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承煒
(遼寧省葫蘆島市第一高級中學 遼寧 葫蘆島 125000)
上好課是每位教師的天職。因為課堂教學的質量決定著師生的生命質量。學生和教師的充實感和幸福感主要在課堂里獲得。而且,老師教學能力的強弱,極大程度上決定著老師受學生特別是資優(yōu)生歡迎和信賴的程度。
下面我就從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幾個方面,探求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課堂充滿語文味的途徑。
課堂提問,體現(xiàn)了一個老師駕馭課堂思路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其實教學成敗的關鍵也在于會不會問。
課堂教學問題的設置容易出現(xiàn)這樣幾個毛?。?/p>
①切入點過于籠統(tǒng),問題過大;
②往往缺少循序漸進的過程;
③過于理論化專業(yè)化。
所以,學生感覺夠不著。教學中常常是能深入不能淺出,簡單的東西往往弄的復雜了,復雜的東西弄得更加佶屈聱牙,結果往往造成老師和學生兩方面的泥而不化,課堂教學顯得緊張費力和生硬。備課備學生不夠充分,只考慮講課者自己的思路和內容,應該是導致問題設置不夠科學的主要原因。
教育的意義,不全在內容,還在于教育的手段。一個好的語文教師,他的風采,他的魅力,是在他的知識積累和傳授方式的集合上。
一般的教學順序是按照課文從頭至尾,順次講來;而我們的教材中有許多篇目是完全可以顛倒這種順序來講的,而且往往能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學習效果。
例如長篇敘事詩《琵琶行》,一般的講法是從三次音樂描寫入手,好是好,可是欣賞音樂藝術這一高雅的境界,一下子就把白居易的詩搞得很高難了,學生就會有畏難情緒。敘事性的詩篇,其魅力主要體現(xiàn)在它的情節(jié)上,它故事性強,以情節(jié)取勝,自然就能激發(fā)閱讀興趣。
所以,我一般先從最后一段講起,講白居易的“哭”——“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我先設計兩個事件性問題:
①他在哭誰?
②他為什么哭?
我要求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再去誦讀詩的后三段和詩前序言得出結論:
一哭自己——正直遭貶,落魄江湖;
二哭琵琶女——紅顏淪落,境遇凄苦。
(1)這篇文章共有10節(jié),請問最后一節(jié)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總結全文。對梁啟超的學者形象加以總結——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
(2)我們平常說一個人“熱心腸”是什么意思?”
明確:心腸好,喜歡幫助別人,也就是樂于助人。
(3)可全篇文章并無一處寫到梁先生幫助別人,樂于助人的事,那么在這篇文章中“熱心腸”指什么?如何理解?”
問題提出后,學生一時不能解答。因為這是他們事先未能注意到的。在學生疑惑與好奇心被激起時要求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去看文章。找出相關語句來說明。
帶著問題看書,同學們對文本的閱讀也就更仔細更深入,回答的也是有根有據(jù)。
然后,重點應放在對先生所講的《箜篌引》、《桃花扇》、杜詩的理解上,通過3個細節(jié)來了解先生的心理與情感。這些地方要挖掘,要引導,要能深入。
處理上,盡管作者先舉《箜篌引》的例子,而本課的難點就在于《箜篌引》的理解上。所以,我們可以先講《桃花扇》、杜詩,初步領會任公的愛國情懷后,再來理解《箜篌引》,就相對容易了。
(1)詩歌教學,萬變不離其宗,仍以指導誦讀為主。
一般來說,短詩好教易學,長詩難教難記,易陷于平淡無波的逐字逐句的串講中。
所以,詩歌教學更需精心構思。設計講課思路要兼顧兩個基本點:
第一,要根據(jù)詩歌的內容特點;
第二,充分考慮學生的體驗。
在強烈的詠嘆中,引導學生領悟杜牧思想的鋒芒和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常常,底下學生一片唏噓感嘆,坐姿早已調整成端正,態(tài)度變得虔誠,眼光也褪盡了萎靡變得熱切而閃亮,神情灼灼而又躍躍欲試。此時的課堂上,幾十雙深褐色的瞳仁睽睽地向我聚焦而來。誰能不為語文魅力所動?課下,有學生湊過來,問我,老師你是不是特別熱愛語文?我回答說,我是因為你才讓你感覺我熱愛語文的,最終會變成你們是因為我而熱愛語文課的。
所以,一段具有古典情懷的話語,一段表達精妙的文字就是一面旗幟,在它下面就會集合起共鳴者的大軍。這就是古典經典獨有的光芒,語文教師獨有的魅力。
努力讓語文更具詩情韻味,更有魅力,是讓高中的孩子們更親近語言,更親近文學的必修課。一路實踐過來,我體會要想讓理科實驗班的孩子們取得更好的成績,用興趣征服他們的時間,用魅力調整他們的方向,應該是事半功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