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劍磊
(首都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 100089)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每逢政治權(quán)力交割,極易發(fā)生血腥慘案。即便在正常狀態(tài)下,諸王對于皇位繼承權(quán)的明爭暗斗也是如火如荼。而如何改變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不僅需要朝堂勢力的角斗,還需應和在位皇帝喜好的偏轉(zhuǎn)??v觀中國古代歷史,“立長立賢”的政治選擇,貫穿了整個歷史,也撩撥著皇帝的政治思考。而“易太子”又是一種特殊的政治事件,其背后原因錯綜復雜,實踐過程較為艱難。秦始皇因生前較早明立太子,從而引發(fā)“沙丘之謀”,影響秦朝的政治命運。西漢雖汲取秦制的優(yōu)點,但皇帝集權(quán)制的弊端也被沿襲下來。故無論漢高祖更立太子的嘗試到武帝“巫蠱之變”的慘劇,或是霍光的“朝堂決斷”,還是成帝的“無子更立”的無奈,政治繼承權(quán)的常態(tài)承襲時而會發(fā)生偏轉(zhuǎn)。與本文相關(guān)研究已存些許(1)參見鄧偉平《析栗太子被廢》,載于《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年第10期;秦進才《周亞夫與栗太子被廢新探》,載于《石家莊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儲軍軍《漢景帝傳位梁孝王事件發(fā)微》,載于《寧夏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蘇鑫《漢代儲君制度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金衛(wèi)娟《西漢“欲廢太子而不能”現(xiàn)象探析》,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但側(cè)重點有所不同,論述各存優(yōu)弊。本文截取漢景帝更立太子為切面,通過諸侯王勢力變化與外戚歷史記憶的影響為論點,分析漢景帝兩立太子的內(nèi)在轉(zhuǎn)變及動態(tài)的政治發(fā)展。
相比其父漢文帝繼承皇位的坎坷,劉啟繼承大統(tǒng)的過程顯得較為容易。僅在漢文帝承繼皇位幾個月后,即元年正月,立太子之奏請便被有司官員陳立朝堂(2)《史記·孝文本紀》載有司言曰:“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廟,請立太子?!?。而從有司的表述中可知,這時的請立太子是由于有一定的政治原因?!妒酚洝ば⑽谋炯o》載:
有司言:“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廟社稷,不忘天下也?!鄙显唬骸俺?,季父也,春秋高,閱天下之義理多矣,明于國家之大體。吳王于朕,兄也,惠仁以好德。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豈為不豫哉!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賢及有德義者,若舉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終,是社稷之靈,天下之福也。今不選舉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為忘賢有德者而專于子,非所以憂天下也。朕甚不取也?!庇兴窘怨陶堅唬骸肮耪咭笾苡袊?,治安皆千余歲,古之有天下者莫不長焉,用此道也。立嗣必子,所從來遠矣。高帝親率士大夫,始平天下,建諸侯,為帝者太祖。諸侯王及列侯始受國者,皆亦為其國祖。子孫繼嗣,世世弗絕,天下之大義也。故高帝設之,以撫海內(nèi)。今釋宜建,而更選于諸侯及宗室,非高帝之志也。更議,不宜。子某最長,純厚慈仁,請建以為太子?!鄙夏嗽S之。因賜天下民當代父后者爵各一級。[1]532
漢文帝與有司對答內(nèi)容表明,此時的“立太子”舉動可以窺視漢文帝的政治意圖,通過強調(diào)“子孫繼嗣……天下大義”的政治秩序,明確皇位合法性及繼承原則。其中文帝欲擒故縱地提出吳王、淮南王等較長輩分的繼承權(quán)優(yōu)勢,但在繼承位序上,意圖確立子孫承嗣的原則。而究其原因,無非是與其繼承皇位是受到漢初功臣集團的推舉原因有關(guān)。然則后文又載“封將軍薄昭為幟侯”,或為薄氏與代王集團共同操作的政治活動。而景帝之母竇氏本非文帝之后,文帝早為代王時,曾生四男,后皆病死,代王后亦早亡[1]2393。此時景帝為文帝長子,在立長的原則下,立為太子是優(yōu)先選擇,其母竇氏也于同年三月立為皇后。
穩(wěn)固政治根本之后,文帝便對朝堂政局展開調(diào)整。委派親信占據(jù)朝局重要職位、加封高帝功臣、出譴在京諸侯回到封地等一系列的政策開展,基本保證了文帝的政治權(quán)力。但除了朝堂內(nèi)政外,自漢初起諸侯王的威脅對于曾為代王的文帝來講是最熟悉不過。二年三月,便通過立趙幽王之子劉遂、辟疆為趙王、河間王,立劉章、劉興居為城陽王、濟北王,有效地分割了齊、趙的諸侯王領(lǐng)地,進而削弱其勢力。同時,又立其子武、參、揖(勝)為代王、太原王、梁王[1]537。后更立武為淮陽王,以代盡與太原王參,文帝十二年,梁王早卒,淮陽王遷為梁王。從分封地域關(guān)系看,文帝對梁地較為看重,立其“愛幸異于他子”的小兒子為梁王,其后又使劉武轄梁地。
漢文帝后七年六月,駕崩于未央宮,景帝則順利繼承皇位。而兄弟之約,便是出現(xiàn)景帝即位后一次酒宴上?!扒锶f歲后傳于王”,短短幾個字使梁王產(chǎn)生了政治幻想,當時雖“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喜?!盵1]2532其母竇太后也心怡然。但卻遭到了竇嬰的強烈反對,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上何以得擅傳梁王?”[1]2535竇嬰之言顯然是維護文帝所建立的“子孫承嗣”的政治傳統(tǒng),但何以使景帝說出此言,《史記·孝景本紀》載其當時狀態(tài)為“酒酣”而非酒醉。故分析其深層原因,還需回到酒宴所處的政治時空背景中?!妒酚洝ち盒⑼跏兰摇份d曰:“二十五年,復入朝。是時上未置太子也……其春,吳楚齊趙七國反”,又“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吳王)初起兵于廣陵”,西漢以十月為首,故可判斷酒宴發(fā)生時間為孝景帝三年十月諸侯王朝請時。然而在三年十月,晁錯憑借“薄太后喪制禮儀”的原因,對諸侯王進行一定規(guī)模的削地舉措(3)《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曰:“三年冬,楚王朝,晁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請誅之。詔赦,罰削東???。因削吳之豫章郡、會稽郡。及前二年,趙王有罪,削其河間郡。膠西王卬以賣爵有奸,削其六縣?!?。西漢初年起,諸侯王勢力始終是漢中央政權(quán)的潛在威脅,早在文帝在位時,晁錯便多次奏請削減諸侯王封地,但并未采納。景帝即位后,晁錯再次朝請得到許可(4)《史記·吳王濞列傳》記:“景帝即位,錯為御史大夫,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故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二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兄子王吳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誅。文帝不忍,因賜幾杖,德至厚也。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公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逆。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文帝時,“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1]3034,雖未直接削減,但仍采納其“眾建諸侯少其力”的原則,有效調(diào)整了諸侯王封域(5)《漢書·賈誼列傳》:“‘今淮南地遠者或數(shù)千里,越兩諸侯,而縣屬于漢。其吏民徭役往來長安者,自悉而補,中道衣敝,錢用諸費稱此,’其苦屬漢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歸諸侯者已不少矣。其勢不可久。臣之愚計,愿舉淮南地以益淮陽,而為梁王立后割淮陽北邊二三列城與東郡以益梁;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陽。梁起于新郪以北著之河,淮陽包陳以南揵之江,則大諸侯之有異心者,破膽而不敢謀梁,足以捍齊、趙,淮陽足以禁吳、楚,陛下高枕,終亡山東之憂矣,此二世之利也。”。劉武徙封梁王,正是出于漢中央對地域空間的主觀調(diào)控,成為保障中央的政治、軍事屏障。
其實,在景帝初年,削藩的政策便開始調(diào)整,首先,對于漢中央的另一威脅:匈奴景帝回避了直接對抗,于繼位元年四月譴御史大夫北上和親,二年秋,和親完成。從《孝景本紀》與《景帝紀》等相關(guān)記載中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并未與匈奴大規(guī)模的對抗,極大緩解了漢中央的生存壓力。此外,景帝二年三月廣封其子為王,延續(xù)了文帝的諸侯王政策(6)《漢書·景帝紀》曰:“立皇子德為河間王,閼為臨江王,馀為淮陽王,非為汝南王,彭祖為廣川王,發(fā)為長沙王。”。然而“兄弟之約”仍有一種可能,便是景帝的政治性試探。其實,不光針對吳王、齊王等,梁王地處中原,天下勁兵之處,封地甚廣,又同為文帝之子,且深得竇后喜愛,政治繼承權(quán)更有優(yōu)勢,可完全復制文帝即位,兄終弟即的經(jīng)歷。故而竇嬰才會以“父子相傳,漢之約”的說法終結(jié)約定的達成。但梁孝王終未放棄等待“太子位空置”的機會。何以景帝沒有選擇于早立太子,而使政治繼承權(quán)成為梁王的政治期望。其中很大原因是薄皇后無子所造成,景帝尚為太子時,薄太后以薄氏女為妃,后而為薄皇后。無子無寵的原因致使在薄太后去世后,失去政治庇護而被廢,于六年秋七月被廢。正是由于這樣的政治繼承權(quán)空白期,才會給“兄弟之約”創(chuàng)造出歷史背景。
總體而言,“兄弟之約”絕非景帝的酒后之言,雖然未有嫡子,但景帝并非無子,故而選擇梁王之說,是漢景帝承沿時勢的政治謀略。但三年春正月七國之亂爆發(fā),此時無論景帝還是梁孝王,生存成為其首要之事,約定之事也被暫時擱置。
景帝三年春,吳、楚、趙等七國兵起西向,經(jīng)過數(shù)月的征伐,兵亂即止。晁錯雖做了皇權(quán)政治的犧牲品,但漢中央的勝利不僅穩(wěn)定了整個國家政治局勢,而且創(chuàng)造出更為直接的削藩時機。戰(zhàn)罷,漢景帝便開始著手整頓七國封地,“立楚元王子平陸侯,劉禮為楚王。立皇子端為膠西王,子勝為中山王。徙濟北王志為菑川王,淮陽王余為魯王,汝南王非為江都王。齊王將廬、燕王嘉皆薨”[1]561,又“徙衡山王王濟北,所以褒之……廬江王邊越……故徙為衡山王,王江北?;茨贤跞绻省盵1]3746。通過一系列的徙封與新封,漢景帝重新規(guī)劃了關(guān)東諸侯王的封域空間。四年春,復置諸關(guān)用傳出入。應劭曰:“文帝十二年除關(guān)無用傳,至此復用傳。以七國新反,備非常?!逼邍畞y雖已平定,但是對漢中央形成了巨大的沖擊,也足見漢初關(guān)外諸侯王對漢中央的政治影響。
漢景帝四年四月,立其長子劉榮為太子。漢景帝之所以選擇此時立太子,很大原因是受到七國之亂的影響,因為立太子則明確了政治繼承權(quán),以應文帝“子孫承嗣”的皇位繼承原則。當然,太子位置長期懸空,也不利于朝局的穩(wěn)定。此外,七國之亂中梁王曾阻擋吳楚西進步伐,時歷三月,才給周亞夫足夠的時間來部署。平定七國之亂,梁王所在的梁地有效阻擊了齊、吳等地的合并,進而對各個諸侯王兵力的分割打擊。“其后梁最親,有功,又為大國,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陽,四十余城,皆為大縣。”[1]2533多次入京,景帝皆給了極高的禮遇,或有意終結(jié)“兄弟之約”的可能。在輔佐太子的人員上,景帝選擇了竇家外戚及七國之亂的功臣竇嬰。相比其他功臣的分封時間,竇嬰,于吳楚之亂剛平便被立為魏其侯,再加竇氏宗親的身份,足見景帝對其重視。而任為太子傅,也顯現(xiàn)出景帝著力培養(yǎng)劉榮作為其政治繼承人。不過再結(jié)合酒宴“兄弟之約”中竇嬰之言,或也有履行高祖之制,漢家之約,從而徹底斷了梁王即位的可能性。
劉榮的太子之位存續(xù)時間較為短暫,還沒有等到景帝駕崩,于七年便被廢為臨江王。時而“兄弟之約”再次給了梁孝王想象的空間,其母竇太后也有意以孝王為其后嗣。但被袁盎等皆以為不可,言:“‘不可。昔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以生禍亂,五世不絕。小不忍,害大義,故《春秋》大居正?!墒翘笞h格,遂不復言。王又嘗上書:‘愿賜容車之地,徑至長樂宮,自梁國士眾筑作甬道朝太后’”[2]535。
然則袁盎之言并非振聾發(fā)聵,也非新角度的分析,其重要原因乃是漢中央官的集體政治意識。從竇嬰到袁盎,這樣的政治集團群體所共有的政治意識是竇太后也無法與之抗衡的,且文帝即位初,并明令其繼承權(quán)原則,從政治形勢上,竇太后也無言再請。但梁王由此惱怒,派人西進關(guān)中,刺殺袁盎,故而受到景帝猜忌,二人關(guān)系十分緊張。后因館陶公主調(diào)解而緩和,至此之后便徹底斷絕了他的皇帝夢。但斷其繼承幻想的根本是景帝的第二次新立太子。
臨江王,本分封劉榮之弟閼于,四年秋七月早亡,臨江地歸漢中央轄有。后栗太子被廢,景帝再使其為臨江王。但廢太子的命運并不完美。景帝中元二年三月(臨江王四年),廢太子的命運便走到了終點。
四年,坐侵廟堧垣為宮。上征榮。榮行,祖于江陵北門。既已上車,軸折車廢。江陵父老流涕竊言曰:“吾王不反矣!”榮至,詣中尉府簿。中尉郅都責訊王,王恐,自殺……榮最長,死。[1]2568-2569
雖不知郅都是否會因劉榮“坐侵廟堧垣為宮”會判死刑,但何以會因恐而自殺?不過,可以聯(lián)系其他幾個相關(guān)案例分析其生死的可能性。其一,內(nèi)史晁錯侵占廟壖垣案(7)《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載:“內(nèi)史府居太上廟壖中門,東出不便,錯乃穿兩門南出,鑿廟壖垣。丞相嘉聞,大怒,欲因此過為奏請誅錯。錯聞之,即夜請間,且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錯擅鑿廟垣為門,請下廷尉誅。上曰:‘此非廟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嘀x,罷朝,怒謂長史曰:‘吾當先斬以聞,乃先請,為兒所賣,固誤?!?。壖垣,廟境外之墟邊也。但作為政敵的申屠嘉因此請求景帝處死晁錯,但被景帝狡辯而赦免晁錯,后悔本可先斬后奏。其二,丞相李蔡侵地案(8)《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蔡以丞相坐詔賜冢地陽陵當?shù)枚€,蔡盜取三頃,頗賣得四十余萬,又盜取神道外壖地一畝葬其中,當下獄,自殺?!?,結(jié)果是當下獄,自殺國除。
可見,侵廟壖垣的確是觸犯律法的事情,且懲處結(jié)果為死刑。因此,若劉榮確為侵地,其罪當誅,若皇帝有心干預,其罪也可豁免。但江陵百姓言語為“吾王不反也”,或為朝局之禍。臨江王雖亡,但在其被廢的同年四月,膠東王劉徹被新立為太子,即后來的漢武帝。
劉榮為太子僅四年,便廢為諸侯王。顧炎武《日知錄》云:“然亦有帝子而稱母姓者,如栗太子、衛(wèi)太子、史皇孫之類,則以其失位而名之也?!盵3]1019而關(guān)于栗太子被廢時間,史籍記載多有沖突。主要有以下幾種:
《史記·孝景本紀》載為“七年冬,廢栗太子為臨江王”,《漢書·景帝紀》曰:“(七年)春正月,廢皇太子為臨江王”[4]144。《史記·梁孝王世家》記二十九年(景帝七年)“十一月,上廢栗太子”,《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載:“(景帝七年)十一月乙丑太子廢”,臨江國記“(七年)十一月乙丑,初王閔王榮元年,景帝太子,廢?!薄稘h書·諸侯王表》曰“:七年十一月己酉,以故太子立?!薄秲蓾h紀》言“七年冬十有一月庚寅。日有食之。春正月?;侍訕s廢為臨江王?!盵5]144《史記志疑》云“兩者兩誤,應當三月乙丑”[6]269?!顿Y治通鑒》記:“十一月,己酉,廢太子榮為臨江王。太子太傅竇嬰力爭不能得,乃謝病免?!盵2]533
秦進才雖有考證,但無具體時間,斷以七年十一月至三月為限[7]?!捌吣甓迸c“十一月”之間相互聯(lián)系,故可摒除之間沖突,則主要爭端即為“十一月”與“春正月”。王叔珉考證應為春正月[8]416。此處須區(qū)分“廢”的詞性表達,需分清動詞與修飾詞。筆者以為記載應是“廢栗太子”與“廢太子為臨江王”兩件事。十一月太子被廢,春正月,徙封為臨江王?!督{侯世家》載:“景帝廢栗太子,丞相固爭之,不得?!盵1]2522而《孝景本紀》記為“春正月,免徒隸作陽陵者。丞相青免。二月乙巳,以太尉條侯周亞夫為丞相。四月乙巳,立膠東王太后為皇后。丁巳,立膠東王為太子?!盵1]564
更立太子是國家大事,勢必會牽扯到朝堂政局,且栗太子在位三年,又有功臣外戚的竇嬰輔佐。及至七年,其政治勢力已初現(xiàn)規(guī)模,故有“上廢太子,誅栗卿之屬”[3]3352。首先可以斷定“固爭之”的丞相為陶青,還有太子傅竇嬰,周亞夫此時尚為太尉。宋人王益之直接將丞相篡改為太尉周亞夫。[9]161七年二月,陶青與景帝多次爭論,被罷免,后改任亞夫為相,并罷太尉官。此番人事調(diào)動則另有深意。舊相陶青,高祖功臣開封侯陶舍之子。史籍記載很少,曾在七國之亂后,群臣朝請誅殺晁錯。作為功臣集團,其政治立場當為持守高祖舊制,維護自身利益。??偙笳J為漢初丞相有一定的議政權(quán)力,每逢大事,皇帝需與之公開探討再做決定[10]35-39。再觀察漢初丞相的變遷,蕭曹、陳平、申屠嘉以致后來的劉舍,皆是在位而亡。陶青于七年二月中途被免,罷免很大原因受到栗太子被廢的影響。作為太子傅的竇嬰也對廢太子事件數(shù)爭不止,后謝病歸隱。后在劉榮自殺前曾相助于栗太子劉榮。“臨江王征詣中尉府對簿,臨江王欲得刀筆為書謝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間與臨江王。臨江王既為書謝上,因自殺?!盵1]3805-3806
中尉衛(wèi)綰同樣被牽入此次政治風波當中,其因“栗卿之屬”的政治背景本應當誅,后賜告歸。不過仔細分析,衛(wèi)綰為代大陵人,而栗姬為齊人,并非直接親屬,極有可能為栗太子一派代表。在廢立太子一事中,深深地牽扯到朝堂政局的人事任免。景帝七年,先罷免丞相青、中尉綰、奉常張歐(9)《漢書·百官公卿表》記景帝五年“歐為奉?!?,七年“酂侯蕭勝為奉?!保忠姟稘h書》載:“張歐字叔,高祖功臣安丘侯說少子也。歐孝文時以治刑名侍太子,然其人長者。景帝時尊重,常為九卿?!睆垰W本深得景帝看重,但卻未言其原因而罷免,再結(jié)合武帝時期的任官經(jīng)歷,可見,此次廢太子事件中,張歐也因維護栗太子而罷黜。,而后改任亞夫為相,郅都為中尉,蕭勝為奉常,也可從另一角度窺視栗太子一黨的政治勢力。
但栗太子到底為何而廢,即使在稀少的秦漢史料中,也并無其如?;韬钜话愕你D媾e動,那其原因究之為何?筆者以為栗太子被廢是受到其母栗姬及其政治勢力的極大影響。劉榮被廢的前期,其母栗姬正受到館陶公主與王皇后的后宮攻勢,但漢景帝尚在遲疑,使其下定決心的是大行之請的出現(xiàn)。
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陰使人趣大臣立栗姬為皇后。大行奏事畢,曰:“子以母貴,母以子貴”。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誅大行,而廢太子為臨江王。[1]2397
大行,《史記索隱》曰:“禮官”,服虔曰:“天子死未有謚,稱大行?!睍x灼曰:“禮有大行、小行,主謚官,故以此名之。”瓚曰:“大行是官名,掌九儀之制,以賓諸侯?!庇志暗壑辛贻d:“更命廷尉為大理……大行為行人……典客為大行”[1]566。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為大行令。大行本職不同有司,無朝請立皇后太子之責。大行朝請,正是皇后之位的空缺,“六年秋九月,皇后薄氏廢”[3]144,以國家禮制來請奏。而其子已為太子,母憑子貴,本似理所應當,但景帝認為這不是大行之職可干預的事情。后宮紛爭與前朝政局的緊密結(jié)合,是景帝無法容忍的政治現(xiàn)象,也促使了廢太子事件的提前發(fā)生。
大行之請雖為人唆使,但于景帝而言,較為突然,絕非二者的串謀。故并無直接將太子降為臨江王的直接計劃。中間勢必存在一個政治發(fā)展的過程,且廢太子事件的發(fā)展需要一定的時間展開,繼而竇嬰、陶青的出面,而后便有“而廢太子為臨江王”的記載。而現(xiàn)存史籍的時間沖突,便是混亂了這一歷史事件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
韓安國曾評景帝廢太子之事,其言:“臨江,適長太子,以一言過,廢王臨江,用宮垣事,卒自殺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終不用私亂公?!鳖亷煿抛⒃唬骸熬暗蹏L屬諸姬子,太子母栗姬言不遜,由是廢太子,栗姬憂死也?!眱烧叩恼擖c都集中在“一言之過”,但到底是什么樣的話使?jié)h景帝做出廢太子的舉動?語言的真正魔力并非僅限于其表達的內(nèi)容,而其終歸屬于由什么人說、什么時候說的問題。
《史記·外戚世家》記:“景帝嘗體不安,心不樂,屬諸子為王者于栗姬,曰:“百歲后,善視之?!崩跫豢蠎?,言不遜。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fā)也?!盵1]2397栗姬“言不遜”的源起,便是對景帝百年之后善待諸子的拒絕。而景帝對栗姬的言語,到底是夫妻之間的枕邊之言,還是如“兄弟之約”的政治考察,史籍未明記載。二者夫妻多年,景帝當是深知栗姬的性格特征,而在自己“嘗體不安,心不樂”的境況下,栗姬具體說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漢景帝得到了什么樣的政治預警信息。
但景帝為何有這樣的“囑咐”,其根本原因是關(guān)于漢初呂后的歷史記憶。歷史對人的影響可分為長期性與短期性。漢高祖駕崩,惠帝即位后,呂后一方面開始殘害高祖其他子嗣,另一方面安排呂氏宗族占據(jù)朝堂要職,并侵奪劉氏諸侯王封地。而其后文帝與齊王的繼承權(quán)選擇上,其外戚關(guān)系成為取勝的要素之一(10)《史記·高后本紀》云:“‘齊悼惠王高帝長子,今其嫡子為齊王,推本言之高帝嫡長孫,可立也?!蟪冀栽唬骸畢问弦酝饧覑憾鴰孜W趶R,亂功臣。令齊王母家駟,駟鈞惡人也,即立齊王,則復為呂氏?!⒒茨贤?,以為少,母家又惡。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于天下,便。’”。此處需回顧漢文帝即位初期在代地的宮廷政治,“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1]2393代王后及其四子之死,史籍未明記載,但結(jié)合其死亡時間,是代王立為帝時,正是剪除呂氏之亂后所奠定的政治環(huán)境。還可參見武帝末年立少子弗陵為太子而殺其母的例子(11)《史記·外戚世家》載:“左右對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欠莾翰苡奕怂病M艊宜詠y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女不聞呂后邪?”。從中可知,呂氏之亂的政治意象影響了后世皇帝選擇繼承人的標準。還有“誅栗卿之屬”的實施也可體現(xiàn)栗姬拒絕景帝托孤,是擔心漢初“呂氏作亂”的事件再次上演。短期性的歷史記憶使得漢景帝對其身后政治規(guī)劃有了重新的構(gòu)建,而栗姬其親屬的勢力也是無法回避的原因。
蘇林曰:“栗太子舅也?!比绱驹唬骸袄跏嫌H屬也。卿,其名也。”《史記索隱》曰:“栗姬之族也。”《史記正義》引顏師古曰:“太子廢為臨江王,故誅其外家親屬也。”
在廢栗太子后,除了朝局重新洗牌,對栗氏親屬外戚勢力也進行了根除,創(chuàng)造新的政治局面。外戚關(guān)系對漢初政局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然則,廢太子之起因便是外戚關(guān)系處理不善,政治利益失衡所導致的結(jié)果。劉榮立為太子后,景帝其姐館陶長公主劉嫖有意攀附栗姬,欲使其女為太子妃,以加強外戚關(guān)系,卻遭到了拒絕(12)《史記·外戚世家》曰:“栗姬,齊人也。立榮為太子。長公主嫖有女,欲予為妃。栗姬妒,而景帝諸美人皆因長公主見景帝,得貴幸,皆過栗姬。栗姬日怨怒,謝長公主,不許?!薄@跫А靶∨恕钡男愿駱O大地影響了劉榮太子地位的穩(wěn)定性。館陶公主,作為景帝的親姐,竇后的愛女,曾多次調(diào)解景帝、梁王之間的關(guān)系。且其夫也位列漢初功臣集團序列,縱及至竇太后逝世,“遺詔盡以東宮金錢財物賜長公主嫖”,足見其影響作用。長公主并未放棄與皇帝結(jié)親的目標,轉(zhuǎn)而選擇了王皇后,這種機會對于庶子的膠東王來講,或是一個天大的機會。各有所需的政治利益極易促成一種政治交易的達成。自此,二人便展開對栗姬的政治攻勢。首先疏離了景帝與栗姬之間的關(guān)系。
“而日讒栗姬短于景帝曰:‘栗姬與諸貴夫人幸姬會,常使侍者祝唾其背,挾邪媚道?!本暗垡怨释盵1]2397。再者,栗姬“言不遜”促使“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fā)也”。
此可視為動搖景帝更立太子的基礎(chǔ)。而大行之請正是觸碰到景帝政治治理的底線,故成為廢太子的直接原因。這雖然是王皇后唆使之策,但正是看準景帝惱怒、厭惡栗姬的時機。一系列的朝堂與后宮之間的“組合拳”,致使景帝廢黜栗太子,而栗姬的“太后夢”徹底泯滅。其子被廢,封至遠疆,不久便憂患而終。中元二年三月,劉榮自殺于中尉府。
當然,僅是宮廷內(nèi)部的爭斗,對于成長于皇宮內(nèi)的景帝來講,深知其內(nèi)在緣由。長公主與王皇后一方面抹黑栗姬,一方面也不斷為膠東王造勢。然則人的心理正是由于產(chǎn)生對比后,才更容易區(qū)別事物好壞。從出生天象到形象外貌的思想滲透,景帝漸而開始偏愛膠東王,于四月先立其母為皇后,再立其為太子,并任“長者”衛(wèi)綰為太子傅。通過一系列手段,劉徹順利獲得政治繼承權(quán)的位置,其外還與外戚竇氏聯(lián)姻,鞏固了在外朝的政治實力。
但新太子當時僅七歲,即位時歲十六,顯然這樣的政治環(huán)境對尚未成年的劉徹來講,漢家天下的重擔過于艱巨。故而明確政治繼承權(quán)之后,景帝便開始為劉徹的政治生涯鋪路。在內(nèi)政方面,選擇合適的臣子輔助少主。首先,罷黜了條侯周亞夫的丞相位,后下獄而亡。在后期又委任“長者”的衛(wèi)綰為相,直不疑為御史大夫(13)《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載:“條侯免冠謝。上起,條侯因趨也。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廷尉責曰:‘君侯欲反邪?’亞夫曰:‘臣所買器乃葬器也,何謂反邪?’吏曰:‘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羟种婕??!庇帧度f石張叔列傳》載:“(衛(wèi)綰)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終無可言。天子以為敦厚,可相少主,尊寵之,賞賜甚多?!?。外政方面,在諸侯王的政治制度上不斷修繕,新封諸侯王、五分梁地等舉措,來削弱諸侯王勢力,平衡中央與地方的政治關(guān)系(14)《史記·孝景本紀》載:“更命諸侯丞相曰相……立梁孝王子明為濟川王,子彭離為濟東王,子定為山陽王,子不識為濟陰王。梁分為五。封四侯。更命廷尉為大理,將作少府為將作大匠,主爵中尉為都尉,長信詹事為長信少府,將行為大長秋,大行為行人,奉常為太常,典客為大行,治粟內(nèi)史為大農(nóng)。以大內(nèi)為二千石,置左右內(nèi)官,屬大內(nèi)?!薄T谄漶{崩前,給太子劉徹留下了平和的政治基礎(chǔ)和豐厚的經(jīng)濟實力。《史記·平準書》記:
至今上即位、數(shù)歲,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大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1]1714
可見,漢景帝時期,曾兩立太子,其背后的政治原因復雜。每一次變動都與政治環(huán)境變化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與劉邦、武帝易太子所強調(diào)的“類我”原因相比,劉榮從栗太子到臨江王,再到自殺,其母栗姬及其外戚勢力的影響較為顯著。當然,根本原因是漢景帝自身應對政治問題本身的主觀調(diào)整,也正是漢初功臣集團力量的衰減,景帝從而可以避免如高祖更立太子時的政治阻礙。此外,外戚勢力與朝局決策之間的聯(lián)系也異常緊密,竇、王所在朝堂的外戚勢力的樹立,為武帝初期竇、田之爭埋下引線。而正是由于此次更立,新太子即位后,開疆拓土,修改政令,開辟絲綢之路,加強了區(qū)域之間的文化、政治、經(jīng)濟交流,使西漢走向輝煌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