、開展生活化教學,增強學生審美體驗
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于生活,生活是美術創(chuàng)作的動力和源泉。為此,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初中美術教師應將美術教學與生活融合起來,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踏出課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中去尋找創(chuàng)作的素材和靈感,讓學生從美術的角度重新審視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生活,發(fā)掘蘊含于生活中美的所在,從而更好地付諸情感進行創(chuàng)作,從中體會到美術創(chuàng)作的樂趣所在,不斷促進美術教學效果的提升。
例如,以“藝術一生命與自然和諧交融”這部分內容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藝術家對大自然的欣賞及其對自然的態(tài)度在其作品中的體現。完成課文知識的講解活動后,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大自然的美,以及人類精神世界與自然的融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課后在家附近進行觀察、寫生,體會自然界中的萬物與人類之間的奧妙關系,并將大自然的美體現在自己的作品中(我們這里是農村中學,出門就是大自然,所以很方便學生進行觀察和寫生)。如此一來,通過帶領學生深入生活,開展實踐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素材,還提升了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使美術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興趣作為推動學生學習的強大驅動力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初中美術教師,我們應從自身學科的特點出發(fā),探究培養(yǎng)學生美術學習興趣的有效策略,為枯燥的美術教學注人無限生機,使美術教學呈現出本身應有的光彩和魅力。
參考文獻:
[1]游桂蘭興趣教學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才智,2015.
[2]萬曉曄.分析興趣教學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