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乾隆中葉,郭嵩燾的祖父郭銓世經營鹽業(yè)于普田巷,家況漸裕,于1776年到1790年間營建新宅,后來由郭嵩燾的父親郭家彪正式命名為“面榴軒”。
“面榴軒”占地16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大門兩邊為槽門房,過內地坪即為二進與三進,共有房屋32間,包括正房、廂房、后房、偏房、書齋、客房、轎廳、臥室、包廳、雜屋、谷倉、碾房、柴房、菜房等。內地坪設有花圃,轎廳前面豎有石制吊馬樁,毗鄰普田巷的臥室外面還有一口水井,井水通過竹管流入府內大水池里。
為了紀念郭嵩燾誕辰200周年,湘陰縣于2015年10月啟動郭嵩燾文體廣場項目建設。該項目占地面積7.9萬平方米,總投資2.3億元,分為中心廣場、市民文化中心、湖湘文化覽要區(qū)、市民體育中心和戶外群眾體育場所五大區(qū)塊,其中包含郭嵩燾紀念館、室內體育館、室外運動場、圖書館、羽毛球場、網球場、籃球場等10多個多功能文化體育場所。2017年8月27日,郭嵩燾文體廣場戶外場所正式開園迎客。
一位石雕老人,手持一卷《使西紀程》,深邃的目光堅定地望著前方。在雕像前約50米的地方,是一塊用大理石拼出來的半幅世界地圖,主要有亞、歐、非三大洲……郭嵩燾文體廣場以這樣一個場景,真實再現了郭嵩燾當年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和經濟并身體力行,但最終不容于頑固的晚清官場的故事。
郭嵩燾1818年4月11日出生于湘陰縣城,曾出任駐英公使兼駐法公使,是中國首位駐外使節(jié)。在赴英途中,郭嵩燾曾將沿途見聞記入日記《使西紀程》,主張中國應研究、學習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遭到頑固派的攻擊、謾罵,直到郭嵩燾去世,該書仍未能公開發(fā)行。
郭嵩燾文體廣場項目建設負責人馮正良說,如果說魏源是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那么郭嵩燾則看到了當時西方所以強大的實質,認識到中西文明開化的格局已發(fā)生歷史的錯位,而時人卻仍然以天下主義的老眼光看世界,讓他感到了其中蘊含的民族危機。一座雕像一幅地圖是郭嵩燾對當時士大夫“惟一意矜張,以攘夷狄為義,而置民父于不顧”無聲的痛斥,在今天仍有警示意義。
郭嵩燾精通傳統(tǒng)文化,又了解洋務,同時對西方文明做過實地考察,這使他的思想要高出同時代人,不為當世理解,但郭嵩燾堅信未來的中國會走向開放,理智地認識世界、融于世界,因此他這樣自評:“流傳百代千齡后,定識人間有此人”。
為了讓后人更加理解郭嵩燾,郭嵩燾文體廣場建有嵩燾文化長廊。長廊的開端部分為一個面積約600平方米的小廣場,廣場的兩個入口分別建有一個亭子。亭子上以對聯表達郭嵩燾的精神內涵,勉勵后人學習他的優(yōu)秀高尚品德。
長達73米的嵩燾文化景墻是長廊的精華所在。在文化景墻上,16塊高2.4米,長4米的浮雕,以重要時間或者事件為節(jié)點,展示郭嵩燾一生的傳奇經歷及重要典故與事跡,16塊浮雕重點展示郭嵩燾勇于探索、不畏強權、敢為人先的風骨和英雄氣概。為讓后人更好了解這些事跡,每塊浮雕的旁邊配有文字說明。
文化長廊還設有一個小型追憶空間,這里布置了耐人尋味的景觀及休閑桌椅,讓游客在休憩時追憶郭嵩燾,并在精神上與之共鳴。
湖南湘陰郭嵩燾文化公園全景
郭嵩燾文體廣場在建設中充分吸收了江南園林的特點,在植物配置、游道設置、小景點建設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不僅做到了步移景變,而且每個變化都有自己的內涵。如廣場周圍廣植玫瑰月季,代表英法兩國浪潮文化,暗示郭嵩濤曾任駐兩國公使;在室外球場周圍則以速生、強健的欒樹為主,給人以簡單、開朗的景觀感受,使整個區(qū)域充滿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活力。
資料來源:掌上湘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