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培培
摘 要 論文回顧信息鏈理論的內(nèi)涵,總結其應用,并依據(jù)大數(shù)據(jù)、物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等新技術環(huán)境的特點及國外DIKW模型,對信息鏈進行了再認識,并以此為基礎,展開了對國內(nèi)情報學博士課程設置的研究。論文通過直接索取的方式獲取了國內(nèi)8個情報學博士點單位的課程,對課程數(shù)據(jù)進行精細化、歸一化處理,找出共性,指出存在的不足,最后從情報學理論、情報學方法論體系、信息技術等方面給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 信息鏈 情報學 博士 課程設置
分類號 G35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09.011
Analysis on Doctoral Curriculum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Chain Theory
Zhu Peipei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notation of information chain theory and summarizes its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technology environment such as big data,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 and the DIKW model abroad, the information chain is re-recognized. On this basis,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of doctor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is carried out. The curriculum of eight Doctors degree institute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was obtained by direct request. The curriculum data are refined and normalized to find out the commonalities and point out the shortcomings.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from the aspect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heory, information methodology 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wordsInformation chain. Information science. Doctors degree. Curriculum design.
0 引言
1990年,經(jīng)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設立了我國第一個情報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標志著我國情報學博士教育的開端。經(jīng)過近30年的發(fā)展,我國情報學博士點數(shù)量不斷增加,規(guī)模不斷擴大,博士點建設趨于完善。截至2018年6月,全國共有情報學博士點單位12個。作為最高層次的學位教育,情報學博士教育對情報學學科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F(xiàn)有的情報學博士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情報學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的基本情況分析(招生政策、畢業(yè)條件、培養(yǎng)規(guī)模、師資隊伍、研究方向等),情報學博士學位論文的相關分析,以及我國與其他國家情報學博士教育的比較分析[1],總體上側重對情報學博士教育現(xiàn)狀的統(tǒng)計與總結,以定性分析為主。
本文選取情報學博士課程設置為研究對象,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其一,課程是對教育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活動的規(guī)劃和設計,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的具體實施過程,是教育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jù)。其二,在情報學博士招生中,不少學校鼓勵跨專業(yè)學生報考,青睞有跨學科、交叉學科背景的學生。這類跨專業(yè)學生入學后更需要通過課程學習夯實專業(yè)基礎,方能增加專業(yè)認知,把握學科前沿,最終完成論文。此外,課程設置往往明確而具體,便于定量、定性研究。
1 情報學理論及再認識
1.1 信息鏈理論
信息鏈是情報學的一個重要理論,由事實—數(shù)據(jù)—信息—知識—情報或智能五個要素(信息鏈中的智能和情報被視為同一概念)構成。梁戰(zhàn)平圍繞信息鏈的理論,歸納了情報學的8大研究范式,包括機構范式、信息運動范式、解釋學范式、技術指導范式、認知范式、知識主導范式、經(jīng)濟學范式、人文范式等[2]。馬費成認為情報學的3個基本對象,信息、知識、情報需要從信息鏈的結構來認識,并且基于信息鏈的框架,闡釋了情報學的離散分布、相關性、有序性、省力、小世界、對數(shù)透視等6個基本原理,以此構建了情報學的理論體系[3]?;亓忠孕畔㈡湹男蚧^程、轉化過程、融合過程為核心研究路徑,關注信息、知識、情報的序化,信息、知識、情報之間的相互轉化,以及信息與知識融合得到情報的過程[4]??梢?,信息鏈融合了情報學的理論與應用,闡釋了情報學的種種現(xiàn)象與實踐。我們用信息鏈理論來探析情報學博士點課程設置,方便定位和理解情報學博士教育,以期為情報學博士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和根本路徑提供參考。
1.2 信息鏈的再認識
在當代信息技術發(fā)展帶來的云計算、物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所形成的全新環(huán)境下,情報研究人員對信息鏈的認識越來越深刻。馬費成認為在新的技術環(huán)境下,信息鏈原有的漸進式逐級提煉升華的模式被打破拆散,情報研究人員可以從信息鏈上任意節(jié)點入手,直接挖掘出決策需要的知識、情報和解決方案[5]。這里我們參考DIKW模型[6],結合新技術環(huán)境下信息、知識、情報關系的特點,對信息鏈進行了再認識,如圖1所示。把數(shù)據(jù)、信息、知識、情報放到同一個象限里,縱坐標表示有序化程度,如獲取、組織等,橫坐標來表示人在信息鏈中所起的作用。信息、知識、情報之間的轉化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再是傳統(tǒng)的逐級單向轉化,因而不再用單向箭頭表示這類轉化,而是在橫坐標上標記“轉化”,以表明這種關系的普通存在性,“融合”“應用”同理。
4.6 學科融合類課程受到重視
學科融合類課程共計63門,占整體課程比例近50%,涉及圖書館學、檔案學、社會學、管理學、新聞與傳播學、經(jīng)濟學等,體現(xiàn)了我國情報學博士生培養(yǎng)思路的開放性,即重視培養(yǎng)跨學科的情報學高級專門人才。相比相關學科,相鄰學科融合類課程數(shù)量并不多,僅有3個博士點單位設置該類課程,共計17門,占學科融合類課程的比例為27%。說明我國情報學雖起源于圖書館學,但并不拘泥于圖書館學的范圍,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發(fā)展。相關學科中研究方法類課程居多,這是因為情報學較多地借鑒、采用了其他領域成熟的研究方法。
5 課程設置存在的不足及建議
5.1 課程設置存在的不足
5.1.1 研究方法類課程存在的不足
現(xiàn)有情報學研究方法類課程主要有2種:情報學專門研究方法和情報學一般研究方法。有2個博士點單位開設了情報學專門研究方法類課程,說明此類課程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對于情報學研究來說,只有掌握了本學科的研究方法才能開展深入研究,否則研究將會是不完善、不科學的。
情報學一般研究方法多來自于管理學、社會學,缺失常見的數(shù)學方法、統(tǒng)計方法等。然而在近10年來的情報實踐中,數(shù)學方法已陸續(xù)應用于情報學研究的許多領域,包括競爭情報研究、情報用戶研究等。這表明情報學博士點的課程內(nèi)容與實踐有脫節(jié)的現(xiàn)象。
5.1.2 忽視信息技術類課程
從信息鏈理論角度看,信息技術為信息、知識、情報研究及它們的相互轉化、融合等提供技術支撐。但我們發(fā)現(xiàn)僅有1個博士點單位開設信息技術類的課程,從課程名稱上看,應是信息系統(tǒng)的一般性介紹,顯然這種現(xiàn)狀與情報學使用信息技術工具為用戶提供決策服務的定位是不吻合的。
5.2 課程設置的幾點建議
5.2.1 技術傳統(tǒng)與人文傳統(tǒng)并重
信息鏈理論中實現(xiàn)從數(shù)據(jù)到情報的關鍵要素是人,是人通過信息組織與管理,知識組織與管理來實現(xiàn)信息、知識、情報的相互轉化。在情報實踐中,所有信息訪問都是人通過操作信息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的?;诖耍瑖鈱W者傾向于情報學未來的研究增長點應該在于引入人文社會科學理論視角,朝著人工科學方向發(fā)展。這在他們的教育教學中也有所體現(xiàn),如世界信息學院聯(lián)盟iSchool主席Michael Seadle教授和Humboldt University大學的Elke Greifeneder認為,iSchool課程體系的核心就是人機交互,其余課程應圍繞人機交互來開設,可包括信息技術、信息生態(tài)、情報學研究人員文化背景、用戶文化背景等,并借鑒人類學、語言學的研究方法[12]。國內(nèi)學者更加傾向于既定情報學研究范式的深化,認為情報學應沿著認知科學驅動的方向發(fā)展。從廣義情報學視角來看,這兩個發(fā)展方向都是必要的,應該協(xié)同發(fā)展。也就是說,情報學博士生教育需要回歸情報學兩個傳統(tǒng),即技術傳統(tǒng)和人文傳統(tǒng),前者以信息論為理論基礎,后者以《誠若所思》作為其源頭,兩者應并重[13]。
5.2.2 構建多層次的情報學方法論體系
情報學方法論是以方法作為研究對象的學問,是情報學研究方法的理論。學者王崇德把研究方法分為三個層次,即哲學方法、一般研究方法、專門研究方法[14]。情報學哲學方法是情報學方法論體系的最高層次,統(tǒng)率著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如本體論、認識論、后結構主義、現(xiàn)象學、實用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信息哲學等。然而現(xiàn)有的情報學博士課程體系卻缺失了哲學方法類的課程。在博士課程中加入情報學哲學方法類課程,形成多層次的情報學方法論體系,無疑能夠提升博士生的理論創(chuàng)新能力。
5.2.3 掌握信息技術,服務技術決策
在情報學博士生培養(yǎng)過程中,適當增加信息技術類課程數(shù)量、學時數(shù),或將信息技術融合到相應課程中去,以提升情報學博士生的信息技術能力是當務之急。在信息技術類課程的定位上,情報學博士生不用去研究專門的計算機信息技術,但需要有一定信息技術能力,以做出合理的技術決策。
6 結語
信息鏈是情報學的一個較好的理論探索,融合了情報學的理論與應用。學者們圍繞信息鏈,歸納了情報學的研究范式,構建了情報學學科體系。本文以信息鏈為視角探析情報學博士課程設置,找出情報學博士課程設置的共性,客觀地分析現(xiàn)有課程體系的優(yōu)勢與不足。實際上,各博士點單位課程體系會因招生數(shù)量、教學團隊等多種因素有所調(diào)整,由于時間、精力以及信息渠道等原因,我們僅對8個情報學博士點部分年份的課程進行了匯總分析,相關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邱均平,樓雯.我國情報學學科與博士教育的協(xié)同發(fā)展[J].圖書情報知識,2014(2):18-26.
梁戰(zhàn)平.情報學若干問題辨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3(3):193-198.
馬費成.論情報學的基本原理及理論體系構建[J].情報學報,2007(2):3-12.
化柏林.情報學三動論探析:序化論、轉化論與融合論[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11):21-24.
馬費成.在改變中探索和創(chuàng)新[J].情報科學,2018(1):3-4.
Wikipedia. DIKW pyramid[EB/OL].(2007-12-19)[2018-10-05].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KW_pyramid.
嚴怡民.情報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39.
國家科委與技術監(jiān)督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EB/OL].(2009-06-26)[2018-10-05].http://lib.ustc.edu.cn.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中國人民大學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EB/OL].(2017-10-30)[2018-10-05].http://pgs.ruc.edu.cn/bszs/jzml.htm.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2019年博導簡介表[EB/OL].(2018-11-30)[2019-07-30].http://pgs.ruc.edu.cn/bszs/jzml.htm.
馬費成,賴茂生.信息資源管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3.
SEADLE M, GREIFENEDER E. Envisioning an iSchool curriculum[J].Information Research,2007,12(4):646-656.
中國國防科學技術信息學會.情報學進展:2014—2015年度評論(第十一卷)[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6:39.
韓正彪,謝麗娜,周鵬.北美情報學理論近20年研究進展[J].圖書情報工作,2014(3):13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