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木蘭詩篇》是新世紀創(chuàng)作的一部精品歌劇,其巧妙地利用了我國傳統(tǒng)的歷史故事當作創(chuàng)作題材,同時將大眾十分熟悉的歌舞形式融入其中,使民族歌劇的演出形式得到了豐富,借助新時期的歌劇創(chuàng)新思想,展開了藝術革新,使歌劇的音樂思維和主題思想得到了拓展。本文主要對《木蘭詩篇》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演出紀實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木蘭詩篇》;創(chuàng)作背景;演出紀實
一、歌劇《木蘭詩篇》的創(chuàng)作背景
歌劇《木蘭詩篇》的作曲家是中國當代著名作曲家之一的關峽先生,2005年應美國林肯藝術中心之邀在紐約演出獲得巨大的成功。
歌劇《木蘭詩篇》運用了西洋歌劇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來敘述中國傳奇人物花木蘭的動人故事。作曲家關峽認為,河南是花木蘭故事的發(fā)源地,所以從一開始的創(chuàng)作,便要深入到河南地方進行學習了解,在創(chuàng)作中廣泛地吸取營養(yǎng),并把其中帶有地域風格的元素融入該部劇作中,使其發(fā)揮它的價值。河南是戲曲之鄉(xiāng),從清明以來,河南的戲曲種類已經(jīng)發(fā)展到四十余種,這為作曲家提供了良好的創(chuàng)作素材。在對資料的整合過程中,關峽也考慮到此部作品要在國際上流傳,因此作曲家將戲曲曲調(diào)和交響音樂巧妙地融為一體,形成具有“戲曲風格詠嘆調(diào)”特征的中國民族歌劇。另外,在聲樂演唱藝術中,則融匯了歌劇、清唱曲、音樂劇、戲劇等元素,使我國這個千古傳頌的感人故事,一經(jīng)問世,便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
歌劇《木蘭詩篇》是一部帶有序曲和終曲的四個樂章歌劇藝術作品,在序曲部分,主要講述了人們憎恨戰(zhàn)爭,渴望和平的生活[1]。第一樂章,替父出征。由于邊關告急,君王下令征兵,花木蘭的父親花弧在征兵的名單中,但是花弧已經(jīng)年邁,弟弟又尚且年幼,花木蘭只能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第二樂章,塞上風云。木蘭告別爹娘,奔赴疆場,無論是烈日酷暑還是寒冬臘月,木蘭都跟眾將士一樣血戰(zhàn)沙場,平息戰(zhàn)亂,最終取得勝利;第三樂章,巾幗情懷。英雄們凱旋而歸,木蘭卻淡泊名利,只渴望歸還故里。在共同經(jīng)歷了崢嶸歲月后,不僅增進了戰(zhàn)士們之間的兄弟情,也展現(xiàn)出木蘭羞澀的女兒情,以及和劉爽對美好愛情生活的向往;第四樂章,和平禮贊。在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烽煙后,木蘭更加渴望和平的生活,同時表現(xiàn)出木蘭與鄉(xiāng)親們團聚的歡樂氣氛,和劉爽熱鬧非凡的婚禮現(xiàn)場,以及人們對戰(zhàn)爭中逝去的親人和戰(zhàn)友的悼念;終曲,《和平頌》的頌歌以恢宏的氣勢將全劇推向高潮,表現(xiàn)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歌劇《木蘭詩篇》的演出紀實
歌劇《木蘭詩篇》經(jīng)過細致的準備工作后于2004年11月8日在北京保利劇院正式公演。主演彭麗媛、戴玉強。2005年9月18日在聯(lián)合國的邀請下,走出國門于紐約林肯藝術中心演出,格萊美音樂評委奇克對關峽先生說:“你開拓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可稱之為‘五聲音階浪漫主義”。另外,歌唱家彭麗媛獲得“杰出藝術家”獎,作者關峽獲得“杰出音樂家”獎。2006年8月6日著名的哈爾濱之夏音樂節(jié)首場演出。2006年12月22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內(nèi)最高規(guī)格的音樂劇演出。此次主演由彭麗媛及德國著名歌唱家米歇爾·奧斯汀用華語來演出這一經(jīng)典,并大獲成功。2009年11月11日至19日,應日本皇家交響樂團的邀請,中國歌劇《木蘭詩篇》將在東京和札幌演出4場。在首演彭麗媛的親自輔導下譚晶第一次主演歌劇并獲得巨大的成功,贏得了大家高度的認可。她們在第一代木蘭的指導與幫助下,塑造了一個同樣被大眾所稱贊的木蘭形象,也傳承了前輩藝術家的藝術精髓。
歌劇《木蘭詩篇》可謂是一部以樂感心,以歌詠言,以舞盡意,一曲初徹,余音繞梁的劇作[2]。它的最大特點就是擁有我國乃至全世界都少有的絕對高度創(chuàng)新思維,它對木蘭故事進行了大膽的修改,將人物和結(jié)構進行了重新地整理,把木蘭與劉爽之間從友情到愛情的發(fā)展線路,作為貫穿全劇的靈魂。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舞臺劇形式,無論是寫實的景致,還是寫意的畫面,都能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闡釋出作者的思想。它放棄了中國戲劇及歌劇的固有模式觀念,而是引進了西方歌劇的精華和演出團體,并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緊密地融為一體。舞臺上則是運用如詩如畫般飄緲的舞美與柔和的燈光效果來營造強烈的藝術氛圍,通過具有民族色彩的音樂表演、演唱,使作品情景交融,同時把交響樂團與合唱樂團巧妙的組合在一起,構成多舞臺、多畫面的視覺效果,給劇中人物留下了豐富的表演空間。另外,三個表演區(qū)將劇情融會貫穿在一起,舞臺背景紗幕的變換,也極具觀賞價值,時而戰(zhàn)鼓聲聲,時而春風拂面,借此來表現(xiàn)花木蘭生命流轉(zhuǎn),恍然一夕之間的崢嶸歲月,并賦予了這一歷史文化題材以更高的時代理念。
參考文獻:
[1]譚聰穎.淺談歌劇《木蘭詩篇》中花木蘭的人物形象[J].青年文學家,2019(27):166.
[2]趙晶晶.民族歌劇《木蘭詩篇》的藝術審美探究[J].北方音樂,2019,39(04):95-96.
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兩部舞臺劇“花木蘭”的創(chuàng)作特征與藝術美之比較研究》項目資助 項目編號:2019KY1712。
作者簡介:陳曦,崇左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