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嬌
小學階段進行整本書閱讀不但成為了可能,而且成為必須要做的事情。在小學階段,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一、開展“整本書”閱讀的原因
葉圣陶先生1941年在《論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中對“讀整本的書”提到:“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當時因為歷史條件的限制,葉老當時并未提及小學。2001年7月出版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教學建議”部分做了這樣的表述:“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倍诂F(xiàn)實的教學生活中并沒有得到教師的足夠重視,原因可能有多種:一是沒有認識到其理論價值;二是沒有關注到其實踐價值;三是忙于課程教學,無暇顧及。
二、“整本書”閱讀的實施方法
(一)引導
在學生自主閱讀后,引導學生畫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具有激發(fā)思維記憶 ,暫存發(fā)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的好處,還可以幫助我們理清事物關系,并且在使用思維導圖時,大腦并不是一次性思考很多問題,而是一層一層地進行分析,既能幫助理解,又能加深記憶。顧名思義,這張圖就是這本書的“地圖”。用地圖式的圖表梳理內容、脈絡,整理故事情節(jié),清理人物關系。學生通過畫思維導圖,無疑又是對書的再一次閱讀,有利于加深印象,乃至在今后的時間里,拿起這張導圖,這本書的內容一目了然,記憶如初。
(二)指導
摘抄的好處是在摘抄過程中增加閱讀量。摘抄詞語和句子和段落,尤其是一些“新詞”,幫助學生擴充詞匯量。句子包括最能打動人心的句子,有哲理性的句子,修辭手法很形象很生動的句子,讀起來很有節(jié)奏感或者有韻律的句子。段落可以側重于開頭與結尾、人物心理、環(huán)境描寫等?!白x”是為了“用”,堅持摘抄,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批注式閱讀能促成學生與文本的零距離接觸,它是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積極對話的過程,更能培養(yǎng)學生成為“能動的讀者”。而如果缺乏了這一指導過程與方法,則極容易造成學生的“淺閱讀”,這樣根本無法達到深入理解的目的,更無法達到“能動”的目的。以《狼王夢》為例,母狼紫嵐一心想讓自己的狼兒奪取王位,不顧一切,千方百計,竭盡全力,雖然希望一次次變成失望,孩子一個個死去,但她沒有灰心,至死不悔。學生一方面被她偉大而強烈的母愛感動,一方面又因為她為了一個當狼王的夢想,把孩子一個個推向了絕路而不理解。書中處處流露著紫嵐對孩子們的愛,但也為了培養(yǎng)成她所謂的“超狼”,心里矛盾,于心不忍,情感交雜,還有作為母親的無奈,以及在狼族的勝者為王的悲哀,這些復雜的情感糾葛,都要靠老師悉心引導。
(三)疏導
受認識、情感的制約,學生在閱讀時理解上肯定會有一些偏差與困惑,尤其是在“三觀”的認識、取向上。兇殘的習性,桀驁不馴的樣子,總是背負著狼子野心,六親不認,兇惡的罵名,這就是狼。但在沈石溪的筆下,卻刻畫了為了讓自己的狼兒當?shù)巧侠峭醯膶氉?,嘔心瀝血與命運作斗爭的偉大母親;在狼的世界里,勝者為王。母狼紫嵐為了讓孩子們登上狼王的寶座,從小就培養(yǎng)狼兒所特有的野心,以及能在狼群中立威的能力,可這些都符合“人道”嗎?這些無不使的我們聯(lián)想到人類的教育問題,我們的父母是否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是否也把自己的希望意愿加在子女的身上,是否對子女的教育過于急于求成。作為教師,此時必須適時加以撥正與解惑。
(四)小組交流匯報
匯報課應該是學生的自主交流過程,對整本書更高層次更深入認識的過程。學生通過交流,不是對書本內容的機械重復,而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原有故事進行調整與反思,總結與提升,在原本認知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向更高的層次邁進。教師要將書本內容、價值思想與學生當下的生活實際進行深入的聯(lián)系。事實上,無論閱讀的書目多么優(yōu)秀,如果沒有與現(xiàn)實生活進行有效鏈接,學生也就難以達到閱讀效果,更難以對學生的身心形成有效思考與體驗。根據(jù)閱讀進度,教師適時地展開小組交流,引導學生談體會、談感悟、談收獲。小組成員人人談。個人談完后,互相提問質疑,這樣既杜絕了“假閱讀”,又能促進學生閱讀。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一個人對一件事物保持熱情的時間為18個月,可閱讀是一輩子的事,而閱讀習慣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這就需要讓學生對閱讀始終保持興趣與好奇,成為能動的讀者,那評價就是一劑良藥。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葉森然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