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均勻
【摘 要】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數學課程應具有多樣性與選擇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應為學生提供選擇發(fā)展的空間,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多種類的選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面對學生參差不齊的實際水平時,正確地運用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學習目的明確、自覺性增強、學習興趣濃厚,使數學教學達到縮小兩極分化,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例,分析探究了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
【關鍵詞】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教學模式
前言:高中數學在當前高中課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高中生既要牢記數學公式,又要能夠運用數學公式答題,解決實際問題,更需要在高中三年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起自身的邏輯推理與數學意識。然而,目前學生的數學能力參差不齊,為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摒棄傳統(tǒng)的“齊步走”的教學模式。新課標明確指出,老師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這是鼓勵老師們進行分層教學的指導基礎。
一、對學生進行分層
依照分層教學所遵循的原則和實現的目標,一般將一個班的學生按2:5:3的比例分為三層:第一層為基礎以下的學生,第二層為中下層的學生,第三層為中上層的學生。對學生進行分層要堅持尊重學生、師生商討、動態(tài)分層的原則。首先,要向學生宣布上述分層方案的設計,講清分層的目的和意義,以統(tǒng)一師生認識;其次,教師應指導每位學生實事求是地估計自己,通過學生自我評估,完全由學生自己自愿選擇適應自己的層次;最后,教師根據學生自愿選擇的情況進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學生同意的基礎上作個別調整,之后公布分層結果。這樣使部分學生既分到了合適的層次上,又保留了“臉面”,維護了自尊心。但學生的層次也不是永遠不變的,經過一段學習后,由學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變化情況,作出必要的調整(一般是半個學期或一個學期調整一次),最終達到第一層逐步解體,第二、第三層不斷壯大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分層
根據新課程提出的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將每一層級學生所要達到的水平與該三維目標相契合。對于A層級的學生來說,其數學學習成績較好且具有較高的數學學習能力,我會對其制定出要求相對較高的教學目標,將基礎知識與實踐應用結合起來,并對其進行知識拓展;對于B層級的學生來說,其數學學習成績一般,缺乏良好的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在確定教學目標的時候,將其設定在掌握基礎知識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課后問題上;對于C層級的學生來說,其數學學習成績較差,為了不使數學成為其學習的負擔,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只要求他們扎實掌握理論知識。在此需要注意一點,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結合學生的數學學習實際情況和教學實際內容之外,還要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入手,創(chuàng)設具有挑戰(zhàn)性的教學目標,如此學生可以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決問題,享受到問題解決的樂趣。
三、課堂教學分層
教師務必使第一層的學生都切實掌握教材的解題思路,然后當堂出相似的題型讓學生練習鞏固,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不降低數學教學要求。凡課程標準要求掌握的、運用的,一定當堂練習、當堂檢測,這樣便于學生能夠理解。凡是當堂教的數學定理、公式要當堂記憶,當堂運用知識正確解答有關的習題,當堂掌握。對于第二層和第三層的學生,教師還應該要求其掌握更多的解法,以擴充他們的知識面。
例如,在高一《函數概念》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復習完相應的舊知識后,可設計如下一組問題:
①什么叫映射?函數?
②自變量x有一定取值范圍,x的取值范圍稱什么?
③函數值y有確定的范圍與之對應,y的取值范圍稱什么?
④x,y的取值范圍有什么關系?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嗎?
⑤函數記號如何?新定義與原定義相同嗎?
⑥你能從映射的角度重新定義函數嗎?自變量x、函數值y分別構成集合嗎?它們有何特點與關系?
然后讓第一層學生回答①②③題,第二層學生回答④題,第三層學生回答⑤⑥題。提問分析既復習了舊知識,充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過程,又可調動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全體學生基本上搞清函數的概念,從而在“成功的體驗”中突破這一難點。
同時,對新知識的理解、知識點的應用和題型的變換等,每個層次的設計都要照顧各層次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學習了《函數概念》后,又可設計如下一組問題:
①函數由哪三個要素組成?與映射有何關系?
②如何求自變量x取a時的函數值f(a)?并說明f(a)與f(x)的異同。
③自變量是否一定用x表示?兩個函數相同的條件是什么?
④說出二次函數f(x)=2x2+2的定義域、對應法則、值域,并求f(0),f(1),f(a),f(x+1)。
⑤下列各式能表示y是x的函數嗎?為什么?
|y|=x? y=t y=x-1? y2=x2
⑥下列兩組是否表示同一函數?為什么?
y=x2與z=u2
先讓第一層學生解決①②題后,請第二層學生解決③④題,再由第三層學生解決⑤⑥題。從而使全體學生悟出道理,學會方法,掌握規(guī)律,提高了信心。此外還要安排好教學節(jié)奏,做到精講多練,消除“滿堂灌”,消除拖泥帶水的成分,把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讓學生多練。在此基礎上可適當補充些趣味數學,以便活躍課堂,努力做到全體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參與教學全過程。
四、作業(yè)布置分層
一刀切地布置作業(yè),往往使基礎差的學生“吃不消”,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為此,各層學生的作業(yè)練習量基本一致,但內容有所不同。在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分別設置與三個層次學生水平相適應的練習題和作業(yè)題,題量與難度均在學生承受范圍內,使每位學生的思維都處于得心應手的狀態(tài),從而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評價考核分層
(一)評價分層評價基本要求是要具備差別性和鼓勵性。實現分層激勵,體會成功,對A層注重表揚與肯定,一旦取得進步,應進行及時表揚,若A層學生答對了B、C層題目則給予贊賞。課堂練習時優(yōu)先考慮低層學生在黑板上板演,當學生要求發(fā)言的數量較多時,優(yōu)先考慮A層學生發(fā)言,要求其它同學進行觀察、研究及改正,從而得出新思路和新解法。對B層學生著重給予鼓勵;對C層學生側重評價以提升他們的競爭意識,使其更全面發(fā)展。
(二)考核分層應按照基礎題、提高題、綜合題與附加題來出題。用同一套試卷進行測驗,A、B、C層學生對題目的要求顯然不同,要求基礎題都必做,提高題、綜合題和附加題,A層學生選做;B層學生部分題必做;C組全部題目都要做。依照評價結論,思索課堂教學中的不足,給予及時的集體矯正,調整教學進度,優(yōu)化教學方法,對于不能達到本層次要求的同學,利用補救手段,排除其障礙,避免問題累積。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秉持因材施教原則,對不同數學學習水平的學生進行分層,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進行分層,以此使每一層級的學生都能獲得有效發(fā)展,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左淑平.基于分層教學模式下的高中數學教學設計研究[D].魯東大學,2014.
[2]張龍.分層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理化學習,2016(10).
(作者單位:湖南衡陽市田家炳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