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雪
班主任應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心理教育工作中去,將學生心理方面的健康情況當做自己工作職責中的一部分,應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教育目標,將各個方面的教學力量進行有效的協(xié)調,從而培育出更為良好的班級集體,為學生塑造健全人格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首先,教師在開展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體、智、德、美的全面發(fā)展。其次,對小學生實施心理教育也是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一項至關重要的內容,對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它也能夠更具針對性的幫助學生解決缺乏抗壓能力、缺少毅力、學習困難、情緒不穩(wěn)等諸多問題,使學生能夠更加快樂、健康的成長。
再次,對學生有意識、有目的的實施心理教育也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心理方面的素質,使學生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品質,從而便于學生進行自我調控、自我調節(jié)以及自我管理,并逐漸的形成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最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能夠使學生加強對于自我的認識,并能夠發(fā)現(xiàn)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以便于將來能夠更好、更快的適應社會。
(一)充分掌握學生的心理需求 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處于學習知識與成長發(fā)育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形成心理素質與道德品質的關鍵性時期。在這一期間的學生具有著較為明顯的心理特征,那就是既矛盾又簡單。首先是在心里有著非常美好的愿望,并有著自己獨特的理想,但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卻缺少積極性與自主性,對于別人的贊賞以及現(xiàn)實榮譽等非常的看重。其次是這一期間的學生往往都嚴重的缺乏理智,感性占有較大的一部分,通常都會代替理想思維,因此在很多時候都會感情用事,特別是在家庭環(huán)境中,往往都是“小皇帝”和“小公主”,進而嚴重的缺乏自我意識。最后是小學階段的學生都具有非常強烈的好勝心理以及進取心,但這一心理特征往往也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只有極為少數(shù)的學生才能付諸于行動,對于一些困難也常常存在著畏懼心理[2]。
因此,班主任要想對小學階段的學生更好的實施心理教育,首先就應始終的秉持著“以生為本”的原則,從而有效地增強心理教育的實效性以及針對性。班主任在開展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應對學生現(xiàn)階段的心理特點有一個全面的掌握,并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以減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并建立一定的感情基礎,這樣便于教師將學生的實際需求與心理教育更好的結合,以真正取得一定的成效。
例如,有一次,我們班級有一位學生在期末考試中的成績下滑的十分嚴重,為此他也大受打擊,心情常常悶悶不樂。因此我決定找他進行一次深度的對話,并告訴他,成績好壞受各個因素的影響,所以不要灰心,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就一定會收獲一個滿意的成績,并且我還在私下告訴其他同學,在學習上多多對他進行幫助。從那之后,這位學生不但心情得到了改善,學習成績也得到了提升。
(二)了解基本的心理教育知識 班主任要想更好的增強心理健康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要不斷地學習心理方面的相關知識,以更好地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心理測量、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等方方面面的相關學習,從而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知識理論。另外,班主任也應在實踐的過程中積極、主動的探索與心理教育、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有關的載體,并不斷地對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加以創(chuàng)新,以全面、有效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持續(xù)的穩(wěn)定發(fā)展。
(三)關注學生心理方面的動態(tài)變化 小學階段的學生所具有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較強的感性思維,因此班主任要想在日常工作的開展中更好的滲透德育教育,就必須要時時刻刻的關注學生心理方面的動態(tài)變化。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常常會通過表現(xiàn)而外化,譬如有的學生會突然出現(xiàn)不愛說話、脾氣暴躁、成績下降的現(xiàn)象,當發(fā)生這些情況下,班主任就要對這些學生進行仔細的觀察,并具有針對性的對其展開心理輔導,只有這樣才能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出來。
(四)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滲透心理教育的內容 班主任往往在班級中占有主導地位,特別是在班級管理開展的過程中,與學生的接觸時間最長、接觸機會也最多,因此教師應將心理教育的相關內容有效地滲透在班級的日常管理中,以引導、鼓勵、支持等方式來有效地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向上、和諧、民主的觀念,并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讓學生能夠學會相互合作、相互諒解、相互尊重,以更好的創(chuàng)建和諧班級。
總之,教師在開展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應以小學生現(xiàn)階段的心理特征出發(fā),并增強對心理教育的重視程度,盡量的融入到班級管理中,以加強對學生心理動態(tài)的關注,以全面的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