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豪(臺灣中正大學)
本目録接續(xù)《2009—2013年臺灣地區(qū)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録》(郝春文主編《2014敦煌學國際聯(lián)絡(luò)委員會通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第347—361頁),收録2014年1月起至2018年12月止臺灣地區(qū)出版之敦煌學研究專著、期刊、學位論文等。
Roderick Whitefield(羅德瑞克·韋陀)編集、解説,林保堯編譯《西域美術(shù)——大英博物館斯坦因蒐集品: 敦煌繪畫1》,藝術(shù)家出版社,2014.9。
王三慶《敦煌吐魯番文獻與日本典藏》,新文豐出版公司,2014.9。
王菡薇、陶小軍《千年遺墨: 敦煌南朝寫本書法研究》,蒼璧出版社,2014.12。
何山《遇見·敦煌: 何山作品集》,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15.12。
李宗焜《敦煌遺書法書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5。
杜冰梅《敦煌寫卷〈老子〉綜合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3。
金榮華《敦煌佛畫題記初録》,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9。
馬德偉、張伯雍編撰《早期禪宗文獻四部: 以TEI數(shù)字標記重訂敦煌寫卷: 〈楞伽師資記〉〈傳法寶紀〉〈修心要論〉〈觀心論〉=Four early chan texts from Dunhuang : A TEI-based edition 》,新文豐出版公司,2018.1。
常書鴻、池田大作《敦煌的光彩: 暢談美與人生》,正因文化,2014;創(chuàng)價文教基金會,2018.1。
張佩瑜《應(yīng)用敦煌飛天圖像於“蓮開絲綢路”舞蹈作品意象表現(xiàn)之研究》,力大圖書有限公司,2015.7。
陳宜青《“敦煌舞”的佛教藝術(shù)思想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9。
楊明璋《敷演與捏合——敦煌通俗敘事文學的敘人體物》,政大出版社,2015.9。
劉憶諄、李作婷、何恭算《敦煌風華再現(xiàn): 續(xù)説石窟故事》,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2017.4。
蕭旭《群書校補(續(xù)): 敦煌文獻校補·第七冊》,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9。
蕭旭《群書校補(續(xù)): 敦煌文獻校補·第六冊》,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9。
王三慶《〈文場秀句〉之發(fā)現(xiàn)、整理與研究》,《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1—22頁。
王三慶《敦煌文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唐·佚名注本再探——以天理大學圖書館イ183—293爲中心》,《成大中文學報》47,2014.12,135—180頁。
王三慶《釋應(yīng)之〈五杉練若新學備用〉上卷與敦煌文獻等“法數(shù)”編輯之比較研究》,《敦煌學》33,2017.8,17—32頁。
玄幸子《關(guān)於P.2668裏面的數(shù)種雜寫》,《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23—33頁。
石冬梅《〈俄藏敦煌文獻〉第11冊非佛經(jīng)文獻新??肌?,《書目季刊》47: 4,2014.3,1—31頁。
石冬梅《〈英藏敦煌文獻〉第十二、十三、十四卷殘片考實》,《書目季刊》50: 2,2016.9,45—59頁。
朱鳳玉《散藏敦煌寫卷題跋研究發(fā)凡》,《敦煌學》31,2015.3,11—37頁。
波波娃《敦煌文獻標注日期問題之若干説明》,《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157—161頁。
郜同麟《八種英藏敦煌文獻殘片的定名與綴合》,《敦煌學》31,2015.3,39—46頁。
高田時雄《藏文書寫的漢文〈願新郎、願新婦〉》,《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233—239頁。
崔溶澈《韓國所藏敦煌吐魯番文物及絲綢之路研究活動》,《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369—381頁。
張長彬《英法藏敦煌兌廢經(jīng)寫本研究》,《敦煌學》33,2017.8,107—132頁。
陳子欽《日本敦煌秘笈〈千字文〉之新搜》,《雲(yún)漢學刊》31,2015.9,33—67頁。
鄭阿財《杏雨書屋〈敦煌秘笈〉所見〈維摩詰經(jīng)〉及其相關(guān)文獻》,《佛光學報新》2: 1,2016.1,1—33頁。
鄭阿財《青島市博物館藏敦煌文獻經(jīng)眼録》,《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625—643頁。
鄭阿財《臺灣敦煌學研究的發(fā)展歷程與展望》,《敦煌學》31,2015.3,101—144頁。
蔡忠霖、張家豪《2006─2016年臺灣地區(qū)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録》,《敦煌學》34,2018.8,225—266頁。
蕭敬偉《敦煌寫本〈孔子家語〉殘卷校讀補識》,《單周堯教授壽慶七秩慶壽論文集》,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7.11,347—358頁。
白右尹《〈守溫韻學殘卷〉與等韻門法的起源》,《有鳳初鳴年刊》10,2015.11,105—137頁。
朱鳳玉《敦煌通俗字書中音樂語詞呈現(xiàn)之樂器析論》,《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59—77頁。
樸庸鎮(zhèn)、徐真賢《新羅慧超〈往五天竺國傳〉語言研究舉隅》,《東海中文學報》28,2014.12,227—248頁。
周安邦《敦煌寫本雜字系蒙書與明清雜字之關(guān)聯(lián)探究》,《興大中文學報》41,2017.6,97—144頁。
竺家寧《論佛經(jīng)語言研究的“以經(jīng)證經(jīng)”》,《興大中文學報》38,2015.1,169—200頁。
洪藝芳《敦煌變文中的妻子稱謂詞探析》,《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209—232頁。
莊斐喬《杏雨書屋敦煌秘笈之維摩詰經(jīng)寫卷用字初探: 以“佛國品第一”爲例》,《第十一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11,81—98頁。
張小艷《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書疑難詞語輯考》,《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311—321頁。
張秀清《敦煌文獻俗字考三則》,《澳門文獻信息學刊》13,2015.4,178—180頁。
梁銀峰《中古漢譯佛經(jīng)和敦煌變文中由“於”引出的賓語小句》,《清華中文學報》13,2015.6,153—180頁。
黑維強、唐永健《契約文書中的“分數(shù)”類詞語釋義》,《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447—462頁。
廖湘美《〈大般涅槃經(jīng)〉音切的比較研究: 以敦煌P.2172與〈可洪音義〉爲中心》,《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會議論文集》,佛光大學,2015,115—138頁。
廖湘美《敦煌P.2172〈大般涅槃經(jīng)〉反映的語音現(xiàn)象》,《中正漢學研究》,2015: 2=26,241—301頁。
劉靜宜《講經(jīng)文心理動詞及其教化之研究——以敦煌本〈妙法蓮華經(jīng)〉講經(jīng)文爲例》,《臺東大學人文學報》6: 2,2016.12,119—162頁。
蔡忠霖《俗字研究瑣議》,《敦煌學》31,2015.3,83—100頁。
蔡忠霖《從便捷視角審視俗字的書寫心理》,《敦煌學》32,2016.8,237—259頁。
1. 綜論
山本孝子《唐五代時期書信的物質(zhì)形狀與禮儀》,《敦煌學》31,2015.3,1—10頁。
李文鈺《從“敦煌”到花間: 物質(zhì)書寫與詞體特質(zhì)的構(gòu)成》,《林文月先生學術(shù)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431—479頁。
林仁昱《敦煌佛教歌曲的“世俗記憶”探究》,《第十一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暨第十二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16.4.22—23,327—340頁。
林築筠《敦煌兒童文學新探: 以童話寓言爲對象》,《第八屆銘傳大學應(yīng)中所研究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銘傳大學應(yīng)用中國文學系所,2016,75—102頁。
林雪鈴《唐代敦煌在地作品中的場域記憶及其特徵》,《彰化師大國文學誌》31,2015.12,77—103頁。
張家豪《敦煌佛傳文學之特色析論》,《敦煌學》32,2016.8,137—153頁。
楊明璋《從講經(jīng)儀式到説唱伎藝: 論古代的唱釋題目》,《敦煌學》31,2015.3,65—82頁。
廖秀芬《敦煌俗文學的特色及傳播方式》,《文學新鑰》26,2017.12,167—196頁。
劉惠萍《敦煌寫本所見“孫元覺”故事考——兼論中國“棄老”故事的來源與類型》,《敦煌學》32,2016.8,215—235頁。
劉全波《論敦煌類書的分類》,《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547—579頁。
蕭曉陽《敦煌變文與中國小説的詩性敘事》,《第十一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暨第十二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中興大學,2016.4.22—23,135—146頁。
簡彥姈《唐代民歌中的邊塞風情》,《醒吾學報》55,2017.1,127—139頁。
2. 詩歌
邱君亮《敦煌蒙書研究——〈王梵志詩〉蒙詮》,《第四十六屆中區(qū)中文研究所碩博士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5,288—312頁。
蕭旭《“兒郎偉”命名考》,《澳門文獻信息學刊》11,2014.08,84—91頁。
3. 曲子詞
金賢珠、李秀珍《初探〈敦煌曲子詞集〉之婉約性風格》,《中國語文》,122: 1=727,2018.1,107—121頁。
陶子珍《敦煌民間詞與盛中唐文人詞之比較》,《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7,2018.3,35—54頁。
簡彥姈《敦煌曲中的女子形象》,《人文社會與醫(yī)療學刊》4,2017.5,179—196頁。
羅佳韋《敦煌曲子詞之自由間接引語式書寫探析: 兼論詞體發(fā)展初期之特色》,《第三十五屆南區(qū)八校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2016.12,113—128頁。
4. 變文
吉田文子《〈大目乾連冥間救母変文並図一卷並序〉における表現(xiàn)形式について》,《語文與國際研究》14,2015.12,21—42頁。
吉田文子《〈降魔変文〉の物語としての面白さを構(gòu)築する要素について——語りに見られる修辭技巧を中心に=〈降魔變文〉之故事趣味性——分析講述部分之修辭特色爲主》,《語文與國際研究》18,2017.12,135—163頁。
林仁昱《敦煌變文的英雄唱述探究》,《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163—188頁。
林雪鈴《敦煌講唱文辭〈秋吟一本〉之文學意象與説服敘事》,《敦煌學》32,2016.8,85—101頁。
計曉雲(yún)《〈太子須大拏經(jīng)講經(jīng)文〉考述——以ДX.285等六殘片與BD.8006號爲中心》,《敦煌學》34,2018.8,45—77頁。
陸穗璉《敦煌本〈捉季布傳文〉與〈史記·季布傳〉之互文性——兼論俗文學對史傳文學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嘉大中文學報》12,2017.11,217—255頁。
陸穗璉《〈漢將王陵變〉與唐前王陵故事之互文性研究》,《成大中文學報》63,2018.12,1—38頁。
張家豪《首都博物館藏〈佛説如來八相成道講經(jīng)文〉(擬)探析》,《敦煌學》33,2017.8,133—152頁。
張家豪《從敦煌本〈唐太宗入冥記〉論〈西遊記〉中“太宗入冥”故事之運用》,《敦煌學》31,2015.3,47—63頁。
楊佳蓉《敦煌〈降魔變文〉與經(jīng)變壁畫之探析》,《育達科大學報》37,2014.4,177—205頁。
楊佳蓉《敦煌降魔變文與經(jīng)變壁畫之教學探討》,《2017卓越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大學在地深耕的對話: 高等教育的解構(gòu)與建構(gòu)》,東華大學等,2017.11,217—225頁。
楊明璋《敦煌講史變文中的祭祀敘述及其與祭祀活動之關(guān)係》,《中國學術(shù)年刊》36: 春,2014.3,1—22頁。
廖秀芬《敦煌變文與圖像父母恩重經(jīng)變中的生育禮俗》,《文學新鑰》24,2016.12,155—178頁。
劉惠萍《圖文之間的歷史: 以敦煌寫本漢將王陵變爲例》,《第十一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暨第十二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16.4.22—23,19—3頁。
蔡翊鑫《〈葉浄能詩〉研究》,《藝見學刊》11,2016.4,29—37頁。
蕭旭《敦煌變文校補五十例》,《書目季刊》50: 1,2016.6,23—63頁。
5. 俗賦
包晏寧《文人與民間的關(guān)照: 柳宗元賦體文學與敦煌俗賦探析》,《第三十二屆南區(qū)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4,97—111頁。
項楚《敦煌本〈醜婦賦〉校注商榷》,《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411—418頁。
劉惠萍《呈現(xiàn)“孝道”——以“丁蘭刻木事親”敘事爲中心的一種考察》,《成大中文學報》47,2014.12,241—284頁。
劉惠萍《敦煌類書事森與漢魏六朝時期的孝子傳》,《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601—623頁。
6. 經(jīng)、子典籍
王三慶《敦煌本杜友晉書儀與五杉集之比較研究: 以兇書儀中的“五服圖”爲討論》,《第十三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中國唐代學會”,2018.5.4—5,381—413頁。
王誠御《〈敦煌本文選注〉“伏生所誦〈詩〉”及〈文選集注〉“〈毛詩〉孔安國〈注〉”辨正》,《東吳中文線上學術(shù)論文》42,2018.6,33—47頁。
沈相輝《〈毛詩〉卷子古本與延文古抄本考論》,《書目季刊》50: 4,2017.3,1—27頁。
莊兵《敦煌吐魯番文獻展現(xiàn)的〈孝經(jīng)〉今古文》,《政大中文學報》27,2017.6,231—278頁。
莊兵《“玄宗改經(jīng)説”新辯》,《東華漢學》28,2018.12,71—100頁。
許子濱《禘莫盛於灌——由唐寫本〈論語〉鄭注重探“禘自既灌而往”章的詮解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8,2016.3,59—96頁。
陳茂仁《敦煌寫卷〈籯金〉增輯〈新序〉佚文一則》,《書目季刊》48: 1,2014.6,45—47頁。
黃亮文《論韓愈爲嫂服期之相關(guān)問題》,《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419—446頁。
楊明璋《文人入聖域——白居易及其詩文的神聖化想像與中、日寺院》,《敦煌學》32,2016.8,197—213頁。
楊明璋《傳統(tǒng)通俗文化的婚儀問答與門: 從敦煌本下女夫詞到日用類書佳期綺席詩、徽州文書餪房文詞》,《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463—485頁。
魏迎春《敦煌寫本P.3907籯金殘卷考釋》,《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669—683頁。
1. 佛教
方廣錩《Defining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Its Origin, Periodization, and Future=關(guān)於漢文大藏經(jīng)的幾個問題》,《中華佛學學報》28,2015.7,1—34頁。
王三慶《敦煌文獻齋願文體的源流與結(jié)構(gòu)》,《成大中文學報》54,2016.9,27—58頁。
朱鳳玉《論講唱活動在敦煌佛教寺院的傳播——以莫高窟三界寺爲例》,《敦煌學》33,2017.8,33—52頁。
何劍平《維摩詰信仰在中國中古時期的演進歷程與特徵》,《佛光學報新》1: 2下,2015.7,357—387頁。
汪娟《佛教瑞像的特徵與形成的思想基礎(chǔ): 從印度、于闐、敦煌到東土瑞像的整體考察》,《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107—129頁。
汪娟《敦煌景教文獻對佛教儀文的吸收與轉(zhuǎn)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9: 4,2018.12,631—661頁。
汪娟、馬小鶴《霞浦文書〈摩尼光佛〉科冊的儀文復原》,《敦煌學》32,2016.8,1—43頁。
汪娟、馬小鶴《不空譯〈尊勝咒〉綜考》,《敦煌學》33,2017.8,53—78頁。
汪娟、馬小鶴《吉田豊之摩尼教文獻漢字音寫研究》,《敦煌學》34,2018.8,79—100頁。
辛漢威《敦煌本〈大佛頂白傘蓋陀羅尼〉初探——敦煌本〈楞嚴咒〉之??奔白g釋》,《志蓮文化集刊》12,2016.7,131—187頁。
林仁昱《敦煌本〈大乘浄土讚〉抄録狀況與運用探究》,《敦煌學》32,2016.8,59—83頁。
林仁昱《敦煌P.3216、P.2483等卷“阿彌陀讚文”樣貌與應(yīng)用探究》,《敦煌學》34,2018.8,23—44頁。
林純瑜《〈維摩經(jīng)〉藏譯本周邊文獻考察》,《佛光學報》新1: 2下,2015.7,471—534頁。
林純瑜《〈維摩詰經(jīng)〉敦煌藏文寫本殘卷PT610、PT611研究》,《臺大佛學研究》33,2017.6,1—58頁。
林偉正《乘雲(yún)文殊與流動的五臺山: 敦煌石窟中所見的西夏五臺山信仰》,《一山而五頂: 多學科、跨領(lǐng)域、超文化視野下的五臺信仰研究》,新文豐出版公司,2017.7,551—576頁。
荒見泰史《敦煌本五臺山讚文與念佛法事、齋會》,《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263—275頁。
荒見泰史《敦煌的施餓鬼法與日本藏覺禪鈔·施諸餓鬼》,《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政治大學,2016.6,1—18頁。
高國藩《敦煌唐人觀音崇拜及其民間傳承》,《紅面觀音及跨境觀音文化研究: 第六屆世界華文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唐山出版社,2016.12,158—246頁。
崔中慧《由〈涼王大且渠安周造寺功德碑〉探討北涼宮廷寫經(jīng)體》,《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345—368頁。
崔中慧《佛教初期寫經(jīng)坊設(shè)置蠡測》,《臺大佛學研究》32,2016.12,99—134頁。
崔中慧《德國收藏吐魯番出土早期〈華嚴經(jīng)〉寫本殘片研究》,《2014華嚴專宗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2014.10,23—48頁。
梁麗玲《敦煌文獻中的護童信仰》,《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295—309頁。
許絹惠《吐蕃的佛教措施與歸義軍前期的佛教發(fā)展》,《敦煌學》33,2017.8,79—105頁。
許絹惠《論張議潮功德窟的塔窟組合》,《敦煌學》34,2018.8,101—130頁。
郭麗英《敦煌寫經(jīng)中西域傳譯經(jīng)與中原未傳經(jīng)》,《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277—293頁。
陳俊吉《“華嚴藏海圖”與“七處八會圖”的獨立發(fā)展至結(jié)合探究》,《書畫藝術(shù)學刊》16,2014.7,45—105頁。
陳俊吉《中唐至五代華嚴經(jīng)變的“入法界品圖”探究》,《書畫藝術(shù)學刊》18,2015.6,133—174頁。
陳俊吉《唐五代“入法界品圖”中善財童子的造形與特色》,《書畫藝術(shù)學刊》19,2015.12,151—203頁。
陳淑萍《佛教法數(shù)類書研究——以〈法界次第初門〉與〈法門名義集〉爲研究中心》,《敦煌學》33,2017.8,153—170頁。
陳淑萍《敦煌寫本〈大乘義章〉及其相關(guān)研究》,《敦煌學》34,2018.8,153—175頁。
曹凌《〈達磨胎息論〉諸本的成立——以敦煌本爲中心》,《法鼓佛學學報》23,2018.12,25—67頁。
黃青萍《關(guān)於北宗禪的研究——五方便門寫本及其禪法》,《敦煌學》32,2016.8,171—196頁。
黃青萍《敦煌文獻中的北宗禪》,《敦煌學》34,2018.8,199—224頁。
楊秀華《從敦煌佛學佛事篇〈伯3800滿月文〉談?wù)Q生的生命禮俗》,《新生學報》19,2017.3,1—12頁。
楊明璋《泗州僧伽和尚神異傳説研究——以敦煌文獻爲中心的討論》,《中國學術(shù)年刊》39春季號,2017.3,51—76頁。
楊明璋《唐宋之際文殊菩薩的侍從變化考論》,《敦煌學》33,2017.8,171—193頁。
楊明璋《唐宋誌公神異傳説與中日十一面、十二面觀音信仰》,《漢學研究》36: 1=92,2018.3,67—100頁。
萬金川《〈維摩詰經(jīng)〉支謙譯本的點?!嬲撛撘唤?jīng)本的譯者歸屬及其底本語言》,《佛光學報》新1: 2,2015,101—232頁。
趙威維《敦煌本〈壇經(jīng)〉中“善知識”的角色探究》,《宗教哲學》70,2014.12,151—169頁。
鄭阿財《單注到集注: 從敦煌吐魯番寫本遺存看僧肇注維摩詰經(jīng)的流傳》,《佛光學報》新4: 1,2018.1,99—140頁。
鄭阿財《敦煌寫本〈維摩義記〉抄寫年代及系統(tǒng)分析》,《佛光學報新》3: 2,2017.7,1—40頁。
鄭阿財《論敦煌文獻對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拓展與面向》,《人間佛教學報·藝文》5,2016.9,102—131頁。
蕭文真《〈敦煌秘笈〉羽——100號殘卷用途之試探》,《敦煌學》31,2015.3,145—154頁。
羅恩(Lowe, Bryan D)《The Scripture on Saving and Protecting Body and Life: An Introduction and Translation=〈救護身命經(jīng)〉之介紹與英譯》,《中華佛學學報》27,2014.7,1—34頁。
蘇錦坤《試論“甘肅博物館001號〈法句經(jīng)〉寫本”的異讀》,《福嚴佛學研究》10,2015.4,19—39頁。
釋大參《〈光世音經(jīng)〉在中原與敦煌的傳播》,《敦煌學》32,2016.8,299—324頁。
釋大參《敦煌〈觀音經(jīng)〉題記節(jié)俗齋日抄經(jīng)文化之考察》,《敦煌學》31,2015.3,155—177頁。
釋果暉《A Study of the Authorship of the Second Part of Dunhuang Manuscript S. 4221 =敦煌文獻斯坦因第4221號後半部作者身份之研究》,《正觀》78,2016.9,113—143頁。
龔嵐《空海漢詩文集〈性靈集〉所收〈九想詩〉探論——詩歌的聖典化》,《中華佛學研究》18,2017.12,181—223頁。
2. 道教
周西波《〈洞淵神咒經(jīng)〉探論》,《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189—207頁。
周西波《白澤信仰及其形像轉(zhuǎn)變之考察》,《敦煌學》32,2016.8,45—58頁。
陳峻誌《從敦煌具注曆日到寺廟安太歲: 太歲以下諸神體系的起源與演變趨勢》,《興大中文學報》36,2014.12,61—102頁。
楊秀清《道教的大衆(zhòng)化與唐宋時期敦煌大衆(zhòng)的道教思想: 以敦煌文獻爲中心的研究》,《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487—512頁。
劉屹《古靈寶經(jīng)業(yè)報輪迴觀念的發(fā)展——以新經(jīng)、舊經(jīng)中的“先世”一詞爲中心》,《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581—600頁。
洪藝芳《敦煌收養(yǎng)文書的內(nèi)容及其文化內(nèi)涵》,《敦煌學》32,2016.8,103—136頁。
高國藩《絲綢之路敦煌古跡景點旅遊俗文化考述》,《華人文化研究》5: 1,2017.6,11—24頁。
高國藩《敦煌本西王母與黃帝崆峒山問道旅遊俗文化考述》,《華人文化研究》4: 2,2016.12,15—38頁。
高國藩《敦煌文書鳩仗敬老風俗與〈周易〉》,《華人文化研究》4: 1,2016.6,11—28頁。
梁麗玲《敦煌“小兒夜啼方”中的咒語流變》,《敦煌學》32,2016.8,155—170頁。
梁麗玲《P.2666V“治小兒驚啼方”考》,《敦煌學》34,2018.8,131—152頁。
華瀾《Daily Activities in the Calendars of Medieval China (Ninth and Tenth Centuries): The Case of the Body Care Activities=中國中古時期曆日中的活動、身體及其照護(9至10世紀)》,《“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5,2016.5,1—59頁。
韓碧琴《中祥拾零》,《興大中文學報》38,2015.12,137—168頁。
羅文星《拓跋政權(quán)賜妻婚姻的研究》,《中正歷史學刊》18,2015.12,1—32頁。
丁鵬《敦煌壁畫的動畫創(chuàng)作研究——以動畫片“九色鹿”爲例》,《敦煌學》33,2017.8,1—16頁。
王瓊瑢《敦煌舞蹈表演藝術(shù)形式初探》,《舞蹈教育》13,2015.10,82—96頁。
呂珮鈺《飛天舞蹈戲劇化課程設(shè)計之成效探討》,《新北市教育》21,2016.12,58—62頁。
李靚彤《唐代敦煌藻井裝飾圖像造型研究》,《藝文薈粹》19,2016.1,32—39頁。
沈以正《由張大千論敦煌與唐畫、唐卡(上)》,《藝文薈粹》17,2015.1,15—21頁。
沈以正《由張大千論敦煌與唐畫、唐卡(下)》,《藝文薈粹》18,2015.7,6—11頁。
法國國立科學研究院、秋山光和著,林保堯編譯《佛傳圖幡與敦煌俗文學》,《藝術(shù)家》518,2018.7,320—325頁。
法國國立科學研究院、秋山光和著,林保堯編譯《唐代(9世紀前半)〈觀經(jīng)變相〉》,《藝術(shù)家》523,2018.12,406—413頁。
法國國立科學研究院、秋山光和著,林保堯編譯《藥師如來與彌勒浄土》,《藝術(shù)家》522,2018.11,386—393頁。
法國國立科學研究院、林保堯編譯《釋迦如來與多寶如來》,《藝術(shù)家》521,2018.10,454—459頁。
秋山光和著,林保堯編譯《降魔成道圖》,《藝術(shù)家》520,2018.9,374—381頁。
秋山光和著,林保堯編譯《佛傳圖幡殘缺的考證》,《藝術(shù)家》519,2018.8,326—331頁。
查屏球《從西域之神到東土隱士——唐宋維摩詰圖題詩之衍變》,《佛光學報》新1: 2,2015,305—356頁。
潘亮文《敦煌隋唐時期的維摩詰經(jīng)變作品試析及其所反映的文化意義》,《佛光學報》新1: 2,2015,535—583頁。
蔡靜野《敦煌石窟的藝術(shù)展示與傳播觀念》,《文化的軌跡·2016: 文化治理的全球流動與在地實踐國際研討會》,臺灣藝術(shù)大學藝術(shù)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2016,98—107頁。
韓秉軒、陳麒安、蔡伶、張鈺蘋、洪一平《跨越虛實、橫貫古今: 以敦煌石窟爲例》,《影像與識別》22: 2,2016.6,16—30頁。
簡佩琦《從“目連經(jīng)變”至“十王經(jīng)變”圖像遞嬗之跡》,《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685—709頁。
簡佩琦《敦煌披帽地藏之文本與圖像》,《敦煌學》32,2016.8,261—298頁。
簡佩琦《敦煌壁畫“取經(jīng)圖”再議》,《玄奘佛學研究》27,2017.3,43—84頁。
簡佩琦《敦煌壁畫之文本〈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玄奘佛學研究》28,2017.9,167—189頁。
顔娟英《生與死——北朝涅槃圖像的發(fā)展》,《“國立”臺灣大學美術(shù)史研究集刊》39,2015.9,1—48+241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至五代“綾地銀泥描菩薩立像”與“綾地彩繪佛坐像”》,《藝術(shù)家》501,2017.2,298—301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代〈刺繡靈鷲山釋迦説法圖〉》,《藝術(shù)家》500,2017.1,334—341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代〈佛坐像版畫〉》,《藝術(shù)家》495,2016.8,354—357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代至五代〈藥師如來、如意輪觀音、金剛藏菩薩像〉與〈護諸童子女神像〉》,《藝術(shù)家》492,2016.5,366—369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代〈佛坐像〉》,《藝術(shù)家》491,2016.4,378—381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五代〈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與〈觀世音菩薩像〉》,《藝術(shù)家》490,2016.3,328—331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代至五代〈摩利支天圖〉與唐代〈二天王像〉》,《藝術(shù)家》489,2016.2,328—331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北宋〈十王經(jīng)畫卷〉與唐代〈觀音經(jīng)冊子〉》,《藝術(shù)家》487,2015.12,398—405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五代〈地藏十王圖殘簡〉與〈地藏十王圖畫卷〉》,《藝術(shù)家》486,2015.11,414—417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代〈禹受洛書傳説圖〉與〈北方神星、計都星像護符〉》,《藝術(shù)家》485,2015.10,344—347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代〈行腳僧圖〉》,《藝術(shù)家》484,2015.9,350—353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代〈烏樞沙摩明王像〉與〈那羅延天像〉》,《藝術(shù)家》483,2015.8,308—313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代〈觀世音菩薩像〉、〈獅子圖〉與〈馬、駱駝圖〉》,《藝術(shù)家》482,2015.7,306—311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五代〈維摩經(jīng)變相圖〉》,《藝術(shù)家》481,2015.6,468—471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代至五代〈高僧像〉與〈水月觀音圖〉》,《藝術(shù)家》480,2015.5,370—373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代〈浄土圖殘片〉》,《藝術(shù)家》479,2015.4,346—349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末至五代〈觀世音菩薩像幡〉與〈迦理迦尊者像〉》,《藝術(shù)家》478,2015.3,336—341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末至五代〈觀世音菩薩像幡〉與〈觀世音菩薩像幡殘片〉》,《藝術(shù)家》477,2015.2,310—317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末至五代〈觀世音菩薩像〉與〈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圖〉》,《藝術(shù)家》476,2015.1,426—429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五代〈佛坐像長幡〉與觀音曼陀羅殘片》,《藝術(shù)家》475,2014.12,376—379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五代〈菩薩像長幡〉與〈菩薩像長幡〉》,《藝術(shù)家》474,2014.11,450—453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代〈花鳥紋幡〉〈菩薩像長幡〉與五代〈菩薩像長幡〉》,《藝術(shù)家》473,2014.10,338—345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五代〈地藏十王圖〉與〈地藏十王圖〉》,《藝術(shù)家》470,2014.7,372—279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五代(10世紀中葉)與唐代(9世紀)〈行道天王圖〉》,《藝術(shù)家》465,2014.2,340—347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代末期至五代初期〈普賢菩薩圖〉與〈文殊菩薩圖〉》,《藝術(shù)家》464,2014.1,354—359頁。
1. 史地
王晶《論郡望及其演變: 以敦煌、武威的索氏、陰氏爲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4,2015.11,1—42頁。
朱振宏《史大奈生平事跡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4,2015.12,1—44頁。
朱振宏《敦煌寫本S.2078V號習字文“史大奈碑”再研究》,《2014碑誌、文獻與考古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2014.12,119—152頁。
余欣《敦煌出土簡牘文書所見漢唐相馬法述考》,《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145—156頁。
吳美鳳《敦煌紀行——“反彈琵琶”與“老人入墓”》,《“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 歷史文物》27: 10=291,2017.10,36—47頁。
李方《高昌國與唐代水渠關(guān)係考》,《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131—143頁。
沙武田《敦煌石窟營建里程碑式文獻〈莫高窟記〉題於莫高窟第156窟相關(guān)問題申論》,《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79—105頁。
高啓安《漢魏時期的串炙——以河西走廊爲中心》,《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241—262頁。
張先堂《敦煌莫高窟的家族營造活動: 以供養(yǎng)人圖像和題記爲中心》,《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323—344頁。
張梅雅《試論晚唐至宋初的敦煌僧尼與社邑的互助關(guān)係: 中古佛教僧尼參與社會慈善活動的動機與意義》,《輔仁社會研究》5,2015.1,27—64頁。
郭長城《兔園策府作者杜嗣先墓志略論》,《敦煌學》34,2018.8,177—198頁。
馮培紅《論中古時代敦煌、吐魯番大族間的關(guān)聯(lián)》,《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383—410頁。
楊發(fā)鵬、李偉靜《兩晉南北朝時期河隴地區(qū)佛教寺院考略》,《新世紀宗教研究》13: 3,2015.3,1—28頁。
趙和平、趙晨昕《〈記室備要〉再研究——以樞密使爲中心的內(nèi)廷軍政機制研究》,《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513—523頁。
趙貞《敦煌具注曆日中的漏刻標注探研》,《漢化、胡化、洋化·第五屆: 傳統(tǒng)社會的挑戰(zhàn)與回應(yīng)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中正大學歷史學系,2016.11,81—98頁。
鄭炳林《漢唐敦煌羅布泊間的交通與環(huán)境演變》,《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645—667頁。
羅仕傑《從敦煌、居延漢簡看漢代邊郡的官、私馬與駱駝》,《止善》22,2017.6,67—83頁。
羅仕傑《從漢簡看邊塞鬥毆與兇殺的三個案例》,《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7: 4,2018.8,101—112頁。
羅彤華《試析僧龍藏牒的家世與財産問題》,《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711—721頁。
2. 教育、經(jīng)濟、醫(yī)療、法律
朱鳳玉《語文教育視角下的敦煌本〈正名要録〉》,《敦煌學》34,2018.8,1—22頁。
林桂如《從敦煌本〈文明判集〉論宋朝判例集編纂》,《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政治大學,2016.6,29—39頁。
陳登武《敦煌出土〈唐判集殘卷〉中的法律與社會問題——兼論唐代“判”的傳播》,《法制史研究》31,2017.6,1—30頁。
黃奕炳《敦煌文獻分家契與金門黃氏鬮書之比較研究》,《第四屆麗澤全國中文研究生學術(shù)論文集》,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247—267頁。
蘇哲儀《歸義軍時期的敦煌儒學教育考探》,《鳴沙風雅——林聰明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2016.11,213—272頁。
朱玉麒《段永恩與吐魯番文書的收藏研究》,《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35—58頁。
潘亮文《華嚴圖像研究與回顧——以殷光明先生研究成果爲例》,《華嚴學報》8,2014.12,39—61頁。
王覲《見微知著皆史料 鴻爪雪泥覓法跡——評鄭顯文著〈出土文獻與唐代法律史研究〉》,《法制史研究》25,2014.6,273—285頁。
汪正一《〈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密教研究〉簡介》,《國文天地》33: 9=393,2018.2,108—111頁。
李龢書《書評: 橫手裕著〈道教の歴史〉(東京: 山川出版社 2015)》,《臺大歷史學報》56,2015.12,223—236頁。
許建平《敦煌學與避諱學的互動——評〈敦煌文獻避諱研究〉》,《國文天地》33: 11=395,2018.4,114—117頁。
蔡淵迪《孰謂“經(jīng)學”,何以“敦煌”——許建平教授新著〈敦煌經(jīng)學文獻論稿〉簡介》,《國文天地》33: 10=394,2018.3,96—98頁。
壘謝苗《評Irina Popova and Liu Yi, eds.“Dunhuang Studies: Prospects and Problems for the Coming Second Century of Research”(敦煌學: 第二個百年的研究視角與問題)》,《漢學研究通訊》33: 2=130,2014.5,69—71頁。
王佳玲《敦煌舞蹈之意涵分析》,南華大學視覺與媒體藝術(shù)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
王瓊瑢《敦煌舞蹈表演藝術(shù)形式之研究——以〈飛天舞〉及〈絲路花雨〉爲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舞蹈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5。
王瀚磊《基於深度學習之敦煌壁畫復原之研究》,臺灣大學信息工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
朱劭蕓《敦煌美學品牌之設(shè)計與規(guī)劃》,中原大學文創(chuàng)設(shè)計碩士學位學程碩士學位論文,2016。
昌筱晨《敦煌風華——老石窟壁畫中供養(yǎng)人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4。
林秀娟《敦煌本“搜神記”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施小青《常書鴻早期繪畫研究》,中央大學藝術(shù)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6。
柯欣瑜《“啓顔録”語言文字研究》,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7。
翁鈺萍《敦煌通俗字書“俗務(wù)要名林”與“雜集時用要字”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6。
許婉妮《形式的美感——探析敦煌壁畫形式美對油畫創(chuàng)作實踐之影響》,臺灣師範大學美術(shù)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7。
許絹惠《敦煌歸義軍政權(quán)與佛教石窟之研究》,銘傳大學應(yīng)用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7。
許楷慧《佛教敦煌舞的個人、信仰與團體動力之研究——以佛光山道場學員爲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7。
粘庭瑜《“秦王破陣樂”今昔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6。
陳淑萍《敦煌法數(shù)類書〈法門名義集〉及相關(guān)文獻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8。
陳瑞芳《以中西比較文化角度再探唐代敦煌石窟飛天壁畫》,樹德科技大學應(yīng)用設(shè)計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
陳禹彤《“六祖壇經(jīng)”版本及其演變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5。
陳慧涵《董永故事型變研究——以孝道思想爲線索》,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
陳麒安《基於頭戴式顯示器與雙手控制器之虛實互動: 以敦煌石窟爲例》,臺灣大學信息工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5。
張伶芬《“盂蘭盆經(jīng)”與中元齋醮的融合與實踐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
賈蜀瑜《敦煌榆林25窟壁畫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17。
楊靜宜《唐代“和親”主題文學之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14。
廖秀芬《唐宋俗文學發(fā)展及傳播之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5。
廖珮如《敦煌文獻中目連變文之孝道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5。
劉玉蓮《菩薩的嚴飾——敦煌莫高窟第57窟南壁的觀音畫像上的瓔珞的探討》,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
蔡依蓁《飛天再現(xiàn)·滿唐采——敦煌飛天創(chuàng)作研究》,臺灣藝術(shù)大學視覺傳達設(shè)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4。
譚惠琳《初、盛唐時期敦煌壁畫中的山水表現(xiàn)》,臺灣師範大學美術(shù)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7。
釋長叡《“杏雨書屋”所藏敦煌寫卷“羽619”與“阿含部類”的關(guān)係研究》,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4。
附: 《2013年臺灣地區(qū)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録》增補
方廣錩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遺書》,“中研院”史語所,2013.12。
吳藴慧《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真跡釋録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9。
車守同《國立敦煌藝術(shù)研究所的時代背景與史事日誌》,擎松圖書,2013.12。
常書鴻《守護敦煌五十年: 常書鴻自述》,新鋭文創(chuàng),2013。
汪娟《關(guān)於“唱導”的歧義》,《成大中文學報》41,2013.6,47—76頁。
汪時宇《尋常百姓家的故事——敦煌〈燕子賦〉淺論》,《第三十屆南區(qū)中文系碩博士生論文發(fā)表會論文集》,屏東教育大學,2013.12,163—178頁。
林明惠《穿越千年藝術(shù)——炫金敦煌》,《建國科技大學美容科學研討會學術(shù)論文集》,2013,176—182頁。
殷光明《試論敦煌盧舍那法界像配置反映的佛教思想》,《華嚴學報》6,2013.12,177—21頁。
崔中慧《吐魯番出土北涼且渠安周供養(yǎng)〈佛華嚴經(jīng)〉研究》,《華嚴學報》6,2013.12,217—262頁。
崔巖《霓裳曳廣帶 飄浮升天行——記敦煌壁畫藝術(shù)中的飛天》,《志蓮文化集刊》9,2013.7,269—280頁。
陳俊吉《五代敦煌新樣文殊中善財童子的繪畫探究》,《史物論壇》16,2013.6,103—136頁。
楊佳蓉《敦煌莫高窟之元代石窟藝術(shù)探析》,《“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 歷史文物》23: 6=239,2013.6,73—83頁。
劉鑒毅《敦煌寫卷P.2704及其相關(guān)寫卷研究》,《北市大語文學報》11,2013.12,65—95頁。
蔡忠霖《論隸變與俗字》,《第二十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聖環(huán)圖書公司出版,2013.11,355—378頁。
鄭阿財《從敦煌本〈詩格〉殘卷論唐代詩學對偶理論的實踐》,《文學新鑰》17,2013.6,55—84頁。
盧柏勳《論潘重規(guī)先生之治學方法與特色》,《有鳳初鳴年刊》9,2013.7,621—644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五代的〈觀世音菩薩〉與〈地藏菩薩像〉》,《藝術(shù)家》460,2013.9,316—321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代7至8世紀〈釋迦瑞像圖〉》,《藝術(shù)家》462,2013.11,476—483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代9世紀末與五代10世紀初的〈引路菩薩圖〉》,《藝術(shù)家》461,2013.10,368—375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代9世紀後半期兩幅〈觀世音菩薩像〉》,《藝術(shù)家》457,2013.6,446—449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代末期至五代初期〈彌勒下生經(jīng)變相圖〉》,《藝術(shù)家》463,2013.12,406—417頁。
羅德瑞克·韋陀撰,林保堯編譯《唐代的〈如意輪觀音菩薩像〉與〈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藝術(shù)家》459,2013.8,312—319頁。
蘇哲儀《敦煌文書所見唐五代佛教活動與文化表現(xiàn)》,《2013佛學與人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逢甲大學,2013.11,197—216頁。
李靚彤《唐代敦煌藻井裝飾研究》,臺灣藝術(shù)大學視覺傳達設(shè)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
林穎欣《敦煌歸義軍時期時事文藝的“空間”與“英雄”概念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
莊富盛《敦煌藻井圖案探討及其在印染設(shè)計之應(yīng)用》,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
郭彧岑《敦煌俗文學故事之類型與敘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3。
蘇哲儀《唐代敦煌教育文化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3。
釋見歡《敦煌飛天之探討: 以法華經(jīng)供養(yǎng)爲主》,圓光佛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
釋慧謹《佛教孝道的義理與實踐: 以大足、敦煌石窟爲重點》,“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