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甫詩《詠懷古跡》詩句“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中的“省”字,歷來解釋紛雜,至今未形成定論。目前對其已有“錯誤”“察看”“不識”“略識”“詳識”“休要”“豈”“曾經(jīng)”等多種解釋,從《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工具書出發(fā),結(jié)合俗語詞研究幾位專家的分析研究,目前可以確定“曾經(jīng)”才是“省”字合乎歷史原貌和杜甫本意的解釋。
關(guān)鍵詞:“省識”之“省”;綜述;辨析
《詠懷古跡(其三)》是杜詩中的精品,也是歷代學(xué)者公認(rèn)的名作,被選入了多種中學(xué)教材和各種古詩讀本,其影響力長盛不衰。但是,關(guān)于“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中“省”字的解析,因為時代的變遷,歷史的差異,閱讀者個人的喜好,存在著諸多的理解。這種眾說紛紜的現(xiàn)象,值得我們認(rèn)真探討。
一、已知解釋
(一)過錯、錯誤
“‘省識就可講成‘錯識,漢元帝只看畫圖錯識昭君的美麗,因而造成她遠(yuǎn)嫁之恨。這樣講既緊扣《西京雜記》故事,也符合詩人諷刺漢元帝昏庸的主旨?!蔽焊凇抖旁娫~語考釋商略》、溫顯貴在《“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中的“省”》、曾坤在《〈詠懷古跡〉(其三)備課拾零》中都這樣認(rèn)為。
(二)察看、檢查
“‘省識即察識,譏笑漢元帝只從畫圖里去考察。”“省識,察看”?!斑@句是說漢元帝只憑畫圖察看昭君的容貌,造成了遺恨?!蓖趿ο壬骶幍摹豆糯鷿h語》、傅庚生先生的《杜詩析疑》、周勛初主編的《唐詩大辭典》、袁行霈等注釋的《林庚推薦唐詩》、黃岳洲著《古詩文名篇難句解析辭典》等認(rèn)同此觀點。
(三)“不識”或“難識”
“省識只在畫圖,正謂不識也?!薄爱媹D之面本非真容,不曰不識,而曰省識,蓋婉詞。”(朱鶴齡注)徐仁甫的《杜詩注解商榷》、信應(yīng)舉的《杜詩新補注》持此說。
(四)少識、略識
此觀點見于清代仇兆鰲引朱瀚語:“省乃省約之省,言但于畫圖中略識其面也?!薄啊∽R猶略識。臨去一見,略識其面也?!笔挏旆沁x注的《杜甫詩選注》《中國古典文學(xué)作品選注·唐詩一百首》等認(rèn)同此觀點。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也釋為“?。▁ǐng)識,略識?!?/p>
(五)詳識
“省,覺察。省識,仔細(xì)地辨識?!薄啊∽R連用,或強調(diào)仔細(xì)辨識之意?!?/p>
(六)休要
“表否定之意”,“當(dāng)為較為準(zhǔn)確的解釋。”此觀點從2000年《漢語大詞典》“省”字條目義項中得出。竊以為“休要”“識”就是“不識”的翻版。
(七)將詩句作為反問句來理解,“省識”乃“豈省識”之省略
《唐詩三百首新注》中,選注者直接在原詩句后加了一個問號(?),“?。▁ǐng)識春風(fēng)面,意謂漢元帝對著畫圖豈能看清她的美麗容顏?!薄扒耙痪涫窃憜柧洌馑际强繄D畫怎么能知道她那美貌容顏?!痹傚K主編的《全唐詩廣選新注集評》、李煒在《杜甫詩詞“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解析》、屠岸在《再說“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中認(rèn)同此解釋。
(八)曾經(jīng)
此說源于張相先生。“省,猶曾也?!薄按耸∽R字,解者多從省之本義而作略識解,然上句云省識,下句云空歸,句法開合相應(yīng),故此省識字以作曾識解為對勁。且證之周邦彥《拜星月慢》詞云‘畫圖中舊識春風(fēng)面,誰知道自到瑤臺畔。周詞脫胎杜詩,舊識正曾識義也?!贝送猓Y禮鴻先生在《敦煌變文字義通釋》、郭在貽先生在《旻盦文存》中認(rèn)同這種觀點。
二、意義辨析
(一)作為實詞之誤
《詠懷古跡(其三)》是一首嚴(yán)格的律詩?!芭袛嘁皇自娛遣皇歉衤稍姷淖畋举|(zhì)的兩個標(biāo)準(zhǔn),一是聲律,二是對仗。所謂聲律就是詩歌在聲調(diào)的平仄對粘、韻腳的同韻相諧方面必須符合的規(guī)則;所謂‘對仗就是在一般情況下,詩歌應(yīng)該符合‘首聯(lián)不對仗——頷聯(lián)對仗——頸聯(lián)對仗——尾聯(lián)不對仗的句式進(jìn)程,來建構(gòu)語詞、組合意象。《詠懷古跡》這首詩是嚴(yán)格按照首、頷、頸、尾四聯(lián)‘不對仗——對仗——對仗——不對仗這樣的句式進(jìn)程構(gòu)建的?!?/p>
《詠懷古跡》組詩是杜甫晚年的精品,他一定會考慮到“聲律細(xì)”的。既然是律詩,就要嚴(yán)格遵循對仗要求。詩中“省識”與“空歸”結(jié)構(gòu)應(yīng)相同,“空”是副詞,“歸”是動詞,“空歸”是“副詞+動詞”的結(jié)構(gòu),那么,“省識”也應(yīng)是“副詞+動詞”結(jié)構(gòu)?!笆 迸c“空”相對,“省”字也應(yīng)是個副詞。如此一來,將“省”解釋為“過錯、錯誤”或“察看、檢查”之類就不合適了。這一點,清代金圣嘆也說:“‘省若作實字解,何能與‘空歸對耶?此不可不辨。”
《說文》及段注中,“省”無“過錯、錯誤”之意。若這樣解釋,必定是通假字,通“眚”(sh?ng)。但是,“省”通“眚”的用法,基本上是上古文獻(xiàn)才可以見到的。后世這種用法很少,特別是在秦朝開始的“書同文”之后,這種用法幾近絕跡。
而“察看、檢查”,《說文》“省,視也”,段注“省者,察也”。這是從本義來看的。蔣禮鴻先生指出:“杜詩以空歸、省識為對,省并當(dāng)為疏狀字,若以省即是識,則偏枯而失明矣。”
(二)程度副詞之別
至于“不識”“難識”“少識”“略識”“詳識”這幾種解釋,以程度副詞來對待,從詩歌對仗角度來看,都是可以的。但聯(lián)系歷史事實,這樣的解釋卻站不住腳。
在昭君深藏漢宮之時,漢元帝雖未睹其真容,但已從畫工毛延壽所畫的圖像中“識”得。解釋為“不識”,與從畫像中“識”得是不一致的。解釋為“少識”或“略識”,這是從“省”字的引申義來解讀的。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省必于微,故引申為減省字?!薄都崱贰昂喴病保俄崟贰吧僖病?。這應(yīng)該是“少識”“略識”此種解釋的緣由。此種解釋,在《康熙字典》《辭源》中都注音為“sh?ng”。段注“眚”“假為減省之省”,“眚,猶人省瘦也”。這樣,“少識”“略識”又與“眚”的“減省”“省瘦”聯(lián)系到一起,解釋為“減少”之意。但是,在看畫像與識真人之間,并不能以“少識”“略識”“難識”等來理解。解釋為“詳識”,更不符合歷史事實。如果是“詳識”,就不會有遠(yuǎn)嫁匈奴之憾、夜月空歸之悲、《昭君曲》之怨了。
竊以為,杜詩只是想陳述漢元帝見到過昭君畫像之事,這里并沒有“識”得程度的高下之別。以程度副詞來判定“省識”的意義,就太過于糾結(jié)歷史的情狀了。
作為正史的《漢書》,王昭君的事跡只在《元帝紀(jì)》《匈奴傳》中一筆帶過,記錄并不詳細(xì)。昭君的實際情形并未可知。《后漢書》及東晉孔衍的《琴操》也未提及“畫圖”之事。東晉葛洪《西京雜記》確載“畫圖”之事。但是《西京雜記》是小說樣式,杜甫采其故事,也只能說有“畫圖”之事,真實的歷史原貌杜甫亦未可知。既然“其事雜出,無所考證”,以上各家根據(jù)“畫圖”之事的解釋就是各取所需、各采自說了。
(三)作為反問之疑
“省識”乃“豈省識”省略的說法,將詩句作為反問句來理解,從句子的意義上來看,似乎可以。但這種解釋只是加深了語氣,強化了情感,都是主觀臆測,并無任何根據(jù)。更何況杜詩中也沒有其它的詩句可以作為輔證。
(四)釋為“曾經(jīng)”之可
前文說過,杜甫只是想陳述漢元帝見過昭君畫像之事。也就是說,杜甫只承認(rèn)漢元帝“識”“畫圖”之事,而“曾經(jīng)”與此正相應(yīng)?!耙蝗プ吓_連朔漠”后,據(jù)《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及呼韓邪死”,按照“妻后母”的習(xí)俗,“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fù)為后單于閼氏焉。”可見,作為事件進(jìn)行敘述的“畫圖”杜甫并未深究,他重視的是昭君想返漢地卻一去不復(fù)返的情形。
有人認(rèn)為:唐詩中不少“省”字作“曾經(jīng)”解時是有條件的,而“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不滿足這些條件。其一,“省”與“曾”常以對文出現(xiàn)而意義相同,即互文而見義。其二,唐詩“省”字如單用的話,作“曾經(jīng)”義其前一般有“未”“不”來修飾或限制,構(gòu)成“未省”或“不省”,其意義為“未曾”或“不曾”。這兩種情況,張相先生在《詩詞曲語詞匯釋》所說的“省與曾對舉者”、“各詩之不省或未省,皆即不曾或未曾也”即上面所言“互文而見義”“其前一般有‘未‘不來修飾或限制”。除此之外,張相先生另舉了“省曾二字聯(lián)用”的詩句,后又補充“省向”“誰省”“省對”“省識”的詩句,這充分說明“省”字解釋為“曾經(jīng)”并不需要滿足上述兩個條件。“其實,‘省解作‘曾,也可以單用。未必一定要與否定副詞合用?!薄霸圃R者,蓋謂畫圖則曾識面矣,而紫臺一去,終沒胡沙,環(huán)佩歸魂,竟成冥漠,其誰得而復(fù)覯,惟有撫琵琶之怨曲,識遺恨于無窮已耳。李郢‘誰省春風(fēng)見玉顏,與杜詩字面正同,亦一證?!?/p>
三、認(rèn)識補充
“省”有“曾經(jīng)”意,這在唐詩中是常見且常用的。這種解釋在唐代應(yīng)該是以俗語詞形式出現(xiàn)的?!八^俗語詞,大體上是指古代的方言口語之類?!越藦埾嗟摹对娫~曲語辭匯釋》和蔣禮鴻先生的《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先后問世之后,俗語詞的研究算是有了長足的進(jìn)步,但遠(yuǎn)未到達(dá)窮盡之日。以唐詩而論,俗語詞時有出現(xiàn),而均不甚可解。憑藉張、蔣二書所能解者大抵十之四五,其余十之五六尚有待我們?nèi)ゲ轮i射覆?!?/p>
古代語詞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會發(fā)生一些變化。這種變化一定和當(dāng)時的社會生活、語言環(huán)境、文人習(xí)性等密切相關(guān)。杜詩也是這樣,我們不能用上古文獻(xiàn)或后人眼光來證明“省”字在當(dāng)時的使用情況,以古解今和以今解古都存有一定的缺陷。
總之,筆者以為將“省”解釋為“曾經(jīng)”,既符合語詞在當(dāng)時的使用情況,也與史書記載相應(yīng),更符合杜詩本意,亦可證此詩“悲昭君亦自悲也”的寫作意圖。
參考文獻(xiàn):
[1]王錫臣.“恨別”與“省識”——讀杜小札[J].天津師院學(xué)報,1980,(5).
[2]林庚,馮沅君.中國歷代詩歌選[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4.
[3]浦起龍.讀杜心解[M].濟(jì)南:齊魯書社,1997.
[4]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5]沈德潛.唐詩別裁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馬茂元,趙昌平.唐詩三百首新編[M].長沙:岳麓書社,1985.
[7]孟紹東.淺談“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中的“省識”[J].才智,2012,(12).
[8]謝國旺.“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中的“省”字新解[J].長城,2013,(4).
[9]金性堯.唐詩三百首新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本文是西藏自治區(qū)教育科學(xué)“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一般課題“西藏高中語文生命課堂的建構(gòu)”的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zhǔn)號:XZJKY31633】
作者簡介:王崇明(1976—),男,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學(xué)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xué)語文教育教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