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明瀟 張 璽
以人民法院工作為主題的影視劇《陽光下的法庭》開播后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該劇中首先出現的清水河環(huán)境公益訴訟案尤為引人矚目。對于該案的處理,劇中法院從環(huán)境保護法的立法原則和立法目的出發(fā)對判決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對于已認定的2.11億元的天價賠償款項,附條件判令侵權主體可延期支付40%的賠償款項;如侵權主體可出資進行相應環(huán)保技術改造并取得成功,則可抵扣上述延期支付的賠償款項。當然影視劇難免存在藝術加工成分,但該劇中的清水河環(huán)境公益訴訟案在現實中確有原型,其判決方式也與原型案件的判決方式相同,而該原型案件就是江蘇泰州環(huán)境公益訴訟案即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2014)蘇環(huán)公民終字第00001號案件。誠然,這種創(chuàng)新的“開放式”判決方式(以下簡稱“開放式”判決)確實是使環(huán)境盡快恢復的絕佳補救方式,然而從目前我國民事訴訟的理論和實踐來看,民事訴訟中基礎的判決方式應當系“封閉式”判決方式(以下簡稱“封閉式”判決,其具體內涵將在下文詳述)。與“封閉式”判決相比,“開放式”判決是否具有存在的理性邏輯?其如果應當存在,那么正確適用的路徑應如何把握?這些問題都值得關注并深入研究。
我國民事訴訟法尊重當事人的處分權利,即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相關權利和訴訟權利。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3條第2款規(guī)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也就是說,案件當事人作為該項權利的享有者,可以自由選擇其權利行使的范疇和方向并據此提出訴訟請求?!霸V訟請求是訴方當事人在訴之中提出的、請求法院為判決之具體的實體主張?!雹趯O偉峰:《民事審判范圍的擴張與限制》,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而法院則應根據原告提出訴訟請求的實體主張范圍對案件進行審理并作出裁判。這也決定了在審判實務中,對于需以判決方式處理的案件,法院的審理及判決結果理論上應當以原告的訴訟請求內容為限。由于上述判決結果理論上應完全被封閉在原告所主張的范圍之內,故此種判決方式可稱之為“封閉式”判決,而這也是最為基礎的判決方式。
從以上對“封閉式”判決概念的分析不難看出,“封閉式”判決實際以民事訴訟中的處分原則與不告不理原則為法理基礎。處分原則是指當事人依自己意志尋求訴訟解決與否并有相應處分權的原則。③陳勝:《遵循處分原則機理的民事糾紛解決方式探析》,載《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處分權是當事人尤其是原告所專有的權能,當事人能通過這些對自己權利的處分行為來規(guī)定程序的進行,法院原則上必須受這些行為的約束。”①[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義與訴訟》,王亞新等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97頁。即當事人是否提起訴訟,如何提出訴訟,需要審判權對其私權利保護的外觀等均由當事人自己決定而不受任何干涉。而這也決定了法院在民事訴訟中實行不告不理原則。該原則要求“法院裁判的范圍限于當事人請求的范圍,即法院裁判的范圍不能超過當事人請求的范圍”。②段文波:《當事人主義:對象、方法與程序》,載《民事程序法研究》2016年第2輯。而超出訴訟請求判決的情形則屬于程序嚴重違法并已成為應當提起再審的明確事由。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00條第1款第11項規(guī)定:“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p>
由于處分原則與不告不理原則均是我國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是審判實務中所必須遵循的規(guī)則基礎,故處分原則決定了原告對其民事權利尋求法律保護的途徑由其自行決定;而不告不理原則規(guī)范了法院內部對于權利主張的審理范圍問題。上述兩個原則內外銜接,決定了依照相關法律規(guī)定法院在判決內容上必須以當事人的主張為基礎,不得自行變更。故“封閉式”判決成為當前審判實務中基礎和主流的判決方式。其一方面從審判權的起點處便原則性地確定了這一國家公權力行使的軌跡,是對私法自治原則的高度概括和良好延伸;另一方面其最大意義上反映了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尊重并保障了當事人的訴權和選擇權,同時也可限制審判權的濫用所造成的對私權利的侵害。
江蘇泰州的六家化工企業(yè)因危險廢物涉嫌造成環(huán)境污染,由泰州市人民檢察院支持市環(huán)保聯合會作為原告將六家化工企業(yè)起訴至法院,要求六被告賠償環(huán)境修復費用共計1.6億余元。該案經兩審審理,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于2014年12月作出(2014)蘇環(huán)公民終字第00001號終審判決,維持了一審判令六被告賠償環(huán)境修復費用1.6億余元的判決部分,但對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作出改判:如果當事人提出申請且能在30日內提供有效擔保的,環(huán)境修復費用的40%可以延期一年支付;在一年期限內,如六被告能通過技術手段改造對副產酸進行循環(huán)利用,明顯降低環(huán)境風險且一年內無環(huán)境違法行為受到處罰的,其已支付的技術改造費用可以憑環(huán)保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企業(yè)環(huán)境守法情況證明、項目竣工環(huán)保驗收意見和具有法定資質的中介機構出具的技術改造投入資金審計報告,向二審法院申請在延期支付的40%額度內抵扣。之后該案被告又申請再審,最高人民法院最終裁定駁回被告的再審申請。④呂忠梅:《環(huán)境司法理性不能止于“天價”賠償:泰州環(huán)境公益訴訟案評析》,載《中國法學》2016年第3期。
上述二審判決作出后,其創(chuàng)新型的“開放式”判決確實受到好評。一是其變更了費用履行期限。即在能夠保障原告?zhèn)鶛鄬崿F的前提下推遲部分賠償金的支付期限。該案的天價賠償對于任何企業(yè)都是致命之擊。無論是傾其所有配合執(zhí)行,還是逃避義務充當“老賴”,顯然都是一刀切的處理方式,這樣要么阻礙當地經濟發(fā)展,要么成為浪費司法資源的典型案例,均無法實現判決的最終目的。二是其變更了費用履行方式。二審充分考慮到“恢復原狀”才是處理環(huán)境侵權案件的最佳救濟方式,環(huán)境修復才是案件的最終奧義,故附條件地以技術改造費用抵扣延期支付的賠償?!霸谫r付責任的履行方式上,這樣的設計實乃法官的神來之筆,其司法效果、社會效果和環(huán)境效果令人贊賞?!雹賱e濤:《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成功探索—泰州“天價環(huán)境公益訴訟案”始末及評析》,載《中國環(huán)境報》2015年1月14日。不過理論界也存在反對之聲。有人認為此種判決方式是否合法有待商榷,是一種不良傾向;②劉益:《規(guī)范出發(fā)型民事審判方法的理論與實踐》,華東政法大學2015年博士學位論文。有的學者甚至認為該種判決方式在沒有法律依據且沒有充分論證的情況下為了解決履行的實際困難就創(chuàng)造一種履行方式,司法理性不足。③呂忠梅:《環(huán)境司法理性不能止于“天價”賠償:泰州環(huán)境公益訴訟案評析》,載《中國法學》2016年第3期。
該案一審嚴格按照傳統的“封閉式”判決對案件作出裁判,從法律角度講本無不當。二審判決則靈活而合理地改變了判決所確定的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從各界對二審判決的評價來看,正方多是從社會效果角度出發(fā)進行褒獎,反方則是從法律角度提出質疑。不過對該案二審判決進行深入解讀后不難發(fā)現,其是在保障當事人基本權利義務的前提下,結合現實情況,在對處分原則和不告不理原則予以合理限制下,靈活對判決所確定義務的履行方式和履行期限作出變更。這雖從外表來看貌似有違處分原則和不告不理原則,但該判決方式取得的良好社會效果毋庸置疑。之后最高人民法院裁定駁回被告的再審申請,則進一步肯定了這種“開放式”判決的合法性和可行性。由此,有必要對這種“開放式”判決作進一步的總結研究和技術規(guī)范,從而使這種判決方式發(fā)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
1.內涵解析:“開放式”判決之核心含義
“開放式”判決是相對于傳統的基礎性的“封閉式”判決而言的。因為“封閉式”判決的內容僅限于原告所主張的訴訟請求范圍之內,而“開放式”判決的內容從形式上看未封閉于原告的訴訟請求范圍。但從其判決內容的實質來看,“開放式”判決的內容本質上并未背離原告訴訟請求所反映出的利益范疇。這也從外延上使“封閉式”判決與幾種相似的情形予以區(qū)分。
2.外延界限:“開放式”判決與相似情形之區(qū)分
(1)與超訴訟請求判決的區(qū)分
民事訴訟中的不告不理原則決定了法院不得超訴訟請求判決。這種“超判”不僅違背處分原則設置的意義而且也違背程序公正的要求,①韓香:《論民事訴訟處分原則的限制與糾正》,載《理論界》2011年第8期。屬于程序違法,當然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的除外。②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3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受理離婚案件后,經審查確屬無效婚姻的,應當將婚姻無效的情形告知當事人,并依法作出宣告婚姻無效的判決。即法院在離婚案件中經審理發(fā)現雙方婚姻關系無效時,可以直接據此判決雙方婚姻無效而非準許雙方離婚。且這種“超判”無論是從形式還是本質上來看都明顯超出了原告訴訟請求的范圍,超標的判決即為典型?!伴_放式”判決雖然從形式上貌似超訴訟請求判決,但也只是形似而非神似,即其只是形式上而非實質上的“超判”,其本質上并未背離原告訴訟請求的范疇。換句話說,“開放式”判決可以稱為“活判”,但絕非“超判”。
(2)與表示錯誤的區(qū)分
“民事判決中的表示錯誤是指受訴法院在判決形成過程中意思與表示之間的不相一致。書寫錯誤、計算錯誤乃典型的表示錯誤。”③占善剛:《民事判決中的表示錯誤及其更正》,載《法學》2017年第8期。因此判決中出現表示錯誤也可能會使判決內容未封閉于原告訴訟請求范圍內,但這屬于因法院工作疏忽所導致的技術性錯誤。而“開放式”判決并不存在這樣的技術性錯誤問題。因此二者可能會形似,但其本質屬性則完全不同。
1.現實動因:“開放式”判決對于“封閉式”判決之效果考量
“無論是在完善的法治國家還是新興的轉型國家,司法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之間的共存、差異與互動幾乎存在于每個案件的裁判活動當中?!雹軓埼娘@、李光宇:《司法: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衡平分析》,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第7期?!伴_放式”判決之所以出現,其直接動因就在于傳統的基礎性的“封閉式”判決存在缺陷以及“開放式”判決自身優(yōu)勢的逐漸顯現。而這集中體現在二者的司法效果反映上。
(1)“封閉式”判決之缺陷反思——法律效果重于社會效果
“封閉式”判決系完全按照原告的訴訟請求范圍來處理案件。雖然從程序講并無不當,但實事求是地講,首先這要求原告的訴訟請求必須真實反映出其權利內核,而這需要原告正確認識并掌握其糾紛的客觀規(guī)律并對客觀事實和法律事實的差距進行科學預判,還要對法律適用熟練把握從而選擇內容合適的訴訟請求。這對于一般當事人甚至是律師都是非常高的要求。其次,即便滿足了這一要求,原告所提出的訴訟請求通常也是單純考慮己方利益而不會考慮到對方利益,若法院一味采用“封閉式”判決就有可能不給被告留有喘息或緩解的時間,使被告看不到履行之希望,即使判決生效也可能出現被告逃避執(zhí)行而使原告實際上贏了官司輸了錢。在此情況下雖有法律效果,但社會效果難以保障。
(2)“開放式”判決之優(yōu)勢審視——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并重
“在司法的評判約束體系中,盡管司法的法律效果構成了基本的判準結構,但是對司法判決合理性和法律正當性的約束與評判大部分是由司法的社會效果來維持的?!雹購埼娘@、李光宇:《司法: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衡平分析》,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第7期?!伴_放式”判決雖然從外觀表現上貌似有違程序要求,但其在實質上追求實現法的適用的公正性,其法律效果不容忽視;另外,其是法院在合法前提下為實現判決的合理化而對原告訴求所進行的合理突破,其社會效果亦不言而喻。“開放式”判決實際上賦予了審判權在一定范圍的靈活性,這更能符合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要求下對審判權的高標準要求,確保了在合法合理范圍內使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實現最大程度的統一。
2.內在探源:“開放式”判決對于“封閉式”判決之價值考量
(1)嚴格規(guī)則與自由裁量——實體運行之統一
法院的司法裁判活動實際就是對于法的適用的過程,即將立法所確定的嚴格規(guī)則——法律規(guī)范予以現實化的過程。對此法學界有這樣一條公式:“普遍的世界—現實的世界—裁判的世界”,意思就是將普遍的法律規(guī)范應用至具體個案中來,經過判斷整合最終形成“精確的判決”。②劉曉慶:《粗略法律與精確判決》,載《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胺忾]式”判決可以說就是完全實行嚴格規(guī)則的產物。但是在有限的法律規(guī)則適用于紛繁復雜和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定的法律漏洞甚至產生沖突。③張文顯、李光宇:《司法: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衡平分析》,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第7期。那么如何使這些法律規(guī)范完美地適用于那些迥異的客觀事實無疑是司法過程中的難題。而法官一味機械照搬法條很難使所有個案都得到實質公正的解決?!胺忾]式”判決亦是如此。故法的理論理性在司法過程中勢必要與裁判者的實踐理性發(fā)生碰撞。碰撞的結果就是在司法過程中賦予裁判者在案件實體上以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判決方式作為承載判決實體內容的載體,亦應屬于自由裁量權所及的范疇。而這種自由裁量的產物正是“開放式”判決。當然這種自由裁量應以實現實體公正為前提。即“開放式”判決雖屬自由裁量,但其實質是通過自由裁量來彌補法律這一嚴格規(guī)則的局限,是為了更為完美和合理地實現嚴格規(guī)則的要義。
(2)當事人主義與職權主義——程序邏輯之互補
自從上世紀末開始的民事審判方式改革以來,我國民事訴訟模式已經逐步由職權主義轉向當事人主義,不過卻存在矯枉過正的隱患?!澳承┓ㄔ簩Ξ斒氯酥髁x訴訟模式的適用不盡恰當甚至可以說是過度適用,例如有的法院以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為依據過分尊重當事人處分權,對于本該依職權進行干預的情況不予干預,凡是當事人對其私益的自由處分一概予以準許。而實際上,由于諸多原因影響,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行為不一定準確或者適當。”①韓香:《論民事訴訟處分原則的限制與糾正》,載《理論界》2011年第8期。完全堅持處分原則與不告不理原則的“封閉式”判決即存在這一問題。在此情況下顯然需要法院必要的職權干預,但這并不是對當事人主義的否定,而是通過程序上的互補來實現訴訟的程序正義?!伴_放式”判決正是如此,其在本質上即是由法院通過適當的職權主義來實現對當事人主義的必要修正?!皩嶋H上,縱觀當今世界各個先進國家,主張采當事人主義與職權主義交錯的民事訴訟模式是共同的發(fā)展趨勢?!雹陧n香:《論民事訴訟處分原則的限制與糾正》,載《理論界》2011年第8期。
(3)形式公正與實質公正——法之價值之實現
公平正義屬于法的基本價值范疇。司法裁判不僅要追求形式上的公正,更要追求實質上的公正從而實現法的這一價值追求。這也是司法所要達到的法律效果的要求。然而,“嚴格以法律為依據的司法突出強調法律規(guī)則的至上權威、崇尚規(guī)則之治,但以司法的法律效果為判準的‘規(guī)則中心主義’也往往使正式法律制度演變成一個‘封閉系統’,陷入脫離具體問題情景的自推自演邏輯思辨的泥潭之中,而司法裁判的正當性和實質正義問題就很容易受到社會公眾的懷疑,甚至司法判決不能為社會公眾心服口服,司法公信力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雹蹚埼娘@、李光宇:《司法: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衡平分析》,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第7期。而“封閉式”判決就屬于單純從形式上看系嚴格以法律為依據的司法產物,其雖“根正苗紅”,但有時只能實現形式上的公正。“開放式”判決雖在形式上貌似未嚴格以法律為依據,但其從實質上遵循了法律的價值追求,在本質上仍是以法律為依據,并且其因此不僅能實現形式公正,更能實現實質公正。
1.對立統一:“開放式”判決與“封閉式”判決之辯證關系
盡管“開放式”判決具有前述的其內在正當性的理性邏輯,但這并不意味著“開放式”判決與“封閉式”判決的完全對立,更不代表前者應完全取代后者。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二者雖有對立但更應統一。“開放式”判決雖然從形式上看不像“封閉式”判決那樣將判決內容限定于原告訴訟請求范圍內,但其判決內容的本質并非背離原告訴訟請求之利益范疇,只不過“開放式”判決在此基礎上更從實質層面實現公平正義的法之價值。亦即“開放式”判決與“封閉式”判決從價值內核來看都是為了實現公平正義,“開放式”判決是在“封閉式”判決無法真正實現公平正義時所應運而生。當然實踐中“封閉式”判決無法真正實現公平正義的情況并非普遍現象,因此“開放式”判決應當是“封閉式”判決的合理有效補充。因此,兩種判決方式并非此消彼長,而應是協調統一運行并共同發(fā)展。
2.合理之視:“開放式”判決正確定位之理性歸結
(1)“開放式”判決不是主流但不可或缺
從二者的特點來看,為了保障法的順利運行,“封閉式”判決嚴格貫徹法律規(guī)范,屬主流而基本的手段,而“開放式”判決則強調判決結論更為合理,系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胺忾]式”判決更加貼切地貫徹了成文法的司法要求,應當是訴訟中基本和主要的判決方式,并為“開放式”判決提供基礎界限,防止其任性損害當事人利益;“開放式”判決則成為“封閉式”判決的有益補充,可以彌補“封閉式”判決之不足,保障司法處理的現實效果。
(2)“開放式”判決需要相對明確的實務適用規(guī)范
從法的價值本位角度出發(fā),相對靈活的“開放式”判決與嚴格遵循當事人處分權的“封閉式”判決并不矛盾。“開放式”判決之理性適用也是法之運行于審判實踐的必然趨勢。當然“開放式”判決的缺陷主要在于表現形式上過于“靈活”,且在審判實務中尚缺少統一的適用規(guī)范。因此對于這種“靈活”的判決方式應當加以嚴格和合理的限制,即對“開放式”判決在明確適用原則的基礎上確定相對具體的適用規(guī)則從而予以規(guī)范,進而使“開放式”判決合法運行并服務于審判實務。
1.實體把握——利益實現原則
這是“開放式”判決在適用上的實體把握原則。判決方式實為對利益的保護及其保護的尺度通過文字即判決主文顯示于外部的體現,其應當是對利益的實現予以價值衡量的結果。正如龐德所言:“對各種利益的承認或拒絕承認,以及劃定那些得到承認的利益的界限,最終是按照一個確定的價值尺度進行的。”①[美]羅斯科·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沈宗靈、董世忠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42頁。法院在對案件適用“開放式”判決時,應當首先從實體上對案件進行利益上的價值衡量。價值衡量的標準,應當以利益的可實現性為原則。即對于案件判決所要實現的利益,采用“開放式”判決所實現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應當顯著優(yōu)于“封閉式”判決,否則就不應適用“開放式”判決。
2.程序把握——依職權或依被告申請適用原則
這是“開放式”判決在適用上的程序把握原則。“開放式”判決從本質上看屬于由法院通過適當的職權主義來實現對當事人主義的必要修正,即法院以其審判職權來對處分原則進行合理規(guī)制。因此“開放式”判決在程序上應當是法院依職權主動適用。另外從程序邏輯上而言,“開放式”判決不可能依原告申請而適用。因為如果由原告申請適用,實際上就屬于原告對其訴訟請求進行變更,法院按其變更后的訴訟請求進行判決亦屬于“封閉式”判決。但是從理論上講,在原告不變更其訴訟請求的情況下,被告可以主張適用“開放式”判決即要求法院進行“活判”。法院經嚴格審查認定根據利益實現原則應當“活判”的,則可作出“開放式”判決。
3.總體把握——嚴格限定原則
嚴格限定應當是法院對“開放式”判決在總體層面上的把握原則。該原則要求“開放式”判決不是隨意適用的。“開放式”判決具有自由裁量的屬性,但自由裁量并非任意裁量。其雖然在形式上未限定于原告的訴訟請求范圍,但其內容不應超出原告訴訟請求所反映出的權利本質判斷,一旦超出就有可能變質為違法的超訴訟請求判決。換句話說,“開放式”判決若隨意適用就會導致裁判結果的范圍具有隨意性,這種違法的“超判”行為顯然與合法的“開放式”判決背道而弛。因此總體而言對于“開放式”判決應當是嚴格限制適用的,應當結合案件的具體類型和具體案情嚴格按照利益實現原則決定能否適用“開放式”判決。
1.開放范圍依法限定
“開放式”判決以合法為存在前提,其在具體運用時首先應對開放范圍劃定明確界限。“開放式”判決的開放范圍應以訴訟請求為基準,其雖在形式上貌似超出請求范圍,但其在本質上不能突破原告請求審判權所保護的私權利范圍,即應以原告所主張的實體權利所反映出的利益保護范疇為限。具體到審判實務中,例如原告主張被告的行為構成侵權而要求被告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判決結果不應改變原告所主張的權利種類,即不能超出侵權責任而判決被告承擔其他責任;同時原告在提出訴求時會明示責任構成所要承擔的結果,該結果通常以金錢賠償的形式出現,但無論該金錢賠償的履行方式和期限如何開放,其不應超出原告主張的責任數額。
2.履行方式適當開放
法院的判決內容應當根據原告的請求確定責任承擔的主體及該責任的實體承擔范圍。在保障當事人實體權利的處分權的前提下,應當考慮案件具體情況,從更有利于原告利益實際實現的角度出發(fā),對該實體責任承擔的履行方式進行適當的靈活開放處理。例如在判決被告承擔賠償責任的案件中,如果被告明顯沒有履行金錢義務的能力,此時為了能夠實現原告的權益,若原告的賠償內容可以以勞務形式實現的且被告亦予以認可配合的,則可考慮對此作出開放式處理,即在判決承擔金錢賠償的同時判決被告可以勞務形式對該金錢賠償予以代替。
3.履行期限靈活確定
作為具有確定性和執(zhí)行力的判決書,其中確定明確的履行期限是基本要求。通常情況下法院在判決主文中會賦予被告以十日的履行期限,被告應在該期限內自行履行給付義務。若被告在該期限內未自行履行判決確定的給付義務,則原告可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當然原告在起訴時通常不會要求在十日內履行而是要求立即履行,不過判決主文中直接寫為立即履行顯然缺少明確時限,另外事實上該“十日”的自動履行期限也非法律規(guī)定而是法院裁量的結果。根據利益實現原則,判決中可以考慮對履行期限予以適當開放,但必須依個案情況嚴格把握。如對于履行難度較大和履行過程復雜的案件,就可對履行期限給予合理的寬限而不是嚴卡“十日”標準,當然這種靈活處理一般都是與履行方式相結合的。
4.履行方式和履行期限的靈活處理相結合
為了使“開放式”判決的適用能夠達到預期目的,審判實務中的“開放式”判決通常要采取履行方式和履行期限相結合的方式,江蘇泰州環(huán)境公益訴訟案中的“開放式”判決就是變更履行方式并附條件寬限履行期限的典型。當然審判實務中常見這樣的情形,原告訴訟請求未變但認可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履行主要義務便可免除其他附隨義務的承擔,只是因其他原因未能調解成功。這種案件應當對上述情況作好筆錄,并據此在判決時嘗試適用“開放式”判決,其中確定合理履行期限和明確責任承擔:如在確定的履行期限內對主要義務全部履行則全案履行完畢;如未能按此履行則應另行承擔判決確定的其他義務。
雖然從理論上講各類案件均可適用“開放式”判決,但根據嚴格限定原則和當前實踐,相對而言以下幾類案件中的某些具體情形較為適宜適用“開放式”判決,在此作具體解析。
1.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
公益訴訟在我國尚屬新型訴訟,其“具有特殊的訴訟目的,促進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是一個有別于普通民事訴訟的本質所在”。①陳桂明:《談檢察機關介入公益訴訟》,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該類訴訟具有訴權主體的代表性、權利受眾的廣泛性等特點。而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且案例眾多?!熬葷怖娴淖罱K目的是恢復或者還原公共利益,環(huán)境公益訴訟更強調修復環(huán)境?!雹趨强。骸董h(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的程序構造》,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因此在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中“開放式”判決的適用更為常見和有效?!碍h(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判決不完全限于原告的請求,法院會在訴訟過程中,基于環(huán)境治理的實際需要以及公益訴訟的性質,作出妥當性的安排?!雹蹍强。骸董h(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的程序構造》,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即法院在判決時不必封閉于單純的金錢賠償,可以采用“開放式”判決判令責任人在確定的范圍內通過其他合理方式最大程度地彌補其對環(huán)境所造成的損害,從而實現其所應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
2.物權保護案件
物權保護案件在審判實務中主要表現為返還原物、排除占有行為、消除危險等。由于該類案件系權利保護類訴訟,原告的請求權通常為排除權利侵害等具體到物的保護的請求。法院通常的判決結果就是返還原物或是停止侵害行為。但對于這種簡單的“封閉式”判決,若被告不配合履行則很難執(zhí)行。故在該類案件的判決中可給予被告合理的配合履行期限且一并判決拒不配合履行的賠償責任。
3.合同案件
合同案件中的“開放式”判決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確定的合同給付義務的履行期限上,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在判項中確定不同的履行期限,可不嚴卡“十日”標準,但至少須以三日為限;二是在原告要求認定合同無效而合同經法院認定確屬無效的情形下,從立法本意和利益實現的角度出發(fā),即使原告在訴訟請求中未寫明要求相互返還的內容,法院在判項中除寫明確認合同無效外,還應主動寫明雙方因合同無效而相互返還的相關內容。①當然實踐中也存在原告起訴要求被告承擔違約責任而未要求認定合同無效的情形,此情形下法院若發(fā)現合同無效亦應依職權認定合同無效并判決相互返還。但這屬于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的法院可超訴訟請求判決的情形,而不應歸于“開放式”判決。
4.侵權案件
侵權案件中的賠償項目一般都是以金錢債務的形式予以判決。其在履行期限上也可以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在判項中確定不同的履行期限。但在被告事實上明顯沒有履行能力的情況下,單純判決金錢賠償并配以純機械式的“生效后×日內履行”,只能讓原告得到難以執(zhí)行的一紙文書。對此可考慮部分費用的勞務替代履行的“開放式”判決。比如在受害人傷殘程度較重而需要長期護理的侵權案件中,若被告無金錢履行能力但又認可配合,則可對后續(xù)護理費可作出開放式處理,即判決由被告方按一定護理標準對原告進行護理以沖抵該護理費用。
“開放式”判決是法院根據形勢變化發(fā)展和結合案件實際而對“封閉式”判決作出適當調整的產物,其目的是能夠使案件處理更加符合國情和更利于利益實現,其內在的正當性決定了產生和發(fā)展的合理性。但對此不應忽視“封閉式”判決仍是當前基礎和主流的判決方式。盡管“開放式”判決在審判實務中已開始被認可和適用,但法院對此可以動而不可妄動,應在主導適用“封閉式”判決的前提下合理適用“開放式”判決,以使二者形成統一合理的判決體系,從而實現宏觀層面上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