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相關心理學研究表明,處于3~6歲的兒童對一切未知事物充滿了好奇和探索。樂于玩耍、探尋新事物是該年齡段大多數(shù)孩子的特點。幼兒園可通過將日常幼兒教學與多姿多彩的游戲活動緊密聯(lián)系,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文章以幼兒教育中游戲的重要性為切入點,提出如何利用游戲優(yōu)勢更好地進行幼兒教育活動的方法理念。
關鍵詞:幼兒教育;游戲;趣味性
一、遵循趣味性原則
利用游戲優(yōu)勢進行幼兒教育活動須遵循趣味性原則。游戲的主要特征之一為趣味性。對于3~6歲的兒童來說,枯燥乏味的游戲設定與其年齡特點和需要相差甚遠,這會使幼兒失去學習動力,嚴重情況下會使幼兒產生厭學情緒。游戲自身的吸引力變低,游戲教學時幼兒的注意力分散,如此一來,幼兒教師想要通過游戲展開教育活動就很難進行。趣味性原則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是班上幼兒的“領頭羊”,應當清楚明了他們的訴求和想法,并針對他們的需求變換教學方式,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根據(jù)教學環(huán)境特點設計合適的游戲活動,在游戲教學中融入幼兒中,一起享受游戲教學的魅力。
二、運用激發(fā)性原理
利用游戲優(yōu)勢進行幼兒教育活動須運用激發(fā)性原理。處于3-6歲的幼兒,在該年齡段其身體素質和能力都受到極大限制。因而,教師在設計游戲時,應該考慮其年齡特點及局限性。通常幼師應該設計簡單的小游戲,方便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幼教在進行丟手絹、扔沙包等諸如此類的游戲教學時,應著重幫助幼兒發(fā)展其協(xié)調合作、互相幫助的能力,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到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美好、共同努力的快樂。實施游戲教學在潛移默化中既滿足了幼兒的身心,也促進了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從幼兒教育角度看,創(chuàng)造性的幼兒游戲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游戲中,幼兒可以展現(xiàn)自我、釋放天性。有關研究表明,成年人的人格形成與幼兒時期的身心發(fā)展極為密切。因此,教師在設計游戲教學時,運用激發(fā)性原理,旨在豐富幼兒的生活體驗,讓幼兒初步了解社會,提高其學習興趣。
三、奉行互動性理念
利用游戲優(yōu)勢進行幼兒教育活動須奉行互動性理念?;有岳砟钪?,幼兒教師及幼兒在游戲教學中是雙向的,及時溝通的。例如,幼兒教師在講解地震知識時,通常會涉及在地震來臨時我們應該做些什么。若是單純地給幼兒灌輸方法理念,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受到年齡特點的影響,幼兒在該階段并未形成自己的邏輯抽象思維,大部分是借助影視、動畫、音樂、游戲等方式接受教育信息。因此對于該類教學,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播放地震知識小短片、動畫宣傳片,借此教給幼兒基本的理念知識。除此之外,幼兒教師可以與學校進行溝通,給幼兒安排地震逃生演習的活動,讓幼兒通過實踐活動學習知識。教師在一旁進行協(xié)助,指導幼兒如何進行逃生,逃生后該如何行動等。運用多樣化的游戲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可幫助幼兒加深對社會的認知,幫助他們掌握自我保護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扔沙包,選其中一個作為初始投擲者,其余小朋友分成兩組進行PK,沙包扔到誰誰就出局,團隊剩余人數(shù)最多的一組即為勝利。該游戲不僅能促進幼兒身體協(xié)調能力發(fā)展,還能提高他們之間團結合作的能力。在游戲中感悟的道理和知識能為幼兒未來的生活做好鋪墊,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讓他們受益終生。
與書本教學方式相比,游戲教學有著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和意義,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及價值。游戲不但有助于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還有助于增強其團結協(xié)作能力。利用游戲展開幼兒教學工作,讓幼兒在玩耍中學習,在學習中進行玩耍,踐行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可以強化對幼兒的教育和引導。鑒于此,幼兒教師應該多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游戲,讓幼兒在學習的同時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董清.充分發(fā)揮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49):17.
[2]唐冬艷.論幼兒教育中如何發(fā)揮游戲的優(yōu)勢作用[J].亞太教育,2016(18).
作者簡介:章凝凝(1990—),女,浙江泰順人,一級教師,本科,保教主任,研究方向: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