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佚 名
刑制中最重要的刑罰莫過于死刑。古代的死刑有“斬”“磔”“剮”“絞”“梟”等各種不同的方式。
斬,最早見于《周禮·秋官·掌戮》:“掌戮,掌斬殺賊諜而搏之”,是以刀斧等利器將犯人腦袋砍下的刑罰。自周秦到明清,是歷代王朝法律規(guī)定的死刑,漢、魏、晉和北魏均承秦腰斬之制,南北朝之后斬刑一般是斷頭,重者也斬腰。由于斬刑使人身首異處,如木之?dāng)喽之?、殊絕,五代常以殊死指代斬刑,或?qū)?yīng)受斬刑處罰的犯罪稱殊死之罪。
最早見于《左傳·桓公十八年》:“而高渠彌”,也稱車裂,俗稱“五馬分尸”,即將人體四肢和頭部分別系于五輛車上,驅(qū)馬分馳,撕裂尸體,此刑一直延續(xù)至南北朝。
磔,《漢書·景帝紀(jì)》注:“謂張其尸也”,是張裂犯人肢體,令其干枯,不得收,通行于秦和漢代前期,漢景帝中元二年改為“棄市”。
剮,開始于宋代,元、明、清三代沿用,是割肉離骨的酷刑。
絞,源自周秦,最早見于《左傳·哀公二年》:“絞縊以戮?!惫糯鷮⒂貌?、繩等勒死或吊死稱為絞,漢以前不見絞罪之名,春秋時多稱“縊”,北齊、北周時作為法定死刑的一種。隋開皇律將絞斬定為死罪二等,唐律將絞列入正刑,除元代有斬?zé)o絞外,其他各朝都把絞刑列入正刑,直到清末。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絞刑為以繩索束人脖頸而懸吊,使犯人窒息而死。明清時的絞不用懸吊,而是以人縛勒罪人之頸而使之死亡。
梟,最早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衛(wèi)尉竭、內(nèi)史肆、左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梟首”,《史記集解》:“懸首于木上曰梟”,即斬下被處刑的人頭高掛在木桿上示眾。漢代對謀反、大逆用梟首刑。隋唐宋律曾將梟首廢除,但明清對強(qiáng)盜仍適用梟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