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晨?!±铥惙f 賈春香
【摘 要】目的:對SPECT/CT在股骨頸骨折患者中的治療效果分析。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股骨頸骨折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例。對照組患者入院治療時檢查儀器釆用的是X光片、CT等,觀察組患者入院檢查的儀器是SPECT/CT。結果:觀察組患者對骨折部位檢測的清晰度高于對照組,而且對照組患者后期出現(xiàn)股骨頭壞死的癥狀也高于觀察組。結論:將SPECT/CT運用在股骨頸骨折患者中有助于醫(yī)生對病情的準確判斷,同時采取最有效的治療手段。
【關鍵詞】SPECT/CT;股骨頸骨折;應用;進展
【中圖分類號】R7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1-0-01
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SPECT/CT是一種篩選有較高敏感性的雙探頭骨斷層掃描技術,能夠用于了解股骨頸骨折之后的患者其股骨頭供血情況,通過計算患側股骨頭/干比值,間接通過數(shù)據(jù)揭示患者股骨的血供情況,進而能夠對患者的股骨頭血供情況作出判斷,結合影像結果、患者年齡、受傷的具體機理等為選擇合理的手術方法提供準確參考依據(jù)。在進行患者股骨頭血供定性評價中,MRI應用較多,但增強MRI僅能夠對股骨頭血供進行定性判斷,針對部分缺血股骨頭無法準確預測是否發(fā)生了股骨頭壞死的情況。而SPECT/CT是近年來新發(fā)現(xiàn)的一種無創(chuàng)性檢查,能夠融合SPECT功能顯像和CT解剖顯像于一體,能夠利用CT準確定位,克服SPECT散射效應和部分容積效應,能夠任意勾畫出感興趣的區(qū)域,或者對整個股骨頭進行三維重建,進而使得靶區(qū)計數(shù)更精準,對靶區(qū)血供半定量化評估也更準確。
尤其在一些老年群體中容易出現(xiàn)股骨頸骨折現(xiàn)象,在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骨折部位不愈合或者由于患者股骨頭缺血最終出現(xiàn)股骨頭壞死的問題。由于股骨頸骨折部位股骨頭血液循環(huán)和力傳導的特殊性,關于股骨頸骨折后的手術一直是醫(yī)院骨科關注的焦點。從股骨頸骨折的情況進行分析,需要根據(jù)患者股骨頸骨折后的血供情況來選擇適合患者的手術方法,同時還需要參考患者的年齡、身體健康等情況。但這只是對患者粗略的估計與判斷,準確性不是很高,因此,要釆用高科技、特異功能性強的技術應用在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既能夠幫助醫(yī)生做出正確的判斷,也能降低患者股骨頭壞死的發(fā)生率。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股骨頸骨折患者50例,將患者分為兩個小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對照組2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0例,女性患者有5例。年齡49一70歲。觀察組2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有6例,年齡55一80歲。
2.方法。對照組患者在治療檢查中釆用的是常規(guī)的X光片、CT等。觀察組患者在治療檢查中釆用的是SPECT/CT技術,所有患者骨顯像在患者入院后第5天內進行,空心加壓螺絲釘內固定治療者術后半年內隨訪復查骨顯像1次以上;經(jīng)肘靜脈注射99mTC-亞甲基二膦酸鹽(MDP)后4h,常規(guī)采集骨盆平面及斷層圖像。
二、結果
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均采用不同技術手段進行手術前的檢查后,發(fā)現(xiàn)對照組患者手術后發(fā)生股骨頭壞死的癥狀幾率高于觀察組。
三、討論
影響股骨頭壞死的因素有很多種,據(jù)統(tǒng)計除了特發(fā)者以外,至少有將近40多種。股骨頭壞死可以分為創(chuàng)傷和非創(chuàng)傷性兩種類型。其中創(chuàng)傷性包括股骨頸骨折或者存在外傷性髖關節(jié)脫位,患者的髖臼脫節(jié),患者的粗隆之間骨折;而對于非創(chuàng)傷性患者包括一些長期服用過量皮質激素地類似藥物,屬于酒精中毒的患者,由于血管堵塞而導致血管栓塞的情況,輻射損傷性,患有結締組織疾病。如痛風、胰腺炎等引起的代謝性疾病,受到有毒物質侵蝕而中毒,外傷性代謝病。
股骨頸骨折與靜脈之間的變化。臨床醫(yī)師利用由于股骨頸骨折導致壞死的患者進行骨穿刺造影,結果發(fā)現(xiàn)大量的造影劑都存在于患者骨內,而對于靜脈來說存在兩種情況,即顯影與不顯影。顯影說明股骨頭內血液循環(huán)正常,表明壞死的股骨頭能夠被愈合,而不顯影則表示壞死的股骨頭很難愈合。
影響股骨頸骨折后股骨頭及頸血供的原因。目前,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創(chuàng)傷力能夠直接損傷為股骨頭提供血液的血管,但當出現(xiàn)骨折后患者無移位或移位不明顯的情況下,對于血供血管的損傷程度較小,一般給予患者內固定治療,或者叮囑患者多臥床休息,但在幾年后可能會出現(xiàn)股骨頭壞死的問題。這一現(xiàn)象揭示了骨折后釆用的固定治療手段也可能引起股骨頭缺血而致使股骨頭壞死。在20世紀60年代,有學者曾提出股骨頸骨折后患者髖關節(jié)囊內壓壓力不斷升高可能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觀點。隨后通過反復試驗證明,當股骨頸骨折后患者髖關節(jié)囊內壓壓力不斷升高有可能是造成患者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原因之一。國內外研究學者對股骨頸骨折后的血供情況進行分析,通過旋股內動脈造影術,或者是否中斷對上支持動脈的觀察,但期準確性還有待爭議,因此無法將其作為股骨頭壞死的診斷依據(jù)。還有學者運用磁共振掃描和同位素技術,運用同位素技術雖然可以顯示陽性結果,但由于它們的特異性較差,很難準確定位股骨頭壞死部位,因此只能作為篩選手段,不能作為診斷依據(jù)。然而核磁共振雖然具有多方位成像和對軟組織進行較高對比度的優(yōu)點,可以清晰的顯示出患者早期的缺血性改變及骨血供的具體情況,但價格比較昂貴,不是每所醫(yī)院都具備的,同時,它的敏感性比較高,但缺乏特異性,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也只有作為篩選手段。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SPECT/CT逐漸被運用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早期診斷方法。它有兩種檢測方法,一種方法是核素清除技術,表明股骨頭中還存在血液循環(huán)。另一種方法是在骨頭中注入親骨性同位素并作為失蹤劑,這種方法可以對股骨頭壞死有預測的可靠性。
總之,SPECT/CT骨斷層掃描應用在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檢查中,尤其是對于患者骨折后或者對其進行固定手術的二次檢查比較時,可以對患者的血供恢復情況作出判斷,以及時對股骨頭壞死病變進行及早治療,使患者平穩(wěn)地度過股骨頭壞死期,使患者股骨頭形態(tài)改變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高燕峰, 周艷麗, 潘建英, et al.SPECT/CT心肌灌注顯像在心肌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現(xiàn)狀[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38):134.
陳雷, 翟嵩超, 聶芳.多模態(tài)影像設備SPECT/CT在臨床的應用進展[J].健康周刊, 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