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珊
摘要: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高階思維發(fā)展的理解性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運用;促進思考,提升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強調批判性思維、反思性思維、促進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由此讓我想到注重自主體驗的初中科學課堂。該課堂形式下的教學組織形式上將學生個體學習、小組學習、集體學習等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結合起來,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性,實現(xiàn)深度學習。
關鍵詞:深度學習;自主體驗;初中科學
一、“深度學習”的內涵
“深度學習”是指將知識與技能在真實情境中用于解決問題,以發(fā)展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以及“學會學習”等認知策略。新課程實施以來,許多教師都在關注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作為初中科學學科,當我們聚焦課標的落實,關注“四基”的實施,致力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時,不難看到學生的學習依然存在淺表化、淺層化的問題。
二、“深度學習”的價值
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高階思維發(fā)展的理解性學習,在科學課程學習的多個方面存在價值。
1.充分的經(jīng)歷
“深度學習”在初中科學是一種基于問題解決、探究、知識運用的學習方式,有助于讓學生獲得更多主動學習的經(jīng)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向學生傳遞知識,更注重在每一個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如《顯微鏡的使用》教學時突出設計顯微鏡的結構和功能的關系,體現(xiàn)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理念立足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從功能出發(fā)逐步建構顯微鏡應具有的構造(滲透STEAM元素),為學生理解顯微鏡的原理和正確使用顯微鏡打下堅實的基礎。
2.多樣的體驗
初中科學“深度學習”也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強調讓學生深入思考學習內容,注重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深度學習理念下的科學教學活動富有挑戰(zhàn)性,并設有各類情景問題,從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并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
如《地球的形狀》一節(jié)內容中引課時,教師先展示圖片,播放一段有關地球的視頻。學生在任務單上完成地球形狀的簡筆圖。展示學生所畫圖形,教師闡述:“大家都畫的是圓形,有些同學還用到了圓規(guī)。那么地球的形狀到底是怎么樣的呢?”“制造矛盾沖突,引發(fā)深度思考”。
3.痛苦的破繭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當下學科教育的主要目標。如《植物的一生》教學時,學生先掰開菜豆種子后,讓學生用肉眼或用放大鏡觀察種子結構,學生匯報觀察到的情況,并將觀察到的情況畫在黑板上(或畫在紙上用實物投影展示),再比較、總結學生展示圖像的異同,最后介紹種子結構中各部分的發(fā)育趨勢。這樣更培養(yǎng)了他們的觀察能力,觀察能力是人類生活、生產(chǎn)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障礙、挑戰(zhàn),舍得讓學生去經(jīng)歷這樣的痛苦,不要輕易地搭臺階,不要急于點破,才能使學生感受到“破繭”成功的狂喜,這正是科學最本質的魅力。
《質量的測量》教學的有效實施片段
【創(chuàng)設情景 ?引入新課】
師:在手機上打出一個數(shù)字提醒學生數(shù)字的范圍,學生在猜的過程中提示他們所猜數(shù)字“大了”“小了”。
生:根據(jù)提示大膽猜測老師所說的數(shù)字,在根據(jù)老師的提示一步步縮小數(shù)據(jù)范圍。
(設計意圖:通過簡單有趣的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無形的滲透“比較”這一科學方法,幫助學生建立比較的科學方法,為后年教學過程中的比較建立基礎。)
【層層引導 ?學習新知】
(一)質量概念的引入
師:
進一步引導:含有物質多的物體質量大 ? ? ?含有物質少的物體質量小
總結:通過上述一系列的對比,我們會發(fā)現(xiàn),組成物體的物質有多少之分。
生:通過比較和觀察方式,尋找PPT所示物質的異同,理解制作物體的材料即為物質,而物體是由物質構成的。
觀察、思考后回答:制作牙簽所用的木頭比自筷子的少。一個鐵釘包含鐵這種物質比鐵錘多。大燒杯比小燒杯用的玻璃多。
(設計意圖:通過對所給物品進行分類,體會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為進一步討論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的問題作鋪墊。通過三組不同物體的對比,讓學生認識到組成物體的物質有多少之分,從而引入質量進行描述,讓質量概念的建立更具有必然性,并且有形象的感性認識做基礎。)
(二)質量是物質的屬性
師:布置任務一:給出下列問題先獨立思考,在小組討論;
討論1:在下列情況下,物體的質量會發(fā)生變化的有______________
A.把鐵棒加熱到100℃ ? ? ? ? ?B.把鐵棒軋成薄鐵片
C.把鐵棒帶到月球上 ? ? ? ? ? ?D.把鐵棒磨成針
E.把鐵棒帶到太空 ? ? ? ? ? ? ?F. 鐵棒生銹了
強調:分析質量是否變化時,一定緊緊抓住質量的定義!
歸納:“質量是物體的屬性”
生:討論后回答:鐵由于受到擠壓形狀發(fā)生改變,但是它包含鐵這種物質的多少并沒有改變,所以它的質量是不變的。
月球和太空比較,月球有重力,太空沒有重力,但是質量都不變。
歸納: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溫度、位置、形狀和狀態(tài)的改變而改變。
(設計意圖:物體的質量是否隨其狀態(tài)改變,是學生對質量概念理解上經(jīng)歷的第一個考驗,不少學生會在此猶豫。在討論過程中,不斷強調圍繞質量定義進行分析和判斷,讓學生在運用中進一步加強對質量定義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利用鐵棒作為例子,根據(jù)鐵生銹和磨損后的質量變化為后面天平的使用過程中誤差分析提前建立知識體系,實現(xiàn)深度學習,讓學生達到深度理解。)
三、構建自主體驗課堂,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學生的深度學習,必然指向理解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教學中,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的課堂氛圍,從“牽引”走向“開放”。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不直接給出問題的思考思路;不輕易否定學生的想法;要適時把個別學生提出的有價值問題或想法呈現(xiàn)給其他學生,讓大家共同交流和探究;關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活動,讓學生親歷和感悟,科學的交流與表達、科學思想等素養(yǎng)才能落地生根。深度理解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讓學生深度參與學習活動,在解決一系列問題過程中形成理解與感悟,才是核心素養(yǎng)真正落地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史麗晶,馬云鵬. 基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的課程實施程度調查J:.課程·教材·教法,2016(5):14-22
2: 安富海.促進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11):14-22
3: 胡久華,羅濱,陳穎.指向“深度學習”的化學教學實踐改進J:.課程·教材·教法,201(3):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