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坤
《東坡志林》是蘇軾的隨筆集?!爸尽闭?,“記”也,即記載,也即隨筆之意?!傲帧保玖x是叢聚的樹木或竹子,引申為匯聚眾多的人或事物。書名《東坡志林》,即指蘇東坡所載眾多之人與事物。蘇軾去世前一年,曾自嘲自己一生說:“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黃州、惠州、儋州正是影響蘇軾生命走向的三方極其重要的貶謫之地?!稏|坡志林》真實記錄了他自元豐至元符二十年間于貶謫三地的所見所聞所歷所感,計五卷二百余篇。文章內(nèi)容廣泛,天地人文,儒佛道家,游記小品,江山花木,軍事官制,神仙方術,美食養(yǎng)生,陰陽八卦,風土人情,奇聞軼事,懷古隱逸,言志緣情,敘事論理,長短不拘,信筆揮灑,談笑之間,皆成妙文。正如明人趙用賢《刻東坡先生志林小序》所云:“皆記元祐(當為元豐)、紹圣二十年中所身歷事,其間或名宦勛業(yè),或治朝政教,或地理方域,或夢幻幽怪,或神仙伎術,片語單詞,諧謔縱浪,無不必具。而其生平遷謫流離之苦,顛簸困厄之狀亦既略備。然而襟期寥廓,風流輝映,雖當群口見嫉、投荒瀕死之日,而灑然有以自適其適,故有不為形骸彼我,宛宛然就拘者矣?!薄稏|坡志林》既反映了所貶三地豐厚的地方文化內(nèi)涵,也展現(xiàn)出作者貶官期間曠達磊落的胸襟與堅忍樂觀的精神,是研究地方文化與東坡貶謫思想的重要典籍。同時,該書自然隨意、風趣幽默而文采風流的行文特色,也體現(xiàn)了作者行云流水、觸處生春的文學藝術審美風格,堪稱晚明小品之濫觴。本文不擬對全書進行全面的解讀與闡論,僅就蘇軾貶謫海南期間的六則短文做一粗淺探析,以見其歷史文化價值與現(xiàn)實啟迪意義。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書生數(shù)人來過,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糅,屠酤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寢,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釣者,未必得大魚也?!?/p>
此文一作《書上元夜》,選自《東坡志林》卷一。紹圣四年(1097)七月,蘇軾渡海到儋耳(即今海南省儋縣西北南灘)。元符三年(1100)五月蘇軾內(nèi)遷至廉州(今廣西合浦),歷時三年。此文記述了他于元符二年(1099)正月十五日夜與當?shù)貛孜焕舷壬钨p城西過程中的所見所感,所記之事很平常,卻頗富人生況味與深厚哲理。其一,東坡到海南不久,便有數(shù)位老先生相約賞月逛市,足以表明東坡人緣之佳,生活情趣之濃,體現(xiàn)了他一以貫之的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其二,反映了海南儋縣宗教文化、街市文化、民族文化的興盛繁榮,以及民族團結友好、夜市熱鬧非凡的和諧安詳?shù)木跋?。一方水土,民風淳樸,恰如一幅月夜街市風情圖。其三,文中四次寫到“笑”,各蘊深意。作者“放杖而笑”,是寫作者將他們一行人賞月逛街之舉與舍中人“掩關熟寢”之狀的對比,一是大飽眼福,得精神之樂;一是酣睡淋漓,得身心之安。孰得孰失?無可厚非。兩難之間,東坡只得發(fā)出無可奈何的笑聲。其實,東坡一行老人們雖得精神之愉悅,卻失去了身心安養(yǎng)之實在;而屋內(nèi)酣睡之人雖得安睡之實惠,卻失去了賞月逛街之雅趣。兩者相較,各有所得,亦各有所失。這在曠放豁達的東坡眼里,得與失不過是一個事物的兩面而已,何必錙銖必較、耿耿于懷呢?如此胸襟與態(tài)度,便為下文做了很好的論述鋪墊。接著同行人“問先生何笑”,是寫隨行者的疑惑與不解,東坡于此故意幽默,從而不動聲色地突出作者超越他人的智慧之處。看似隨意一筆,實有回旋跌宕之勢,頗含慧黠詼諧之美趣。最后作者二“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是彰顯全文的主旨之穴、核心之所。“自笑”,這與當初的“放杖而笑”,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相同者,皆屬于作者本身的發(fā)笑;所不同者,是前者之“笑”,為籠統(tǒng)之笑,其中亦包括同行的幾位老書生在內(nèi),覺得大家的賞月逛街之舉較之于屋內(nèi)熟睡的人來似乎有點說不出孰優(yōu)孰劣的尷尬況味。而后者之“笑”,則專指作者自己的開懷之笑,這是較之于同行者“問先生何笑”的患得患失之不夠灑脫的徹悟之“笑”。正因為作者具有如此無得失之患的超然物外的良好心態(tài),所以,緊接著他才有足夠的底氣譏笑韓愈“釣魚無得,更欲遠去”的缺乏自得其樂的功利主義思想。韓愈《贈侯喜》詩云:“君欲釣魚須遠去,大魚豈肯居沮洳?!笨梢?,韓愈對于得失之看法,往往多束縛于功利窠臼之中。東坡認為是不足取的。他從自己賞月逛街的眼福之飽娓娓道來,結合韓愈“釣魚無得,更欲遠去”的得失之患的功利行為,彰顯了自己無得無失、隨遇而安、順應自然、樂在當下的積極生活態(tài)度。“這是作者老莊思想的反映。封建時代的士人,在不得已之時,多乞靈于老莊?!闭撬@種順應自然、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才使得他能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能夠及時消解坎坷累累的種種痛苦,而決不自尋煩惱、心情抑郁、精神頹靡、一蹶不振。鑒此,他才得以對韓愈“釣魚無得,更欲遠去”的患得患失之功利思想予以毫不留情地付之一笑。最后“不知釣者,未必得大魚也”,“既是針對垂釣者而言,也是針對蘇軾自己講的”。這對于背負貶官身份的東坡而言,具有如此辯證哲理的順天隨安之人生態(tài)度,實在是難能可貴而令人欽敬的。
吾故人黎錞,字希聲,治《春秋》有家法,歐陽文忠公喜之。然為人質(zhì)木遲緩,劉貢父戲之為“黎檬子”,以謂指其德,不知果木中真有是也。一日聯(lián)騎出,聞市人有唱是果鬻之者,大笑,幾落馬。今吾謫海南,所居有此,霜實累累,然二君皆入鬼錄。坐念故友之風味,豈可復見!劉固不泯于世者,黎亦能文守道不茍隨者也。
此文選自《東坡志林》卷一。這是一篇睹物思友的寫人佳作。黎錞(字希聲)與劉攽(字貢父)都是蘇軾無話不說的摯友,他們之間可以調(diào)侃,可以幽默,可以起綽號,可以說笑話,毫無芥蒂,襟懷坦白,心如皎月,情同手足。就黎錞而言,其家學淵源深厚,幼年好學,長游京師,名儒石介、孫復皆美其才,樞密副使韓琦特為召置門下。后又得歐陽修賞識,舉薦為國子監(jiān)直講。曾出知雅、蜀、眉、簡四州,為政皆先德后刑,務存治體,有古循吏之風。以朝請大夫致仕后,閑居則窮經(jīng)立言,日夕不倦,著有《黎氏春秋解》等。他確實有德有才,多績多能,然為人木訥,不會八面玲瓏,不屑花言巧語,不善投機鉆營,不搞阿諛奉承,故蘇軾稱其“為人質(zhì)木遲緩”。因此,好友劉貢父便以“黎檬子”之綽號戲稱之,以此代表他“質(zhì)木遲緩”的性格,雖為玩笑,倒也頗為切合黎錞的性格特征。
“黎檬子”,亦作“黎朦”“黎朦子”,水果名,檸檬之屬。宋人周去非《嶺外代答·花木·百子》云:“黎朦子,如大梅,復似小橘,味極酸?;蛟谱阅限瑏?,番禺人多不用醯,專以此物調(diào)羹,其酸可知。又以蜜煎鹽漬,暴乾收食之?!鼻迦死钫{(diào)元《南越筆記·黎檬子》云:“黎檬子,一名宜母子,似橙而小,二三月熟,黃色,味極酸,孕婦肝虛,嗜之,故曰宜母?!鼻迦撕际莉E《黎朦》詩云:“粵稽桂海志,是物為黎朦?!笨梢姡杳首邮且环N即可食用也可藥用的水果。一次,蘇軾與黎 、劉攽一起騎馬外出,聽到市場上有人叫賣黎檬子的聲音,蘇軾十分驚喜,不禁失聲大笑,前仰后合,差點掉下馬來。這里值得注意的是,蘇軾之“笑”,不是不懷好意的“譏笑”,而是對黎錞“黎檬子”綽號與水果名“黎檬子”竟然如此吻合如一的蹊蹺之事發(fā)笑。這是蘇軾對好友黎 的新奇之笑,友善之笑,甚而至于是喜歡之笑,足見性情中人東坡的本然面貌。以上這些都是作者對黎錞、劉攽兩位摯友趣味十足之往事的美好回憶。而今,作者自己貶謫海南,其住所周圍的樹上到處掛滿了黎檬子果實,然而黎錞、劉攽二君卻不在人世了。蘇軾觸物傷懷,悲從中來。于是,他唯是獨坐一隅,回味當年已故摯友黎錞、劉攽二君在一起時無比愉悅的情景,可現(xiàn)在再也沒有那樣令人開心和美的情境了。感嘆之余,作者最后以“固不泯于世者”彰顯劉攽流布眾口、聲名遠揚的功德,以“能文守道不茍隨者”歌頌黎錞文采風流、守道正直的品質(zhì),言簡意賅,十分中肯。對于黎錞的為人處世的優(yōu)秀品行,蘇軾《眉州遠景樓記》稱其為“簡而文,剛而仁,明而不苛”,堪稱是對“黎亦能文守道不茍隨者也”高度評價的恰切注腳。文末兩句,通過對兩位摯友真切而允當?shù)馁澝?,由衷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無限思念之深情。作者思緒悠悠,念意濃濃,如繞梁之音,三日不絕,溫馨如春,動人心魄。這就是一貫重情重義的蘇軾筆下人物描寫的審美價值與藝術魅力,值得后人潛心體會,認真借鑒。
元符己卯閏九月,瓊士姜君來儋耳,日與予相從,庚辰三月乃歸。無以贈行,書柳子厚《飲酒》《讀書》二詩,以見別意。子歸,吾無以遣日,獨此二事日相與往還耳。二十一日書。
此文選自《東坡志林》卷一。這是一篇敘寫青年后生姜君來訪而臨別贈書柳宗元詩篇的感慨之作,真切表達了蘇軾被貶儋州時與柳宗元被貶永州時相同的唯以“飲酒”“讀書”遣時度日的心情。哲宗元符二年(1099)閏九月至元符三年(1100)三月期間,瓊州人姜君(即姜唐佐,字君弼)專程從學于蘇軾,與其朝夕相處半年多時間。由“日與予相從”觀之,他們之間親密友好的師生關系是非同一般的。這正是東坡一貫所秉持的與人為善、廣結朋友的處世態(tài)度。當姜君臨別時,蘇軾家徒四壁,實在拿不出什么像樣的禮物贈送之,就親自書寫了柳宗元的《飲酒》與《讀書》兩首詩送之,權表分別之意。雖然清苦,但蘇軾與姜君的師生友情是甜美而深厚的,精神世界是豐潤富裕的。于姜君而言,能得到東坡大家所賜之兩幅墨寶,不啻為罕世至寶也。
姜君慕名從學于東坡,而東坡亦“甚重其才”,贊其文章“文氣雄偉磊落,倏忽變化”,美其言行“氣和而言遒,有中州人士之風”。東坡遇赦離瓊時,曾贈姜君一句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并對他說:“異日登科,當為子成此篇?!辈痪茫恢信e,成為海南歷史上第一個舉人。崇寧二年(1103),姜君在汝陽遇見蘇轍,時蘇東坡已去世。蘇轍為完成胞兄遺愿,特給姜君補足贈詩曰:“生長茅間有異芳,風流稷下古諸姜。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力長。”正可謂:三士情誼厚,緣分百世芳。
后來姜君雖然未曾進士及第,但其中舉之事,對海南來說確實具有破天荒的劃時代非凡意義,歷代瓊士無不將他作為東坡遺澤、文風開代的楷模,故瓊州人士為紀念他,曾將瓊府近旁“尖秀如筆”的一座小山峰命名為“雁塔峰”,特取唐代中進士“雁塔題名”之意。其遺址即在今海口市海府路邊上的塔光陶瓷市場內(nèi)。由姜君中舉之事可知,蘇軾在為培養(yǎng)海南人才方面所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在海南教育史、科舉史上,以大德、大智、大愛豎立了一塊輝煌的豐碑,厥功至偉,永垂不朽!
這里,有必要提一下,在不計其數(shù)的前代先賢之中,蘇軾何以選中柳宗元的這兩首詩書贈予姜君呢?為求其因,得就柳宗元之二詩作一簡要之解讀。
先看《飲酒》詩:
今夕少愉樂,起坐開清尊。舉觴酹先酒,為我驅(qū)憂煩。須臾心自殊,頓覺天地暄。連山變幽晦,綠水函晏溫。藹藹南郭門,樹木一何繁。清陰可自庇,竟夕聞佳言。盡醉無復辭,偃臥有芳蓀。彼哉晉楚富,此道未必存。
開頭“今夕少愉樂”四句,直敘因夜晚憂郁不快而喝酒解憂,乃曹孟德“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短歌行》)之注腳。接著“須臾心自殊”四句,抒發(fā)喝酒后自身的舒心暢神與山川天地的通明溫潤之神奇而美妙的感覺?!疤@藹南郭門”四句,從樹木蔥郁之清陰與天籟之音的環(huán)境之美,進一步凸顯詩人喝酒的美妙無比之感,此時此刻詩人已完全與大自然渾融一起而不分彼此,進入了天地人和的至美境界。值得注意的是“竟夕聞佳言”一句,“佳言”當是包括風吹草木、鳥啼蟲鳴等大自然所發(fā)出的各種天籟之音,它們都好像共同在向詩人盡情訴說著今夜的歡快之情,以此更加襯托出詩人飲酒之樂的心情,深化了《飲酒》主旨。最后“盡醉無復辭”四句,在前面飲酒暢神的基礎上,表明詩人醉臥芳草也在所不惜之態(tài)度,將飲酒之樂推向了頂峰。末句“彼哉晉楚富,此道未必存”,詩人宕開一筆,通過與晉楚富翁相比,突出自己得以盡享飲酒之樂的真諦?!睹献印す珜O丑》云:“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如此比較,則將詩人飲酒至樂的濃郁詩意得到了空前的升華。在我國汗牛充棟的酒文化史上,柳宗元的《飲酒》不失為別具藝術魅力的千古佳作之一。
再看《讀書》詩:
幽沉謝世事,俯默窺唐虞。上下觀古今,起伏千萬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縹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瘴痾擾靈府,日與往昔殊。臨文乍了了,徹卷兀若無。竟夕誰與言,但與竹素俱。倦極便倒臥,熟寐乃一蘇。欠伸展肢體,吟詠心自愉。得意適其適,非愿為世儒。道盡即閉口,蕭散捐囚拘。巧者為我拙,智者為我愚。書史足自悅,安用勤與劬。貴爾六尺軀,勿為名所驅(qū)。
這是柳宗元談讀書深切體會的難得佳作。全詩可分三層,第一層為前六句,談讀書的起因及收獲?!坝某林x世事,俯默窺唐虞。”起筆交代因貶謫沉淪而靜默閱讀堯舜圣賢之書?!吧舷掠^古今,起伏千萬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痹娙嗽诤棋牡浼绣塾?,與古人同樂共悲,十分契合,收獲良多。第二層為中間十六句,全面敘述讀書的困擾與樂趣。“縹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睂憹M桌皆書,雜然紛陳,表明讀書正忙的情景。“瘴疴擾靈府,日與往昔殊?!毖阅戏秸伟O之氣嚴重,有損身心健康,記憶力衰退大不如前,所以便出現(xiàn)“臨文乍了了,徹卷兀若無”的狀況,即打開書本時似乎都清楚明了,但掩卷后又好像是一無所知?!熬瓜φl與言?但與竹素俱?!睂懝伦x書齋,徹夜與書為伴。“倦極更倒臥,熟寐乃一蘇?!睂懽x書疲倦后就臥床休息,熟睡后精神復蘇又繼續(xù)閱讀。“欠伸展肢體,吟詠心自愉?!睂懽x書累了就伸伸懶腰,舒展四肢,同時抑揚頓挫地吟詠詩句而使心情愉悅。“得意適其適,非愿為世儒?!睂懽x書的意義在于與書中精神相契合,經(jīng)世致用,而不愿做只會傳授經(jīng)學的儒生。王充《論衡·書解》云:“著作者為文儒,說經(jīng)為世儒?!彼^“世儒”,即指那些坐而論道只會傳授經(jīng)學的儒生而已,對此,柳宗元是不屑一顧、嗤之以鼻的?!暗辣M即閉口,蕭散捐囚拘?!睂懽x書的要旨在于精神獲得自由,而不被拘囚束縛。第三層為最后六句,表明作者不為名利所驅(qū)、不為世俗指責的心態(tài),體現(xiàn)了他“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的高尚情操?!扒烧邽槲易?,智者為我愚?!贝硕涫钦f,社會上那些投機取巧者與自作聰明者,在詩人看來都是笨拙與愚蠢的。柳宗元的“智愚說”受佛學影響,同時亦與其生活遭遇密切相關,意蘊豐厚,耐人尋味。詩末四句,立意更深:“書史足自悅,安用勤與劬?貴爾六尺軀,勿為名所驅(qū)。”意思是說,閱讀各種書籍,了解圣賢史跡,已足以使人快樂,又何必再為追名逐利而勞碌奔波!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軀,不要為名利所驅(qū)使。這是作者勉己勸人的肺腑之言,將讀書之樂的意義與境界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無疑是其讀書生活的高度概括,也是其人生理想的真實寫照。清人汪森《韓柳詩選》說得好:“觀此亦可見古人讀書苦志,然樂境亦只在此。”實乃中肯之論。
由上對柳宗元《飲酒》《讀書》二詩之簡要解讀可知,它們的確很好體現(xiàn)了詩人貶謫時期真實的人生態(tài)度,這對于同為貶官而又崇仰柳宗元文品與人格的蘇軾而言,惺惺相惜,產(chǎn)生共鳴,自是甚為自然的情理之事。所以他特別喜歡這兩首詩,并親手書贈予自己的得意門生,實在是一則很有人生情味的文壇佳話。
要之,蘇軾之所以將柳宗元的兩首詩書贈予姜君,其意義主要有三:一是遵循中華“禮尚往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體現(xiàn)蘇軾重情重義的美好品德。二是對后生姜君寄予厚望,希望他少煩惱,多讀書,做為國為民之有用人才。三是蘇軾以柳宗元《飲酒》《讀書》二詩自況,表達他與柳宗元共同的貶謫心態(tài)。在與柳宗元心靈共鳴的同時,亦表達他對文學前輩柳宗元的敬慕之情。同時,也含有希望姜君多學習唐代大家柳宗元的優(yōu)美詩文,以提升道德情懷與文學修養(yǎng)的期望。
儋耳進士黎子云言,城北十五里許有唐村,莊民之老曰允從者,年七十余,問子云言:“宰相何苦以青苗錢困我?于官有益乎?”子云言:“官患民貧富不均,富者逐什一益富,貧者取倍稱,至鬻田質(zhì)口不能償,故為是法以均之?!痹蕪男υ唬骸柏毟恢积R,自古已然,雖天公不能齊也,子欲齊之乎?民之有貧富,由器用之有厚薄也。子欲磨其厚,等其薄,厚者未動,而薄者先穴矣!”元符三年,子云過予言此。負薪能談王道,正謂允從輩耶?
此文選自《東坡志林》卷二。這是一篇記錄黎子云向作者轉述他與允從老莊民談論關于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問題的短文,此文借百姓之口,言新法之弊?!霸谒紊褡?、王安石推行新法時,以蘇軾的才華,只要稍加附和,進用可必;但他卻反對新法,并因此離開朝廷,被投進監(jiān)獄,還幾乎被殺頭?!笨梢?,蘇軾對王安石推行新法之一的青苗法的批判態(tài)度,至老未變。
為便于理解本文,有必要先對黎子云簡介如下。黎子云,又名北儂,其祖先于五代末期從福建莆田渡海遷居儋州。黎子云有三個弟弟,分別是黎威、黎徽、黎先覺。黎氏兄弟聚族而居,皆酷愛讀書,黎子云尤甚,是當?shù)厮叵砺曂臅汩T第。故而,人們多以“進士”稱呼黎子云,此“進士”非指科舉之“進士”出身也,純粹是人們對其之稱譽也。海南地方志將他列入“隱逸”或“鄉(xiāng)賢”,鄉(xiāng)邦之重,可以想見。黎府曾藏有《柳宗元文集》等珍貴典經(jīng),黎氏兄弟勞作之余經(jīng)常吟誦。黎子云還擅長詩文,尤其是千字文。他常將千字文奉請?zhí)K軾品評,才情之高,甚得好評。為此,蘇軾還特地向昌化軍(即海南儋州)軍使張中舉薦,愛才重才,精神可嘉。如蘇軾《訪黎子云》云:“野徑行行遇小童,黎音笑語說坡翁。東行策杖尋黎老,打狗驚雞似病風?!痹娭姓f蘇軾自己因急于見到黎子云而步履太快惹得雞飛狗叫,別有情趣?!哆^黎君郊居》又云:“半園荒草沒佳蔬,煮得占禾半是薯。萬事思量都是錯,不如還叩仲尼居。”此詩感嘆黎子云家境艱難,同時又勸勉他安貧樂道、潛心讀書。正因為蘇軾與黎子云建立了如此深厚的友誼,所以黎子云對于亦師亦友的蘇軾是無話不談的。短文《唐村老人言》便是黎子云告訴蘇軾的關于他與允從老莊民談論王安石青苗法的一段對話,說明黎子云不僅是埋頭讀書的人,而且也是關心時政的人。
黎子云告訴蘇軾說,他曾經(jīng)和城北十五里的唐村里一位七十多歲的長者允從談論王安石新法之一的“青苗法”。所謂“青苗法”,就是當青黃不接之際,官貸錢于民,正月放而夏斂,五月放而秋斂,納息二分。本名常平錢,民間稱“青苗錢”。對此,老百姓頗為不滿。故允從老人問黎子云說:“宰相王安石何苦要用青苗錢來為難我們呢?這對于官府有好處嗎?”黎子云答道:“官府擔心民間貧富不均,富人逐利而更加富有,貧者雙倍償還而更加貧困,以至于賣田賣子女都無法償還債務,所以用‘青苗法’來進行平衡。”允從笑道:“貧富不均,從古至今都一樣,連上天都不能平衡,你們難道能做到嗎?貧富不均,就如同一個瓷器的壁有厚有薄一樣,你們想把厚薄一起打磨,只怕厚的地方還未磨損,薄的地方卻已磨穿了?!边@些情況都是黎子云于元符三年(1100)拜訪蘇軾時親自告知的。由此,蘇軾感慨道:“勞苦大眾都能夠談論治理天下之道,不正是允從老人之輩嗎?”
讀此短文,給人四點體會:一是蘇軾雖遠謫天涯,仍然憂國憂民,關心時事。正所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保ǚ吨傺汀对狸枠怯洝罚┒侵匾暼瞬?,關愛后生,提攜先進。三是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不做墻頭草、隨風柳,風骨凜凜,正氣堂堂。四是具有平民意識,尊重有思想有見解有覺悟的老者,稱他們是“負薪能談王道”的智慧之輩,同時隱含有對“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左傳·曹劌論戰(zhàn)》)“青苗法”的譏諷之意。
戊寅十一月,余在儋耳,聞城西民李氏處子病卒兩日復生。余與進士何旻同往見其父,問死生狀。云:初昏,若有人引去,至官府幕下。有言:“此誤追?!蓖ハ乱焕粼疲骸翱汕壹慕??!庇忠焕粼疲骸按藷o罪,當放還?!币姫z在地窟中,隧而出入。系者皆儋人,僧居十六七。有一嫗身皆黃毛如驢馬,械而坐,處子識之,蓋儋僧之室也。曰:“吾坐用檀越錢物,已三易毛矣?!庇忠簧嗵幾余徖铮酪讯暌?,其家方大祥,有人持盤及錢數(shù)千,云:“付某僧。”僧得錢,分數(shù)百遺門者,乃持飯入門去,系者皆爭取其飯。僧飯,所食無幾。又一僧至,見者擎跪作禮。僧曰:“此女可差人速送還?!彼驼咭允蛛Ρ谑惯^,復見一河,有舟,使登之。送者以手推舟,舟躍,處子驚而寤。是僧豈所謂地藏菩薩耶?書此為世戒。
此文選自《東坡志林》卷二。由題可知,這是一篇記錄李姓女兒陰間還陽重生之冥間神奇故事。事情是這樣的:哲宗紹興五年(1098)十一月,被貶海南儋耳的蘇軾聽說城西李姓人家一未嫁女兒病死兩天后復活的蹊蹺之事。于是,蘇軾就約進士何旻去拜訪女兒之父,想對其女兒死而復生之事探個究竟。女兒父親原原本本地告訴他們說:傍晚時分,好像有人帶領其女兒去官府里。只聽得有人說:“這人被閻王誤追了?!蓖ハ乱粋€官員說:“可以暫時監(jiān)禁起來?!庇忠还賳T說:“這女孩無罪,應當放還于人間?!迸畠嚎匆姳O(jiān)獄在地窖深處,人可經(jīng)過隧道出入。里面所關押的都是儋州人,其中僧人占十分之六七。有一位老婦女已是滿頭黃發(fā),像驢馬之毛顏色一樣,戴著枷鎖坐著。女兒認識她,原來她是儋州僧人的老婆。老婦人說:“我因為貪用了施主檀越的錢物而獲罪,至今我的頭發(fā)已變了三次顏色了。”女兒又見到一個鄰居僧人,其父母去世兩年了,家里正在舉行祭祀活動。此時,見有人端著飯盤及錢幣數(shù)千過來,說:“給某僧?!边@位僧人就將數(shù)百錢分送給監(jiān)獄守門者,接著又將飯送進監(jiān)獄去,被監(jiān)禁的人都搶飯吃,可這位僧人的飯已所剩很少。又見到一位僧人來了,所有人都同時舉手作揖行屈身跪拜大禮。這位身份不凡的僧人說道:“這個女孩可速派人送還人間?!庇谑?,護送她的人用手在墻壁畫出一道豁口讓女兒過去。眼前忽然出現(xiàn)一條河,還有船,他們就喚女兒上船。護送者用手一推,船一晃動,女兒就驚醒了。故事到此結束,情節(jié)生動,對話真切,神奇有趣,頗具可讀性。后來蘇軾猜想,那位發(fā)令將女孩速還人間的僧人大概就是人們所說的?,F(xiàn)身于地獄的救眾生苦難的幽冥教主地藏菩薩。
蘇軾之所以對這段冥間故事感興趣,不僅邀約進士何旻同往親自調(diào)查考實,而且詳細記載此事經(jīng)過,是因為在此陰曹地府中,執(zhí)政者能夠執(zhí)法嚴正、秉公辦事(老婦人占用施主的錢物而獲罪)、冥間有愛、友好如春(父母去世兩年的僧人將受贈的飯與錢又贈與他人)、實事求是、速糾錯案(將閻王誤判的李姓女兒及時放還人間),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美德與高風。此事雖發(fā)生在陰間,但對于陽世的確具有不可多得的借鑒作用。所以,蘇軾于文末特意寫下了語重心長而擲地有聲的五個大字:“書此為世戒?!彼嗝聪M耸篱g那些掌握百姓生殺大權的執(zhí)法者們能夠尊重生命、秉公執(zhí)法、實事求是、知錯就改,真正做到以法律為準繩、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民為本,立法為民。此乃蘇軾撰寫《李氏子再生說冥間事》的用心所在,亦是其意義與價值之所在。此文以陰刺陽,借題發(fā)揮,文筆輕松,寓意深遠,委實是一篇具有啟迪與警策意義的佳作。
東坡居士遷于海南,憂患之余,戊寅九月晦,游天慶觀,謁北極真圣,探靈簽,以決余生之禍福吉兇。其辭曰:“道以信為合,法以智為先。二者不離析,壽命不得延?!庇[之竦然,若有所得,書而藏之,以無忘信道、法智二者不相離之意。軾恭書:古之真人未有不以信人者。子思則曰:“自誠明謂之性?!贝酥^也。孟子曰:“執(zhí)中無權,由執(zhí)一也?!狈ǘ恢牵瑒t天下之死法也。道不患不知,患不凝;法不患不立,患不活。以信合道,則道凝;以智先法,則法活。道凝而法活,雖度世可也,況延壽乎?
此文選自《東坡志林》卷三。這是一篇借助于道觀問卜禍福吉兇之事而表達自己“道凝而法活”哲學思想、法治觀念及其人生態(tài)度的美文。蘇軾貶謫海南期間,憂患滿懷,于元符九年(1098)九月底特地去天慶觀拜謁北極真圣大神,探求靈簽,希冀神靈決斷東坡居士晚年的禍福吉兇。結果簽辭是這樣寫的:“道家之道以誠信為合道,道家之法以智為首位。如果兩者不分離,那么壽命就不長?!碧K軾看后不免驚恐,似乎明白了什么,就把它寫下藏起來,目的是為了記住“信道”與“法智”二者不相離的意思。蘇軾回家后,經(jīng)過溯古探今,反復思考,仔細琢磨,若有所悟,遂欣然恭敬地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古代有道之人沒有不以誠信為人的??鬃又畬O子思就說過“由至誠而有明德是圣人之性”的話。孟子也說過“執(zhí)行中和而不知隨時變化,就會固執(zhí)拘泥于一點”的話。因此,制定法律而不以智為先,就是死的法律條文。因此,真正的道家之道不怕人不知,而是怕人們對道不凝神專一;真正的道家之法不怕人不立,而是怕人們不靈活善變。所以,以誠信合道,則道就凝神專一;以智為首位,則法就靈活善變。如果真正做到道的凝神專一與法的靈活善變的有機結合,那么,我即使脫離世俗、駕鶴仙逝也無妨,又何必在乎延年益壽呢?
蘇軾就是蘇軾,他不愧為世界級的“千年英雄”(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出12 位千年英雄,蘇東坡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人)。華夏五千年,唯有蘇軾能夠做到:儒釋道三教思想自然結合,渾然圓融,因時制宜,隨境而變,人情練達,世事洞明,博學古今,善待窮通,“休將白發(fā)唱黃雞”(《浣溪沙》),“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定風波》)。因此,天慶觀靈簽上一條關于“道以信為合,法以智為先。二者不離析,壽命不得延”之卜辭,是無論如何也嚇不倒東坡居士的,相反,倒促使他追溯先賢孔子之孫子思及子思學生孟子的優(yōu)秀思想,從中獲得珍貴的啟迪與思想理論的有力支撐,破除簽辭唬人的迷障,自鑄偉辭,勇創(chuàng)新說,最終得出“道凝而法活”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哲學觀、法治觀與人生觀。對信道與法智二者合一境界的竭誠追求,蘇軾表示了死而無憾的決絕態(tài)度,可見其自信是何等之強烈,立場是何等之堅定。
由此文所反映的東坡不畏靈簽判詞、勇于自創(chuàng)新說的事實觀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三方面的有益啟示:第一,蘇軾具有深厚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與法治觀念,不迷信,有覺悟,善思考,勤辨析,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的杰出代表;第二,蘇軾善于承傳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從中汲取思想力量,為我所用,長我智慧;第三,蘇軾不唯神是聽,敢于打破舊觀念,創(chuàng)立新思想,破舊立新,精神可嘉。
通過對《東坡志林》所選六則蘇軾有關儋州風土人情、世道民心以及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的論述的解讀,讓我們看到了蘇軾貶謫海南期間真切而生動的生活情狀、思想情操、處世情義與人文情懷,具體表現(xiàn)在:自得其樂薄功利(《儋耳夜書》);重情重義友誼深(《黎檬子》);精心育才樹豐碑(《別姜君》);憂患朝野至老銘(《唐村老人言》);以陰刺陽寓意明(《李氏子再生說冥間事》);不畏神靈勇創(chuàng)新(《信道、智法說》)。蘇軾這些寶貴的記載,對于研究他的思想歷程、人文精神、文學價值以及海南的民風習俗,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現(xiàn)實啟迪意義。
注 釋
[1]〔宋〕蘇軾著,劉文忠評注《東坡志林》,中華書局2007年版。
[2]王彬主編《唐宋八大家名篇賞析與譯注·蘇軾卷》,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版。
[3]曾棗莊、曾濤選注《三蘇選集》,巴蜀書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