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實踐證明,教育來自生活。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對地理學習都缺乏興趣,實施“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既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可增強其對地理概念的理解,還可培養(yǎng)學生地理實踐力,從而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落實地理核心素養(yǎng)。實施“生活化”地理教學策略,要以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親身經歷為出發(fā)點,讓生活走進地理課堂,讓地理課堂充滿生活樂趣,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地理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進而充分感受到“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的價值。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實施“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從四個方面做了嘗試。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策略;生活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高效的前提條件,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墒?,就目前課堂現(xiàn)狀來看,許多學生對地理學習都缺乏興趣,在課堂上既沒有認真聆聽教師講課,課后也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對于教師布置的作業(yè)更是敷衍了事。此種狀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點很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在學到相應的知識后,難以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應用。教育家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薄敖逃仨毰c生活結合才能發(fā)生作用?!薄读x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在地理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重視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它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地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可以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地理中考轉為全省統(tǒng)考后,考查生活中的地理內容逐漸增多。學生只有充分認識到地理學科的實際價值,認識到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時,學生才會主動走進生活,通過觀察、調查、實踐活動去感悟生活、體驗生活,從而培養(yǎng)學生以地理視角看待生活、欣賞生活。
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實施“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呢?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做了如下嘗試: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地理知識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教學中要適當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用處以及對自己學習的幫助,可以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興趣,讓學生充分了解生活中的地理,樂意去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地理教學中,地理問題與生活情境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將問題巧妙地設計到生活情境中。例如在氣候知識的教學中,筆者以“我們來當小小風水家”作為導課:我國北方房前不能種常青的松柏,要種落葉樹,這樣風水就會好。同時展示北京四合院景觀圖,引導學生觀察院子前的植物——落葉樹。提出質疑:“為什么不種常青的松柏而是落葉樹?”學生分組討論,在熱烈的討論中,不管答案正確與否,都意味著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能夠從地理的角度探討風水與氣候的關系,這樣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發(fā)現(xiàn)生活中氣候知識的存在,使學生了解生活中處處有地理。這樣既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又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從而讓學生愿意深入研究生活中的地理。
又如:降水——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地理現(xiàn)象,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有的地方降水多,而有的地方降水少?為了解釋這個問題,課前筆者又創(chuàng)設了一個生活化教學情境——模擬降水實驗:用三個水杯,其中一個注入半杯冷水,另兩個注入半杯熱水(其中一個沒有蓋子),蓋上杯蓋,一段時間后,打開蓋子,觀察蓋子上水滴(水滴代表降水)形成的情況。此時提出問題:“三個水杯形成水滴情況有什么不一樣?”學生暢所欲言:“一個沒有水滴”“一個有水滴”等。此時,筆者馬上引導學生“為什么三個水杯形成的水滴情況會不一樣?”這樣,就引出對“影響降水的因素”的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望瞬間提高。
二、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強對地理概念的理解
在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地理現(xiàn)象,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教學素材,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地理概念的理解。
學習季風氣候時,學生對季風的概念及季風對降水的影響很難理解。筆者在上課時讓學生打開窗戶,此時在教室北側的學生就說“我這邊風很大,很冷”,而南側的學生則沒有類似的感受。筆者馬上提問:“冬天,風多從哪一側窗戶吹進來?夏天呢?”學生對于身邊看得見的地理問題很感興趣,紛紛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給出答案。此時筆者順勢解釋:“風向隨季風改變而發(fā)生明顯變化的風稱為季風”。同時把南面比作海洋,北面比作陸地,幫助學生理解: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季風(偏南風)——溫暖濕潤,降水多;從陸地吹向海洋的季風(偏北風)——寒冷干燥,降水少。這種“生活化”教學的引入,一方面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另一方面便于學生更快地理解概念,進入課堂互動中。
在學習《地球儀》這一節(jié)時,經線的長度、形態(tài)、指示方向等概念理論性很強,七年級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足,對畫出平面的地圖無法與空間立體的地球聯(lián)系起來,對經線這些概念不易理解。在上課時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水果——橘子,剝去橘皮,讓學生觀察橘瓣。把橘瓣的頭尾比作南北兩極,橘瓣的連接處就可以看作是一條經線,這樣,一個橘子就可以展示出幾條經線。通過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每個橘瓣的連接線都是南極到北極——所以它們都是長度相等的半圓形,而且每條連接線指向都是非南即北(即指示南北方向)。這樣適時引入生活化的內容,既幫助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又突破教學的難點,大大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
三、開展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地理實踐力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具有生活性和實踐性的特點。知識、能力來自于實踐,地理素養(yǎng)更需要在實踐中培養(yǎng)。
在地理課堂中進行動手實踐活動,使地理教學內容得到了有效拓展,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得到了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這一核心素養(yǎng)也會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設計了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
1.設計旅游線路。在學習“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線”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從福州出發(fā)要去參觀西安兵馬俑,應該如何選擇鐵路干線,經過哪些鐵路樞紐,沿途涉及哪些旅游景點?討論交流后,各組畫出旅游線路,標注經過的鐵路干線名稱、重要的鐵路樞紐和主要旅游景點。最后各組評價不同設計路線的合理性,包括路程遠近、價格高低、時間安排等,為下文的學習做鋪墊。通過這樣的課堂實踐活動,學生不僅更快掌握了知識,而且對地理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有了更深的體會。
2.操作“立竿見影”。在七年級地理上冊地球運動這一節(jié)中,為了了解一天當中早晚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筆者讓學生動手操作“立竿見影”的實驗。用手電筒光代表太陽光,照射在某物體上,調整手電筒的高度與方位,代表著一天當中不同時刻太陽的高度與方位,觀察太陽高度、方位與該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的變化關系。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影子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筆者布置了延伸部分的作業(yè):讓學生用幾周、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畫出同一物體在正午時的影子,標上日期。通過動手實踐,學生能夠很快理解物體影子的長短與方向在不同季節(jié)的變化規(guī)律。實踐證明,學生在實地觀察、實踐中,獲得親身體驗,在獲取新知的同時地理核心素養(yǎng)又得到培養(yǎng),同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堅忍不拔的科學探索精神。
3.繪制行政區(qū)圖。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才能得到全面提高。在八年級地理上冊中國行政區(qū)劃這一節(jié)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記住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qū),課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小組合作的活動——手繪中國行政區(qū)圖比賽。筆者首先把繪制方法教給學生,然后將全班分成了四個小組進行比賽。分組后,各小組成員明確分工,在繪圖過程中,所有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積極參與活動,比賽氣氛濃烈。通過生生之間愉快的交流和合作,將中國行政區(qū)圖繪制完整。同時進行評比,然后在學校宣傳欄展示精選作品。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學會了知識,學會了學習,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交流,學會了合作。
4.進行野外考察。真正要獲取地理知識,拓展地理知識面,就要讓學生走進大自然,進行野外考察活動。在學習等高線地形圖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山脊、山谷的等高線形態(tài),筆者利用當?shù)匾蛔∩角鹕系臈5罏槔齺碇v解,并在周末的時候帶部分學生前往現(xiàn)場,畫出等高線圖。通過比對等高線彎曲的情況,學生較快地掌握山脊、山谷的等高線形態(tài)。地理實踐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于實踐的能力,體現(xiàn)地理核心素養(yǎng)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是生活讓地理課如此精彩!
四、編制生活化練習題,強化對知識的認知與應用
早在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就曾提出:“學校的最大浪費就是學生在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比缃瘢覈乱惠喌乩碚n程改革已經發(fā)現(xiàn)這一嚴重問題,并提出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這一基本理念。然而,若只是課堂教學走在生活化的康莊大道上昂首闊步,考試的試題中卻嗅不到一點生活化的氣息,這無異于穿著新鞋走老路。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設計中能夠結合社會中的時事熱點、生活經驗等多編制一些生活化的習題,在題干中既要體現(xiàn)真實客觀的情境,又要準確地傳達與其匹配的地理信息。通過這樣的訓練途徑,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提取信息和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體驗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也能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而非只是知道。當?shù)乩砼c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時,地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起學生學習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興趣。因此,地理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生活中尋找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素材,引導學生用地理的思維方法去觀察和認識世界,才能幫助學生真正獲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識,使他們不僅能夠理解所學的知識,而且能夠應用,從而切實體會到地理的應用價值。我想,這應該是對地理學習生活化最好的詮釋和重要意義之所在。
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不應只局限于課堂上實施“生活化”地理教學,還要關注各方面的信息媒體,包括各種與地理有關的書籍,電視、網(wǎng)絡上介紹的地理知識,也可以充分利用圖書館查閱資料。中央臺教育頻道有播放與地理有關的節(jié)目,如“人與自然”“舌尖上的中國”“遠方的家”等,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這些節(jié)目,以豐富知識,開闊視野。
參考文獻:
[1]邵宗杰.教育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05.
[2]陳祝清,曾呈進.基于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教學反思[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8).
作者簡介:何爾行(1973.10—),男,漢族,大學本科畢業(yè),福建福清人,現(xiàn)在福建省福清市濱江初級中學任教,一級教師。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