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后,小朋友們像往常一樣到班級門外走線散步,軒軒卻跑進了大建構區(qū)。
建構區(qū)就在我們班級的門口,他開始拿起搭建圍墻的方磚,搭的很高很高,邊搭還邊招呼其他小男孩,但小朋友都在走線,沒有人理他,他開始用推倒方磚的方式來吸引同伴,倒下的方磚掉落在外面,正好砸到走線的小朋友。這時就有小朋友跑來告他的狀:
“老師,軒軒推倒方磚都打到我了!”
“老師,你看軒軒總是拿積木打我們!”
這種情況有過好多次了,每到走線的時候,他總是去建構區(qū)搭那個圍墻,搭高又推倒,每次都會打到小朋友,雖然方磚是牛奶盒做的,沒什么危險,但是他的行為卻擾亂了小朋友的走線活動。所以,前幾次我或是耐心談話或是嚴厲批評,總是阻止他去搭建,但他多數(shù)時候都聽不進去,甚至會發(fā)脾氣,把建構區(qū)搭建好的作品都推倒,對于軒軒的這種破壞行為,我們也感覺很無奈。
這次我決定換一種方法,我試著和他交流:
“你在搭建什么?為什么總是要搭得這么高呢?”
他立刻回答我:“你看,這些盒子和別的顏色不一樣,我要用深顏色的盒子搭一個城堡?!?/p>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換一個地方,不影響小朋友走線呢?”
他沒有回答,依舊在那里搭建得很高,像是沒聽見我說話。我于是動手挪走了一些淺色的圍墻方磚和里面的塑料長龍,在建構區(qū)里面空出一塊很寬敞的地方,然后邊領小朋友走線邊觀察他有什么反應。果然不一會兒他就開始把深顏色的方磚往里面的空地挪了,他把那一摞高高的分成了三摞,然后搭建成不同的形狀。奇怪的是,我發(fā)現(xiàn)他并沒有把方磚搭的像外面一樣高。
下午的時候,我找軒軒談心,他說了自己的想法。他說,他想用方磚搭城堡,但是圍墻那個地方小,搭不出好看的城堡,所以就要搭得高高的。他還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因為小朋友都在走線沒人去,所以,他就故意把方磚推到小朋友身上。后來我們做了約定:如果他想和小朋友一起搭建,可以邀請一些小朋友,利用每天下午自由活動的時間去,如果搭建得好,還可以給全班小朋友分享,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盡量不要在走線的時間去搭建了,睡覺之前大家需要安靜的活動。
這次他很容易就接受了我的建議。從那天以后午飯散步他真的不再自己去搭建了,我和李老師也盡量多安排一些空閑的時間讓喜歡搭建的小朋友去建構區(qū)活動,只不過軒軒還是比較喜歡搭建完再推倒。
這件事讓我陷入了沉思:軒軒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孩子,思維跳躍快,愛探索,他每天都會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他在搭高推倒過程中控制著他自認為的游戲節(jié)奏和進程,使他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和自我認同感,也許這種感受對他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既然如此我們?yōu)槭裁匆阉x為是“破壞”呢?可能我們成人覺得搭建完的建筑更漂亮、更適合擺在那里,但對孩子來說,可能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換一種思維、換一種角度,我們眼中的孩子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的教育方式也就完全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