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萍
(西安文理學院 文學院,西安 710065)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折點,也是唐代詩歌乃至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轉(zhuǎn)折點。這場動亂從各個方面深刻地影響了唐朝文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文學創(chuàng)作。安史之亂是王維晚年生命歷程中的重要事件,陷賊和幽禁的生命體驗對他的心靈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不幸的遭遇使他內(nèi)心不斷自省,在不斷的審判與懺悔之中,詩人以儒家入世安頓形體,以佛家空觀慰藉心靈,晚年思想則為儒佛互補。
關(guān)于王維在安史之亂中的經(jīng)歷主要見于《舊唐書·王維傳》:
祿山陷兩都,玄宗出幸,維扈從不及,為賊所得。維服藥取痢,偽稱瘖病。祿山素憐之,遣人迎置洛陽,拘于普施寺,迫以偽署。祿山宴其徒于凝碧宮,其樂工皆梨園弟子、教坊工人。維聞之悲惻,潛為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辟\平,陷賊官三等定罪。維以《凝碧詩》聞于行在,肅宗嘉之。會縉請削己刑部侍郎以贖兄罪,特宥之,責授太子中允。乾元中,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復拜給事中,轉(zhuǎn)尚書右丞。[1]5052
《新唐書·王維傳》也有相應記載:
安祿山反,玄宗西狩。維為賊得,以藥下痢,陽瘖。祿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陽,迫為給事中。祿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園諸工合樂,諸工皆泣,維聞悲甚,賦詩悼痛。賊平,皆下獄?;蛞栽娐勑性冢瑫r縉位已顯,請削官贖維罪,肅宗亦自憐之,下遷太子中允。久之,遷中庶子,三遷尚書右丞。[2]5765
兩《唐書》記載大致相同,簡要記載了王維在安史亂中的重要事件:安史亂起,玄宗逃蜀。王維為叛軍所抓。服藥取痢,以示抗爭。后被拘于洛陽普施寺,被迫受給事中職。在被囚禁期間,王維聽聞樂工在安祿山宴席上不屈之事,悲而作《凝碧詩》。后因此詩及其弟王縉請削職為兄贖罪,得到肅宗寬宥,最后僅降職為太子中允。但兩《唐書》的記載均有缺略,使后代對王維的受偽職和名節(jié)問題多有質(zhì)疑。
朱熹評價王維說:“王維以詩名開元間,遭祿山亂,陷賊中不能死,事平復幸不誅。其人既不足言,詞雖清雅,亦萎弱少氣骨?!盵3]顧炎武甚至更尖銳地提出:“古來以文辭欺人者,莫若謝靈運,次則王維”[4],認為王維是在用詩開脫自己“仕賊”的罪名。他們在評價時都將受偽職與失名節(jié)簡單地等同起來,一概加以否定,沒有考慮王維陷賊期間的遭際、心理和表現(xiàn)。
王維自天寶十五年(756)六月被俘,于至德二年(757)十二月被宥,前后歷經(jīng)一年半時間。考證這段時間王維的生命歷程和心理狀態(tài),方可予以略微公正的評價。關(guān)于這一時期王維的境遇,陳鐵民先生、楊軍先生、畢寶魁先生都有考證,辨析甚詳(1)參見陳鐵民《王維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38~56頁;楊軍《王維受偽職史實甄別》刊于《王維研究》第一輯,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頁;畢寶魁《王維安史之亂“受偽職”考評》載于《遼寧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第65~68頁。。筆者就其中幾個關(guān)鍵問題再予以辨析和討論。
一是關(guān)于偽官的性質(zhì)問題。王維《大唐故臨汝郡太守贈秘書監(jiān)京兆韋公神道碑銘》一文述及了其從長安被俘到縛送洛陽的經(jīng)過:
偽疾將遁,以猜見囚。勺飲不入者一旬,穢溺不離者十月。白刃臨者四至,赤棒守者五人,刀環(huán)筑口,戟枝叉頭,縛送賊庭。[5]1051
王維被俘后“服藥取痢,偽稱瘖病”,想要逃離長安,但未能成功。到洛陽亦并非如兩《唐書》所言“迎置”,而是被叛軍手持兵刃強行押送到洛陽。到洛陽后大病,十天未進飲食,后囚禁十個月,直到至德二載四月。而在至德二載正月安祿山即被殺,這表明王維沒有屈服于安祿山。兩《唐書》所云“迫以偽署”“迫為給事中”,當是安祿山授給王維一個偽職,而王維并未履行任何職事。安史亂中偽官大致有兩種類型:主動投降者、被迫為偽官者。而被迫為偽官者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為叛軍效力者、心系唐廷沒有為叛軍效力者。王維屬于后者,雖有偽職,但沒有為安祿山出過任何一個計謀。
二是關(guān)于是否忠君的問題。王維被囚禁洛陽時寫下《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詩題39個字,如同詩序,揭示出這首詩的背景。王維囚禁時,裴迪前去探望,講述了叛軍在宮中凝碧池飲酒作樂,眾樂工心念唐皇,唏噓不已,尤其是樂工雷海青棄樂器而慟哭,慘遭肢解之事。王維聽聞悲痛難持,口占一絕誦示裴迪。詩人用詩表白了他對大唐王朝的忠誠和對國家的憂慮。
安史亂起,玄宗逃到四川,太子李亨則逃至甘肅,在靈武登基另立朝廷,并改元至德。這一階段形成了二元格局。李亨由太子變?yōu)榛实?,但“由于即位本身并不符合皇?quán)繼承的法定程序,使其皇帝地位大打折扣,皇帝權(quán)威也遭到質(zhì)疑”[6],所以他著意提升自身威望,對偽官政策比玄宗更為寬松,擴大了招降范圍。王維的忠君之心正和肅宗的期望契合,給正在謀求恢復大業(yè)的唐肅宗政治上的聲援,讓他知道一些官員雖然陷賊為官也依然沒有變節(jié),支持朝廷。楊軍《王維受偽職史實甄別》云:“解救王維的不是別人,而是王維自己,是王維扈從不及以來的全部表現(xiàn),如服藥取痢,十月囚禁,賦《凝碧詩》,特別是賦詩悼痛深受肅宗嘉許?!盵7]
王維迫受偽官,但忠君守節(jié),對唐廷并無二心。王維《韋公神道碑銘》中論及三種勇武:視死如歸的烈士之勇,刎頸送君的智士之勇,偽就以亂其謀的仁者之勇?!杜嵊邑懻尜潯芬矊懙溃骸叭收咧?,義無失忠”。王維對仁者之勇予以肯定,他的內(nèi)心深處將自己也歸為仁者,雖未剛烈就死,但不失忠義。
至德二載十月唐軍先后收復了長安、洛陽,十二月,朝廷處理了一大批安史偽官,《資治通鑒·唐紀三十六》記載詳細:“以六等定罪。重者刑之于市,次賜自盡,次重杖一百,次三等流、貶?!盵8]將這些偽官分六等定罪,最重于城西南斬首;次一等的賜自盡于大理寺,第三等在京兆府門被杖責一百,第四、五、六等或流放或貶官。而對王維的處置是由原來的給事中遷為太子中允。給事中為正五品上,太子中允為正五品下,僅降了一級。乾元元年(758)秋又官復原位,拜為給事中。對王維的處置是在六等之外。
《舊唐書》中記載“維以《凝碧詩》聞于行在,肅宗嘉之”[1]5052。從中可以看出,肅宗的態(tài)度不是簡單地在亂后處理官員時寬宥了他,而是頗帶有贊賞意味的“嘉之”,這說明了肅宗對王維的表現(xiàn)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王維在《責躬薦弟表》中說:“陛下矜其愚弱,托病被囚,不賜疵瑕,累鈐省閣,昭洗罪累,免負惡名。”[5]1126肅宗為王維多次下過圣諭,使其免負惡名。
代宗詔示王縉編輯王維文集,“卿之伯氏,天下文宗,位歷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長揖楚辭”[9]220,評價極高,說明當時官方并沒有因名節(jié)問題指責王維。皇帝尚且能理解一位陷賊官員的忠心,何況是其他人,杜甫和儲嗣宗都寫過詩稱贊王維。
杜甫的《奉贈王中允維》這樣寫道:“共傳收庾信,不比得陳琳。一病緣明主,三年獨此心?!盵10]2417在杜甫看來,王維是羈留北朝不忘宗國的庾信,是身陷賊中的忠臣形象,與陳琳這樣對朝廷國家不滿而大肆毀謗的人完全不能相提并論。王維也確實從未對朝廷發(fā)表過批評的言論,只是深刻反思懺悔自己?!耙徊【壝髦?三年獨此心”,杜甫眼里王維的忠心實在是不言而喻。
儲嗣宗《過王右丞書堂二首》中云:“風雅傳今日,云上想昔時。感深蘇屬國,千載五言詩。”[10]6941直接把王維比作西漢的蘇武,稱贊他在陷賊期間,堅持抗爭,不向偽政府屈服??梢姡瑑λ米趯ν蹙S的態(tài)度是肯定和贊許的。
安史之亂對王維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的人生被帶離了原本的軌道,走向一個糾結(jié)和復雜的局面。他一方面對唐廷的寬宥充滿著感恩,另一方面也帶著未能以死殉節(jié)的深深懺悔,這導致王維的心理狀態(tài)發(fā)生很大的改變。感恩和愧疚之心交織,讓王維內(nèi)心物累陡增。中國文人家國意識濃厚,大丈夫當以忠君為本,而王維未死而受偽職,與之相悖。雖然官方寬恕了他,但他在道德層面上卻難以釋懷,充滿著自責與懊悔,甚至變得“日與人群疏”。外界沒有給他太多壓力和懲罰,但他卻要自覺面對儒家傳統(tǒng)道德在內(nèi)心的自我拷問,如李俊標先生所云:“此時,身的牽連越來越重,使他難以身心相離兼顧身心,反而多是帶來身心相裂、難以圓合的痛苦?!盵11]最終詩人放棄了隱遁山林,走向了俗界,以儒家思想彌補身心的裂痕,在佛家思想中尋找靈魂救贖的方式,布仁施義成為他立身之根本,佛教空理成為他心靈的避難所。
關(guān)于王維后期的生活與思想,史書記載較少,詩人后期存留的詩文成為考察其思想變遷的重要依憑。安史亂后詩人留存詩歌26首,文章22篇。王維后期詩文很少直接描寫安史之亂,但是這不代表王維對安史之亂忽視,反而是他太過在意,不敢和羞于回憶起這段經(jīng)歷。陷賊系獄受偽職之事成為詩人生命晚期難以化解的夢魘,也是詩人難以釋懷的情結(jié)。他內(nèi)心深處有深深的愧疚之情,數(shù)次在文章中表現(xiàn)出追悔之意。乾元元年(758)王維在《謝除太子中允表》中自白:“穢污殘骸,死滅余氣。伏謁明主,豈不自愧于心?仰側(cè)群臣,亦復何施其面?跼天內(nèi)省,無地自容?!盵5]1003乾元元年(758)《施莊為寺表》:“臣聞罔極之恩,豈能有報?終天不返,何堪永思!然要欲強有所為,自寬其痛?!盵5]1085上元二年(761)作《責躬薦弟表》云:外愧舫賢,內(nèi)漸比義,痛心疾首、以日為年。[5]1129
字字沉痛,句句自省,反映出內(nèi)心的糾結(jié)與悔恨。他甚至多次表明死心,如《謝除太子中允表》云:“臣進不得從行,退不能自殺”;《為薛使君謝婺州刺史表》云:“自恨駑怯,脫身雖無計,自刃有何不可?……縱齒盤水之劍,未削臣惡;空題墓門之石,豈解臣悲?”《責躬薦弟表》云:“頃又沒于逆賊,不能殺身”。
王維內(nèi)心的痛苦和悔恨正是來源于儒家倫理綱常的審判。為國盡職、為君盡忠、殺身成仁乃是士大夫之第一要義。韋斌能夠“吞藥自裁,嘔血而死,仁者之勇也”,而王維反思自我,沒有“食君之祿,死君之難”。他陷入到“失節(jié)”的追悔之中。正如王志清先生所云:“王維的負罪感,是根深蒂固的儒家傳統(tǒng)倫理文化的深刻影響?!盵12]從756年6月安史亂起至761年7月卒于輞川,五年間王維不斷地以儒家的倫理綱常和濟世救民的思想審視自我的缺失,沉浸在對自我的反思、拷問、審判之中。
安史亂前王維過著亦官亦隱的閑適生活,如《暮春太師左右丞相諸公于韋氏逍遙谷宴集序》云:“不廢大倫,存乎小隱。跡崆峒而身托朱紱,朝承明而暮宿青靄”,這時他大倫小隱并存,身心和諧,心境平淡超脫。而安史亂中王維未能盡忠臣之大倫,雖然心存小隱,依然渴望“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的隱居生活,但此時愧疚、悔恨和感激折磨著他,身心俱裂,倍感痛苦。他不能再保持悠然自在的心情去描繪山水。他認識到政治的重要性,如《為薛使君謝婺州刺史表》云:“閉閣以思政,酌泉以勵心,親畢力于平人,無煩八部,誓不負明主”,對政治的態(tài)度和理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轉(zhuǎn)變。
王維反思了自己過去的政治態(tài)度,如《送韋大夫東京留守》云:“曾是巢許淺,始知堯舜深”,發(fā)現(xiàn)自己消極避世的膚淺,認為應該像堯舜一樣心懷天下。在《與魏居士書》中,他再一次思考了大倫與小隱的問題,否定了許由“惡外者垢內(nèi),病物者自我”,否定了嵇康“頓纓狂顧,逾思長林而憶豐草”,甚至對曾經(jīng)推崇的陶淵明也有所質(zhì)疑,“不肯把板屈腰見督郵,解印綬棄官去……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5]1095
王維以儒家精神為根本反思隱逸,引用《論語·微子》之語:“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可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盵13]君子為官是盡君臣之義,盡應盡之責。隱居自潔,是亂了君臣之義。在儒家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王維認為“忘大而守小”、棄君臣大義于不顧的行為不足以效仿和學習。“故曰欲潔其身而亂大倫,知名無所著也”,在他眼中“君子”的正途,應該是“以布仁施義、活國濟人為適意”。即便是大道不行,也要“身心相離、理事具如”,將肉體與精神分開,將立身與安心分開。心可以追求自由,但身必須守君臣之義。
王維在安史之亂后,深刻意識到了政治的重要性,并且積極參與朝堂事務。畢寶魁先生說:“這是王維政治熱情第三次高漲時期。這一時期詩人的內(nèi)心很復雜,但在愧疚之中還是很開心的,抱著感恩的心情積極工作,盡自己最大能力為社會做點貢獻。”[14]亂后四年王維一直在朝為官,乾元元年責授太子中允,加集賢殿學士,后為中書舍人。太子中允官居正五品下,掌皇后、太子之事。中書舍人則是正五品上,掌侍奉進奏、參議表章。乾元二年(759)官給事中,正五品上,具有諫官職能。上元元年(760)轉(zhuǎn)尚書右丞,正四品下。上元二年去世。王維晚年文章22篇,11篇表、1篇碑銘、3篇狀、1篇答詔,其余書、序、贊各2篇,或歌功頌德,或陳情上表,或奉佛報恩,或施莊為寺,晚年過著“公門暇日少”(《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的積極為官生活。
王維官中書舍人時,與賈至、岑參、杜甫等僚友唱和,留存《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云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寫出早朝時的莊嚴肅穆,尤其是萬國使節(jié)朝見天子,彰顯出大唐帝國平亂后威遍四海、萬國臣服的威儀,與《舊唐書·肅宗本紀》記載:乾元元年“回紇、黑衣大食各遣使朝貢”“吐火羅、康國遣使朝貢”“吐火羅葉護烏利多并九國首領來朝”[1]252相印證,發(fā)自內(nèi)心贊頌亂后唐王朝的升平氣象。他在《瓜園詩》中也寫到了“藹藹帝王州,宮觀一何繁”,寫出中興之后王朝的氣象。這種升平氣象的描寫并非是詩人的附會虛夸,而是在經(jīng)歷了變亂之后由衷的贊嘆,滿足了詩人初陷叛軍時對“百官何日再朝天”的期盼。
安史亂后王維也表現(xiàn)出對國運民生的關(guān)注,《與工部李侍郎書》中說道:“維雖老賤,沉跡無狀,豈不知有忠義之士乎?亦常延頸企踵,向風慕義無窮也”。堅持君臣大義、愛民惠政的儒家思想在王維晚年占據(jù)了主導地位。乾元元年冬天,王維上《請施莊為寺表》,將自己的桃源之地輞川莊施為寺院,以此“上報圣恩,下酬慈愛”,最重要的是為了報答君王,“固先國而后家”。上元元年年歲饑饉,《舊唐書·肅宗紀》記載:“是歲饑,……自四月雨至閏月末不止。米價翔貴,人相食,餓死者委骸于路。”[1]252王維目睹了百姓“朝尚呻吟,暮填溝壑”的悲慘境遇,心生悲憫,上表《請回前任司職田粟施貧人粥狀》,請求施田。這已是王維第二次請施。前次他將自己任中書舍人、給事中兩任的職田上交給國家,但皇帝不許并施,這次請求施一處職田,將其收入的糧米捐獻,為災民置辦粥棚。這種做法的背后還是儒家思想的“布仁施義,活國濟人”。
本報訊近日,司爾特測土配方生態(tài)肥全國秋季訂貨會正式啟動,根據(jù)市場需求,今年的司爾特秋肥訂貨會推出了多項優(yōu)惠政策,吸引眾多經(jīng)銷商、農(nóng)戶訂貨打款。
《送元中丞轉(zhuǎn)運江淮》詩作于上元二年(675),元載為江淮轉(zhuǎn)運使,王維留詩送別,勸誡元載要“薄稅歸天府,輕徭賴使臣。歡沾賜帛老,恩及卷綃人。去問珠官俗,來經(jīng)石砝春。東南御亭上,莫使有風塵”。對待百姓要輕徭薄稅,優(yōu)待老人,恩及異族,不要使東南地區(qū)再有戎馬之禍。上元元年十一月至二年二月,江淮有劉展之亂,使百姓遭受荼毒。王維對元載的諄諄叮囑,足見內(nèi)心中對國運民生的關(guān)注,表現(xiàn)出詩人的忠君愛民和儒家仁政思想。正如入谷仙介先生說:王維的一生“努力離開政治卻又戀戀不舍,最終還是皈依了政治”[15]292。
在王維一生中,儒釋道三家思想并存,在人生各個階段中彼此消長。早年儒家思想占據(jù)主導地位,但自張九齡罷相之后,仕進熱情消歇,佛道思想并行。安史亂后王維心中儒家的思想又再次突顯出來。無論是政治上的實際作為,還是文章中對為官處世的論述,都體現(xiàn)出儒家的忠君惠民思想。但儒家思想只能使他暫且容身,并不能消減內(nèi)心的痛苦,晚年在佛教中尋求靈魂的解脫與安頓。
王維與佛教淵源頗深,其母師事大照禪師,使其從小即受北宗禪的濡染,他的名字又來源于維摩詰居士,一生都有居士信仰。王維在薦福寺從道光禪師學佛十年,與南宗禪七祖神會有交往,并為六祖慧能撰寫碑銘。他廣交各派僧侶,精通各宗佛理,漸修頓悟兼學。王維在安史亂前修禪是修心,追求內(nèi)心的寧靜;而亂后修禪則是懺悔,尋求內(nèi)心的解脫。經(jīng)歷了動亂,他對佛教的崇信更深,一方面實行漸修,焚香念經(jīng),奉佛報恩,自寬不死之痛;另一方面,知解頓悟,在佛教中尋求解脫。
“懺悔”一詞來源于佛教,即在佛、菩薩等面前告白過錯,自訴罪狀,以求原諒,從而達到內(nèi)心的清凈。懺悔往往是因為違反了佛教戒律,但王維的懺悔則是因為違背了儒家的君臣之義。在他心中這件惡業(yè)的審判者唯有皇帝。他把皇帝當作了佛祖,在寫給皇帝的表、狀等文章中反復訴說著自己的過錯以求寬恕。他用佛教的有相懺悔和無相懺悔以求救贖。有相懺悔也叫做事懺,即按照戒律規(guī)定誦經(jīng),禮懺。無相懺悔則是觀空,也叫無生懺,通過般若空觀,徹底透視諸法的空寂無自性。
《舊唐書》本傳記載王維晚年的生活:
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京師日飯十數(shù)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jīng)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1]5052
王維晚年除了為官以外,生活如同佛教徒般,持戒、焚香、禪誦、布施,謹守佛教戒律。其詩《飯覆釜山僧》也描寫了他晚年修佛的生活。“藉草飯松屑,焚香看道書。燃燈晝欲盡,鳴磬夜方初?!睉{草而坐,以松子為飯,簡樸絕俗。在氤氳香霧中慢慢咀嚼、品味佛理禪味,屋內(nèi)點燈才知白天將盡。其弟王縉《進王維集表》云:“臣兄文詞立身,……至于晚年,彌加進道,端坐虛室,念茲無生。”[9]1662王維晚年遵從佛教律條,去除物欲,以一種戴罪之心自覺受苦,以坐禪、焚香誦經(jīng)等佛教行為來懺悔。
此外,王維施寺飯僧、翻譯佛經(jīng),在禮佛和做事中脫離身的沉重負擔。乾元元年施莊為寺,是他思想轉(zhuǎn)變的一個轉(zhuǎn)折點。輞川莊是他精心建構(gòu)的世外桃源,也是詩人的彼岸世界和精神家園。但安史亂后他已無法遁世隱居、追求寧靜。他從最初的“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轉(zhuǎn)向了“不向空門何處銷”。獻出輞川莊既是樹德立功,救助黎民的儒家仁心,更是為了寬慰內(nèi)心痛苦的懺悔之舉。以儒家之濟世救民充實佛家的空理,將佛教與政治結(jié)合。
王維援儒入佛,將佛教與濟世結(jié)合,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用佛教消解自己的煩惱,同時也用佛教救濟眾生。做事雖然能夠緩解精神上的痛苦,但這種懺悔有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合適事件的限制,畢竟是有限的。只有無相懺悔才能最終解脫。
無相懺悔即在自性中除罪,懺悔犯戒的根源,向心除罪緣。禪宗注重個人心性明凈,慧能提出“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即排除雜念、妄念、執(zhí)著,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不染不著、心地無非、心地無亂、心地無癡。無念、無相、無住的關(guān)鍵是空觀,悟解諸法虛幻,觀罪性本空,用看空一切來克服各種欲望,達到涅槃寂靜?!秹?jīng)》的懺悔方式為“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惡行,一時自性若除,即是懺悔”,“念念不被愚癡染,除卻從前驕狂”、“念念不被疽疫染,除卻從前嫉妒心”[16]251-252,念念無住,遠離名相的執(zhí)著,透視諸法性空,以覺悟度脫迷妄,以智慧度脫障礙,在自性清凈中得到解脫。
空觀對王維的影響很深,他在詩作中多次深觀自我,以空觀懺除妄心?!逗邮颗P病遺米因贈》詩中開篇即反思罪緣:“了觀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計茍不生,是身孰休咎。”世間萬物皆由地、水、火、風四大因組成,人與人根性相同,但色聲等身外之物引人迷妄,使人產(chǎn)生痛苦。
在《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二首》其一云:
一興微塵念,橫有朝露身。如是睹陰界,何方置我人。礙有固為主,趣空寧舍賓。洗心詎懸解,悟道正迷津。因愛果生病,從貪始覺貧。
人一旦滋生塵念,就會感到生命的短暫與無常。其實人本身就是虛幻的,原無自性。執(zhí)著于一切法實有和一切法虛無,都是偏執(zhí)的。不空不有、虛實兩忘才是真諦。色、受、想、行、識五蘊當是人生之羈絆,有了愛欲即會生病,有了欲念即會覺得貧窮。王維審視自我,“妄計”“塵念”“貪愛”皆是罪緣。人生的煩惱正是源于貪、嗔、癡三毒,《華嚴經(jīng)》中普賢行愿懺悔即云:“我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敝挥小叭緪壕壭睦锵础辈拍茏猿?,魔變成佛。
如何除卻罪緣呢?《觀普賢菩薩行法經(jīng)》:“如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滅,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17]。在觀罪性本空中想心滅盡,達到自性清凈。王維《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云:“有無斷常見,生滅幻夢受。無有一法真,無有一法垢”,世間萬物生成與消失皆是變化無常,諸法皆空,煩惱痛苦也是虛空的,如果能夠認識到萬物的空性,那么就不會垢染人的情識,也不會產(chǎn)生煩惱。
《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二首》其一云:“色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聲色引人迷,心舍于有無,眼界于色空,皆幻也。如果認識到虛幻不實是事物自性,那么色聲六境便不會引入迷妄,人們也就不會感到痛苦了。其二云:“空虛花聚散,煩惱樹稀稠。滅想成無記,生心坐有求?!币磺惺挛锝允翘摱粚崳ㄓ邢绺鞣N煩惱、妄念和正念、善念,達到非善非惡,人的痛苦才可以斷除。王維反復懺悔妄念,在虛空中尋找通往涅槃之路,渴望以佛道戰(zhàn)勝一切痛苦,得到解脫。
《壇經(jīng)》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16]220,只要除卻妄念,自識本心,一悟即至佛地。王維在《飯覆釜山僧》云:“一悟寂為樂,此生有余閑。”真正的樂事是寂滅與涅槃,只有力斷煩惱,除去一切世俗妄念,才能全身解脫束縛,身心獲得閑靜安寧?!八細w何必深,身世猶空虛”,何必多想過往之事呢?現(xiàn)實世界一切皆是虛幻。王維以空寂、無生為歸結(jié),以求斷絕煩惱,以歸寂滅。
但王維空門悟空難自空,無論是有相懺悔還是無相懺悔,都未能除滅他心中的慚愧感和自責感,他無法徹底放下。晚年詩歌僅存26首,已無輞川之什的禪靜,而是充滿著焦灼和苦悶,在對佛教精義的闡釋中反復申說著空寂、死生和涅槃。
壯心與身退,老病隨年侵。(《送韋大夫東京留守》)
墨點三千界,丹飛六一泥。(《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賢觀天長寺寺即陳左相宅所施之作》)
心悲宦游子,何處飛征蓋。(《別弟縉后登青龍寺望藍田山》)
晚知清凈理,日與人群疏。(《飯覆釜山僧》)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嘆白發(fā)》)
薄暮澄夜月,殘雪帶春風。(《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訪別人賦十韻》)
王維這一時期的詩將說禪和自嘆交織在一起,“甚至讓人覺得這一類詩篇是詩人躲在迦葉后面的當哭的長歌。”[18]雖向空門尋求解脫,但內(nèi)心始終未能從自責中走出去。
王維晚年以儒家的倫理綱常審視自我缺失,以釋家的懺悔意識進行反省,在儒釋兩家思想中尋找滅罪救贖的方式,在儒釋思想的互補中尋找心靈的慰藉。他身回政治、心歸空門,以儒立身、以佛安心,將儒家的濟世思想融入佛教的空理之中,援儒入佛、奉佛報恩。儒家之救世濟民成為他的立身之本,佛家之寂滅空觀成為他靈魂的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