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偉
從日本回國已經兩個多月了,這期間不斷有朋友對我此次旅行表示好奇,多人問我為什么要去那兒。其實,涉足扶桑這塊土地原本不在我的計劃中,之所以突然去了,是為了去深入認識一種叫作牛蒡的植物。
牛蒡,是一種藥食同源的植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種植和食用歷史,如今在餐桌上卻并不常見,即使偶爾遇到,多數(shù)人也是既不認識,又不知如何食用。而它作為美食,在日本、韓國等地已被發(fā)揚光大,在高、中、低檔餐廳均可見到牛蒡的華麗身姿。
在國內,早年跟著朋友認識了牛蒡,知道它又名大力子、東洋參、東洋牛鞭菜等,是一種粗纖維植物,樣子有點像山藥,垂直向下生長,深吸地力,富含各種維生素和氨基酸,可以降“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防癌、抗癌、清腸胃等,還可以從中有效攝入其他蔬菜、瓜果、肉類都沒有的多種微量元素,提高人體免疫力。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牛蒡“……久服輕身耐老”。
為了師人之長技,開闊眼界,我們一行人在繁榮的東京暫停,簡單領略了銀座的奢華與喧鬧,便直奔茨城。這是典型的日本農村,屬于欠發(fā)達地區(qū)。
約好的一位老農帶我們到了自家的牛蒡田里,通過翻譯我們和他攀談了1個多小時。在日本,牛蒡種植歷史悠久,大多是世代傳承,因為農業(yè)生產可以給他們帶來不菲的收入,從而過上富足的生活,所以不太會產生什么“改變命運”的想法。這樣的耕作方式,昀大的好處是經驗可以不斷積累下來,技術穩(wěn)步發(fā)展。這位老農已經是第三代種植戶了,耕田用的機械是一代代添置的,如今總價值已經有好幾百萬元人民幣了。他們的技術保密意識很強,打死也不告訴你從哪兒能弄到這些機械。在1個多小時的談話中,這位老農在自己的土地上,雙腳竟然沒有踩出第三個坑,那種視土地如生命的感情可見一斑。
牛蒡在日本的制作方法也比較簡單,做牛蒡小咸菜的比較多,煎、炸、烹、炒的鎮(zhèn)桌大菜未曾得見;一家經營了多年的牛蒡加工小店,也是用半自動化的簡單機械把牛蒡切絲來賣,下腳料炒制后就成了牛蒡茶。這么小的小店,能長期維持一家生計,說明牛蒡需求量大,利潤高。說起這家小店的牛蒡茶,跟中國的簡直沒法比:國內的牛蒡茶昀次也得用牛蒡主根,絕不會用削下來的牛蒡皮做原料,更別說頂級的牛蒡茶了。
要說講究吃,沒有哪個地方能比得過中國,日本也不例外。在日本,這么好的牛蒡,那么高的消費量,消費群體很大,吃法卻不多;不像我們,開發(fā)出來的食物花樣百出,這也意味著在牛蒡菜品研發(fā)方面,我們還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牛蒡含菊糖、纖維素、蛋白質、鈣、磷、鐵等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其中胡蘿卜素含量比胡蘿卜高150倍,蛋白質和鈣的含量為根莖類之首。牛蒡根含有菊糖、揮發(fā)油、牛蒡酸、多種多酚物質及醛類,并富含纖維素和氨基酸。
牛蒡喜溫暖氣候條件,既耐熱又較耐寒,植株生長的適溫為20~25攝氏度,地上部分耐寒力弱,遇3攝氏度低溫會枯死,直根耐寒性強,可耐零下20攝氏度的低溫,冬季地上枯死以直根越冬,翌春萌芽生長。
牛蒡可用于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還具有抗癌的作用,可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治療失眠、提高人體免疫力等。牛蒡全植物含有抗菌成分,其中葉含抗菌成分昀多,主要抗金黃色葡萄球菌。
在鄭州的餐廳里,牛蒡餃子、低溫油炸牛蒡、鮮蒸牛蒡、清燉牛蒡、牛蒡排骨煲、牛蒡面、牛蒡粉條、牛蒡醬、牛蒡獅子頭、牛蒡小點心、牛蒡蛋糕足以讓你眼花繚亂,而且還在不斷出新,多數(shù)菜品系獨創(chuàng);假以時日,必將為這種食材的推廣做出無可替代的貢獻。
當然,人們對比較陌生的東西,接受起來可能需要一個過程,要堅定信念,認準目標,咬牙堅持,未來屬于開拓者。
走出去,是為了學習;回家來,要努力進步。還是那句話:走遍世界,更愛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