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蘭
摘要:黃紹箕身處內憂外患的社會大變革時期,具有比同時代其他許多官員更為先進的教育思想,提倡學習西方新學,但其教育思想主要是遵循“中體西用”的舊徑。在這種不徹底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黃紹箕投身教育,促進了清末教育的近代化,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關鍵詞:清末;黃紹箕;教育思想
黃紹箕(1854-1908),清代末年出現(xiàn)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的建樹十分可觀,《國史儒林傳》里說:“今日海內學校如林,教科成立,皆紹箕首先提倡之力?!笨梢婞S紹箕貢獻之大。學術界對黃紹箕教育思想的研究很少,我認為通過研究黃紹箕的教育思想,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黃紹箕這個人及晚清知識分子在內憂外患之際教育思想的轉變。
一、黃紹箕教育思想的來源
黃紹箕主動開眼看世界,接受西方新學,其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是多樣的。
第一,瑞安的開明之風。黃紹箕生于浙江瑞安,瑞安是晚清的科舉重地,出了大批有識之士。他們目睹了清政府的腐敗,積極探索國富民強之路,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自強之道,莫先于興學”。瑞安的這種開明之風對黃紹箕的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成為瑞安知識分子群體中的一員。自覺的瑞安知識精英審時度勢,走在時代前沿,主張變法維新,倡導自強救國,率先從教育入手,著書立說,興辦新學。
第二,黃紹箕的家族傳統(tǒng)和良師益友對他的教育思想影響頗深。他的家族有著考據(jù)和經(jīng)世相結合的傳統(tǒng),主張將學術運用到社會當中,為社會發(fā)展發(fā)揮作用。耳濡目染下,黃紹箕積極尋找將所學用于改變社會的方法,這方法便是教育。在教育方面,黃紹箕受他的老師張之洞影響很大,多次稱贊張之洞在教育上的舉措。張之洞“中體西用”的思想后來成為黃紹箕辦學興教的指導思想。
第三,動蕩的時局和深重的民族危機促使黃紹箕轉變教育思想。張元濟回憶1898年戊戌變法時,提到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他說:“我們被日本打敗,大家從睡夢里醒過來,覺得不能不改革了,丙申年前后,我們一部分同官經(jīng)常在陶然亭聚會,談論朝政。”這些覺得不能不改革的人當中就有黃紹箕。他在教育改革上費盡心思,認為通過教育可以培養(yǎng)出合格的國民,有了合格的國民便可以強國。第四,東游日本使黃紹箕更為深刻地認識到先進教育的重要性。1906年清政府派遣新上任的16名提學使赴日考察,黃紹箕被任命為考察團長。通過觀察體驗以及與日本教育家的交流,他認識到日本的崛起在于他們思想的覺醒。日本有了“求知識于世界” 的近代教育意識,思想覺醒后通過明治維新,才得以從一個小國躋身強國行列。這次出游使黃紹箕既看到日本富強與教育的關系,又能對比中日之間的差距及追趕的可能性,對他的影響是直接而深刻的。
二、黃紹箕教育思想的內容
黃紹箕的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其指導原則是“中體西用”,推崇儒家傳統(tǒng)教育思想,借鑒西方資本主義教育理論。
(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
1898年張之洞發(fā)表《勸學篇》,其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得到了黃紹箕的推崇。他將這篇文章推薦給皇帝,得到了皇帝的嘉許,隨后便在各省刊行。他提倡向西方學習,同時他也是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極深的中國官員,維護儒家思想,維護統(tǒng)治階級。從根本上說,黃紹箕是偏向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奉儒家思想為主流思想,他既倡導學習西學,又深恐‘新學至于蔑倫紀,廢孔教,而遂不可為矣”,當“中學”與“西學”發(fā)生巨大沖突時,他往往會維護“中學”,他曾因堅決回擊“倡廢禮教者”而被視為捍衛(wèi)“孔教”的代表。(二)教育的功能及內容
在黃紹箕看來,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盡性,還在于培育國民的道德。人生來便各有性格,只有接受教育,才能發(fā)揮自己的天賦,完善自己的性格。教育從古至今最基本的功用都在于完善自身,而后知禮義廉恥,辯是非善惡。黃紹箕認為教育最大的作用就是使人格不健全以及人格還沒達到健全的國民擁有健全的人格,首先成人,其次成才。
黃紹箕把教育的內容歸結為“德育、智育、體育”三者。通過德育,能消除侵害,使人們安分守己,自得其樂,而后國家長治久安,井然有序。通過智育,能夠讓人聰慧好學,祛除鄙陋。通過體育,可以“藥儒緩之風,而為游息之助矣?!敝挥畜w格強壯、身體健康,才有心力投身于新事業(yè),挽救危亡。
(三)黃紹箕對教育的看法
黃紹箕認為教育不是獨立的,它與政治息息相關。政治清明則教育進步,教育的指導思想與政治方向一致時,才能順利推行。但是教育的普及不能只依靠官吏,致使國民對教育政策及教育的意義茫然無知,而且統(tǒng)治階級如果對教育管理過甚,其結果可能是弊大于利。黃紹箕認為教育的發(fā)展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他在《中國教育史》中指出:“言教育而不明當時人民衣食生活之情狀,不足以言教育也,唐、虞之時,司徒典樂,教何以興?蓋興于其民之飽食、暖衣、逸居而已?!苯逃荒苊撾x社會,談教育應該結合社會實際,他認為只有國富民強,人民安居樂業(yè),才有余力談教育,教育才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黃紹箕主張“編輯課本力求翔實”,認為應當“就鄉(xiāng)土編課”,也就是以本省通志、府廳州縣志和各處鄉(xiāng)土志作為“編纂之用”。翔實的課本應當使學子具有家國大義的情懷和責任感,他曾按照癸卯學制的要求,編訂《學務大臣奏據(jù)編書局監(jiān)督編成鄉(xiāng)土志例目擬通飭編輯片》,作為全國性編纂鄉(xiāng)土教材的指導方案,鄉(xiāng)土歷史教科書對培育學生愛國情操具有積極作用。
黃紹箕提倡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只要這樣,學子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成為國家棟梁,為社會做出貢獻。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家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黃紹箕主張進行胎教。并且提倡女子也應該像男子一樣接受教育,此前教男不教女的做法是中國教育衰弱的一大原因。實際上,承擔相夫教子職責的女性更應該受到教育,這樣才能培育好下一代。在教育方法上,黃紹箕十分贊賞孔子的教授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彼麑⑵浞Q之為“五段教授法”,并認為是“吾國教授之良法”黃紹箕認為在近代,不論是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學校多的必定強盛,學校少的必定衰弱。而在中國內部,接受新學的人多,國家便會強盛,接受新學的人少,國家則會衰弱。新學應該與傳統(tǒng)教育思想相結合,近代學校的等級和科目設置與古代的鄉(xiāng)學、國中小學、大學等是同樣的道理。但是近代教育也存在問題,即古禮湮淪,學校衰歇后,教師只將文言、道德、仁義等用于行文辭藻,做不到言傳身教。國家要做的應該是重視教育,多投入經(jīng)費用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這樣既可以不喪失利權于外國,也可以使國家形象不受到損害。
三、簡評黃紹箕的教育思想
黃紹箕被稱為清末進步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建樹影響深遠。其教育思想的主要特點是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因此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黃紹箕教育思想的影響
具有近代意義的中國教育史學經(jīng)過了一個多世紀的發(fā)展歷程,在這個過程中,黃紹箕為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做出了極大貢獻。
黃紹箕從小接受傳統(tǒng)教育,但是在外強不斷侵略的刺激下,他愿意順應時代潮流,改變政治態(tài)度,參與變法,要求改革,并傾注心血于教育事業(yè),是一位頭腦教新的士大夫。 較于同時代其他官員,黃紹箕教育方面的開明思想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當時雖然有人介紹過西方的教育理論,但不如黃紹箕一般能夠聯(lián)系中國的教育實踐做到身體力行。他知道舊教育的弊端所在,寄希望于教育救國,一生不遺余力地改革舊教育、辦新學,將儒家教育理論和西方資本主義教育理論相結合。在“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下,參與革新落后的封建教育制度,親自將其付諸實踐,促進了近代中國教育的發(fā)展。
當時的日本學界稱黃紹箕為“仲尼后一人”,帝國教育會曾頒贈“頌狀”與“獎牌”,以為表彰,日本“漢學統(tǒng)一會”推舉他為名譽會長。黃紹箕逝世后,湖北學界前去送殯者多達數(shù)千人,其它省份也有許多人輟食或停課以示哀悼。
(二)黃紹箕教育思想的特點及局限性
黃紹箕教育的最大特點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期望通過教育的近代化,達到國富民強的目的。
清末教育改革是在嚴重的政治和民族危機下進行的,同時還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猛烈沖擊?!爸畜w西用”是在維護清政府統(tǒng)治以及堅持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在經(jīng)歷了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等等一系列沉重打擊,以及洋務運動、百日維新等救亡圖存的探索之后,黃紹箕等主張改革的士大夫視野變得更為開闊。他們眼中的西學不再只是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而是以融貫中西學術、調和新舊思想為宗旨,求中西學術的會通,因此教育改革開始涉及制度和文化。然而此前黃紹箕所接受的教育是儒教理論,辦學所依靠的也是傳統(tǒng)教育經(jīng)驗,所以雖然在思想上能夠接受西學,有別于舊官僚,但還是維護綱常名教。
黃紹箕以古代圣賢的“德教”為線索,貫穿于中國教育史的始終,有學者認為這是“儒家教育單主線論的萌芽?!币匀寮医逃枷霝橹骶€,肯定儒家教育幾千年來的主流地位,實際上也是認同統(tǒng)治階級教育在中國教育歷史上的主體地位。所以黃紹箕依然受到階級和時代的束縛,對新教育的認識是初步的,許多地方還沒有徹底的認識,其教育思想具有局限性。以綱常名教的道德體系挽救新教育可能帶來的弊端,使黃紹箕的教育思想顯得守舊有余。
參考文獻:
王興亮:《清末民初鄉(xiāng)土教育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3年,第32頁。
高啟新:《辛亥時期的溫州身影》,《 溫州日報》, 2011年10月13日,第13版。
周海春,張宏志:《中國近代哲學研究的方法論缺陷》,《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5年,第95-100頁。
《戊戌政變的回憶》,《新建設》第1卷第3期,1949年,第18頁。
陳詒昆,陳成業(yè),朱應松主編;宋維遠,陳維真責編;政協(xié)瑞安市文史資料委員會:《瑞安文史資料 第17輯 黃紹箕集 俞天舒輯》,1998年,第153頁。
杜成憲:《中國教育史學九十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3頁。
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頁。
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9頁。
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11頁。
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7頁。
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6頁。
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88頁。
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6頁。
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31頁。
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36頁。
陳勇勤:《光緒間“清流”三群體與在朝清議》,《荊州師專學報》第5期,1995年,第27-31頁。
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7頁。
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59頁。
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79頁。
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76頁。
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79頁。
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88頁。
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87頁。
陳詒昆,陳成業(yè),朱應松主編;宋維遠,陳維真責編;政協(xié)瑞安市文史資料委員會:《瑞安文史資料 第17輯 黃紹箕集 俞天舒輯》,1998年,第115頁。
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91頁。
黃紹箕,柳詒徵:《中國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04頁。
陳詒昆,陳成業(yè),朱應松主編;宋維遠,陳維真責編;政協(xié)瑞安市文史資料委員會:《瑞安文史資料 第17輯 黃紹箕集 俞天舒輯》,1998年,第123頁。
洪震寰:《黃紹箕的生平及其教育業(yè)績》,《溫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5年,第93-100頁。
杜成憲,張繼璽:《20世紀關于中國教育史發(fā)展線索問題的探索》,《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19卷第4期,2001年,第66-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