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倩
(江蘇省如東縣苴鎮(zhèn)福亮小學,江蘇如東 226409)
小學隨文練筆是針對小學語文課堂讀寫結合的訓練方式,教師在課堂中以教材為基本素材,通過以讀促寫將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與閱讀理解進行有效結合[1]。隨文練筆的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的練筆興趣,與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及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求相符合,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幫助學生積累優(yōu)質素材,促進學生想象力的提升。在讀寫融合的內外規(guī)律發(fā)展趨勢下,可有效打破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重閱讀、輕寫作”的困境,對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推進作用。
仿寫練習是隨堂練筆的常用策略,通過仿寫樣式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素材,為學生寫作增添色彩,激發(fā)學生的練筆興趣[2]。在閱讀素材的樣式仿寫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教材中的典型片段,通過捕捉課文中精妙的“仿寫點”,讓學生在仿寫詞、句、段中提升遣詞造句的基本語文能力,為今后的寫作思路提供源泉。
以《蒲公英》的仿寫教學為例,文章開始對蒲公英被風吹散的描述非常生動,繆繆幾筆便將蒲公英的動態(tài)過程描繪得栩栩如生,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為讀者勾勒出一幅生動傳神的畫面。學生剛讀完第一句話,就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仿寫中進一步感悟文本的魅力。課堂中,教師首先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語句:“同學們,在第一段話中,作者分別講了蒲公英的幾種樣子呢?”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出蒲公英的兩種樣子,分別是“絨球”和“小降落傘”。接著,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語句中的修辭和動詞用法,一起提煉出第一段話的樣式:“ 落了, 長出了 。 吹過, 就變成了 ,在藍天白云下 ”教師開始布置仿寫任務,要求學生選擇一種植物、動物或其他事物,按照句式進行仿寫,要求描繪出事物變化的過程,句中的動詞和“藍天白云”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改變。學生積極創(chuàng)作,有的學生寫道:“烏云來了,天空蓋上了灰布。一陣狂風吹過,灰布就變成了水狀的斷線,從灰蒙蒙的天空滴落到地上?!?/p>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體裁豐富多樣,每本教材的文章都依照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散文、古詩、小說等體裁進行分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進一步提升仿寫的難度,不再局限于對文章樣式的模仿上,而要依據(jù)不同的文章類型作為范例,捕捉練筆重點,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作空間,讓學生從機械性模仿過渡到創(chuàng)造性模仿。
筆者以人物描寫體裁的遷移仿寫教學實踐為例進行詳細分析。在進行人物描寫的文章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細節(jié),讓學生進行擴展練筆,體會人物描寫的心理、語言、外貌等方面刻畫的重要性。在教學課文《輪椅上的霍金》時,筆者曾針對文章對霍金形態(tài)與表情的描寫設計了這樣的小練筆:請以“三四年沒見了,那年冬天,站在眼前的外公仍然是我記憶中那親切的樣子……”為開頭,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想象一下很久沒見的外公站在你面前是什么樣的姿態(tài)?要求文中不能出現(xiàn)“親切”之類的概括性詞語,只能以具體細節(jié)描寫人物的著裝、年齡、神態(tài)、動作、表情、語言等,以表現(xiàn)出外公的“親切”。外貌描寫可以從自己觀察人物的順序來寫,如從上到下等,尤其對于面部表情的描寫要深入、細致。有的學生寫道:“頭發(fā)上的銀絲又增添了一些,眼睛笑瞇瞇地彎起,鼻頭凍得通紅,腰間別著那熟悉的小音響……”這樣精準的描寫,使文字更加生動。
每部文學作品都有一定的寫作背景,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需要結合課文背景與創(chuàng)作意義準確捕捉留白點。教師可恰當選擇背景留白、情境留白、標點留白、結尾留白、作品對話等形式,讓學生置身于作品中,感性體驗文本情感。教師通過對留白部分的補充,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構思,讓學生在留白區(qū)域充分發(fā)揮想象,從而實現(xiàn)個人與作品之間的互通與共鳴。
例如,教學《螳螂捕蟬》一課時,課文主要描寫了少年對吳王的勸誡,以及少年對螳螂捕蟬這一事件的描述,但是文中并沒有詳細描寫“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完整過程。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情境補白的小練筆:要求學生自己完成“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小故事,這個故事將完全獨立于人類的交流,要更加細致地描繪動物界的行動和心理表現(xiàn)。在這個留白的故事里,學生可以選擇把螳螂當作主人公,也可以把黃雀當作主人公,要重點描繪出主人公當時的心理過程以及三只動物各自的形態(tài)。這個留白的故事設計將使學生更加深入地剖析“螳螂捕蟬”的內容與含義,讓學生融情于寓言故事中,隨著既定故事的框架發(fā)揮想象,將文章所想表達的意思以補白的形式充分展現(xiàn)。
原作改寫是一種更加具有趣味性的隨文練筆方式,教師在小學語文隨文練筆教學中,可嘗試鼓勵學生對經(jīng)典作品進行改寫,通過比較學生改寫的內容,引導學生充分體會原作的主旨與特色。改寫的內容可以涉及古詩文、文學小說片段、記敘順序改換、文體性質轉換、人物描寫角度等,大膽地設想與改編有利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讓改寫的內涵更加豐富。
以經(jīng)典名著選段《三打白骨精》的教學為例,在講述《三打白骨精》時筆者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為孫悟空感到憤憤不平,認為唐僧的做法太過片面,對孫悟空不夠信任,同時也對豬八戒的挑撥離間感到生氣。這時,教師應抓住學生的情緒波動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改寫隨文練筆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對《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進行改寫,具體要求: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想法改寫故事,但是故事的主體框架不能改變,“三打白骨精”中的“三”缺一不可,但是白骨精幻化的樣子、孫悟空識破白骨精的方式、師傅和豬八戒的態(tài)度、言行等可以改編。在此基礎上,學生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最終改編的故事極具趣味,一些學生將豬八戒改寫得聰明機智,幫助孫悟空一起對付白骨精;一些學生將唐三藏刻畫得幾近完美,表明唐三藏一開始就相信孫悟空;一些學生改寫的結局令人啼笑皆非,描寫孫悟空被唐僧趕走后索性自己取得了真經(jīng)……雖然學生的想法較為天馬行空,文筆較為稚嫩,但由文字表達出的情感與價值觀卻引人深思。
總之,隨文練筆不單是一種語文教學策略,同時它也遵循學生的階梯式認知規(guī)律,符合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練筆的形式包括仿寫、補寫、改寫等,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找準切入點,為學生捕捉優(yōu)質、有效的練筆素材,以此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