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倩
【摘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是新聞教學的重要內容,如何在教學中堅持和深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一直是新聞教學的重中之重。文章重點探索了深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的路徑,并探討了新聞教學中的強化路徑、內化路徑、外化路徑是深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教學;路徑
【基金項目】2018年浙江農林大學校級課堂教學改革項目“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聞教學中的深化”(KGBA18037)的研究成果。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新聞理論的靈魂,也是新聞教學的核心。因此,可從強化、內化、外化三個路徑著力,把深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落在實處。
一、強化路徑
強化要求在新聞理論教學中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強化路徑是指堅持深化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途徑。
(一)彰顯黨性原則
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精髓,指的是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在從事新聞活動時必須遵守所屬階級或政黨所規(guī)定的各項行為準則[1]。但近些年,新聞教學中為順應新媒體的發(fā)展,把時間和精力更多投入到技術操作上,相對減少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授課,甚至出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過時了等錯誤觀點。如果學生對黨性原則的理解模糊,甚至把西方的價值觀當作行為準則,則會使新聞事業(yè)誤入歧途。
新聞教學中彰顯黨性原則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加強理論闡述。闡述中擺明立場,糾正一些錯誤看法,透徹講解,強調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對新聞工作的重要性和指導性,引導學生理解黨性原則的要求,自覺地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接受黨的領導。二是案例教學。以熱點事件切入,通過深入地分析,令人信服地彰顯黨性原則的指導性。這要求教師了解業(yè)界動向,收集資料,精心選擇有針對性、時效性與典型性的案例。三是引入辯論,充實教學內容。讓學生以辯論賽的形式開展討論,去偽存真,辨別是非,銘記黨性原則,成為一名有原則的人。
(二)堅持人民性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本質。人民性要求新聞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新聞教學中,以人為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上,強調以人為本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人為本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以群眾滿意度作為新聞傳播評判的標準。在講授新聞價值時,評判標準不僅僅是新聞價值因素,更重要的是看是否滿足群眾的需要。這就要求新聞報道內容上應基于國情做到“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新聞報道手法上少些抽象和概念。二是教學方法上,以人為本表現為通俗易懂地教學。貼近現實,用現在的事例證實理論,從媒體中精選正反案例,在討論、分析中領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貼近學生,要求用學生喜歡接受的方式來講述,比如用問答方式、觀摩方式、故事化等方式來闡述理論,使學生聽得懂,愿意聽。
(三)堅守事實真實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是教條,而是學生分析現實問題的有力武器。在新聞教學中不僅要告訴學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內容,更重要的是告訴學生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去解決時代提出的新問題和挑戰(zhàn)。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教學中重點突出兩方面內容:一是教會學生學會辨別新聞真?zhèn)蔚募寄?,二是要求學生堅持實事求是的新聞觀,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解決。如在自媒體蓬勃發(fā)展的當下,西方新聞出現真相式微、后真相興起的趨勢。所謂的后真相指的是“媒體傳播主要起到的是煽動情感、強化偏見的作用,其產生的影響超過了客觀事實對人們的影響,人們只在意情緒或主張,而不管事實和道理”[2]。簡而言之,后真相的本質就是事實真實不再是新聞的核心,情緒、觀點才是新聞的核心。后真相對新聞業(yè)的沖擊和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面對后真相對傳統(tǒng)新聞業(yè)的挑戰(zhàn),用馬克思主義的新聞真實性來審視后真相癥候,找出后真相的解藥:讓新聞回歸事實真實,才是新聞工作安身立命之本,才能重塑新聞業(yè)的公信力。
二、內化路徑
內化于心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的關鍵。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入腦、入心的過程就是內化過程,即學生把教師講授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轉化為個體認識的過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化是通過下面四個路徑完成的。
一是知識的內化。學生在接受強化教育的基礎上,能夠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并能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吸收己用。
二是方法的內化。要求學生能夠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方法方面的知識。如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學會辯證地看待新聞工作中的問題。
三是觀念的內化。在知識內化、方法內化的基礎上,提煉、上升為觀念的內化。學生能夠認同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如喉舌觀、群眾觀、導向觀等等,并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尤其是當下學生身處在智能新聞時代,機器人對新聞生產提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只有掌握、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才能占據機器人無法取代的思想高度,才能使自己更具競爭力,不被時代淘汰。
四是提升素質。思想、方法、觀念內化的終極目標是內化成個人的素質。通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化,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職業(yè)素質。學生只有提高個人的新聞素質,才能堅定政治立場,在思想和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才能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做到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引領新聞業(yè)沿著正確軌道向前發(fā)展。
三、外化路徑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深化必須聚焦實踐。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來源和發(fā)展動力,也是檢驗教學成效的標準。而外化是落實實踐的必由之路。外化指的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外化于行,即學生把個人接受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轉化為外在實踐行為的過程。實踐教學和創(chuàng)新是新聞教學中常用的外化路徑。
(一)實踐教學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求理論聯系實踐,重視實踐教學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必然要求。深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不僅要強化理論,而且要重視實踐,要打破以前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法。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及時發(fā)現新聞理論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如學生在實踐中存在選題問題,要么選題過大,要么選題新聞性不強,在新聞表述上也存在抽象、空泛等諸多問題。這些反映出學生并未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也暴露出教學中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講解不深入,導致學生理解得不深入。教師反思這些問題,并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提高教學水平是深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前提。目前,實踐教學采用的路徑是開設實踐課,實施課外教學,建立實踐基地。
1.開設實踐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外化成行為,并貫徹到新聞采、寫、編等業(yè)務中。因此,在新聞教學中開設實踐課,以確保學生有足夠的采編、制作新聞的時間,讓學生對新聞工作有全面的認識。教學上采用的方法,一是模擬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辦一份報紙,記者、編輯都由學生擔任。二是參與式教學方法。與校報、校廣播臺、校網站合作,實際參與到媒體從“報選題”到“審稿件”的各個流程,學生自己拍攝電視新聞,制作廣播新聞和網絡新聞專題。三是引進式教學法。邀請資深的媒體從業(yè)人員擔任老師,傳授新聞經驗,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大大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2.實施課外教學。引進“學在路上”教學理論,開設課外教學。課外教學是把課堂從教室搬到室外,要求學生在真實世界發(fā)現新聞,目的是通過訓練提升實戰(zhàn)能力。課外教學是一種契合新聞本質的教學方式,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
3.建立實踐基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外化成能力,需讓學生直接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教學中,與各種類型的地方媒體合作,共建教學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實戰(zhàn)場所。學生可在這些媒體實習,熟悉不同媒體的環(huán)境和要求,了解新聞工作的各個流程,探索新聞規(guī)律,能有效地將所學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外化成新聞生產力。
(二)創(chuàng)新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形成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充實、完善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是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結合。因此,開放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題中之義。在新媒體時代,利用技術優(yōu)勢,不斷創(chuàng)新,豐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表現形式。創(chuàng)新的路徑表現,一是新媒介的運用。開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網絡課堂;或在“兩微一端”開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并不定期推送有關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文章;建立融媒體實驗室,以適應全媒體時代新聞教學的需要。二是新技術的運用。將數字技術運用于新聞,發(fā)展出VR新聞、H5新聞、動畫圖解等新的新聞表現方式。三是跨界合作。跨界合作最大好處是讓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創(chuàng)新新聞敘事的方式。如將詩歌、游戲作為新聞表現手段,形成“新聞+詩”“新聞+游戲”的新形式,提升新聞接受度。
通過以上論述可見,強化路徑、內化路徑、外化路徑分別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深化的三個有效路徑。這三個路徑實質上是相互作用、層層遞進的。強化路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深化的基礎。只有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強化教育,才能夯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內化路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深化的關鍵。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沒有內化于心的過程,只能流于表面而無法深入人心。外化路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深化的目的。通過外化路徑,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能夠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在新聞工作中自覺堅持和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真正落實深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新聞學概論》編寫組.新聞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86.
[2]史安斌.“后真相”沖擊西方新聞輿論生態(tài)[N].人民日報,201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