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明
2019年7月10日上午,北青報教育圓桌進行了一場以“跟小記者們一起尋找王致和”為主題的活動,“前門樓子九丈九,三橋四門五牌樓”。30多個孩子圍繞在北京彩繪非遺傳承人張忠強身邊,聽他講前門的歷史。
2019年是“王致和”創(chuàng)立350周年,2008年,“王致和腐乳釀造技藝”在北京西城區(qū)被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這次活動的主辦方是首農(nóng)食品集團的二商王致和公司,他們特意帶來了自己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卡通形象“王小和”彩塑。前門五牌樓下,小記者們興奮地和“王小和”合影留念,隨后大家來到延壽寺街,探訪王致和老店原址。
1678年,“王致和南醬園”在這里創(chuàng)立,前店后廠,生意相當紅火。1958年,王致和的廠子遷到了海淀區(qū)田村,2010年在這里創(chuàng)建了腐乳科普館,向公眾介紹王致和腐乳的發(fā)展史及制作的傳統(tǒng)工藝。在腐乳科普館里,小記者們認真了解了腐乳的由來、腐乳制作技術流程、腐乳現(xiàn)代化的工業(yè)生產(chǎn)等知識,并現(xiàn)場聽工作人員講解了王致和海外維權第一案等真實有趣的故事。孩子們用顯微鏡觀察制作腐乳的毛霉菌,親手磨豆、點鹵、壓制白坯,參與腐乳的手工制作過程。
還原當初的店鋪情景
因緣際會,今年二商王致和公司我是走了好幾趟了,腐乳科普館確實辦得不錯,凡是參觀過的人必是有所收獲,從此青方紅方的喜歡掛在嘴邊。以前去門頭溝總要路過王致和公司的大門,但從沒想過會在這里駐足,廠區(qū)空間很大,主要是研發(fā),生產(chǎn)已經(jīng)不在這里進行。半年的時間,與公司管理層反復策劃,一而再,再而三,最后有了出好戲,北京曲劇《王致和》,過程是曲折痛苦甚至焦慮,但結果終究是讓人高興!
記得十多年前,在朝陽區(qū)的一次聚會上,主人給上了一碗豆汁,許多人難以下咽,我不經(jīng)意間一碗見底,知道這玩意兒比較另類,喝之前還信誓旦旦說沒喝過,喝完已經(jīng)不自信了,想想兒時住在南橫街一帶,肯定接觸過這豆汁兒。大文人汪曾祺先生說:“豆汁兒最有趣的是‘鮮味兒,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倍怪瓋哼@東西是綠豆發(fā)了酵,有酸臭味兒,有人愛有人不愛。這就很像四川的臭豆腐了。北京人愛喝豆汁兒,這也算是首都的一項文化吧!看了汪先生這段話,想起同樣在南橫街揚名立萬的小腸陳,雖然當年隔窗欣賞創(chuàng)始人的一雙手,三下五除二切燒餅下鍋,又順著在湯里抓出腸下水幾下切碎,最后餅餅腸腸湯湯滿滿一鋁飯盒,這吃食雖然看著賞心悅目,可自己當年就是饑腸轆轆,現(xiàn)在也敢肯定地說沒嘗過。磁器口豆汁兒、南橫街的小腸陳,現(xiàn)在都是北京著名的小吃品牌,但是跟王致和的“臭豆腐”擱在一起,就覺得差了點輩分。
一張嘴就350年,恐怕可以望其項背的也就是同仁堂,不過老百姓一般是有病尋藥了才上藥鋪,王致和是尋常物,或早起一個紅方,或晚了一塊青方,士農(nóng)工商三教九流,誰也離不開。說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許多人接受起來還是困難的,比如我從來就沒在市場買過一瓶,這次王致和公司送了四瓶,已經(jīng)奇跡般消化了三瓶,主要是就著蜂蜜抹面包片。老的吃法是拿來抹玉米面窩頭,最好是烤得焦黃的那種,特別香!問題是也好多年沒吃過窩頭了。今年新推出的原創(chuàng)北京曲劇《太平年》里介紹了臭豆腐的一個吃法,做打鹵面沒有鹵怎么辦?可以用臭豆腐罐里的湯汁。王致和公司推薦的一個做法也比較受歡迎,而且簡便易行,叫臭豆腐攤雞蛋,吃過了,確實有味道,但自己還沒實實在在操練一把,嘴炮也就不打了。
說點“杯具”的事吧。1966年4月16日,周作人翻譯的《平家物語》第六卷脫稿,這是他最后的作品,可能是預感到自己來日無多,他開始寫遺囑交代后事,并將身邊的“長物”分贈故舊,留作紀念。他的老學生張中行得到的是一個壽山石長形章,文字是杜牧句“忍過事堪喜”。8月23日,周作人寫下了他一生中日記的“終結篇”:“晴,廿二度。上午閱《毛澤東論文藝》,下午吉為寄耀辰信……”這天,紅衛(wèi)兵進入了他的八道灣11號,當晚就占據(jù)了后罩房,以便監(jiān)管他們一家。開始周作人只好蜷縮在屋檐下,兩腿實在支撐不住就干脆跪倒了,三天三夜后,革命小將才讓周作人睡在家里的洗澡間。這屋格外潮濕,又正是夏末秋初,周作人在里面被蚊子叮得體無完膚。此后的日子,這個前朝的是非人物是斯文掃地、狼狽不堪。當時給規(guī)定的生活支出標準是:老保姆15元,周作人10元。有人給附近的糧店打了招呼,只能夠賣給周家粗糧,周作人年紀大了,牙口不好,一日三餐的吃食是就著王致和臭豆腐喝點玉米面糊糊。由于營養(yǎng)不良,加之長時間呆坐在小屋里,周作人的兩條腿很快就浮腫了。在中學當教員的兒媳張菼芳每天在回家的路上,拐到藥鋪為公公買點維生素片,或去副食店買些松軟的糕點,趁紅衛(wèi)兵熟睡后偷偷塞給周作人。到了1967年5月6日的早晨,張菼芳照例給公公倒了馬桶,為他準備了一暖瓶開水,就上班去了。那天中午,只有老保姆和周作人在家吃飯,老保姆在自己的屋檐下熬好玉米面糊糊,給他盛上一碗,想來最好的配菜也還是只有王致和臭豆腐吧,他吃得干干凈凈,未見異常。下午兩點多鐘,住在同院后罩房西端那間屋里的鄰居,偶然隔著玻璃窗往里看了看,發(fā)現(xiàn)周作人趴在鋪板上一動不動,姿勢很不自然。這位好心人感到不妙,趕緊給張菼芳打電話,把她從學校叫了回來,到跟前一看渾身上下早已經(jīng)冰涼。看光景,周作人是正要下地解手時猝然發(fā)病的,連鞋都沒來得及穿就溘然長逝了。
有人說,近現(xiàn)代文人談吃者眾,但如果非要論座次,周作人和汪曾祺肯定能入前三。周作人是浙江紹興人,1885年生,魯迅的弟弟,作家,以散文著稱于世。他還是五四時期重要的啟蒙思想家,遺憾的是抗戰(zhàn)時期滯留北京,沒有守住節(jié)操,成了漢奸。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1920年生,作家,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師從沈從文先生。1949年后曾經(jīng)在北京市文聯(lián)工作,文革期間參與創(chuàng)作樣板戲《沙家浜》,80年代重新開始寫小說散文,聲名遠播,1997年去世。周作人和汪曾祺未曾交往過,也沒有師承關系,但兩人都有大量的鄉(xiāng)土民俗為主題的作品,且文風有相似之處。周作人的弟子廢名(馮文炳)、俞平伯等可以歸入著名的文學流派——京派,而汪曾祺的老師沈從文是京派重要作家,汪曾祺本人也被認為是“最后的京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