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琴 邵漢強
[摘要]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屬性,從文化傳播視角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轉變傳播理念、拓展傳播主體、豐富傳播內容、改變傳播方式、創(chuàng)新傳播載體等,是提升高職院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文化傳播;高職院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者簡介]林素琴(1976- ),女,江蘇宜興人,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邵漢強(1962- ),男,江蘇宜興人,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江蘇? 宜興? 214206)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6年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融陶文化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于一體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B-b/2016/03/64,項目主持人:邵漢強、林素琴)和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學院2017年度黨建與思政研究課題“提高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性研究”(項目編號:Djsz201724,項目主持人:林素琴)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9)22-0071-04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中央加強意識形態(tài)工作和思想文化建設方面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當前,如何在文化多元、價值多元的社會背景下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是擺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屬性,發(fā)揮文化傳播的優(yōu)勢,按照文化傳播的規(guī)律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提升高職院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
一、文化傳播的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屬性
1.文化傳播的內涵。關于文化傳播的內涵,研究者的闡釋眾多。最通俗的定義是:文化傳播是指社會與社會之間、區(qū)域與區(qū)域之間以及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文化互動現象。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文化傳播具有傳承性。人類文化總是經由歷代選擇、延續(xù)并不斷超越、完善,如儒家思想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沉淀至今仍有許多熠熠生輝的寶貴遺產值得我們去借鑒。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文化傳播具有社會性。文化傳播可以理解為是“人們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產生于社區(qū)、群體及所有人與人之間共存關系之內的一種文化互動現象或文化散布過程”①。文化傳播實際上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活動,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習俗等,在此過程中,價值觀念得以交融和轉化,新的人文空間得以構建和拓展。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文化傳播具有互動性。文化傳播是文化信息和各種資源傳遞、擴散的過程,是借助傳播者的編碼、受眾的解碼而進行的信息溝通、交流與共享的活動。從文化發(fā)展史的角度來看,文化傳播具有創(chuàng)造性。文化是由人類創(chuàng)造的,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其本身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傳播者根據需要對信息進行收集、加工和處理,而受眾則是選擇性記憶、理解和接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傳播者和受眾進行的都是有明確目的和指向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活動。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屬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主義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觀點和看法,它貫穿于社會主義的學說、運動、制度和形態(tài)之中”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一個政治概念,同時也是一個文化概念。文化屬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屬性之一。
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源于文化。無論哪種價值觀的產生都與文化密不可分??v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筆者認為其至少有三種文化來源:馬克思主義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來源,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核心,西方文化中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理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補充。
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根據文化結構論的定義,文化包括三個層面,即表層、中層和深層,其對應的分別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價值觀屬于深層精神文化的范疇,是文化建設的靈魂。美國人類學家克羅伯認為,文化就是“一個成套的行為系統,其基本要素是傳統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蘊于社會主義文化之中,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最集中體現,也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最持久、最深層的精神力量。
第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賴于文化的滋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培養(yǎng)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除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外,中國百年革命斗爭史孕育的革命文化,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能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與時俱進提供沃土滋養(yǎng),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真正與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相契合,與國家、民族的奮斗歷程相融合,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相適應,成為推動國家和民族不斷進步的價值標準和精神追求。
二、從文化傳播視角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優(yōu)勢
開創(chuàng)文化傳播的視角,發(fā)揮文化傳播的優(yōu)勢,有利于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親和力,提高大學生的認同感,從而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
1.文化傳播特性可以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親和力。與政治宣傳的剛性傳播不同,文化傳播屬于柔性傳播,以平等、友善、溫和的態(tài)度,通過音樂、小說、詩歌、戲劇、動畫、電影等生動鮮活、形式多樣的表現形式,巧妙地進行價值滲透,激發(fā)受眾共鳴。文化傳播能依托文化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形象和情感、矛盾和沖突等,傳遞思想觀念、價值導向、情感態(tài)度,在潛移默化中讓受眾理解、接受并認同文化中隱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闡釋可以提高受眾的認同感。傳播學認為,信息是否能夠為受眾所接受,與信息本身的可信性密切相關,在這一點上社會主義價值觀具有與生俱來的優(yōu)勢。自古以來,“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根植于人們的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成為人們建構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標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源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本身就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融相通相依,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借助中華優(yōu)秀文化資源,化質為文,文質并舉,用生動形象的文化故事、文化形式等闡釋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能使綱領性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同時也能進一步提升受眾的接受度和認同感。
3.文化傳播機制可以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從傳播的實際過程來看,傳播者信息的發(fā)送并不意味著受眾就能完全接受傳播者的意圖,事實上,受眾會根據自身已有的文化、知識、經驗等對信息進行不同的解讀。傳統的宣傳關注的往往是信息發(fā)布者以及其“編碼”傳遞的信息,而忽視了受眾在傳播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在“解碼”中的重要作用,加之受到宣傳方式、載體、話語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宣傳效果就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消解,甚至出現對抗性“解讀”的現象。盡管在目的性上,文化傳播與宣傳并無二致,但文化傳播更能體現傳播者與受眾之間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循環(huán)互動關系。傳播者的信息選擇以及信息“編碼”都是基于正確認知受眾態(tài)度、立場、知識、經驗等的基礎上進行的,信息發(fā)出后,并不意味著傳播的結束,傳播者會根據受眾的反應來檢驗傳播效果,進而調整傳播內容或傳播方式,進行再一次的信息發(fā)送,信息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循環(huán)往復,不斷地碰撞、融合,最終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三、從文化傳播視角提升高職院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效性的路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項持久而復雜的思想工程。還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屬性,順應文化的傳播機制,借助文化的傳播方式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于高職院校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1.轉變傳播理念,從“傳者本位”到“受眾本位”。從文化傳播視角進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首要的前提就是轉變傳播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從“傳者本位”轉向“受眾本位”,把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第一,深入了解學生的特點,了解學生的心理現狀和內在訴求,摸清學生“想聽什么”“要聽什么”,努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需求有機結合起來,既要宣傳好黨和國家的政策與主張,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期盼和訴求,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滿足學生。第二,結合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和成長實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學生的興趣點、興奮點結合起來,開展與學生認知規(guī)律、認知水平以及習慣愛好相貼近的教育活動,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堅持以學生為本,注重教育效果的反饋,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以此改進教育方式,實現教育效果螺旋式上升。
2.拓展傳播主體,從單一化到多元化。傳播主體,是指傳播行為的引發(fā)者,可以是人、群體或組織。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從立德樹人的角度來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育人的應有之義,人人是主角,沒有旁觀者。主動利用校外優(yōu)勢資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有益支撐。第一,積極貫徹落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黨〔2017〕62號),加強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頂層設計,發(fā)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同時,教師和管理人員也通過自身愛崗敬業(yè)的工作、熱情周到的服務態(tài)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以實際行動踐行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二,利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通訊社”的優(yōu)勢,實現“受眾傳者化”,即充分發(fā)揮高職院校中意見領袖和朋輩榜樣的力量,用他們的聲音去宣傳主旋律,用他們的行動去傳播正能量。第三,發(fā)掘社會資源,引進校外傳播主體,邀請知名專家學者、社會先進人物、優(yōu)秀校友以及成功人士與學生面對面,與學生分享勵志成果;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將優(yōu)秀的企業(yè)文化引入校園,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子依托企業(yè)文化的傳播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發(fā)揮校外合作單位或社會實踐教育基地的資源優(yōu)勢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聘請檢察院、法院、消防、福利機構的工作人員擔任思政輔導員。
3.豐富傳播內容,從政治化到生活化。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迸嘤鐣髁x核心價值觀必須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高職院校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政治化的要求“翻譯”成生活化的內容,使廣大學生更樂于接受、更容易接受。第一,把“大道理”轉化為“小故事”。徹底轉變空洞說教的傳統宣傳模式,充分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校園文化、地域文化中勵志、感人的“小故事”,引導學生在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調適中逐步形成價值認同。第二,把“大主題”分解為“小場景”。積極開展道德講堂、文化沙龍、故事分享會等互動活動,將時代“大主題”融入一個個“小場景”中,增強真實感、代入感,讓學生在別人的生活體驗、經驗分享中感悟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涵。第三,把“大社會”濃縮為“小舞臺”。開展體驗式活動,如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舞臺的“主角”,在參與過程中體驗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從而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
4.改變傳播方式,從灌輸式到對話式。高職院校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僅僅體現為一種宣傳訴求,還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要實現這一目標,僅僅靠傳統單一的灌輸式宣傳很難達到理想化的效果?;谑鼙妼π畔⒕哂羞x擇性,傳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眾的選擇、理解和認可。尤其在當前自媒體環(huán)境下,傳播者和受眾是雙向互動的實踐主體,不再是過去的單向性傳遞關系,而是平等的雙向性互動關系。因此,高職院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傳播策略上要有意識地進行轉化,即從灌輸式走向對話式。第一,關注學生的群體差異。尊重不同地域、不同專業(yè)學生的興趣、經歷與經驗,針對學生群體及個體的差異性,分層分群,區(qū)別對待,采用有針對性的方式進行交流和引導,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第二,建立信息交流平臺。高職院校要主動搭建信息交流平臺,尤其是新媒體平臺,運用網絡傳播的優(yōu)勢,采用互動、討論等傳播方法,答疑解惑,紓難解困,營造平等互動、輕松和諧的交流氛圍,增強師生之間的信任感。
5.創(chuàng)新傳播載體,從平面化到立體化。傳播載體是文化傳播的橋梁和紐帶,是高職院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媒介。當前,以數字化、網絡化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顛覆了人類的傳播方式,平面化的傳播載體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要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須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第一,積極占領新媒體陣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高職院校宣傳思想工作要主動占領網絡和新媒體陣地,發(fā)揮平臺優(yōu)勢和技術優(yōu)勢,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yōu)化。第二,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全面整合校園傳播體系中的傳統資源和新媒體資源,既要繼續(xù)發(fā)揮校報???、校園廣播、宣傳櫥窗、標語海報等傳統載體的傳播功能,也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傳播的強大優(yōu)勢,堅持傳統資源和新媒體資源一體化發(fā)展的方向,形成立體化的全媒體陣地。第三,注重傳播形式多樣化。實踐證明,形象化、趣味化的具象表達往往比抽象的理念表達更容易讓人接受。依托專業(yè)資源,創(chuàng)新語音類、圖片類、動畫類、視頻類等傳播載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體化、直觀化,優(yōu)化學生的接受體驗,提高傳播效果。
[注釋]
①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青島: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344.
②徐國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社會核心價值觀辨微[J].蘭州學刊,2008(1):31.
③(英)羅伯特·鮑柯克,肯尼思·湯普森.宗教與意識形態(tài)[M].龔方震,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