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照允
教讀高中文言文,上好起始課很重要。不管別人怎么說,自己心里要有定盤星。周密計劃,改進方法,對高中文言文教學有一個通盤的考慮。通過起始課的教讀,彰顯構(gòu)想,提出要求,定下基調(diào),以期提高閱讀效率,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本文以教讀《燭之武退秦師》為例,對高中文言文學什么、怎么學等問題進行探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生學習文言文至少需要《古代漢語詞典》和《語文基礎知識手冊》這兩本工具書。要求學生熟練使用工具書,能利用多媒體搜集資料,提高自學效率。
補充語法,觸類旁通。由于中考一般不直接考語法知識,初中語文教學便很少涉及這部分內(nèi)容。高一新生如果對語法知識了解甚少,很不利于掌握文言詞法和句法。必須切實補好語法這一課,消除語法盲點。既要把概念解釋清楚,又不能講得過于煩瑣,要在語文學習實踐中掌握語法規(guī)律,舉一反三,提高效率。
對《庖丁解牛》中“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一句的注解,新舊教材有所不同。老教材上多了一些語法說明:“此句為謂語省略句,又是賓語前置句,應為‘未嘗(碰)技經(jīng)肯綮。之,助詞,起提賓作用?!庇辛诉@段解釋,對這個難句的理解就容易多了。而近年來的高中語文教材注解中都略去了語法說明,筆者認為這對高中文言文教學是很不利的。要想熟練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提高考試成績,并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就必須認真學習相關的語法知識。
調(diào)動積累,溫故知新??稍O計一道聽寫、翻譯題,檢測一下高一新生對初中文言知識掌握的情況。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以:因為?;ノ木湟g準確。)
2.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曹劌論戰(zhàn)》)
(以:憑借,后面省略了“之”。請:請允許〈我〉。)
3.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亡:逃走。等:同樣。死國:為國事而死。)
4.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陟罰臧否:獎懲功過、好壞。異同:偏指“異”。)
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裝句?!盎荨?,通“慧”,聰明。)
這幾句話涉及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偏義復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要做到書寫準確、翻譯無誤,是有難度的,很可能直擊學生的知識盲點。檢查翻譯情況,發(fā)現(xiàn)亮點,充分肯定,及時表揚。并以此告訴學生學習文言文要聯(lián)系舊知識,善于積累,準確把握。
改進方法,探索規(guī)律。筆者認為學習文言文沒有終南捷徑,不能投機取巧。研究命題意圖,掌握解題技巧,很有必要;但積累不夠,功夫不深,單靠刷題不會有長足進步?!氨炒笞郑ㄕn文),記小字(注解)”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課文要熟讀,最好全部背會;記牢注解,并探尋規(guī)律。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的好處自不待言。凡是課文中難懂的字句,都有注解。注解的內(nèi)容基本上有兩方面,即文化常識和詞句解釋。所以研究注解,記牢其重點,學會遷移,是文言文學習的重中之重。最可怕的是,學生在閱讀課外文言文時遇到不懂的詞句,明明教材注解上有相關的說明,卻不會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記憶不牢,或不能學以致用,自尋尷尬。其實,高考文言文所選用的材料,與中學教材上的文言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不能搞“一言堂”,不能串講一遍了事。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思維。以學生為主體,探索發(fā)現(xiàn),適時點撥。板書要規(guī)范,要求學生認真做好課堂筆記。在檢查預習之后,教讀《燭之武退秦師》應把握以下環(huán)節(jié)。
熟悉背景,注重實效。學生研讀注解(1),了解《左傳》,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適度拓展,講解《左傳》中的名句,激發(fā)閱讀興趣。用多媒體展示《春秋時期形勢簡圖》和《秦、晉圍鄭形勢圖》,把握時代背景和地理環(huán)境。有針對性地理解“鄰之厚,君之薄也”“越國以鄙遠”“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這幾句話的含意,助讀課文。
注重朗讀,培養(yǎng)語感。范讀、齊讀等形式相結(jié)合。準確發(fā)音,把握節(jié)奏,體會人物對話的言外之意。反復朗讀第二節(jié),體會虛詞的作用。讀出感情,讀出抑揚頓挫的語氣語調(diào),體會人物對話時的心理活動,初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研讀注解,翻譯難句。推敲語境,并分析語法結(jié)構(gòu),突破詞類活用這一難點,尤其讓學生明白使動和意動的區(qū)別。充分利用注解,調(diào)動積累,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含意。
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努力達到“信”“達”“雅”的要求。用多媒體展示下列句子,讓學生當堂翻譯。重點講解關鍵詞,要求學生及時糾錯。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以、狀語后置句、貳)
2.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敢、執(zhí)事)
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鄙、焉、陪)
4.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舍、以為、東道主、行李、共、乏困)
5.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之)
6.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兩個“封”的區(qū)別、肆)
7.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闕、唯、圖)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夫人)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因、敝、所與、知、易、武)
理清思路,突破難點。本文故事情節(jié)有頭有尾,層次井然。分組討論情節(jié),讓學生用四字短語概括段意,并體會情節(jié)波瀾起伏的特點。可能的回答:開端——秦晉圍鄭,發(fā)展——臨危受命,高潮——說退秦師,結(jié)局——晉軍撤離。
聚焦文章第三段,提問: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分組討論分層,讓學生用四字短語概括層意。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能自圓其說即可??赡艿幕卮穑阂酝藶檫M—曉之以弊—許之以利—巧施離間。燭之武處處為秦著想,充分利用秦晉的矛盾說服秦伯,表現(xiàn)出高超的外交才能。
發(fā)掘亮點,積累素材。分組討論:燭之武是中心人物,他身上有哪些閃光點?可能的回答:深明大義的愛國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臨危受命,只身說退秦師,維護了國家安全。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
燭之武是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義無反顧的勇士,是善于辭令的辯士。古人曾以“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來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要求學生擬寫對聯(lián)贊頌燭之武,并點評優(yōu)秀對聯(lián)。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分組討論:運用燭之武退秦師的材料,在寫作中能證明哪些論點?可能的回答:家國情懷、深明大義、智勇無敵、老當益壯等。教師把話題引向深入,辯證思維,深入挖掘,以現(xiàn)代觀念審視這則故事,讓學生明白愛國之情與報國之才同樣重要等道理。
讓學生了解文言知識系統(tǒng),構(gòu)建文言“知識樹”。養(yǎng)成習慣,認真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偏義復詞等)、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并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以文言虛詞“之”為例,說明梳理文言詞句的方法。
1.許之。(代詞,他,指鄭文公。)
2.是寡人之過也。(助詞,的。)
3.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助詞,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何厭之有?(助詞,作用是將賓語提前,即“有何厭”。)
5.輟耕之壟上。(動詞,往,到。)
重點掌握的實詞:“若”“說”“辭”“鄙”“微”。
重點掌握的虛詞:“以”“而”“因”“焉”“其”“乃”“之”。
另有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文化常識等,需要逐一歸納梳理。注重積累,強化記憶。
及時檢測,反饋補正。要求學生以本文為材料,仿照高考題型,命制一套文言文閱讀題。明確高考題型的特點,根據(jù)本文內(nèi)容,重點考查實詞、虛詞、文化常識、概括分析和翻譯等知識點。本文是典范的文言文,是極好的教學資源,值得深入挖掘。與考試接軌,努力提升成績。每人把命制的一套題擬好參考答案,在小組內(nèi)評比后推優(yōu)。展示優(yōu)秀題目,肯定亮點;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補正。
[作者通聯(lián):安徽界首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