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時
1954年6月危地馬拉在美國政府直接策劃和干預下爆發(fā)了政變,阿本斯(Abenz)政府在這次政變中倒臺。美國為了推翻阿本斯政府,精心籌劃了多項活動,而第十屆美洲國家組織會議①筆者注:第十屆美洲國家組織會議,又稱加拉加斯會議、第十屆泛美國家會議,只是在不同國家的檔案記錄中不同。本文主要研究“加拉加斯宣言”發(fā)表的過程,這一政治議題占據(jù)會議一半以上議程。可以說,研究第十屆美洲國家組織會議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研究“加拉加斯宣言”的意義。就是美國發(fā)動政變、打好輿論戰(zhàn)的重要一環(huán)。②舒建中:?美國與1954年危地馬拉政變?,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32頁。當年的3月1日至28日,第十屆美洲國家組織大會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召開,大會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辯論美國提出的“反共決議”這一議題。時任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在會上大肆譴責共產主義對拉丁美洲的入侵,認為拉美的共產主義就是國際共產主義勢力滲透的結果。他希望能在會議上通過一項帶有干涉性質的多邊協(xié)定,使得美洲國家聯(lián)合起來一起反對共產主義的滲透。然而會議進程一開始并沒有如美國所愿,各拉丁美洲國家對共產主義的滲透顯得并不熱衷,但對美國方案中涉及的干涉國家內政等內容卻是十分警惕。美國為了讓與會拉美國家支持美國的決議,開始了與參會各國的博弈,最終通過一項“加拉加斯宣言”。宣言發(fā)表三個月后,阿本斯政府被美國直接支持下的阿馬斯反對派武裝入侵而倒臺,阿本斯本人則逃往墨西哥尋求政治避難。這份宣言的發(fā)表有利配合了美國針對危地馬拉政變的行動,并成為美國應對國際輿論的“擋箭牌”。
國內有關“加拉加斯宣言”的研究不多見。其中,南京大學亞太中心發(fā)展研究員舒建中教授于2018年出版的專著——?美國與1954年危地馬拉政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該書運用翔實的檔案系統(tǒng)研究了危地馬拉政變,是國內少見的論述危地馬拉政變的專著。該書對“加拉加斯宣言”有一定著墨,在第三章四節(jié)?隱蔽行動與宣傳戰(zhàn)?中提出,1954年召開的第十屆美洲國家組織會議上,在“山姆大叔”運用經(jīng)濟策略周密策劃和積極推動下,成功通過了“美洲國家維護政治完整,反對國際共產主義干涉的團結宣言”;這項宣言是外交騙術的杰作,是反對危地馬拉的有利武器。①舒建中:?美國與1954年危地馬拉政變?,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32~133頁。另外,洪國起、王曉德合著的?沖突與合作——美國與拉丁美洲關系的歷史考察?一書中也對“加拉加斯宣言”有相關論述。該書第八章第四節(jié)?故伎重演:美國對危地馬拉阿本斯政權的武力干涉?中,作者認為美國發(fā)動對危地馬拉的政變是出于全球戰(zhàn)略利益的考略,是為了在政治、經(jīng)濟、外交等多方面收緊對拉美的控制,使之成為與蘇聯(lián)進行全球對抗的重要補充力量的結果,而不是危地馬拉的共產主義威脅了美國甚至是美洲的和平和安全,所以加拉加斯宣言是為政變披上了合法的外衣。①王曉德、洪育沂:?沖突與合作——美國與拉丁美洲關系的歷史考察?,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217頁。持相同觀點的研究還有:沙丁、楊典求:?美洲國家組織的歷史演變及其作用?,?歷史研究?1980年第2期。在更早出版的一些有關拉丁美洲的著作中,也有側面涉及危地馬拉政變和“加拉加斯宣言”的相關內容,這些著作普遍認為1954年危地馬拉政變是美國多次干涉的結果,“加拉加斯宣言”就是其中重要一環(huán)。②代表著作有,鄧超:?美國侵略下的拉丁美洲?,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劉光華:?美國侵略拉丁美洲簡史?,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這些著作已經(jīng)論述了相應史實,但是,受當時歷史研究條件和時代背景的局限,其得出的結論意識形態(tài)色彩濃厚,缺乏實證研究。
整體觀之,國內缺乏研究“加拉加斯宣言”的文章,聚焦點更多地在還原整個政變過程,缺乏關于該宣言出臺的深入考察。
國外研究中有專門涉及加拉加斯宣言內容的文章,其中西班牙學者萊安德羅?阿里爾?摩根菲爾德(Leandro Ariel Morgenfeld)是最早關注到“加拉加斯宣言”重要意義的學者。在其文章?冷戰(zhàn)的開始和美洲體系——第十屆美洲國家組織會議上的阿根廷與美國?中,摩根菲爾德開門見山地提出第十屆美洲國家組織會議上發(fā)表的“加拉加斯宣言”標志著美洲體系的轉折。在第十屆美洲國家組織會議召開后,美國將反共產主義作為處理與拉美國家關系的重要原則和干涉依據(jù)。不了解第十屆美洲國家組織會議及其發(fā)表的宣言就很難理解之后美國對古巴的干涉等相關事件。③Leandro Ariel Morgenfeld, El inicio de la Guerra Fríayel sistema interamericano-Argentina frente a Estados Unidos en la Conferencia de Caracas(1954),Contemporanea Historiay problemas del siglo XX, 2010(1), p.2.此外,美國學者馬克思?保羅?弗里德曼(Max Paul Friedman)在其文章?加拉加斯的爭吵:1954年拉丁美洲對美國干預危地馬拉的外交抵抗?一文中認為第十屆美洲國家組織會議充斥著拉丁美洲強烈反對美國議程的場景,美國動用了大量的資源最后仍不得不向拉美國家讓步,通過了一項“反共”宣言而不是干涉決議,這明顯有違美國政府的初衷。作者進一步提出,加拉加斯會議展現(xiàn)了美國企圖創(chuàng)造出拉美國家對危地馬拉采取行動的“幻想”。這種“幻想”以匆忙的賄選和最后時刻讓步的混亂策略來追求美國的決議草案,但事實上完全毀了它。拉丁美洲外交官抓住了將“加拉加斯決議”從干涉許可轉變?yōu)榫婷绹灰缮嫖5伛R拉的倡議,“加拉加斯宣言”對美國而言是失敗的。①Max Paul Friedman, Fracas In Caracas: Latin American Diplomatic Resistance To United States Intervention In Guatemala In 1954, Diplomacy& Statecraft,2010(21), p.683.
早期的美國學者沒有關注到“加拉加斯宣言”,更多的是通過研究危地馬拉政變來為美國政府辯護,主張共產主義威脅了拉丁美洲的安全。②其中代表作有:Amy Elizabeth Jensen,Guatemala:a History Survey,New York:Exposition Press, 1955; Ronald M.Schneider, Communism in Guatemala,1944-1954, New York:the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Lnstitute, 1958.在美國對古巴一系列干涉行動失敗后,有學者開始擺脫意識形態(tài)因素研究危地馬拉政變,多以經(jīng)濟動機考察危地馬拉政變,主要以聯(lián)合果品公司為視角展開研究——反思美國的經(jīng)濟帝國主義問題是這一時期的重要議題。這一時期,“加拉加斯宣言”的重要意義尚未被發(fā)覺,相關著作仍然罕有涉及。③其中代表作有:American University,Special Operations Research Office,Case Study in Insurgency and Revolutionary Warfare: Guatemala, 1944-1954,Washington, D.C, 1964; Thomas P.McCann, An American Company:Tragedy of United Fruit, Ed.Henry Scammell, New York, 1976.
綜合國內外研究看,已經(jīng)有學者關注到“加拉加斯宣言”的重要意義,甚至對這份宣言是否達到美國的目的有了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結論。但聚焦于會議本身的探討尚有缺乏,這為筆者進一步開展研究提供了空間。而美國對外關系文件集和英國外交部機密檔案等數(shù)據(jù)庫為本文寫作提供了有力的檔案支持。④美國對外關系文件集英文全稱為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簡稱FRUS;英國外交部解密檔案全稱為Confidential Print,英國作為美洲國家組織觀察員國全程出席了第十屆美洲國家組織大會,因而有關檔案存在,而英美檔案的交互使用,也是本文一大特色。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借助相關檔案、當事人回憶錄等原始資料,在結合前人研究基礎上,深入研究會議中美國為推動“加拉加斯宣言”發(fā)表與拉美國家展開政治博弈的過程,評估“加拉加斯宣言”發(fā)表對美國的價值并得出相關結論。
1954年第十屆美洲國家組織大會如期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舉行,該會議也簡稱為“加拉加斯會議”。①1890年4月14日,美國同拉丁美洲17個國家在華盛頓特區(qū)舉行的第一次美洲會議上,決定建立美洲共和國國際聯(lián)盟及其常設機構——美洲共和國商務局,這便是美洲國家組織的前身。此后,每年的4月14日被定為“泛美日”。1910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第四次大會上,改名為美洲共和國聯(lián)盟。1923年在圣地亞哥舉行的第五次大會上改名為美洲大陸共和國聯(lián)盟。1948年在波哥大舉行的第九次美洲國際會議上,通過了?美洲國家組織憲章?,該組織遂改稱為美洲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依據(jù)憲章原則,該組織的任務是維護“和平”與“安全”,安排共同的行動以對付侵略等主要內容,并規(guī)定美洲國家組織大會為該組織最高機構,并定期召集各成員國舉行會議,每五年為一個會期。加拉加斯會議就是依據(jù)?美洲國家組織憲章?定期舉行的大會。此次會議上,一共討論并通過了117項決議,最引人注目最為重要的是其政治決議——“加拉加斯宣言”的通過。這項宣言從討論到最終通過占據(jù)了整個會議議程一半以上的時長。②Report Prepared in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Washington, April, 1954,F(xiàn)RUS, The American Republics, Volume IV, Document 78, https://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 documents/frus1952-54v04/d78, 2019.12.9.“加拉加斯宣言”的通過將對此后冷戰(zhàn)中美國對拉美國家的政策以及拉美國家自身的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③“加拉加斯宣言”的主要內容有:a.警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已經(jīng)對美洲國家的主權和安全造成威脅;b.有關國家必須就共產主義在該地區(qū)活動的信息互通情報;c.有關國家一旦出現(xiàn)收到共產主義支配和控制的威脅,美洲國家組織將舉行會議,協(xié)商行動。這份宣言既明確了美洲國家有一致反對國際共產主義干涉的責任,同時也為美國今后以“不干涉之名”對拉美國家行“干涉之實”大開方便之門。④王曉德、洪育沂:?沖突與合作——美國與拉丁美洲關系的歷史考察?,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217頁。這一美國主導下通過的“加拉加斯宣言”與冷戰(zhàn)初期的美國外交戰(zhàn)略有深刻聯(lián)系。
隨著凱南長電報發(fā)表,杜魯門主義出臺,美蘇冷戰(zhàn)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多方面全方位鋪展開來。以美國為首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軍事上直接針對以蘇聯(lián)為首的東方陣營,蘇聯(lián)建立了共產黨工人情報局以此協(xié)調中歐、東歐的共產黨組織來應對西方。德國、朝鮮在美蘇主導下,各自分裂為兩個意識形態(tài)截然相反且長期敵對的國家。在中國,美國“扶蔣反共”策略失敗,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并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1950—1953年更是爆發(fā)了自“二戰(zhàn)”結束后局部地區(qū)最大規(guī)模的熱戰(zhàn)——朝鮮戰(zhàn)爭??梢哉f,此時的冷戰(zhàn)已經(jīng)有了日益加劇甚至爆發(fā)新的世界大戰(zhàn)的可能。與此同時,美國國內麥卡錫主義的盛行也一定程度影響著美國的對外政策,在對拉美的政策中,“反共”與國家安全畫上了等號。在杜魯門第二任期內,拉美國家受到“國家安全概念”的壓力,白宮甚至鼓勵美洲國家與蘇聯(lián)交惡。①Leandro Ariel Morgenfeld, El inicio de la Guerra Fríayel sistema interamericano-Argentina frente a Estados Unidos en la Conferencia de Caracas(1954),Contemporanea Historiay problemas del siglo XX, 2010(1), p.4.
自危地馬拉親美獨裁的烏維科政權在群眾發(fā)起的斗爭和革命中垮臺后,危地馬拉人民建立了民族資產階級新政權。危地馬拉新政府首腦阿雷洛瓦及其繼任者阿本斯實行的一系列國內外政策觸動了美國利益,這使得危地馬拉與美國關系緊張起來。②筆者注:這一系列新政策對內主要是土地改革,在阿本斯上臺后更是頒布?土地改革法令?,直接征收聯(lián)合果品公司在危地馬拉的閑置土地;對外主要有與蘇聯(lián)建交,批評美國的朝鮮戰(zhàn)爭政策,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等,這些內外政策表明了危地馬拉新政府獨立自主性,但是與美國經(jīng)濟政治利益嚴重相悖。美國為了阻止危地馬拉的進一步社會改革,甚至以斷交威脅。③[英]萊斯利?貝瑟爾主編:?劍橋拉丁美洲史?(第七卷),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94頁。在阿本斯上臺后,兩國關系并沒有緩和,危地馬拉更是與美國的期望漸行漸遠。美國國務院認為,危地馬拉的共產主義利用了阿雷洛瓦改革造成的混亂局面,正在向整個危地馬拉社會滲透,這一趨勢甚至有蔓延整個半球的危險,促使美國下定決心顛覆掉危地馬拉政府,扶植代理人。
1952年9月,杜魯門政府批準了中央情報局代號為“財富”(PBFORTUNE)的隱蔽行動,準備借助尼加拉瓜索摩查(Anastasio Somoza García)獨裁政權之手,組建反危地馬拉政府雇傭軍入侵危地馬拉。然而計劃僅批準一個月后,負責此計劃的美國中情局西半球分局局長考德威爾?金(J.Caldwell King),將雇傭軍需要的武器以農用機械名義送至尼加拉瓜時不慎走漏了風聲,危地馬拉公開強烈抗議和譴責這一行為。由于“財富”行動的準備不足和提前走漏風聲,國務卿艾奇遜10月8日召見中情局局長史密斯(Walter Bedell Smith),要求他取消這次行動。他擔心這一行動會摧毀弗蘭克林?羅斯??偨y(tǒng)(Franklin D.Roosevelt)執(zhí)政時期精心制定的睦鄰政策,而在整個40年代,美國一直保證不干涉任何一個美洲國家,促進泛美團結。①Nick Cullather, Secret History:The C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