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明
茭白詩
主簿鎮(zhèn)余畈村,皖西的一個小村。離我的出生地一百余里,坐落于崎嶇群山之間。時間定格于深夜十一點多。白日和上半夜,我們一行七人在鄰鄉(xiāng)龍王村駐點扶貧,走訪貧困農戶。龍王村部里蚊蟲甚多,無飯店、旅館。車子七拐八彎了半個小時,將我們送到與畈村的七里沖。
七里沖,顯而易見是一個綿長的溝壑,被兩山夾住,中間露一段稍稍平緩的地盤。若干年前,這里山深林密,山民幾無出行之路,柴火雖不缺,但油鹽靠挑。曾有人家飼養(yǎng)或租賃騾子、驢子馱運日用品。如今卻被辟為度假地,令人恍惚。
一覺睡到清早。已有蟬聲、雞啼、鳥啾洗耳,把我從夢中拽醒。
才六點鐘光景,村子里已是喧嚷一片。好幾戶白墻的樓房,旁邊支起一間做廚房的腳屋,煙囪冒出難得一見的炊煙,牽起絲絲縷縷菜香、油香、飯香、臘肉香,繞了村口的幾棵白果樹打轉,又在低矮的山岡盤桓一會兒,回到天上了。我估摸著有人家燒出的柴火,因為過猛、過急、過久,飯糊了,鍋巴香里帶出一股焦味。我喜歡喝焦黃鍋巴煮出的米溺,濃稠,乳白,交雜金黃。米湯養(yǎng)人。小時候我一般要吃兩大碗米飯,再咂吧著吸溜一碗米湯,日子便迎風躥高,捎帶了把我的小個頭像玉米拔高了幾尺。
余畈村是茭白集中之地,因茭白而著名。吾鄉(xiāng)岳西多種高山茭白。余畈村,以及附近的馬畈村,已有近二十年種茭歷史,每逢收獲季,四處活躍著販茭人。客來客往,休閑度假的農家樂,便借勢立了足;好山好水,又讓一班縣城、城市閑人,趕趟兒似的來度周末,消溽暑。
放眼全是一畦畦的茭林,茂密。高過人頭。長葉鋒利如鋸。我站在通組的水泥路邊,避讓一位騎雅馬哈摩托的紅衣健壯農婦。雅馬哈到我身邊時,鞘稍放慢了速度,車籃里還剩幾個西紅柿,上面沾著露水。她應該是剛賣菜歸來。農婦的短袖衫。被晨風掀起一角,像翻卷的紅浪,給灰白色的水泥路注入了一種生機。摩托帶動的微風,亦使路旁翠綠的茭葉微微晃蕩。
白鷺在茭田低掠,一只短尾雀棲于電線,叫聲清越,屬于自娛自樂派。但很快,另一只鳥躲在后山的哪個角落,大約又唱又彈,叫聲煽惑撩撥得短尾雀飛進山林不再回來。這個多情種子!
人家門前屋后,種滿南瓜、冬瓜、玉米、紅苕、黃瓜,不空置半尺好地。南瓜金黃,黃瓜青嫩,冬瓜綿長。玉米苞已熟。紅苕藤牽出三五尺。我知道紅苕兄長般敦厚,少年時它為鄉(xiāng)入主食,如今依舊粉甜,依舊與我的中年味蕾溝通無礙。
這是八月,茭白等待收割。五六點鐘,便有男女身著笨拙厚重的雨衣長靴,戴上厚厚的手套,頭頂草帽或涉進茭田砍茭稈。可避蚊蟲、螞蟥、水蛇的侵襲,防止茭葉對肌膚的劃拉。茭田里窸窸窣窣的,多是一對對中年夫妻,也有留守的老頭老太結伴上陣。我曾走過吾多上百個村子,壯年男子多在城市務工討生活??耻鷷r余畈居然有這么多男人,令人驚訝、欣喜,可見茭白亦能養(yǎng)人。吾鄉(xiāng)的茭白若是能說話,即使遠走武漢、臺肥、上海、南京,輾轉擺在城市的超市、飯店、餐廳,當是鄉(xiāng)音未改。
伢于們干不了砍茭的苦活,在茭田邊戲耍。閑極無聊了,就偷偷竄進菜地摘黃瓜,用衣袖或胸襟擦擦,吭哧吭哧就啃。我似乎有口水流下。記憶中,這也曾是我快樂的把戲,脆生生的黃瓜能安撫轆轆饑腸。
很快,汗像噴薄的雨,悶在砍茭人的雨衣里、骨繾中。尤其是雨季,茭田里那種密不透風的悶、熱、無力感,總使揮起的手臂沉重,幾乎不屬于自己。茭葉鋒利其實并不可怕。厚實的手套和雨農、長靴足夠抵擋,但茭葉上的茸毛會使人過敏。我見過一雙雙農婦的手,因趕季節(jié)連日砍茭,反復過敏,潰爛流膿,森森恐怖的褐黑。雖則男人為主力,但農婦即使偶爾幫忙雙手潰爛,洗衣、做飯、捆茭,一樣活計卻都能偷懶。
我所幫扶的龍王村,山勢更為峻嚴,貧困戶亦廣種茭白。但山田多為冷泉水,出茭遲。茭質略遜余畈村,總賣不起價。這幾日走訪,見到一個六十多歲的老農,骨節(jié)凸出,正在稻場里捆茭。老農是三十多歲張姓女戶主的表爺,被雇來幫刈茭白。稻場里堆了十來捆茭稈。他用柴刀利索地削去墓管,切去葉片,將帶葉鞘的殼茭堆成小堆,然后捆扎整齊。女戶主說。今年殼茭價賤,每斤才一元多點,前段天早又減產,刨除成本,辛辛苦苦只比種水稻稍好。男親戚說,采茭早不得,遲不得,早了,茭肉沒長足,產量低;遲了,茭肉變青,味道不正,且易形成灰茭。男親戚說這話時,女戶主四處張望,不久,咣咣咣,一輛小貨車駛來。親戚咧開嘴凳:“陳販子開車來收購了!”前幾天陳販子已手機聯(lián)系了不少種植戶。這是龍王村的大事??梢韵胍姡S多種茭戶都在翹首。那個精瘦的陳販子從貨車上跳下來,嘴上叼了根紙煙。喊:“張妹子哎,趕緊的,過秤,我還要趕到下家呢!”
茭白,又名高瓜、菰筍、菰手、茭筍、高筍。鮮茭剝開,色白如雪。
“菰”是個好詞。唐以前,茭白稱作“菰”,即嫩莖。種子叫菰米或雕胡,為“六谷”之一?!稜栄拧份d:“邃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東碳之甜滑?!薄稜栄拧烦蓵谇貪h間,可見其時先民已用茭白為萊。
茭稈晾干后,有鄉(xiāng)村聰明者,將其編制成稻草人、馬、牛、鹿等,這旮旯兒擺三兩個,那旮旯兒擺四五十,吸引游客。造型均古拙、夸張。在七里沖度假村,院子里也有稻草人,一桌,一壺,兩椅,兩人坐,對飲。其一捧杯。大略在恭請客人飲茶。此境古風郁郁。我想茶應是黃大茶,數(shù)百年前即已被茶商販運到晉,陜一帶。名茶岳西翠蘭取名不過數(shù)十年。翠蘭不能玩穿越,無法走回幾百年前給茶客洗塵。
十六七年前,我到石關馬畈村采風。那時茭白剛剛栽植到岳西高山區(qū),七月天,馬畈的田疇處處綠浪翻涌。村書記老吳意氣風發(fā),指點茭田像指點麾下江山。有意思的是,老吳的女兒,現(xiàn)在成了我的同事。啥時去馬畈吃一頓地道的茭白?回憶也是美味。
茭白可生吃、熟吃,既能當水果,又能做菜。如果一盤切成條塊的生茭,旁邊挨擠著一碟豆醬,輕輕拈起一根,蘸醬入口,必定脆甜成辣,滋味豐滿。有人偏愛這生吃的清爽一口。我是從農村跋涉進小城的,骨子里寵著油鹽炒作,所以我更愿意上一盤沾滿腥葷的嫩茭肉絲,外加細條兒的土辣椒。
注目四野,七里沖的野花開在舊岡上。陽光漸烈,一寸寸高了起來。
山里的陽光亦是洶涌,我們要繼續(xù)驅車去龍王村扶貧。
紙意和茶意
一張白中略顯亮黃的桑皮紙,就像一塊兒空地,空地上該種什么,在岳西,顯然適宜種茶。姚河鄉(xiāng)古竹山的千年老茶樹,包家鄉(xiāng)石佛寺的老茶樹,田頭鄉(xiāng)雪山庵老枝上的簇簇新芽,一樣的細嫩、飽滿,香味高古悠長,茶與桑皮紙,氣息相投。
它們都講究古老的手藝、人工,孤傲,遺世而獨立。茶叫岳西翠蘭,紙叫岳西桑皮紙。
—個上北京,成為“國賓禮茶”;一個走進故宮,在乾隆倦勤齋修補古字畫。是謂各得其所。
桑煙蒙蒙。桑樹這種速生的樹,韌皮潔白柔韌,是造紙的上好原料。
四五六七月間,毛尖山鄉(xiāng)板舍村簡陋的手工撈紙作坊里,滿眼古意。造紙匠王柏林國字臉,眉毛如臥蠶,一臉烏黑、滄桑。王柏林撈紙時,套皮圍裙,神情莊肅,虔敬得像過大年時在對祖宗行禮。王柏林的手工撈紙術確是祖輩的良藝,一傳十四代。有才藝的匠人都若大神。王柏林的十四代先人,皆為當?shù)刂脑旒堈摺5切┐笊褚粯拥慕橙?,在時光長河盟個個都籍籍無名,族譜里無只言片語,被幾百年的歲月留白。
王柏林在用古法造紙。采皮、泡皮、漚皮、選皮、卡對子、切皮、撞瓤子、撈紙、壓紙、曬紙、揭紙、理紙,十二道大工序,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前后近百天。王柏林用一張緊繃的竹簾,熟練地從紙漿池里舀著紙,這是最需要技術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技藝嫻熟的造紙匠,舀起的紙薄犟均勻,且一張張分毫不差。紙勻勻地被舀起,淋漓著水珠,但它已有了紙的雛形。最后一道工序口吹風,是將晾在墻上的將好的紙,用嘴巴吹開一角,然后輕輕將紙掀下,那種小心呵護的情味,也只在老手藝人的手中復活。
在谷雨前后,辛苦的是山野制茶人,他們將采回的鮮葉用竹帚翻炒殺青,繼而手工造形,后經炭火烘焙。揀別和攤放后再予付制。加工工藝為殺青和烘干兩道。殺青分頭鍋和二鍋,手工進行。頭鍋三分鐘左右,掌握高溫快殺,當青氣消失,清香出現(xiàn)時,轉入二鍋。二鍋溫度稍低,邊炒邊整形。當鮮葉失重適宜時,才起鍋散熱上烘。烘焙分毛火和足火,在炭火烘籠上進行。兩次烘之間需攤晾半小時以上。足干后略攤裝桶密封。其外形優(yōu)美,芽葉相連,自然舒展,酷似小蘭花;其湯翠綠明亮,香氣持久;其味醇厚而回甘。
山上山下,這些匠人們操著不同器具,—個在白日,一個在夜晚,做著同樣悠長而安靜的活計。
而一個書寫者,與墨,與桑皮紙,與茶,也氣息貫通。在岳西,若在桑皮紙上潑灑水墨,便該是司空山。妙道山頂?shù)哪且淮笈煽彰稍旗F,若要在上面留字,便該有著古城墻、古山寨、古祠堂、古寺、古庵、古樹的雍容勁健。這些大多活了幾百上千年歲的老物什,和茶工、紙工一樣,幽深難測,不可隨意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