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東亞文學與文化的交流互動
——第十屆東亞人文學論壇綜述

2019-11-13 04:17李廣欣
文學與文化 2019年1期
關鍵詞:跨文化文學研究

李廣欣

2018年12月14日至17日,第十屆東亞人文學論壇在天津召開。本次國際性學術會議由南開大學文學院主辦。來自韓國漢陽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中國臺灣大學、中國清華大學和中國南開大學的三十多位學者相聚天津,匯報各自的研究成果,就人文學領域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在跨文化、跨學科的探討中密切學術交往,開闊研究思路。

論壇開幕式于15日舉行。南開大學文學院院長沈立巖教授致歡迎辭;漢陽大學校人文科學大學院院長嚴翼相教授受邀做專題發(fā)言,全面回顧了東亞人文學論壇的十年發(fā)展歷程,并對開展國際性人文學術交流的必要性予以充分肯定。

簡短的開幕式后,圍繞“東亞文學與文化的交流互動”這一會議主題,論壇進行了五個場次的學術研討。研討采用報告人宣讀論文并現(xiàn)場回答其他與會代表提問,所有與會者自由討論,主持人(暨評議人)做總結性評價的組織方式。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副院長長谷川英則(Hidenori Jinno)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劉石教授、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徐富昌教授、南開大學文學院院長沈立巖教授、漢陽大學校人文科學大學院院長嚴翼相(Ik-sang Eom)教授,先后擔任各場次的主持人。

本次會議繼承了東亞人文學論壇強調(diào)在跨文化交互中實現(xiàn)學術提升的一貫傳統(tǒng),并凸顯出關注“廣義文化”與人文社會現(xiàn)象之密切關聯(lián)的傾向。與會代表提出的觀點、方法等,為深化人文學領域的研究、創(chuàng)新思路提供了頗有啟發(fā)意義的思想資源。

一 在跨文化審視中探索人文學研究的“國際智慧”

論壇的學術報告與討論很多帶有跨文化考察的意圖,其突出特點反映為:以東亞區(qū)域內(nèi)的人文現(xiàn)象為范疇,基于本地域的文化視角考察異域文化下的產(chǎn)物,并側重于從文化交流或跨文化影響上來得出或演繹結論。這種來自“異文化”的審視及其邏輯,往往具有啟發(fā)之功,成為發(fā)掘研究主題、變換舊有視野、豐富闡釋角度的重要契機。

早稻田大學知名學者李成市教授的報告“作為石刻文獻的廣開土大王碑”即很有代表性。作為日本學者,他考察的是5世紀初的高句麗石刻碑文。在報告中,李成市教授認為:廣開土大王碑的“正文I”和“正文II”實際上是一體的,碑文中對高句麗歷史傳說和發(fā)展歷程的記錄與其后的守墓人制度乃一脈相承,且重在后者——這在歷史語境下有建章立制并使之傳承的作用。而且,他特別提出,高句麗的古碑文以漢字書寫,又涉及日本列島(“倭國”),體現(xiàn)了古代東北亞地區(qū)頗為密切的跨地域交往與文化匯融。而這種凝聚多地域元素的文化產(chǎn)物可成為歷史研究、文學研究、傳播研究的重要而有趣的切入點。

清華大學圣凱教授分享的成果也有類似的特點。在題為“地方性、世界性與資本主義——新加坡漢傳佛教變遷的實踐脈絡”的報告中,他以豐富的資料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展示了漢傳佛教在新加坡地區(qū)一百二十年的傳布過程,進而指出:漢傳佛教在新加坡的發(fā)展脈絡,反映的是其逐漸放棄農(nóng)耕文明的“地方性”而再次返歸“世界性”傳播的趨勢,而這一趨勢也因應了現(xiàn)代文明的邏輯與旨趣。誠如評議人所指出的,研究者談起漢傳佛教時多不自覺地將思考范疇限定于中國之內(nèi),而圣凱教授視野的“跨出國界”,不僅面向客觀實際,更為漢傳佛教的傳播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維度。

跨文化審視還為解決人文社會問題提供了新的資料,有力推動了研究的深入。例如漢陽大學知名學者吳秀卿教授的報告“基于新材料的《五倫全備記》創(chuàng)作和傳播研究”,依托于奎章閣文獻等韓藏資料,沿著《五倫全備記》在古代朝鮮作為語言教材與倫理教材這一線索發(fā)掘出了兩個新的作品版本,并通過細致比對和全面分析,提出這一作品當創(chuàng)作于景泰元年庚午。她還考證了《五倫全備記》的流傳、改編情況,并從適應舞臺需要和觀眾心理等方面解釋了其中原因。這種來自他國的材料和結論,為中國明初戲劇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源。

又如,南開大學劉越副教授的學術報告“《芥子園畫傳》在日本的傳播及影響”,介紹了《芥子園畫傳》從1688年開始在日本一百五十多年的流傳歷程,及其與江戶時代日本畫家、畫作和美術類圖書出版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報告的獨特之處乃是通過圖像、技法比較,發(fā)現(xiàn)了畫傳對日本地質學記錄方法的重要影響。這種文藝與自然科學之間跨國關聯(lián)性的揭示,可謂跨文化考察的學術價值及其拓展性效用的重要體現(xiàn)。

更多時候,跨文化審視的意義在于提供理解人文社會現(xiàn)象的新角度。如漢陽大學樸贊勝教授的報告“1930年以后朝鮮赴日留學生的思想及運動”,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朝鮮青年赴日留學這一“群體性流動過程”中,找到了二戰(zhàn)期間乃至戰(zhàn)后半島地區(qū)民族主義、共產(chǎn)主義等思想分化現(xiàn)象的根源。臺灣大學學者陳慧宏在報告“東亞文化交流中的‘歐洲’:從天主教圣母世界史角度的一個討論”中,也是通過把握藝術元素———天主教“圣母”造像——的跨國流動,發(fā)現(xiàn)了東亞域內(nèi)不同地區(qū)之間的文化聯(lián)系,以及這種聯(lián)系與世界其他地區(qū)(如拉美)宗教形象跨域傳播效果的相似性。清華大學學者孫賽茵則在中國學生留日的歷史背景下,重新探究魯迅的在日留學生涯。其報告“魯迅留日時期‘棄醫(yī)從文’再探究”,同樣以跨文化考證和對比的方法得出結論:魯迅在日留學期間的從文選擇是時代思潮作用的結果;后來與此相關的“戲劇性”記錄(如“幻燈片事件”等),實際上只是民族主義傾向和國民性改造訴求的文學體現(xiàn)與有意改造。

臺灣大學學者蔡祝青的跨文化審視角度更有意趣。其報告“‘國民文學’史觀與‘國民性’的建構與反思:以日本漢學家的文學史相關論述為中心”,以中國視角考察和評價日本學界借助歐美方法論總結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宋代以降)的結論,形成了非常獨特的回環(huán)貫通型考察模式??梢哉f,正是“復式”跨文化審視的路徑,促生了這一獨特的研究角度及其認識。

從上述研究及其成果可見,跨國界、跨文化的考察分析為面向既有人文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注入了新活力,一定程度上也促生了創(chuàng)新性的視角或結論,顯示了國際性學術交往所碰撞出的“智慧”對人文學研究的重要意義。

二 在“大文化”視野下拓展文學藝術研究的思路

在注重以跨區(qū)域、跨文化的智慧思考人文社會現(xiàn)象的同時,本次論壇的研討進一步彰顯了文學藝術研究的文化視角,亦即依托“文學”與“文化”二者關聯(lián)互動的基本思想對廣義的文學藝術文本進行闡釋性解讀。

例如,臺灣大學黃美娥教授的學術報告“新加坡與鳳飛飛——《想入飛飛3688》電影的記憶敘事與聲音感知”,即秉持了跨地域審視的基本思路,從新加坡社會“想象”和“利用”臺灣地區(qū)音樂明星鳳飛飛的角度出發(fā),指出全球化語境下以歌星為代表的商業(yè)文化流動(從臺灣地區(qū)到新加坡)與跨界現(xiàn)象(從音樂到影視)成為在地之文化記憶建構的重要手段;同時,她更基于鳳飛飛及其歌聲與新加坡形成互文(intertextuality)關系的基本邏輯,通過細讀電影文本指認了鳳飛飛成為連接新加坡“新舊記憶”關鍵線索的原因:為新加坡普通民眾所喜愛的歌手與歌曲的“隕落”,恰與“麗的呼聲”電臺(一度是傳播鳳飛飛歌聲的主要渠道)因不敵網(wǎng)絡電臺的激烈競爭而關停、傳統(tǒng)停車場的計費人員(他們因工作時戴帽子、著褲裝,與鳳飛飛“帽子歌后”的形象相似,而被當?shù)厝藨蚍Q為“鳳飛飛”)被智能化收費系統(tǒng)取代等基層變化相“同步”……故而電影的敘事及其采錄的歌聲實為社會與文化變遷的共鳴。

相比之下,南開大學兩位青年學者的報告,更典型地體現(xiàn)出在文化闡釋中實現(xiàn)文學研究突破的訴求。林晨副教授的報告“轉型時代的范文——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huán)》新論”,以歷史的“后見之明”重新解讀當代小說《高山下的花環(huán)》。其文本細讀式研究的“底色”以及結論的落腳點都在于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的改革文化。林晨認為,這部作品雖然沿循“革命歷史小說”的精神邏輯,但已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會文化轉型的時代烙印,并在人物、情節(jié)、藝術手法等各方面隱約折射出改革開放以及與世界接軌的思想烙印,因而堪稱當代文學從“十七年”走向“世界”的標志性經(jīng)典。劉堃副教授提交的報告“女性、革命與知識分子的人格模擬——論陳映真小說《山路》”,則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臺灣地區(qū)的左翼文化而對小說《山路》進行解碼,并融入了女性主義思想元素。報告認為:“雙生”的生命體驗與對知識分子的靈魂洞察,乃是小說創(chuàng)作的原初構圖;作品雜糅著基督教觀念與左翼思想中的人道主義,以及臺灣地區(qū)知識分子因“革命的挫折”而產(chǎn)生的精神創(chuàng)傷——這些因素經(jīng)“性別轉化”后,以女性形象重新編碼,實現(xiàn)了對“男性歷史”的重構。

從文化之維認識、解讀、評價文學藝術和相關思想的思路,同樣體現(xiàn)在日韓學者的研究中。

例如,早稻田大學和田琢磨副教授從日本歷史上“地域社會”的文化心理出發(fā),進一步認識物語這一文學形式。在報告“物語和日本前近代的地域社會——以架藏《太平記》畫卷及其定位為考察對象”中,他考證了《太平記》“非史為文”的性質,并提出其內(nèi)容、思想與日本14世紀的地域社會歷史階段密切相關——割據(jù)所造成的有關“他者”的“文化想象”與對立意識,鑄就了《太平記》一邊倒式的批判特色;同時,其中也有中國儒家文化崇尚的一統(tǒng)式“太平思想”的作用。另一位日本學者藤原滿照,在題為“東山御物中的中國畫之改造”的報告中提出,東山御物的藏品表現(xiàn)出兩個顯著特征——象征化的收藏和有意識的改造:一方面,足利將軍極力收藏中國畫藝術品,并試圖將其符號化,作為自己掌握先進文化與文化話語權的象征;另一方面,藏品中存在目的復雜的改造現(xiàn)象——諸多畫作或被重新裝裱、或被裁剪拼接,以謀求特殊的“景觀”效應。因而,東山御物中的中國畫,其藝術特質的形成與日本幕府文化心理密切相關。

漢陽大學金兌勇副教授的報告“《墨子》的技術開發(fā)方向之考察”,則顯示了基于文化視野的人文學研究所具有的現(xiàn)代指向性潛力。他認為,《墨子》中蘊含有以“功利”為核心的技術哲學思想——所謂“功利”乃是要求技術研發(fā)在解決民生問題、扶助弱者的過程中實現(xiàn)其價值,而這種古老智慧可以成為反思乃至醫(yī)治當今東亞“工業(yè)4.0”時代社會癥結的重要思想資源。在解讀《墨子》技術研發(fā)思想中“兼相愛”等觀念的基礎上,他就工業(yè)化發(fā)展中的“身體解放”與“均衡發(fā)展”等問題做了闡發(fā)。

可以認為,對廣義文化與文學藝術乃至更多人文問題之關聯(lián)的重視、發(fā)揮,為討論既有人文社會現(xiàn)象開拓了闡釋空間,也引導著學者從更廣闊的范疇中發(fā)掘有意義的研究對象,或是尋找研究結論、學術認識的更多有價值的“出路”。

三 在求新性思考中彰顯人文學研究的勇氣與敏感

推崇人文學領域前沿性研究成果的匯報交流,是東亞人文學論壇的一貫訴求。本屆論壇的學術探討同樣也在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研究結論、學術意識等方面,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新穎性。

南開大學學者周才庶的報告,體現(xiàn)了以前沿性思考追蹤新生事物的敏感性。其報告“新時代中國網(wǎng)絡文藝的文論話語建構”聚焦中國大陸網(wǎng)絡文學的發(fā)展,認為:當前對新興的、眾聲喧嘩的網(wǎng)絡文學開展的文學批評,似乎受批評對象同化,也顯現(xiàn)出多樣態(tài)、多維度的特點,因此有必要推動分散的網(wǎng)絡文藝批評走向系統(tǒng)的網(wǎng)絡文藝理論。她還提出,網(wǎng)絡文藝的文論話語建構應當以文藝作品為本體,以審美特性為準則,以中國特色為指歸,形成理論合力,提高文論話語的闡釋力。這種謀求對紛紜復雜的網(wǎng)絡文學予以統(tǒng)合與引導的觀點,可謂具有非凡的勇氣,也是文學研究“擔當”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

早稻田大學的飯山知保副教授則以少有人重視的先塋碑為研究對象,在報告“金元時期北方社會演變與‘先塋碑’的出現(xiàn)”中,通過詳細考察“渾源孫氏”“稷山段氏”等先塋碑,他就先塋碑與北方社會保存家族系譜之傳統(tǒng)的關系做了考證,并大膽提出:先塋碑與金元時代的從軍群體關系密切,其興盛與特色的形成當是由此發(fā)端。該研究也提示,先塋碑這種事物不僅具有資料意義,更蘊含著考察文化變遷及其社會影響的重要潛力。

在提出或新或僻的研究課題之外,論壇的研討還體現(xiàn)出在方法論上求新的趨勢。如臺灣大學學者田世民敏感地發(fā)現(xiàn),跨文化交往問題也是可以從純粹的本地現(xiàn)象中來把握的,他的報告“近世日本游學思想史研究序說”提出,1600年至1867年的日本儒學者(包括蘭學者)雖是在日本域內(nèi)游歷,但因大多前往當時的“開放口岸”長崎——這里匯聚了來自朝鮮半島和中原地區(qū)的眾多人士,故而其交游與習得具有國際性;這種游歷所塑造的關系網(wǎng)絡、思想共識,也成為近代日本經(jīng)世思想與統(tǒng)一對外觀念之形成的重要推動力。漢陽大學學者金世英的報告“韓—中—英三語種閱讀的神經(jīng)學機制問題”,基于實驗數(shù)據(jù)(包括腦電波紅外成像等),驗證了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之間的語言距離影響韓、中、英三語閱讀認知適應模式的假設,也展示了較為典型的基于實驗、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等的實證式科學研究方法。

清華大學鄧盾副教授的學術報告“上古漢語假設義語言片段中虛詞‘所’的定性與分析”,可謂敢于提出新觀點、新結論的代表之一?;趯Α蹲髠鳌分小笆脑~”的分析,報告提出:上古漢語中的“所”本身并沒有假設義;這種意義的實際來源應是與“所”字詞組共現(xiàn)的“者”,或者是整個片段所處的復句語境。其認為,這一結論不僅解決了清人王引之的解釋造成的諸多尷尬,更具有理論上的簡潔性價值。

另一位清華大學學者陳穎飛的報告“從林巳奈夫《殷周青銅器綜覽》第一卷中譯本管窺日本學者研究中國青銅器的發(fā)展歷程”,以分期的方法全面展示了日本學者研究中國青銅器的進展及其成果、問題。其以“他山之玉”啟發(fā)、觀照我國青銅器研究的借鑒和反思精神,體現(xiàn)了嚴謹而務實的寶貴學術意識。

論壇上,除了發(fā)言人匯報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就此展開討論外,與會學者還就當前人文學研究的環(huán)境與走向等問題交換了看法。大家認為,人文學研究須直面當前的“危機”,努力在“科技意識形態(tài)”主導的社會文化中確證自身的價值與重要性,進而再次樹立人文學科的社會影響力與實際號召力。

為共謀人文學發(fā)展、重樹人文學的影響,會議決定開啟新一輪次的論壇(為期五年),以繼續(xù)促進東亞地區(qū)人文學研究的國際交流,強化校際交往和研究者之間跨地域、跨學科的合作,將東亞人文學術推向深入。根據(jù)會議期間達成的共識,下屆(第十一屆)東亞人文學論壇將于2019年在漢陽大學舉辦,主題暫定為“東亞人文學的轉型與象征”。早稻田大學、清華大學、臺灣大學、南開大學的代表也表示,將按論壇機制做好各自輪值會議的籌備與組織工作。

猜你喜歡
跨文化文學研究
跨文化的兒童服飾課程初探
街頭“詛咒”文學是如何出現(xiàn)的
誰說小孩不能做研究?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對周期函數(shù)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與應用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