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司馬遷對兵學文化的貢獻

2019-12-26 15:16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9年4期
關鍵詞:趙括孫武張良

吳 名 崗

(山東省孫子研究會,濟南 250000)

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撰著歷史巨著《史記》,探討了天下興廢變化的規(guī)律。在《史記·禮書》中說:“堅革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盵1]1028天下之興廢變化是有客觀規(guī)律的,遵循其道則興,違背其道則廢。在認識到天下興廢變化之客觀規(guī)律的大前提下,司馬遷看到了軍事在社會發(fā)展、朝代更替變化中所起的作用,認識到軍事理論之重要,為《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司馬法》的著者司馬穰苴等立傳;記載了姜太公、孫武、孫臏、田單、張良、韓信等諸多軍事家的英雄事跡,為軍事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妒酚洝分写罅坑嘘P軍事和戰(zhàn)爭的記載以及司馬遷的重要評述,為后人學習兵法,學會打仗留下了大量生動的教材,深刻認識和理解司馬遷在軍事方面的“一家之言”至今仍極具現(xiàn)實意義。

一、《律書》:兵不可以偃于天下

司馬遷在公元前108年,被漢武帝任為太史令,繼承其父親司馬談的職務和遺稿,創(chuàng)作《史記》。

這時西漢王朝已建立近百年,中原人民雖經(jīng)歷過吳楚之亂,但享受和平生活的時間已久,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一些儒生極力反對軍事斗爭。在這種形勢下,司馬遷繼承其父的兵家思想,站在歷史的高度,對軍事斗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史記·律書》說:

兵者,圣人所以討強暴,平亂世,夷險阻,救危殆?!酎S帝有涿鹿之戰(zhàn),以定火災;顓頊有共工之陣,以平水害;成湯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亂。遞興遞廢,勝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自是之后,名士迭興,晉用咎犯,而齊用王子,吳用孫武,申明軍約,賞罰必信,卒伯諸侯,兼列邦土,雖不及三代之誥誓,然身寵君尊,當世顯揚,可不謂榮焉?豈與世儒暗于大較,不權輕重,猥云德化,不當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執(zhí)不移等哉!故教笞不可廢于家,刑罰不可捐于國,誅伐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順耳。[1]1082

司馬遷這段對軍事和戰(zhàn)爭極為重要的論述,表達了五方面內(nèi)容:

第一,軍事是實現(xiàn)和平的必要措施。所謂“討強暴,平亂世,夷險阻,救危殆”都是對暴力的掃除,即以戰(zhàn)止戰(zhàn)。戰(zhàn)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只有消滅那些以暴力為自己獲取好處的戰(zhàn)爭發(fā)動者,廣大人民才能享受和平。從歷代的侵略戰(zhàn)爭,到今天的恐怖襲擊,只有用軍事手段才能“討強暴,救危殆”,這也正是用兵的目的。

第二,肯定了歷史上的正義戰(zhàn)爭。從黃帝的涿鹿之戰(zhàn),到吳用孫武卒霸諸侯,司馬遷都充分肯定了其歷史作用。其中對春秋著名軍事家孫武的評價非常高,以《孫子兵法》與“三代之誥誓”相比較,雖云不及,但已是很高的評價了。

第三,批評了“世儒”不懂軍事之重要。說世儒“暗于大較”,“大較”被釋為“大法”,就是指戰(zhàn)爭?!坝憦姳本褪鞘┐蠓ㄓ趶姳┲?,“大法”就是用軍事力量逼迫他們放下屠刀。世儒不懂戰(zhàn)爭的重要,只知妄談和平,不知道世界上有些人,只和他們談道德做思想工作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強硬措施,包括軍事行動,他們才會服法。所以司馬遷說世儒們“不權輕重,猥云德化”,就是說世儒不懂事情的輕重,只會濫說以德化暴。世界上的事情不能以暴易暴,但以暴止暴卻是必須的。

第四,強調(diào)“誅伐不可偃于天下”?!百取笔恰百绕煜⒐摹敝百取保侵瓜⒌囊馑??!罢D伐不可以偃于天下”就是以軍事力量誅滅討伐暴力活動不可以停止于天下。太史公這話說了兩千多年了,今天仍然適用。司馬遷認為,用兵就像家庭教育不可沒有懲罰、國家不可沒有法律一樣不可取消。今天我們講依法治國,對違法者進行懲罰,對那些無論是來自內(nèi)部還是外部的暴力活動給予制止,制止暴力離不開軍事力量。

“故教笞不可廢于家,刑罰不可捐于國,誅伐不可偃于天下”,“教笞”“刑罰”“誅伐”都是對不守法者的暴力行為,是以暴力制止不法行為?,F(xiàn)在的教育,有教無“笞”,父親不許打兒子,老師不許打學生,小學生偷支鉛筆老師不能打他,等到他偷汽車時才關他牢房,事實上這是不仁。古人云“養(yǎng)不教,父之過”,在剝奪了父輩的“笞”權之后,還能追究“父之過”嗎?

第五,用兵有逆順,戰(zhàn)爭有興廢。司馬遷雖然對用兵給予了充分肯定,但他不是肯定所有戰(zhàn)爭,而是肯定正義戰(zhàn)爭,不是支持任何用兵,而是支持“順”應社會發(fā)展的軍事行動。他說古代用兵“遞興遞廢,勝者用事,所受于天也”,有人因戰(zhàn)而興,如周武王的牧野之戰(zhàn),有的因戰(zhàn)而廢如商紂王。勝者為何勝?是因為,勝者“受于天也”,也就是符合了客觀要求,符合了人民愿望。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符合人民意愿的戰(zhàn)爭為“順”,否則為“逆”。司馬遷肯定的是“順”的戰(zhàn)爭。孫子強調(diào)戰(zhàn)爭以“道勝”,司馬遷說的“順”戰(zhàn)就是符合道的戰(zhàn)爭,亦即“民與上同意”之戰(zhàn)爭。

司馬遷不僅正面提出“誅伐不可以偃于天下”,對軍事斗爭給予充分肯定,他還在《史記》中客觀地記述了無數(shù)次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用歷史事實說明了戰(zhàn)爭的興廢逆順,說明順者興、逆者亡的社會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一種在天下太平之后便“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偃武”文化。《詩經(jīng)·周頌》有“載戢干戈,載櫜弓矢”[2]154之句,就是說收斂起刀槍,把弓箭入囊入庫存放起來,不再做戰(zhàn)爭準備。在《秦始皇本紀》中記述,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1]170,這也是示天下不再用兵的文化表現(xiàn)。歷代儒家論說以德治國,這并不錯,但是如果只是嘴上說說,沒有制止那些害國害民的強暴者的強有力的實際行動,以德感人的效果是有限的,這就像反對腐敗只說不做一樣,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所以司馬遷總結了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批評歷代儒家“暗于大較,不權輕重,猥云德化”,堅決地提出“誅伐不可以偃于天下”。司馬遷給予軍事行動應有的社會地位和評價,是符合客觀實際的。那些只講德治不懂懲處,反對用兵的“世儒”對社會實際的認識是不全面的,只有教化和懲處并重才能治理好國家,古代如此,現(xiàn)代依然如此。

《律書》本名《兵書》,因《周易·師卦》有“師出以律”,故稱《律書》,所謂“武王伐紂,吹律聽聲”[1]1082是也。據(jù)李長之先生考證,《律書》極可能是司馬遷父親司馬談的作品?!胺潜粡?,非德不昌,黃帝、湯、武以興,桀、紂、二世以崩,可不慎歟?《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王子能紹而明之,切近世,極人變。作《律書》第三?!盵1]2497“非兵不強”,“兵不可以偃于天下”是司馬談父子創(chuàng)作《律書》《孫子吳起列傳》《司馬穰苴列傳》等眾多軍事篇章的主旨,也是《史記》主題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中國軍事文化的極為重要的貢獻。

二、為兵圣孫武等立傳

班固說“司馬遷據(jù)《左氏》《國語》《采世本》《戰(zhàn)國策》”而作《史記》。在七十二列傳中,有關春秋時期人物的傳記共有6篇,除《管晏列傳》《伍子胥列傳》《仲尼弟子列傳》3篇外,另外3篇《孫子吳起列傳》和《司馬穰苴列傳》是寫兵家的,《老子韓非列傳》是寫道家、法家的。老聃、司馬穰苴、孫武這三個人物既不見于《春秋》,又不見于《左傳》,是春秋時期真正名不見經(jīng)傳的人物。在春秋242年的歷史中,有那么多在當時不可一世的人物,《春秋》記載了那么多卿相,《左傳》記載了數(shù)千人物,司馬遷何以單單為名不見經(jīng)傳的孫武等立傳呢?況且,孫武等的事跡司馬遷所知道的又少得可憐,以至于后世因《孫子吳起列傳》中沒有記載與孫武有關的重大事件而懷疑司馬遷《史記》的可信性。司馬遷為什么為孫武、司馬穰苴等兵家人物立傳呢?

司馬遷從歷史發(fā)展變化的實際中,看到了軍事對歷史變化的重大影響,又從現(xiàn)實中認識到了“誅伐不可偃于天下”的客觀需求,從而認識了兵家文化之重要,因此為孫武等兵學理論家兼將帥立傳。試想,如果中國沒有道家文化和兵家文化,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會是什么樣子呢?說司馬遷是偉大的歷史學家,就在于他看到了文化對國家和社會的巨大影響,看到了《孫子兵法》在社會變化中所起的巨大社會作用,才為其立傳的。

孫武以其兵法而聞名于后世,僅以《孫子兵法》對后世的影響,孫武就足以成為不朽的人物,這也是司馬遷為其立傳的原因所在?!秾O子兵法》對司馬遷所處的西漢王朝的影響是巨大的,漢高祖所稱的三杰,至少韓信、張良是熟讀《孫子兵法》的,漢高祖本人大概也懂《孫子兵法》,不然,他不會對項羽說:“吾寧斗智,不能斗力。”[1]232項羽之所以失敗,就在于他不肯深入學習《孫子兵法》,其叔父“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義,又不肯竟學”[1]209,項羽不知用兵是為了和平,是為了讓百姓過平安日子,所以他只知打仗,不知打仗是為什么,至死不知道自己敗在那里。用智謀解決戰(zhàn)爭問題以謀求和平,是《孫子兵法》的主旨。與司馬遷同時的漢武帝也通曉《孫子兵法》,在《衛(wèi)將軍驃騎將軍列傳》中記載:“驃騎將軍(霍去病)為人少言而不泄,有氣敢任,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1]2246這足見漢武帝對《孫子兵法》的重視。

三、《史記》如實記載《孫子兵法》 在建立西漢王朝的重要作用

劉邦統(tǒng)一天下后與群臣討論之所以能得天下的原因,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記述:

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备咦嬖唬骸肮湟?,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盵1]268

劉邦的說法是符合實際的,除了他的“與天下同利”,他能用三杰確實是得天下的重要原因。劉邦和張良、韓信都是能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孫子兵法的難得人才。

(一)“運籌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張良

張良是劉邦的軍師,是幫助劉邦奪取天下的智囊,張良的智慧主要來自《孫子兵法》。司馬遷在《留侯世家》中寫了張良從黃石公那里得到了《太公兵法》,一個喜讀《太公兵法》的人,能不喜歡讀《孫子兵法》嗎?《孫子兵法》世傳廣泛,容易得到,所以《史記》沒有寫張良讀《孫子兵法》,但是寫張良的事跡,卻都是寫他怎樣運用孫子兵法的?!秾O子兵法》的精華是《謀攻》,是用和平的方法解決戰(zhàn)爭問題,而張良得孫子三昧,他的謀攻是最成功的。張良的事跡不僅在《留侯世家》中,還有許多在《高祖本紀》和其他篇章中。

劉邦攻入關中,受降秦王子嬰之后,《項羽本紀》記述:“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與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1]22當此兵力懸殊,危在旦夕,人人都認為沛公必敗,張良大膽而又嫻熟地運用孫子的謀攻思想,陪劉邦到鴻門與項羽當面“講解”,甚至斥責其步亡秦之后塵,化解了這場危機,是孫子謀攻思想的重大成功。如果不是張良的謀略,歷史會改寫。項羽是個暴虐之人,是個瘋狂的殺人魔王,他的殺會稽守殷通、殺卿子冠軍都是令人悚然的。當此項羽已下令“擊破沛公軍”之機,張良僅帶百余人到鴻門,是十分危險的。鴻門宴上張良成竹在胸,談笑風生,要比后世的諸葛亮在西城高明得多,諸葛亮拼的是自己的性命,張良還帶著個帝王,足智多謀的司馬懿也和殘暴的項羽完全不同。張良是化干戈為玉帛,和平解決一觸即發(fā)的劉項之戰(zhàn)最重要的人物。項羽的軍師范增在鴻門宴上讓項莊舞劍,欲當眾刺殺沛公,與張良的謀攻項羽相比,太小兒科了!

張良的諫止劉邦聽酈食其之計分封諸侯,說漢王授破齊而欲自立為齊王的韓信以印信,都是用孫子的謀攻思想解決面臨的戰(zhàn)爭問題的典型事例。

項羽自稱西楚霸王,把關中分封給章邯等秦 三降將,把漢王打發(fā)到巴蜀,《留侯世家》這樣記述:“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颊f項王曰:‘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艘札R王田榮反書告項王。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fā)兵北擊齊。”[1]1629顯然,張良的“燒絕棧道,示天下無還心”是孫子的“用而示之不用”之計策,他還以田榮的反書把項羽引向東北方向的齊國,讓退居西南的劉邦贏得了喘息的機會,在巴蜀休整兵力,為后來的楚漢相爭奠定了基礎。后來韓信又續(xù)用張良此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同樣得孫子“示之”之妙。

對張良創(chuàng)造性運用《孫子兵法》,司馬遷是很清楚的,他不但寫下了張良運用《孫子兵法》的主要事跡,還在《太史公自序》中挑明寫《留侯世家》的主旨說:“運籌帷幄之中,制勝于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智名,無勇功,圖難于易,為大于細。作《留侯世家》。”[1]2501“無智名,無勇功”語出《孫子兵法·軍形篇》:“故善戰(zhàn)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盵3]59司馬遷用《孫子兵法》概括張良一生事跡,既表明張良是運用《孫子兵法》的高手,又贊其為“善戰(zhàn)者”。

張良精通和善用《孫子兵法》,劉邦是心領神會的,所以兩人的配合十分默契。試想,如果不是劉邦對張良的深刻理解和充分信任,他會冒著生命危險跟張良到項羽營中去見那個殺人不眨眼的楚霸王嗎?高祖對張良之功勛評價極高:“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zhàn)斗功。”當在戰(zhàn)場上拼命廝殺的將士們爭功時,劉邦說:“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1]1631這比眾將以為戰(zhàn)功第一的曹參的封戶萬六百三十戶多出一倍。

(二)斗智不斗勇的漢高祖劉邦

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兇兇數(shù)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瘽h王笑謝曰:‘吾寧斗智,不能斗力?!盵1]233項羽認為自己單挑能勝過劉邦,他不知道爭天下不一定比打仗。劉邦看他如此可笑,“笑謝曰”:我和你比的是領導智慧和能力,誰和你比力氣?

劉邦的斗智,斗的什么智?劉邦在戰(zhàn)場上與項羽和范增斗智,其智力源泉就是《孫子兵法》,這從他重用張良和韓信,對二人言聽計從,可以推知劉邦本人也是精通孫子兵法的。他運用《孫子兵法》令人贊嘆?!陡咦姹炯o》記述漢王數(shù)項羽十大罪狀:“項羽大怒,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匈,乃捫足曰:‘虜中吾指?!盵1]265唐人司馬貞的索隱說:“中匈而捫足,權以安士卒之心也?!睂O子說:“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3]12劉邦中胸而示之足,正是對孫子兵法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后人以為“中匈而捫足者,蓋以矢初中痛悶,不知所在故爾”[1]266,這是根本不可能的。箭射入漢王胸中,且“病甚”,傷得很厲害,他怎么會不知痛處所在呢,怎么會痛在胸腹而去摸腳趾呢?事實上,是劉邦用孫子之“近而示之遠”之計。他的“示之”對象既是漢營中之士卒,也是楚營中的將士。張良對此心有靈犀一點通,“漢王病創(chuàng)臥,張良強請漢王起行勞軍,以安士卒,毋令楚乘勝于漢”[1]265。這是“中匈而捫足”的繼續(xù),是“病重而示之以無事”。設想,如果漢王被項羽射中胸部而臥床不起,這對漢軍會是何等沉重的打擊!劉邦的安危關系軍心的穩(wěn)定,關系漢軍的勝負,楚軍知道漢王傷胸、病甚,會是何等的高興!如果在漢軍軍心不穩(wěn)之際,楚軍乘勝襲擊,那會是怎樣的后果?漢王運用孫子兵法,一個小小的捫足動作,一句慣常的辱罵,一個咬著牙關裝好人的“強行勞軍”,不但瞞過了當時的楚漢兩軍,也瞞過了不少后世的學者。劉邦和張良真是一對寶貝。

劉邦稱張良、蕭何、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這三人也是后人所公認的“三杰”。其實,劉邦是高于三杰的大才。

曾經(jīng)在博浪沙刺殺過秦始皇的張良,經(jīng)過幾年潛心學習兵法,智慧大增。陳勝起兵之后,張良也聚集起百余青年,揭竿而起。他要帶領這幫子弟去投奔自立為楚假王的景駒,在路上遇到了將數(shù)千人略地下邳的劉邦,因此暫時跟隨了沛公。劉邦拜張良為廄將,張良有了與劉邦接觸的機會。張良以《太公兵法》說沛公,劉邦一聽就懂,因此他很敬重張良,常用張良為他提出的計策。這使張良很感動,因為他此前與其他起義將領談《太公兵法》,他們都“不省”,更不要說運用了。張良認為劉邦是個天才,他說:“沛公殆天授?!盵1]1627因此,張良放棄了投奔景駒的初衷,留在了劉邦的麾下。張良是個能深謀遠慮的智能之人,他選擇劉邦絕不是輕易的。古人講“良禽擇木而棲”,張良愿靠在劉邦這棵大樹之下,證明他有知人之明。他說“沛公殆天授”,不是奉承,而是他通過與劉邦共事后的真實認知。

此后的數(shù)年里,劉邦聽張良之計,圖難于易,為大于細,避開項羽的鋒芒,到漢中后,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麻痹了項王,在漢中定三秦,為日后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基礎。劉邦多用張良奇計轉敗為勝。劉邦自己有才,能用有才之人,在論功封賞之時不忘為其出力之才人,他論張良之功的話很有力,成了千古名言。他給張良的封地比戰(zhàn)功最多的曹參多出將近一倍而且任憑張良在齊國范圍內(nèi)自行挑選!這是何等的破格待遇。劉邦之才,從其論張良之功和對張良的破格封賞可見一斑。

《詩經(jīng)·小雅·裳裳者華》有:“維其有之,是以似之?!盵2]108劉邦之所以能用才,是因為他有才。精通孫子兵法的張良、韓信能同被劉邦所用,是因為劉邦自己也深諳孫氏之道。

(三)韓信之創(chuàng)造性運用孫子兵法

一般人都知道利用地形以保護自己,攻擊敵人。當韓信“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時,“趙軍望見而大笑”。直到戰(zhàn)勝趙軍,諸將還不知道韓信的“背水陣”是何用途。

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陣,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zhàn)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zhàn);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盵1]2030

韓信如此利用地形,是一般人想不到的,但是符合當時兵情和地形實際的。韓信巧妙地把二者聯(lián)系在一起,產(chǎn)生了巨大的戰(zhàn)斗力,這是韓信創(chuàng)造性運用孫子兵法的高明之處。他不是一般地利用地形,而是根據(jù)軍隊與自己的關系不夠密切的實際利用地形,逼軍士“人自為戰(zhàn)”,這就是“背水一戰(zhàn)”的真實意義。

我們看到,無論是戰(zhàn)敗被斬的成安君陳余,還是韓信的部下諸將,他們都讀過《孫子兵法》,也在運用孫子兵法,但他們都看不懂韓信是怎樣運用孫子兵法的。這說明,只是照搬照套孫子的某條用兵法則是很低級地運用孫子兵法。真正會運用《孫子兵法》的高級人才,是像韓信那樣吃透孫子精神,合乎孫氏之道,能根據(jù)客觀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孫子兵法的人。韓信處處運用孫子兵法,但初看又好像不合乎《孫子兵法》,他的以少攻多、背水陣,似乎都違背孫子兵法,但仔細一想又都合乎孫子兵法,合乎客觀實際,這就是韓信的高妙之處。從《淮陰侯列傳》我們也可以看到秦漢之際,軍中將領對《孫子兵法》的學習是很普遍的,只有像張良、韓信這樣能創(chuàng)造性應用孫子兵法的人才會在戰(zhàn)場上取勝。

司馬遷用歷史事實告訴了我們應怎樣運用孫子兵法。想學會運用《孫子兵法》的人,須反復閱讀《高祖本紀》《留侯世家》《淮陰侯列傳》等,仔細揣摩他們是怎樣運用孫子兵法的,才有可能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孫子兵法,而不是像陳余以及韓信的部下那樣低級地套用《孫子兵法》。

司馬遷知道軍事理論對指導軍事實踐之重要,《曹相國世家》像流水賬一樣,一項不落地記載了被將士們公認為戰(zhàn)功最多的曹參的全部功勛。但他在最后的評論中說:“曹相國參攻城野戰(zhàn)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與淮陰侯俱。及信已滅,而列侯成功,唯獨參擅其名。”[1]1624曹參有那么多的戰(zhàn)功是因為他是韓信的部下,韓信的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是因為他精通《孫子兵法》。

四、《史記》對軍事問題的其他重要記述

(一)武王伐紂占卦兇兆,太公強勸

《齊太公世家》載:“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于是遂行。”[1]1245

在決策武王伐紂之時,占卜了一下,卦兆是兇。古人講“圣賢不煩卜筮”,不會輕易算卦,在決策是否伐紂這件事上,周武王已經(jīng)猶豫了兩年,但仍然拿不定主意,“卜”已是最后的決策手段。但“龜兆不吉”,如果相信卜筮,應該放棄伐紂。就在這時,突然天昏地暗、飛沙走石,狂風暴雨驟至,就像天公發(fā)怒。如果信天命,也應放棄伐紂。在“龜兆不吉,風雨暴至”后,“群公盡懼”,武王也想作罷,如果這時進行民主決策,贊成伐紂的也許只有姜太公一票。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注意“強之”二字。 大軍事家姜尚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毅力!何等的遠見!如果不是太公的堅持,歷史會是怎么樣呢?姜太公被后世尊為兵主,唐人建武成王廟,以孫武、張良、韓信等陪侍,與文圣孔子享有相同的禮遇,唐人的做法是適宜的。后世重文輕武,積貧積弱,數(shù)度亡國,也就很自然了。

(二)吳王闔廬將兵伐楚,孫武諫止

《吳太伯世家》載:“三年,吳王闔廬與子胥、伯嚭將兵伐楚,拔舒,殺吳亡將二公子。光謀欲入郢,將軍孫武曰:‘民勞,未可,待之。’”[1]1235

公元前512年,在孫武的謀劃下,吳王闔廬取得了對楚戰(zhàn)爭的一系列勝利,扭轉了吳國長期被動挨打的局面。這時,“光謀欲入郢”。更急欲入郢的是伍子胥和伯嚭。伍子胥父兄因忠而被殺,累及全家喪命,子胥對楚平王恨入骨髓,沒有一刻不想入郢報仇,他的入?yún)蔷褪菫閳蟪饋淼?。如果闔廬召集高級軍事會議表決是否入郢,反對的只會有孫武一個。但孫武運用自己的兵法,了解到吳國情況是“民勞”,分析楚國的情況則是“未可”,這兩者匯總在一起則是“郢未可入”,所以要“待之”。因孫武的意見,吳王闔廬伐楚入郢推遲了六年。孫武的諫止吳王“謀欲入郢”與姜尚的“強之勸武王”從本質(zhì)上說是相同的,表現(xiàn)了孫武高超的決策能力。要不是孫武在吳王闔廬的決策中起了關鍵作用,春秋歷史要改寫。 以此我們看到了重要人物在關鍵時刻對歷史變化的重大影響?!蹲髠鳌酚涊d了吳的伐楚拔舒及入郢等,記下了伍子胥、伯嚭等人,但沒有把起關鍵作用的孫武載入其中。四百年后,是司馬遷把這被史家遺漏的一筆補上,這足見司馬遷之偉大。

(三)藺相如、趙奢、趙母勸諫趙括不可為將

《趙世家》載:“七月,廉頗免而趙括代將。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余萬皆坑之?!盵1]1481

今人認為長平之戰(zhàn)是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轉折點,那么這個轉折點的轉折點則是“廉頗免而趙括代將”,讓輕浮的趙括代替穩(wěn)重的廉頗為將,是同樣也年輕輕浮的趙孝成王的嚴重決策失誤。

對趙括的不可為將,司馬遷寫了藺相如、趙奢、趙母三個人向趙王進諫,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說明了趙括不可為將,但趙孝成王不聽,終敗趙國。

一是藺相如說:“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盵1]1910“不知合變”就是不懂兵法?!昂献儭笔恰胺趾现儭钡穆哉Z,在《白起王翦列傳》的贊語中,司馬遷說:“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盵1]1838《孫子兵法·軍爭篇》說:“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3]117藺相如說趙括“不知合變”就是說他不懂孫子兵法;司馬遷說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是說白起懂孫子兵法。一個不懂孫子兵法的將領與一個懂孫子兵法的相戰(zhàn),趙括的失敗是必然的。實戰(zhàn)中,趙括正是敗在不知分合之變上,“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1]1833。趙軍逐勝是趙括貪利的表現(xiàn),趙母正是看到了兒子之貪才阻止趙孝成王任其為將的。而白起則是出二奇兵以劫趙兵,把趙軍一分為二,這是深得孫子用兵之道的。在秦軍把趙軍攔腰斬斷分為兩截之后,如果趙括知分合之變的話,他應該意識到了事情的極端嚴重性,不應在被困“四十余日”后才“出銳卒自博戰(zhàn)”,而應當早就誓死突圍。事實證明藺相如說趙括“不知合變也”是中肯的。

二是趙奢說“括易言之”,說自己的兒子不知將兵之任有多重。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1]1910“兵,死地也”是孫子“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簡言??梢哉f,每一個參加戰(zhàn)爭的人,事前都必須有死于戰(zhàn)爭的思想準備才行,即使主帥也不能例外。趙奢說他的兒子“括易言之”是指趙括沒有把戰(zhàn)爭看作是自己的死地,因此也沒有做好真正以死相拼的思想準備,所以才輕易出動,導致失敗。藺相如和趙奢都是親自帶過兵打過仗的人,他們都知道趙括并不真正知兵,他的談兵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和紙面上,說趙括“不知合變”,不知“兵,死地也”,正抓住了趙括不真正知兵的要害,趙括不過是個只會瞎忽悠的兵家冒牌貨。

三是趙母說:“適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shù),所友者以百數(shù),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愿王勿遣?!盵1]1910趙母不懂戰(zhàn)爭,不懂兵法,但她知道兒子和丈夫“異心”。丈夫為人與士卒同甘共苦,受命之日,不問家事;兒子則脫離群眾,令軍吏不敢仰視,貪財戀家,把賞賜自己藏起來,還不斷置買田宅,趙括是個有貪心的官。趙括之貪,表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是他看不出“秦軍詳敗而走”是在釣趙軍,“趙軍逐勝”正是趙括之貪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貪官在戰(zhàn)場上會失敗可以說是定律,那些雖沒打過仗,但在平時就表現(xiàn)了“貪”的將軍是不可用的。

趙母諫趙孝成王不聽,她說,如果趙括不稱職,我能免于受連累嗎?趙王許諾不坐及趙母??梢娳w母對兒子不稱職將軍的看法是很堅定的,后來長平兵敗,趙王沒追究趙母的連帶責任,使這位有知人之明的賢妻良母免于一死。

藺相如、趙括父母都指出了趙括不可為將的真實原因,但趙孝成王就是聽不進去,而秦國間諜無憑無據(jù)地說秦國“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趙王卻信以為真,這不怪趙孝成王自己,又能怨誰呢?

司馬遷在《趙世家》中說“趙括以軍降”,從全局說,這是符合實際的。趙括先是貪利逐勝使趙軍被分割后被困,又待斃四十余日,終致趙軍兵敗受降。說“趙括以軍降”是把長平之敗歸罪于趙括,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說“秦軍射殺趙括”,是說趙括本身并未直接投降秦軍,司馬遷這樣寫更符合歷史實際。

有人認為,在強秦的攻擊下,趙國的失敗難免,把長平之敗歸罪于趙括是冤枉了他。但是,幾近滅亡的齊國在田單的努力下,卻能挽狂瀾于既倒,光復了齊國,這能說將責不重嗎?田單復齊的重要一步是讓燕王換掉樂毅,他派人宣言:“齊人所懼,唯恐他將之來,即墨殘矣?!盵1]1916“秦相應侯使人行千金于趙為反間,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與田單之計是相同的。田單復齊在公元前265年,五年后,秦相應侯故技重演,竟再次得手。不少學者都重視孫子的慎戰(zhàn)思想,但擇將則是應“慎之慎者”。擇將、用將關乎成敗興亡!古今一也。可不慎乎?

司馬遷通過創(chuàng)作《史記》,確實做到了“通古今之變”。他認為軍事斗爭的成敗是國家興亡的重要因素,這是符合實際的。他把社會發(fā)展變化的關鍵點弄得很清楚,把戰(zhàn)爭勝敗的要點向后人交代得很明白,為后人提供了一面很清晰的歷史鏡面。司馬遷在軍事文化方面對歷史的貢獻是巨大的。能否真正從《史記》中接受歷史的經(jīng)驗和教訓,那就是后人自己的事了!

猜你喜歡
趙括孫武張良
橋頭會
趙括不止紙上談兵
文言故事素材活用點撥(十四)
張良受書
張良拾鞋
三令五申
孫武宴
孫武練兵
趙括之敗不止“紙上談兵”
張良拾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