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凱
(遼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遼寧 遼陽 111000)
小兒前臂閉合骨折在臨床上比較常見,針對該病采用復位固定治療還存在較大爭議。大多數(shù)患兒經(jīng)過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但是小兒前臂閉合骨折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的比例在不斷上升[1]。需要對小兒前臂閉合骨折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以便合理選擇手術方法,促使小兒治療效果的提高,確保良好預后[2]。在本次研究中,對68例小兒前臂閉合骨折患兒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68例小兒前臂閉合骨折者,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入院治療。將34例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的患兒作為對照組,將34例采用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的患兒作為觀察組,對照組中,21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10歲,22例10歲及以內。骨折部位:近端骨折、中段骨折、遠端骨折分別為6例、19例、9例。骨折類型:粉碎性骨折、斜形骨折、橫形骨折分別為7例、21例、6例。觀察組中,23例男性,11例女性,13例>10歲,21例10歲及以內。骨折部位:近端骨折、中段骨折、遠端骨折分別為5例、21例、8例。骨折類型:粉碎性骨折、斜形骨折、橫形骨折分別為6例、20例、8例。一般資料對比中,2組患兒具有可比性。
2 方法: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應用在對照組中,針對10歲以上的患兒,需要采用該方法治療,或者采用手法復位無效的患兒需要采用該方式治療。手術時間選擇在患兒傷后3-7天后,根據(jù)患兒的實際情況適當?shù)倪x擇鋼板內固定、克氏針固定與彈性髓內針固定處理。在患兒住院期間需要對末梢血運與傷口愈合情況進行觀察,在術后2-3周需要開始患肢肘訓練,給予屈伸、前臂旋轉、腕手指功能練習。骨折內固定術后8周需要復查X線片,以便了解故障斷端臨床愈合情況,如果愈合后可以開展完全持重訓練,在術后16周可以拆除內固定。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應用在觀察組中,患兒入院后應立即采用手法復位治療,采用石膏進行外固定處理。石膏均超肘、超腕固定,在固定期間,需要以手指能夠屈伸活動為主,每周需要給予X線片復查,對患兒骨折斷端復位情況與骨痂生長情況進行觀察。外固定6周的時候需要復查X線片,如果骨折線模糊且骨痂明顯生長后,可以拆除石膏[3]。之后可以逐漸開展肘部屈伸、前臂旋轉與腕手指屈伸功能練習。
3 療效判定標準:優(yōu):患兒前臂恢復正常,轉角度喪失低于10°。良:患兒前臂大幅度活動的時候存在輕度不適感,前臂旋轉角度喪失11°-30°??桑夯純呵氨壑卸忍弁?,旋轉角度喪失31°-90°。差:前臂疼痛顯著,有功能障礙。對患兒骨折愈合時間進行觀察,另外,需要對所有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分析與記錄。
5 結果
5.1 2組骨折療效與愈合時間對比: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為(6.6±0.4)周,對照組骨折愈合時間為(9.2±0.7)周,2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另外,觀察組治療優(yōu)良率為97.1%,對照組治療優(yōu)良率為91.2%,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兒治療效率對比(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5.2 2組并發(fā)癥對比:觀察組10歲以上患兒出現(xiàn)3例(8.8%)前臂旋轉功能障礙;低于10歲患兒無該現(xiàn)象發(fā)生,對照組低于10歲患兒3例出現(xiàn)前臂旋轉功能障礙(8.8%),10歲以上患兒中無該現(xiàn)象發(fā)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中,2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10歲及以內患兒對比中,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在10歲以上患兒對比中,觀察組并發(fā)癥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小兒前臂閉合骨折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后,患兒可以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可以促使患兒肢體功能的快速恢復。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改進與發(fā)展,克氏針逐漸被彈性髓內針替代,提高復位的精確性,可以降低畸形發(fā)生率[4]。隨著髓內釘會引起斷釘、皮膚刺激、退訂等現(xiàn)象發(fā)生,且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可能需要進行2次手術取出內固定[5]。而手法復位外固定可以促使骨折快速愈合,并發(fā)癥較低,具有較強的塑形能力[6]。針對患兒前臂閉合骨折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對2種治療方法的優(yōu)缺點進行分析,對治療方案進行合理選擇,促使療效顯著提高,并發(fā)癥顯著下降[7]。
綜上所述,在小兒前臂閉合骨折治療中,針對10歲以內的患兒采用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其療效更顯著;在10歲以上的患兒中可以選擇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其療效更好,并發(fā)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