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瀟
(沈陽積水潭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142)
當前在時代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國人口老齡化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在這一背景下臨床中雙下肢關節(jié)病患者人數(shù)不斷增多,同時這些病癥對患者的身體健康與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1]。當前在對此類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大都采用關節(jié)置換術方式,在其應用過程中也展現(xiàn)出了一定的優(yōu)越性,而這種方式在手術過程中對患者下肢力線的要求是很高的,這就對患者雙下肢的整體圖像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雙下肢站立位DR全長攝影技術就可以較好地完成這一工作,展現(xiàn)出了一定的優(yōu)越性[2]。本文就旨在回顧性分析4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對該技術在骨科矯形中的應用效果進性分析,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在本次試驗過程中共選擇了自2016年12月-2017年6月期間到本院來進行雙下肢站立位DR全長攝影的48例患者(共96個膝關節(jié)),所有患者均對本次試驗過程知情并自愿加入其中。在48例患者中共包括30例男性患者與18例女性患者,年齡最大的是77歲,最小的是8歲,平均年齡是(59.17±3.67)歲,其中,骨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陳舊性外傷、剝脫性骨軟骨炎患者人數(shù)分別為32、12、5、2例,此外,所有患者的患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情況。
2 檢查設備:在對患者進行雙下肢站立位DR全長攝影使選用的是日本島津數(shù)字化X射線透視攝影SONIALVISION系統(tǒng),使用的患者站立支架是由該DR成像系統(tǒng)自帶的站立支架、網絡系統(tǒng)也是東華公司的PACS網絡系統(tǒng);在對圖像進行打印時使用的是Carestream激光成像儀與 Carestream醫(yī)用激光成像膠片。
3 拍攝體位:在進行具體檢查時引導患者保持站立位,使他們面隨著球管的方向站在站立支架上,同時使他們的上手扶著支架兩側護欄,下肢伸直并攏緊貼著支架后板,使足尖朝前。
4 檢查方式:在進行檢查時,首先將檢查系統(tǒng)的自動光柵,選擇系統(tǒng)控制面板中的“下肢”選項,之后選擇“全下肢前后站立位”選項。在對曝光起止位置進行選擇時,使球管中心線的上緣超過髖關節(jié),下緣到踝關節(jié),同時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來對曝光條件進行調節(jié),一般采用的是70KV,60mAs,攝影距離同樣也設置為自動調節(jié)[3]。其次,長按住曝光鍵,此時機器就會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來進行曝光,當曝光完成后松開曝光鍵,機器就可以將圖像進行生成,生成圖像后在對圖像的色調亮度等進行調節(jié)后便可以進行打印[4]。
5 圖像分析:圖像生成后由2名??漆t(yī)生對圖像的各項指標進行測量與評估,如果在此過程中結果出現(xiàn)不一致的情況則由他們共同協(xié)商討論來決定。(1)下肢機械軸:下肢機械軸就是指股骨頭中心到踝關節(jié)中心的連線;股骨機械軸就是指股骨頭中心到膝關節(jié)中心的連線;而脛骨機械軸就是指踝關節(jié)中心與膝關節(jié)中心之間的連線[5]。(2)股骨頭、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中心的確定方式:在對股骨頭中心進行定位時選用同心圓的方式進行標記;在對膝關節(jié)中心進行確定時則是選取股骨髁間凹的頂點進行標記;在對踝關節(jié)進行確定時選取距骨上緣的重點進行標記[6]。(3)機械軸偏距:機械軸偏距就是指下肢機械軸與膝關節(jié)中心點之間的一段距離,通常位于膝關節(jié)中心點內側的(9.7±6.8)mm的位置;股脛外翻角是指股骨機械軸與經股骨機械軸之間的夾角,一般情況下是3°;股骨外翻角是指股骨內外髁遠端切線與股骨長軸垂線之間的交角,一般為9°;FT角指小腿機械軸垂直線與雙側股骨髁遠端切線的夾角,一般是5°;股四頭肌角是指股骨解剖軸延長線與髕骨中點和脛骨結節(jié)連線之間的夾角[7]。
7 結果:在測量過程中,所有的48例患者都順利完成了雙下肢站立位DR全長攝影,所獲得的圖像非常清晰,能夠較好地反映患者的下肢力線情況以及關節(jié)畸形情況,沒有對診斷過程造成干擾,圖像效果非常好。在對內翻畸形進行診斷時,如果機械軸偏距偏膝關節(jié)中心內側>15mm的話就被認定為膝內翻畸形,位于外側就被認定為膝外翻畸形。經診斷,術前內翻畸形、外翻畸形、無畸形膝蓋數(shù)量分別為51、18、27個。術后治療后,除股四頭肌角被假體遮擋無法進行測量外,其余指標的都能較好地實現(xiàn)診斷,所有人工關節(jié)都能較好地實現(xiàn)對冠狀位下肢離線的糾正,各個關節(jié)的角度都回到了正常范圍內,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畸形患者術前術后指標角度結果對比
在時代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國的醫(yī)療水平也在不斷地提升,尤其是在骨科矯形技術方面。眾所周知,在骨科矯形手術術前只有對患者雙下肢整體圖像進行觀察同時對其下肢力線進行良好把握后才能有效保證手術的治療效果,在這一背景下,就對圖像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雙下肢站立位DR全長攝影技術應運而生,較好地實現(xiàn)了對這一方面的要求[8]。通過對本次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該技術在操作時非常簡便易行,同時所生成的圖像質量也是非常高的,為骨科矯形手術的開展提供了依據(jù),便利了手術的順利進行,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保證手術治療效果創(chuàng)造了條件,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的加以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