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培,申淑景
(1.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九醫(yī)院 醫(yī)學影像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放療科,河南 鄭州 450000)
顱內動脈瘤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類型,可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明顯提高死亡風險,須及時確診并采取有效措施救治[1-2]。及早檢查、確診對判斷病情程度、把握治療時機、制定合理治療方案具有關鍵性作用。目前,臨床以數字減影心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檢查作為顱內動脈瘤診斷的金標準,具有確切診斷價值,但該診斷方法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方法,可增加患者痛苦程度,降低接受度,導致臨床應用受限。近年來,64-螺旋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64-multi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MSCTA)逐漸應用于腦血管疾病診斷中,具有無創(chuàng)、操作便捷等特點,受到臨床關注。本研究選取本院66 例顱內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對比DSA、64-MSCTA 檢查在其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7 年7 月至2018 年10 月收治的66 例顱內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女28 例,男38 例;年齡39~74 歲,平均(51.03±4.75)歲;動脈瘤位置:大腦前動脈4 例,大腦中動脈7 例,椎基底動脈5 例,大腦后動脈8 例,后交通動脈21 例,頸內動脈16 例,前交通動脈5 例;Hunt-Hess 分級:Ⅰ級16 例,Ⅱ級29 例,Ⅲ級21 例。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且符合《世界醫(y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納入標準:均經手術病理檢查證實為顱內動脈瘤;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其他腦部器質性疾病者;存在DSA、64-MSCTA 檢查禁忌者;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功能異常者;存在腦部惡性腫瘤疾病者;伴有造影劑禁忌或過敏者;依從性差者。
1.3.1 DSA 檢查方法 采用3D-DSA(由飛利浦公司提供)進行檢查,患者均取仰臥位,由專業(yè)神經介入醫(yī)師于其右側股動脈行穿刺、插管,實施全腦血管造影,發(fā)現(xiàn)、確認動脈瘤后采取多角度造影,顯示其與鄰近組織關系、大小、部位、載瘤動脈、性質等情況。
1.3.2 64-MSCTA 檢查方法 采用64-MSCTA 掃描儀(由飛利浦公司提供)進行掃描檢查,相關參數:工作電流:200 mA;工作電壓:120~140 kV;矩陣:512×512;視野(field of view,FOV):19 mm;螺距:1∶1;掃描時間:6~8 s?;颊呔⊙雠P位,叮囑其掃描檢查期間嚴禁做吞咽動作及頭部移動,常規(guī)掃描,明確掃描范圍:頸2 弓下緣至顱頂,于右肘靜脈采用高壓注射器將造影劑(碘帕醇)注入,劑量:90ml,速率:3.5~4.0ml/s,延遲16~20 s掃描。掃描完成后,根據原始數據行圖像重建,由專業(yè)影像科醫(yī)師采用Neuro DSA 重建法將腦血管影像提取出來,并對周圍干擾組織圖像進行手動剪切,之后于多平面重建、曲面圖像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積顯示技術等方法基礎上顯示有效血管,明確動脈瘤與鄰近組織關系、大小、部位、載瘤動脈、性質等情況。兩種檢查方式均由2名及以上經驗豐富的神經科影像學醫(yī)師進行圖像及結果分析。
觀察DSA、64-MSCTA 檢查結果及DSA、64-MSCTA 檢出率。
采用SPSS 24.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6 例顱內動脈瘤患者中,DSA 檢查出63 例陽性,3 例陰性;64-MSCTA 檢查出 64 例陽性,1 例陰性,1 例疑似動脈瘤。
64-MSCTA 檢出率為96.97%,與DSA 檢出率的 95.45%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64-MSCTA、DSA 檢出率比較
顱內動脈瘤通常突發(fā)劇烈頭痛,之后出現(xiàn)意識障礙,需及時就診,若病情未得到及時控制,則極易導致顱內動脈瘤破裂,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明顯增加治療難度,且不利于預后改善[3-4]。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不斷進展,神經外科技術及神經介入治療取得明顯進步,顱內動脈瘤患者若可得到及時診斷、治療,則通常具有較好預后情況。同時,對于未發(fā)生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而言,及時發(fā)現(xiàn)、診治可達到確切防治目的。因此,臨床針對此類患者應及時采取有效診斷方式,對防止動脈瘤破裂、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既往臨床診斷顱內動脈瘤需采取DSA 檢查,可動態(tài)顯示載瘤動脈血流情況,且圖像具有顯影清晰等特點,且還可動態(tài)觀察載瘤動脈血流情況,診斷價值較高,受到臨床廣泛認可[5]。但DSA 作為一種有創(chuàng)檢查方式,不僅對醫(yī)院設備、醫(yī)師操作技術要求較高,還具有較大風險,檢測過程中可能引發(fā)動脈瘤破裂、血管痙攣等多種并發(fā)癥,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痛苦;加之需高昂費用,增加患者家庭經濟負擔,導致多數未發(fā)生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對該檢查方法抗拒性較高,也難以在基層醫(yī)院進行有效推廣,臨床實際應用局限性較大[6]。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檢查技術不斷進步,64-MSCTA 受到臨床關注。本研究數據顯示,66 例顱內動脈瘤患者中,DSA 檢查出63 例陽性,3 例陰性;64-MSCTA 檢查出64 例陽性,1 例陰性,1 例疑似動脈瘤,可見64-MSCTA、DSA 均可有效顯示顱內動脈瘤情況。64-MSCTA 屬于無創(chuàng)血管成像技術,主要是通過螺旋CT 掃描結合計算機三維圖像重建技術進行血管成像,具體過程為經外周靜脈快速注入造影劑后,將其容積數據收集完整,經計算機處理,獲取圖像數據,最終形成三維血管影像,可清晰顯示是否存在動脈瘤。與DSA 相比64-MSCTA 具有以下優(yōu)勢:①適用于急診危重患者,檢查前準備時間短,且具有成像迅速等特點;②對設備、操作醫(yī)師技術要求相對較低,可于廣大基層醫(yī)院開展、推廣;③具有無創(chuàng)性,明確患者對造影劑無過敏現(xiàn)象且肝腎功能正常后即可直接進行檢查,應用于顱內動脈瘤患者復查及健康人群顱內動脈瘤篩查中具有方便、快捷等特點;④不僅可清晰顯示血管,還可有效顯示顱內病變如腦積水、是否存在再出血等情況;⑤費用低廉,患者接受度較高[7]。本研究數據表明,64-MSCTA 檢查檢出率與DSA 檢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64-MSCTA 應用于顱內動脈瘤患者診斷中檢出率與DSA 相當。此外,64-MSCTA 檢查可清晰顯示瘤頸最佳投射方向,從而有效減少檢查過程中X 射線及造影劑使用劑量,不僅有助于減少相關不良反應,還可為后續(xù)診療提供可靠參考依據。且其圖像可顯示顱底及血管結構,檢查過程中可經由相應技術操作,將顱骨圖像消除,從而單獨直觀顯示血管情況,可根據圖像為模擬手術入路提供有效信息,并有利于準確評估手術風險,從而提高手術安全性及成功率[8]。
綜上所述,64-MSCTA 應用于顱內動脈瘤患者診斷中可清晰顯示顱內動脈瘤,檢出率與DSA相當,可為臨床判斷病情、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可靠參考依據,且具有安全、無創(chuàng)等優(yōu)勢,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