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莫岳三十六景:旅行寫作教學與葛飾北齋和梭羅式專注

2019-12-05 06:01斯科特·斯洛維克文韋清琦譯
鄱陽湖學刊 2019年4期
關鍵詞:戴維梭羅亨利

斯科特·斯洛維克文 韋清琦譯

[摘 要]亨利·戴維·梭羅是個旅行作家,卻很少離開他的家鄉(xiāng)。他所謂的“旅行”即對某一地方的體驗,就是深切地關注其日常環(huán)境,并從多重視角看待世界,對此他在《瓦爾登湖》(1854)中有過精細的解說。受梭羅及日本木版畫家葛飾北齋系列作品《富岳三十六景》(1830—1832)的啟發(fā),作者在愛達荷大學開了一門“梭羅式旅行寫作”課程,并稱之為“莫岳三十六景:或,在一個小地方周游——帶著開放的心境及筆記本”。文章探討該課程的哲學基礎及教學策略,旨在與學生分享如何通過“遍游”愛達荷的莫斯科而真正睜開眼,以旅行者的視角重新看待世界。學生從中也磨礪了寫作技巧,習得了與旅行及地方意識相關的文學與藝術傳統(tǒng)。

[關鍵詞]亨利·戴維·梭羅;葛飾北齋;旅行寫作教學;專注;家庭宇宙志

為促進社會參與而設計一門寫作課

城市外圍的標志牌上寫著:“由此進入愛達荷州莫斯科市。人口25060?!边@里是千巒萬峰之間的一個小村舍而已,農(nóng)夫在此種植各種小麥、扁豆、豌豆、鷹嘴豆,灌溉則靠自然雨水。盡管由于愛達荷大學(包括13000名學生和數(shù)千名教師員工)、雅致的餐廳、幾家書店和音樂商店,以及點綴在主干道上藝術氛圍濃厚的咖啡店的存在,莫斯科仍不乏某種都市氣息,但整個小城其實只有十幾處交通燈和一所中學。作為這所大學里的創(chuàng)意寫作及環(huán)境人文研究教授,我一直感到有興趣的是找到突出寫作與文學課堂的亮點的途徑,使得學生能夠考量他們所賴以生活的環(huán)境,從中不僅發(fā)現(xiàn)學術意義,還可挖掘出個人價值。我最近在講授研究生課程時可以選擇“身體”和“危機”這樣的主題,但當我有機會給本科生上課,講授“個人化及探討性寫作”(Personal and Exploratory Writing)時,我決定選取一個關注點,能把我和學生帶回到一位始終令我興味盎然的作家:亨利·戴維·梭羅(H. D. Thoreau)。

6年來我的一門常規(guī)課是環(huán)境寫作。這門本科課程是學?!耙巴饣顒訉W期項目”(Semester in the Wild Program)的一部分,為一小組學生在本科階段提供獨一無二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在一家研究站學習5門課程(生態(tài)學,環(huán)境史,環(huán)境寫作,戶外領導力與野外生存,荒野管理及政策)。這所偏遠的研究站位于美國阿拉斯加南部廣袤的荒野腹地(“無歸荒野”的弗蘭克教堂河一帶)。我在最近一篇文章《與狼共教》(“Teaching with Wolves”)中解釋“野外活動學期項目”時談到,上環(huán)境寫作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將自身在荒野中的體驗與各類課程的具體內(nèi)容結合起來”,“前瞻性地思考職業(yè)生活以及作為參與社會的公民的生活,他們批判性的思維和交流技巧對于今后的生活而言至關重要”①。環(huán)境寫作課的一個基礎文本便選自梭羅的個人日志,尤其是1853年10月1—20日期間的作品,我在1993年將其收入寫作教材《存在于世:寫作者的環(huán)境讀本》(Being in the World: An Environmental Reader for Writers)。我要求參加“野外活動學期項目”的學生潛心研讀梭羅對近在咫尺的自然世界的精確且多彩的描述,之后學習直接面對自身所處的荒野環(huán)境。梭羅日志的條目如下:

10月4日。楓樹葉發(fā)紅了,樺樹葉發(fā)黃了。正午時分陰涼處的鼠耳草一片灰白,仿佛仍覆著霜。嗯,的確覆著霜。大黃蜂伏在紫苑上晃蕩著,蚊蚋在空中飛舞。

10月5日。今夜風暴來臨之際,屋子周圍風的呼號活似湖上的潛鳥。真恰切!

10月6、7日。風勁。榆葉落盡。②

“個人化及探討性寫作”于2018年秋季學期在愛達荷大學主校區(qū)開課。在準備過程中,我想尋求這樣一個主題,它能向學生輸入梭羅的精神,即在身體、情感和哲學層面上全身心地投入世界;同時它又允許學生待在城市里,維持學生的正常生活。梭羅的日志從1837年(他20歲時)到1861年(僅去世前一年)期間幾乎一天不落,我感覺它之所以成為內(nèi)容豐富、文字優(yōu)美的杰作,部分是來自于他作為一個旅行者的感受,即使并非真正進行地理學意義上的旅行。

周游莫斯科

我曾周游康科德……——亨利·戴維·梭羅《瓦爾登湖》

對于梭羅而言,一個人無需通過長途跋涉來成為旅行者并將旅行者的心胸格局帶入日常體驗。其名作《瓦爾登湖》最為人稱道的便是記述了他在兩年兩月零兩天(1845年7月4日至1847年9月6日)簡居期間的思想和日常試驗。在這段時間里,他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西郊小小的瓦爾登湖畔修建了簡易木屋,并住在那里。瓦爾登湖不是什么偏遠所在——并非荒野腹地,而是位于小村舍的邊緣,很像愛達荷的莫斯科?!爸苡慰悼频隆钡睦砟钍且粋€哲學及心理學的謎。在如此狹小的天地里頻繁踏足,意味著什么呢?問題的答案,不僅對于追隨梭羅的精神設計寫作課程的教師,而且對于所有醉心于作為一種體驗的旅行及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旅行書寫人來說,都意義非凡。

《瓦爾登湖》很大程度上是在以高超的技巧構建一個既有游戲意味又不乏智識挑戰(zhàn)的同義詞體系——“經(jīng)濟”(economy)、“審慎”(deliberateness)、“樸素”(simplicity)、“黎明”(dawn)、“更高的規(guī)律”(higher laws)等等。這套詞匯合力探索著我們用心而專注地活在世上的意義是什么。“旅行”可作為用心生活的一種關鍵性——盡管也是很微妙的——隱喻。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隱喻也是線索:假如我們不必遠走就具備了旅行者的眼光,那么或也能得到某種啟示。梭羅對于用心的興趣在《瓦爾登湖》的第二章《我生活的地方;我為何生活》中表現(xiàn)得已經(jīng)很明朗:“早晨是我醒來時內(nèi)心有黎明感覺的一個時候……清醒就是生活。我還沒有遇到過一個非常清醒的人。要是見到了他,我怎敢凝視他呢?”后一個問題在暗示作者的感受,即他自身也只是作為一個被喚醒的個體而演進著,在其努力要生活得“詩意而神圣”的過程中,他并非全然清醒或用心著①。梭羅接著稱:“我們必須學會再蘇醒,更須學會保持清醒而不再昏睡,但不能生搬硬套,而應寄托無窮的期望于黎明……我沒有看到過更使人振奮的事實了,人類無疑是有能力來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生命的。”②究竟怎樣通過這種有意識的努力來提高?文中并未道明,不過作者隨即指出了價值所在:一次只專注少量的活動或主張,這樣就不會讓“我們的生活在瑣碎之中消耗掉”。他寫道:“簡單,簡單,簡單?。∥艺f,最好你的事只兩件或三件,不要一百件或一千件;不必計算一百萬,半打不是夠計算了嗎,總之,賬目可以記在大拇指甲上就好了。”③《瓦爾登湖》這切中肯綮的第二章所強調(diào)的重點便是要蘇醒,并有意識地努力去參與那些能夠促進這一覺醒的活動。對于我而言,“旅行”,亦或僅僅是以旅行者的心態(tài)在城里走走,便是這類活動之一。

直到題為《結束語》的末章,梭羅才闡明了旅行與專注生活之間的關系。在本章開篇,他列數(shù)了北美乃至世界上幾個不同的旅行地——加拿大、俄亥俄、科羅拉多,甚至還有火地島。然而梭羅聲明說:“我們的旅行只是兜了一個大圈子,而醫(yī)生開方子,也只能醫(yī)治你的皮膚病。有人趕到南非洲去追逐長頸鹿,實在他應該追逐的不是這種動物?!苯酉氯ニ昧?7世紀英國詩人威廉·哈平頓(William Habbington)的幾句話,寥寥數(shù)語成為整部書最重要的段落之一:

快把你的視線轉向內(nèi)心,

你將發(fā)現(xiàn)你心中有一千處

地區(qū)未曾發(fā)現(xiàn)。那末去旅行,

成為家庭宇宙志的地理專家。④

梭羅提請我們深入到內(nèi)心的天地里去旅行,領略自身奇幻的宇宙。這對于讀者乃至于對作者本人而言都是一種挑戰(zhàn),因為要凝神于自省以及小范圍、本地的活動,仿佛這些行為類同于大規(guī)模的、星際級別的探索。問題的實質(zhì)不在于一個人旅程的物理距離,而在于一個人在認識世界時的精神韌度,以新鮮、陌生的眼光看待世界的能力。梭羅在討論了內(nèi)心旅行的好處之后,旋即又解釋了在瓦爾登湖畔的陋室里過了幾年實驗生活之后,為何要離開那里:“驚人的是我們很容易糊里糊涂習慣于一種生活,踏出一條自己走慣的軌跡?!雹輷Q言之,我們無論日常怎么做,若不留神就會落入“自己走慣的軌跡”,便不再能保持“清醒”。

我在構思愛達荷大學的寫作課程時,便要考慮該如何設計面向大學生的一系列閱讀與寫作課程,在某種意義上效仿梭羅的宗旨,能夠在本地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高度的專注。梭羅本人用了很多年才做到專注于他所處的環(huán)境、他本人的情感節(jié)律以及表達的高效,使得他能夠描述這種旅行以外的旅行,而這則成為我設計課程的最大困難之一——我只有16周的時候來同學生一起達到如此境界。我認定,首要任務是帶領學生進入課程應有的基本哲學立場。我的做法便是請他們閱讀《瓦爾登湖》的開篇(《經(jīng)濟篇》),作者在此談到自己“周游”了新英格蘭的小村莊;接著讀第二章和結束語,這些文字都揭示了作者為達成一種覺醒的狀態(tài)而表現(xiàn)出的熱忱(有人甚至說是癡迷),并在最后提出,對人生的清醒認知,最好是通過一種似非而是的境界來達成的,即成為“家庭宇宙志的專家”。我這門課程的名稱是:“莫岳三十六景:或,在一個小地方周游——帶著開放的心境及筆記本。”在闡述課程宗旨時我說過,我們的一個目標(其他目標還包括磨礪非虛構寫作技巧,學習旅行書寫這一體裁)便是:“發(fā)展一種‘梭羅式的途徑,來欣賞這個平凡世界的種種微妙?!?/p>

風勁。榆葉落盡

于我而言,梭羅在融入一個地方時所表現(xiàn)出的優(yōu)雅與高度的敏銳,最感人地體現(xiàn)在他的日志中,特別是在19世紀50年代,此時他已經(jīng)掌握了觀察并細膩而高效地描述特定自然現(xiàn)象和環(huán)境狀況的藝術。他早期的日志猶如抽象的小論文,執(zhí)著于諸如真理、美及“詩人”等話題。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日常記載愈益沉浸在對人以外的自然界的直接體驗中,沉浸于日常的感官體驗中,以至于“我”這個代詞在很多篇章中都不再出現(xiàn)。勞倫斯·布伊爾(Lawrence Buell)在其1995年的著作《環(huán)境想像》(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中恰切地將這種梭羅式的表達描述為“自棄(self-relinquishment)”①,并揭示道:此類寫作“對主導意識提出了質(zhì)疑。如此便徹底打開了理念上的突破口,提出了比我們大多數(shù)人所夢想過的更富生態(tài)中心的生存狀態(tài)”②。梭羅在1853年10月6日和7日的日志里只寫下一句話:“風勁。榆葉落盡?!雹郏╓indy. Elms bare.)此時,他已進入了我們稱作“意識的生態(tài)中心”的寫作狀態(tài),從而能夠把自己對季節(jié)變化(包括氣象學、植物學甚而他自身的情緒狀況)的復雜體悟輸導出來,成為雋永的文字,其中的情感呼之欲出。

當然,我并不期望學生在粗通課程導論及梭羅日志的書寫方式之后能寫出這樣的作品,不過這樣可以為學生理解梭羅關于鄰近旅行的哲思打下基礎,并懂得我所謂的“個人隨筆的構筑材料”(描述、敘述及說明)。在這之后我要求他們進行日志預練,包括準備5篇日志條目,每篇具備“一到兩段的長度”,包括對生活中的日?,F(xiàn)象(植物、鳥類、屋宇、街牌、人物、食物等等)的詳細物理性描述,著重其形狀、顏色、動作或變化、光影,有時還帶著聲響、嗅覺、味覺以及/或者觸覺描寫。我對同學們解釋道,做這些的目的在于促使他們思考如何細致觀察,如何使用生動的描述性語言,從而為日后課程寫作積累經(jīng)驗,而要做到這些,則須將較為抽象的信息和理念,與表情達意的段落和敘事加以平衡。

目前我正在教授此門課程,撰寫此文是9月初,學期已進入第四周。學生剛剛完成日志習作訓練,正在籌備撰寫5篇短文中的第一篇。這一組文章著眼于莫斯科的不同方面,最終匯總為一個長篇,成為從旅行者視角寫出的描述愛達荷州莫斯科市的文學隨筆。在習作期間,我的學生寫出了一些相當出色的段落,為接下來的正式動筆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其中一位叫伊麗莎白·伊薩克松的學生精彩地描寫了一杯咖啡、她自己的雙足、一只檸檬、一片羅勒葉和一根小草。例如她寫道:

將熱氣騰騰的液體傾倒入馬克杯中。不用乳脂,只是清咖啡。然而卻呈現(xiàn)出與糞便一樣的棕褐。其色質(zhì)倒是與新月類同:從明澈褪為一片金黃,接著重又返為棕褐。其味對有咖啡癮的人來說難以抵御。鼻息里滿是甘甜,舌尖流溢著苦辛,這一反差卻也相映成趣。土壤的底色里綻放出花朵,然而此飲比之更勝一籌。在飲盡杯干之時,沉陷的新月里仍可見暗色的斑點。不再有熱氣升騰,因為能量已尋到了新的歸宿。

關于繁茂的草坪,她是這么寫的:

盡管有片片綠茵,草地仍開始發(fā)黃了。曾幾何時生機無限,此刻卻有了星星點點的干枯。探出頭來的是高挑而布滿種子的蒲公英。一些低洼處仍然保有著厚實松軟的綠地。光線跳躍著從樹梢跌落下來,在濃淡各異的葉色之中營造出一種花窗玻璃的景象。單個兒的葉片尚能挺直,不過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服軟。有些葉片像是由幾簇長須搓成的,并在末端散開來,貌似不堪一擊,實則卻并不那么容易潰敗,而是牢牢地附著在主干葉片上。

學生寫此類日志的目的在于足夠細致地觀察日?,F(xiàn)實,以產(chǎn)生陌生化效果,仿佛從未遇見(或從未嘗試描寫)一杯咖啡或一片草地——亦或一片檸檬或是一片羅勒葉或是自身的軀體。由此,梭羅所踐行的家庭宇宙志的目標初見端倪。熟識的風物變得陌生,引人注目且奇異般地絢麗了起來,正如跋山涉水的旅行作家所經(jīng)常有的感受,他們的體驗離自身通常居住的環(huán)境相去甚遠。從某種意義上說,旅行是自滿和過熟的緩解劑。不過我的課程所實踐的梭羅式寫作的前提是:視角稍許變換便能夠克服我們在家居環(huán)境中所自然感受到的自滿。為此,我們需要有某種程度的方向迷失,這是課程的下一步挑戰(zhàn)。

迷失之福

我們大多數(shù)人勉力要“獲取方向”,并“知道去往何方”,不論是在日常事務中還是在思考生活基本道路的時候。焦慮的父母常常教導我們要培養(yǎng)目的意識及方位感,只為有那種基本的安全感。然而旅行者或依不同的優(yōu)先原則行事,至少是某種程度地將探險和洞察置于基本的安定與安全之上。梭羅式旅行也是如此,或者說梭羅自己也不例外。他在《瓦爾登湖》中寫道:

除非我們完全迷了路,或者轉了一次身,在森林中你只要閉上眼睛,轉一次身,你就迷路了,——到那時候,我們才發(fā)現(xiàn)了大自然的浩瀚與奇異。不管是睡覺或其他心不在焉,每一個人都應該在清醒過來之后,經(jīng)常看看羅盤上的方向。非到我們迷了路,換句話說,非到我們失去了這個世界之后,我們才開始發(fā)現(xiàn)我們自己,認識我們的處境,并且認識了我們的聯(lián)系之無窮的界限。①

我可以連篇累牘地解說這個段落,但這并非我此番引用的目的。我將其解讀為對有益的方向迷失的褒揚,一個人因此而有可能更深入地觀照內(nèi)心和自身的外部環(huán)境,無論是自然的還是非自然的。旅行在很大程度上說是這樣一種體驗:其獨具的功能在于促發(fā)我們?nèi)リP注自身的自然與心理狀況,關注其他文化和其他人的思想和需要,以及關于環(huán)境的無數(shù)細節(jié)。關于這些細節(jié),我們居家的時候認為都是理所當然的,但當我們遠離家園時卻感知到了其特別的重要意義。若果真如此,那我得說,這種關注很大部分取決于迷失的意識,甚至是對迷失的恐懼,這在我們離開通常的居住地時常常如此。

于是在課上我盡量幫助學生以積極的方式“迷失”。在莫斯科這里,主要的地標便是莫斯科山。此處為林木繁盛的山脊地帶,緊靠城市北面,綿延約20公里直至城東。莫斯科“山”并不像典型山巒那樣有一醒目的頂峰——它誠如我說的,更像山脊而非山峰。在構思梭羅式旅行寫作這門課時,我能想到的核心理念便是梭羅的思路:周游康科德,從多重視角看待一個特定的地方。后者不僅僅是梭羅的主張,或也為18世紀日本畫家葛飾北齋所深諳。他的系列木版畫被稱作“富岳三十六景”(36 Views of Mt. Puji),以多樣化視角描畫了富士山及其周邊特色景觀(湖、海、森林、云、樹、風),以及很多人物行為,常常是富士山屹于遠方背景或側立一旁。其實我認為,葛飾北齋再現(xiàn)富士山的技法對于旅行書寫課程而言特別重要,因此取名曰“莫岳三十六景”,象征著我要求學生采取多種路徑來冥思和描述,不僅關乎莫斯科山本身,還要矚目文化與風景,以及對莫斯科市的基本體驗。運用葛飾北齋系列木版畫作為本課程的核心,這一靈感部分地來自于我閱讀了美國研究學者凱茜·戴維森(Cathy Davidson)的《富岳三十六景:于日本發(fā)現(xiàn)自我》。這部回憶錄呈現(xiàn)16篇短文,記述了她作為訪問學者在該島國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的學生必須在課上完成5個短篇的第一篇,我稱之為“莫斯科山描述篇”,基于最近寫就的描述性日志小條目。不過在這一教案中,我要求學生就其對山的觀察寫一兩個小故事,通過步行或騎行親自上山看看,也可以行走在愛達荷大學校園或在城里辦事時眺望遠山,瞥一眼那蔥郁的脊嶺。在寫莫斯科山的準備階段,我們閱讀強調(diào)寫作“組織原則”的文章或節(jié)錄,這些原則時常運用特定的景物,如樹、山作為其寫作焦點。例如戴維·蓋斯納(David Gessner)于2007年出版的《與菲德爾一同翱翔:一只魚鷹從科德角到古巴及更遠處的奧德賽之旅》中有一篇《與卡斯特羅一同翱翔》,作者以拉格蘭彼德拉(古巴東南部的一座小山)作為敘事焦點;不僅如此,他還關注鶚或叫魚鷹,以該鳥及其遷徙旅程作為組織原則來構思①。無獨有偶,芝加哥作家倫納德·達布金(Leonard Dubkin)在剛剛丟掉記者飯碗時,曾在眾目睽睽之下攀上芝加哥林肯公園的一棵樹,去觀察、傾聽傍晚聚集在綠色枝頭的鳥兒。我們還一起在課堂上賞析了葛飾北齋的木版畫,試圖確定山巒如何可以成為每幅畫的組織原則,或畫中是否還有其他關鍵性的風物——云彩、海浪、飄揚在風中的帽子及紙片、躬耕的農(nóng)人等,這些統(tǒng)領性的形象無一沒有富士山在遠處凝望。

我提請學生們思考葛飾北齋是將富士山作為美學典型亦或隱喻加以呈現(xiàn)的,這涉及他們在嘗試寫莫斯科山的小品文時的做法。我很快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甚至是完全在莫斯科長大的——要不完全沒有意識到莫斯科山的存在,要不從未踏足其中。于是我在課上帶學生花了半小時到校園里的一個觀景點,指給他們看山的所在,這樣我們才可以談談如何在文學寫作里嘗試描摹山景。原本我設想,描寫一座山可以作為鼓勵學生去想想一處熟悉的景觀,視之為定向設備,但我很快就明白這對很多學生而言是相當富有挑戰(zhàn)性的,因為這將迫使他們?nèi)ニ妓饕晃锘蛞痪?,在平常生活顯而易見,而他們卻視若無睹。矚目山及山脊,能促使他們重新在城市里自我定位,并想想那些至今都熟視無睹的背后景觀。我很愿意把這個看成是失去方向或迷失之舉——一種反思身居城市而對毗鄰之山鮮有關注的自身存在的歷程。我相信,梭羅也會稱其為一種良善、健康的體驗,一種熟捻地刷新存在的方式。

三十六景——或:當你驀然回首

葛飾北齋的視覺藝術與梭羅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另一重要方面在于變換視角的理念。人們可以從36個乃至上千個不同的觀察點看富士山,每一處都必定不同——每個視角都是原創(chuàng)的、新鮮的、拓思的。在追求專注的過程中時時有轉換視角的沖動,這在梭羅的作品中屢見不鮮,特別表現(xiàn)于日志和《瓦爾登湖》中。我認為,這一理念在《瓦爾登湖》的《湖》這一章節(jié)中尤為突出。他在此寫道:

站在湖東端的平坦的沙灘上,在一個平靜的九月下午,薄霧使對岸的岸線看不甚清楚,那時我了解了所謂“玻璃似的湖面”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了。當你倒轉了頭看湖,它像一條最精細的薄紗張掛在山谷之上,襯著遠處的松林而發(fā)光,把大氣的一層和另外的一層隔開了。①

梭羅在本章別處站在鄰山之巔俯瞰湖面,也會近距離觀察水中卵石的形色。他一再轉換視角,不過只在他徹底顛倒過來看景時才真正暗示道:一個人只有把頭扭轉過來,才能以迥異的方式看待世界,而達到迷失進而醒悟的境界,正如造訪遙遠地界的旅行者在身處陌生環(huán)境時所感受到的迷失以及由此平添的活性。

在要求學生寫了第一篇關于莫斯科山的作文后,我讓他們再寫4個短篇,1—4頁不等。我們一起閱讀基于地方的短文范例,有些直接與游記相關。接著,學生便自己動手寫類似的主題。第二篇短文是關于食物的——我稱之為“莫斯科餐飲”。我們讀了邁克爾·坡蘭(Michael Pollan)的《雜食動物的困境》(2006)的最后一章《完美之餐》,以及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廚師之旅》(2001)中的章節(jié)《廚師來自何方》,這兩篇文獻用于準備撰寫有關食物的文章。余下的3個短篇則包括《莫斯科人》(探討當?shù)厝宋镆彩窃摰氐闹匾矫妫㈩H有哲學思辨色彩的《莫斯科觀念》以及《邂逅莫斯科》,講述一次戲劇性的互動場面,可以是人、動物、難忘的飲食、日落或其他。在此過程中,我們還要讀溫德爾·貝里(Wendell Berry)、瓊·迪迪翁(Joan Didion)、芭芭拉·金索爾沃(Barbara Kingsolver)、基姆·斯塔福德(Kim Stafford)、保羅·泰魯(Paul Theroux)等其他作家的作品。在短文提交前夕,我們會花一個課時組織小組研討。同學們暢談寫作進程,并分享文章中的段落。這里的想法是,哪怕一起談談自己的文章,也會有所裨益。除從多種角度寫莫斯科外,他們還參考別的同學的觀察視角,從而能夠學習到更多的認識。所有這些,都是“扭頭”在寫作上的對應。

在一方土地光滑的皮膚之下

除梭羅的寫作和葛飾北齋的圖像藝術外,或許能為此課堂提供靈感的最重要的作家,就是居住在印第安納的散文家斯科特·拉塞爾·桑德斯(Scott Rusell Sanders)。在向學生介紹過梭羅在《瓦爾登湖》中的主要觀點及其日志中的豐富描寫之后,我請他們讀桑德斯的散文《七葉樹》,該文原載于他的集子《從中心寫作》(1995)?!镀呷~樹》展示出描摹、敘述、說明、冥思等散文風格如何能夠優(yōu)雅地交織在一起,并強有力地提出了創(chuàng)造性文學及藝術植根于一方土地——他稱之為“共享的學問”②(shared lore)——的重要性,由此表達出一個地方的意義,以及拯救一個地方的可能性。因為如袖手旁觀,某地或就因擁有資源而遭到剝削,或淹沒在大壩之后,或被遺忘、損毀。該文運用了多種文學手法,從對話到敘事性場景不一而足,我希望學生們能在習作中去借鑒;同時桑德斯的文章也能為學生們正在從事的基于地方的寫作提供生動的范例。

我們在課堂上合作的另一個方面體現(xiàn)于努力領會某地獨具的風情。任何一個地方的特質(zhì)我們都應該仔細審視,以揭示其獨特的個性。桑德斯的《在美國光滑的皮膚之下》直切該主題,我們的課程于第9周開始閱讀此文。作家挑戰(zhàn)讀者的認知,指出他們所居住之地的“持久現(xiàn)實”,細致描繪了“分水嶺、生物群系、棲息地、食物鏈、氣候、地勢、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依其自然特征而被界定為生物區(qū)域的地塊”①。他寫道:“大地并不需要多少游客,而需要更多的居民?!雹诘搅说?周,學生們寫了莫斯科山、本土的飲食、當?shù)氐娜宋?,他們此刻已?jīng)準備好了去思索在一個高教小鎮(zhèn)生活的更偏哲學層面的維度,尤其是環(huán)繞著大學校園的農(nóng)田以及西邊的喀斯喀特山脈和東邊的落基山脈?!拔覀冃枰P于某地方的更富饒的詞匯,”③桑德斯呼吁道。到了本學期的這一階段,通過研讀各種立足于地方的寫作,以及磨練自身的觀察與表述能力,我的學生已經(jīng)豐富了自己的詞匯,并以此來描述其在特定地域的體驗,他們一直在努力用“帶著開放的心境及筆記本”來探索。桑德斯認為:

假如我們用心的話,我們便會留神起當?shù)鼐坝^中的各種形態(tài),為其命名、發(fā)展理論、編撰故事,于是我們不再是游客,而成為了居民。我所說的生物區(qū)域意識即指心系某地,留意其狀況和需求,并致力于對它的關愛。④

我的學生大多只會在莫斯科待四五年,時間足以在回鄉(xiāng)或走入社會求職、深造之前取得一個學位。莫斯科對于其中一些學生寫手而言只是停駐的小站,并非永久的家??晌蚁M@為時一學期、效仿梭羅式的專注并深植于地方的寫作能夠影響到這些年輕人,既培養(yǎng)他們具有那種桑德斯描述的生物區(qū)域意識,又生發(fā)對某地方的更寬廣的迷戀,這其中也包括此地或彼地的文化(是的,不排除人類)維度。我感到這種專注能夠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無論他們是留下還是去往別處或是輾轉不定。

《在美國光滑的皮膚之下》臨近結尾時,桑德斯講述了他在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的城市公園邂逅一位父親的故事。他帶著一對愛女住在當?shù)?。桑德斯從鄰近一棵樹上采摘野桑葚吃,小姑娘們很感興趣,想和他一起品嘗本地果子。然而父親卻拉走了她們,說道:“很謝謝你,不過我們從不吃任何野生的東西。永遠不會?!睂Υ松5滤够貞f:“假如你遵循此道,那你的確不會因為吃毒莓而生病,但你也不會因為吃甜果子而得到滋養(yǎng)。為什么不學著區(qū)分呢?為什么僅為充饑只吃包裝袋里的食物?”⑤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飽覽愛達荷的莫斯科山、莫斯科市,采擷當?shù)氐囊肮屠砟?。說這些話時,我正嚼著一塊李子撻,汁液豐美甘甜。是的,這是昨天從我的居住地莫斯科的野樹上采下的果子,象征著融入,一種身處本地的標記。

[本文原載Caliban: French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u Midi,vol. 59, 2018,pp. 41-54. 此為一期特刊,主題是“英語國家的旅行與探險寫作:人與自然界的相會”(Anglophone Travel and Exploration Writing:Meetings between the Human and Non-Human)。此次翻譯已獲得作者和出版社的授權。]

責任編輯:安 吉

猜你喜歡
戴維梭羅亨利
卷土重來
梭羅的賬單
找找看
200
大公雞亨利
找找看
接力棒
禮品變廢品
各有所“長”
高不可攀
台北县| 互助| 长阳| 托克逊县| 阿克陶县| 天等县| 海盐县| 黔江区| 廊坊市| 黄石市| 阿勒泰市| 东山县| 韶山市| 青河县| 库伦旗| 徐汇区| 余姚市| 大庆市| 临泉县| 盖州市| 孟津县| 灵璧县| 延寿县| 溧阳市| 长乐市| 虹口区| 阿瓦提县| 新津县| 松阳县| 堆龙德庆县| 稻城县| 长岭县| 扎囊县| 花莲县| 应城市| 库车县| 历史| 临西县| 化隆| 昭平县| 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