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弘
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對作者產(chǎn)生判斷是教材解讀的基本思路?!独贤酢芬晃淖砸虢滩囊詠恚P者看到了不同的解讀,聽到了不同的聲音,從多元解讀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必要的,但如果只是追求解讀的多元而偏離了作者本意和價值本義,那這樣的解讀同樣是要不得的。《老王》作為楊絳先生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領略其語言所體現(xiàn)出來的平實、從容風格,是讀懂楊絳先生的基本要義。
一、從語言到作者內(nèi)心
文本是以語言寫就的,在對語言的加工中領略語言特點,是文本解讀最基本的方式。當對《老王》作出一些另類解讀時,其實也可以通過這些語言來判斷作者的意圖。應當說文本解讀是不拒絕批判視角的,但是批判不能基于主觀臆斷,而應當立足于文本本身。
誠然,《老王》一文中,能夠讀出作者對于老王的某種優(yōu)越感,這是否是加了引號的人道主義與同情,又或是無情,就值得商榷了。從社會身份的角度來看,作者楊絳是高級知識分子,而老王只不過是蕓蕓眾生中的普通人,甚至是普通人都不如。在這樣的高度差別之下,楊絳先生愿意寫老王,又怎么可能是無情呢?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
無論是初中語文教師,還是其他一些批評者,恐怕很難真正立足于楊絳先生的角度去認識老王。因此只能通過楊絳先生的文字去認識老王,進而猜度作者心中的本意。這就需要
抓住課文中的一些語言了。
譬如,“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他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這樣的文字讀來,確實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梢韵胂螅瑩Q用細膩的文字讀下來可能會很動情,但那種文字下的老王還是真實的老王嗎?因此對比下來,尤其是上下文通讀下來,恰恰是這種寫實的文字才能夠更好地描寫出一個真正的老王。
二、從文本到社會萬象
既然作者內(nèi)心是想寫一個真實的老王,又或者說對于絕大多數(shù)讀者而言,能夠在《老王》中讀出一個真正的老王(實際上批評者也正是因為老王太過真實,與預期中的溫情、同情有差距,才發(fā)出批評之聲)。作為教師有必要立足文本,放眼社會,去認識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眼中的普通人物。
其實通讀《老王》,文中無論是高級知識分子還是普通市民,都離不開柴米油鹽,很多故事也是圍繞它們而展開:“田螺眼”后的不幸或更深的不幸,“送”雞蛋的老王與“我”給老王的錢,“我”一再追憶老王和我的對話……其實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在鄰里交往的過程中,都有著這樣的生活細節(jié),也都有著這樣的來來往往,這就是社會萬象。而楊絳所描寫的社會萬象顯然有所不同:她對老王的描述非?!爸行浴保捎谌狈θ藗兯诖纳鐣蠈尤耸繉Φ讓尤耸康耐?,因而讀來便感無情。但是如果超越這種簡單的憐憫需要,又或者說站在作者的角度來認識老王,尤其是以作者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來認識老王時,就會發(fā)現(xiàn),正是這種“中性”的描述,才能反映社會的真實。
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知識分子的檢點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其引領性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親和都有很大的意義。在評價者看來,知識分子的“檢點”類似于魯迅先生所說的“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其實楊絳先生在闡述“幸”“不幸”“更深的不幸”時,已經(jīng)深有檢點意識,在文中幾乎沒有提到其經(jīng)歷過的“文革”造成的怎樣的“更深的不幸”,不應當成為基于本文認識作者對老王的死角。
三、領略作者語言風格
這個時候回到教學的層面來認識《老王》,來認識《老王》的語言風格,也就有了更合理的個人視角。誠然,作者描述的老王是有些冰冷的筆觸,然而在這個筆觸的背后,淡化了一般人所期待的憐憫與同情,卻有了大多數(shù)人忽視的對社會的深刻反思(課文的最后一段)。這相對于傳統(tǒng)人物描寫而言,顯得有些格格不入,與閱讀者的心理期待也存在一定的距離,這就是形成一些批評性認識的根本原因。但對文本的解讀,從來就不能只基于閱讀者的視角與期待來進行,先認識作者,認識作者的寫作心理,知曉作者的描寫風格尤其是生活背景,以符合作品時代背景的睿智目光去解讀文本,這才是文本解讀的根本之道,才是領略作者語言風格的正確選擇。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以為對語言風格的反思結果就是:原文不是以大義凜然的語言風格出現(xiàn)的,而是以中性的筆觸出現(xiàn)的。這種平實且從容的語言風格,描寫出了一個真實的老王及其真實內(nèi)心,這個內(nèi)心不如人們期待的那樣完美,但正因為這種有缺陷的語言風格,使得閱讀者能夠不受作者的光環(huán)所擾,在閱讀的過程中能面向社會,面向自己去拷問自己的靈魂——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老王?老王是否具有一種符號意義?作者的自省對于普羅大眾而言又意味著什么?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對文章的批評者,也正得益于這樣的語言風格。
故而筆者以為,在《老王》一文的解讀中,在本文的教學中,帶領學生認識到文本語言風格的平實、從容,解讀本文的時候或許會少了一些情感上的浮光掠影,但卻多了一些面向社會與人性的深刻思考,而這不正是文本解讀所追求的嗎?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市紫石中學(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