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價值覺醒與文化自信

2019-12-26 01:51高維峰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 2019年6期
關鍵詞:五四精神青年文化自信

〔摘要〕 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wèi)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重大事件。五四精神對當時的青年產(chǎn)生了深刻的思想啟蒙,促使他們實現(xiàn)了價值覺醒。今天,其對青年涵養(yǎng)文化自信依然具有重要啟迪,要在促進青年個體價值實現(xiàn)與社會使命承擔的有機統(tǒng)一中、在融入人民服務群眾的歷史實踐中、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根鑄魂中涵養(yǎng)文化自信。

〔關鍵詞〕 五四精神;青年;價值覺醒;文化自信;思想啟蒙和啟迪

〔中圖分類號〕D4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203(2019)06-0019-05

五四運動作為一個偉大的時代印記,不僅是中華民族從百年受壓迫侵略的屈辱歷史中走出來的重要節(jié)點,也是早期中國青年擺脫封建傳統(tǒng)禮教觀念束縛、尋求新的救國圖存思想力量的勇敢探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 〔1 〕的“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 〔1 〕,“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xiàn)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 〔1 〕。其對青年思想啟蒙的深刻影響,遠遠超出了器物概念或單純行為層面的社會改造效用,引發(fā)當時的青年群體乃至整個社會進步人士對自身價值、社會革變、民族命運、國家未來等的不斷的更深入的思考,并從中蘊育出勇于探索的膽略和才智。五四運動之后,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下,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一代代青年勇于擔起“喚醒中國”、圖強求盛的社會使命,成為推動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概言之,五四運動及其所蘊含的革命斗爭精神,對早期中國青年起到了個體價值與社會使命的雙重喚醒以及思想啟蒙的重要作用,也為之后百年間中國青年的思想發(fā)展提供了馬克思主義這個可靠的精神支撐,成為新時代中國青年涵養(yǎng)文化自信的重要內(nèi)驅力。

一、五四運動中的社會思想變革與民眾覺醒

(一)五四運動的歷史背景與社會思想變革的基礎

五四運動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件,一直以來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廣泛關注。關于五四運動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大體上從三個方面探究和揭示了五四精神及其意義。第一種研究著眼于對中國革命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分析,重點關注五四運動的反帝反封建主題,認為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這也符合近年來黨中央對五四運動的總體評價。第二種研究著眼于對中國文化發(fā)展和轉型規(guī)律的分析,認為五四運動的重點是對中國民眾的現(xiàn)代性文化啟蒙和文化覺醒,其起始于文化運動,從根本上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第三種研究則是從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強調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社會發(fā)生深刻變革,從不斷衰落開始走向文明進步的重要轉折點。 〔2 〕

但凡社會將面臨轉型的時期,均會首先產(chǎn)生社會先進分子從被動到主動的深刻的思想轉變,他們開始主動探索社會文化與政治民主等思想觀念的進步,進而以各種啟蒙方式影響廣大民眾的整體話語、價值觀念和行動實踐,從而產(chǎn)生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結構和上層建筑的廣泛性沖擊與觀念重塑,以及社會各階級之間關系的深刻調整與利益博弈,最終形塑新的社會結構及各階級狀態(tài)的分布。文藝復興前后的歐洲即是如此,近代中國的演進亦是如此,而五四運動及其產(chǎn)生的民眾思想變革的影響,便是肇始之動力源。梁啟超曾論述過中國的社會變革與國民意識覺醒之間的辯證關系,認為近世的三次民眾覺悟推動了中國近代所有偉大成就的產(chǎn)生 〔3 〕,其中,第三次民眾覺悟指的就是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的雙重影響直指傳統(tǒng)社會與文化,要求“全人格的覺悟”。目前國內(nèi)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在文化啟蒙與思想沖擊方面,為之后1919年的五四運動作了精神與思想上的雙重準備,使之能迅速爆發(fā)。“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新文化運動的躁動就沒有五四這樣空前規(guī)模的愛國群眾運動,也不可能形成獨特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 〔4 〕。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以青年為主體的先進分子開始思考如何用新的思想觀念看待中國當時的遭際和未來的命運。五四運動另一個重要的表征,是以對于當時中國來說全新的知識文化觀念,以更具社會革新性、更有時代感、更富人本主義精神的思想文化觀念,去推動大眾深層觀念上的轉變與解放,打破以往的思想窠臼,從而為之后無數(shù)的探索實踐打下思想基礎。

(二)五四運動影響下的民眾思想覺醒風暴

作為一場革新價值、啟發(fā)民智、開啟人性的文化創(chuàng)新運動,五四運動首先激發(fā)了我國先進分子的思想覺醒,五四精神經(jīng)由他們通過《新青年》等進步雜志和文化論戰(zhàn)等方式廣為傳播。特別是早期的思想論戰(zhàn),盡管在今天看來帶有一定的主義之爭、路線之爭的意味,但其本質是處于多年積貧積弱下的有志國人對于國家、民族貧弱原因的沉痛反思和對未來強國道路的深刻思考。中國人民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來領導中國革命,并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民族覺醒和國家復興的指導思想,也是經(jīng)過五四運動后無數(shù)次革命的探索和試錯后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所得出的結論。其實在五四運動前后,“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現(xiàn)實危機、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危機、潛藏知識分子思想深處的中華元典精神的召喚,以及馬克思主義等西方先進理論的影響等” 〔5 〕,已經(jīng)催生出中國早期先進知識分子的思想覺醒。他們一旦清醒,便堅決地“以批判現(xiàn)實與建構未來為召喚主題,通過報刊、新式學校、學會、出版機構等‘四位一體的召喚途徑,對青年知識分子等社會群體進行思想啟蒙” 〔5 〕。當時,先進知識分子因教育背景、家世、個人經(jīng)歷等因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跳出環(huán)境的束縛,以比一般民眾更具前瞻性的視野、更具開闊性的心思進行思考,“在民族現(xiàn)實困境與群體身份認同需求的雙重作用下” 〔5 〕逐漸開始覺醒,當然由于歷史原因,這種整體的覺醒仍處于徘徊和困惑的沉寂狀態(tài)中,而五四運動如同一顆未曾預料的炸彈,以青年人的敢做敢當打破了這種沉寂。與西方的思想啟蒙演化過程不同,由于以青年力量為主體,我國五四運動及之后的社會啟蒙呈現(xiàn)出行為轉化更激烈、先進思想擴散更迅速、產(chǎn)生影響更深遠的特點。所以,“‘分析還原,理智重建的理性方法貫穿歐洲啟蒙運動所有不同的知識領域” 〔6 〕,而中國的啟蒙運動由于內(nèi)外部形勢的復雜嚴峻,不得不以更為激烈的方式出場,其中青年的熱血和敢做敢為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比如,有學者評論道五四時期的青年以“五不”精神聞名于世:不計較個人經(jīng)濟得失,不惜與家族決裂,不怕被學校開除,不怕坐牢,不怕犧牲 〔7 〕,愛國熱血青年這種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責任意識和敢為人先的斗爭精神,毫無疑問對民眾的整體覺醒產(chǎn)生了巨大的震撼性影響,青年作為近代中國變革的最積極的力量,成為五四運動前后主動接受和自覺傳播新思想的先行者。

二、五四精神對早期中國青年價值覺醒的偉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講道,五四運動以來的100年,“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續(xù)奮斗” 〔1 〕,“用青春之我創(chuàng)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 〔1 〕。正是五四運動及其精神推動了當時青年的思想轉變,實現(xiàn)了他們的價值覺醒,特別是使他們明確了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與社會使命的承擔應該融合起來,同時使他們在全體民眾的運動動員中第一次真切地認識到民眾力量之偉大、動員作用之強大、群眾基礎之廣大,這些均成為五四運動后期青年在思想觀念選擇上的重要依據(jù),客觀上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在民眾中更廣泛的傳播與發(fā)展,為中國革命勝利撒播了思想的種子。

(一)青年個體價值與社會使命初步融合的覺醒

陳獨秀在《青年雜志》的發(fā)刊詞《敬告青年》中曾滿懷激情地謳歌青年“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責任”,號召青年要“奮其智能,力排陳腐朽敗者以去” 〔8 〕。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前后,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傳播馬克思主義新思想,其主要陣地就在大學,其傳播的首要對象即青年學生。青年所具有的特質使其更易接受和貫徹先進的新思想,同時也更易受時局左右,從而影響自身的思維與行動。五四運動前后,中國正處于最黑暗的時候,當時的青年看不到國家的未來,更找不到實現(xiàn)自身價值、一展所長的機會,于是李大釗以振聾發(fā)聵之語對廣大青年當頭棒喝,“夫人壽之永,不過百年,民族之命,垂五千載,斯亦壽之至也” 〔9 〕,“然而吾族青年所當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齦齦辯證白首中國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國之再生” 〔9 〕。他其實講出了一個十分質樸而深刻的道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個人的命運永遠是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的。而當時的中國,任何局部改良或者小的修補都已無濟于事,青年承載著的社會使命決定了他們只有以最堅決的勇氣和最果敢的信心去開天辟地,重塑世界,才能真正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復興與個人的價值。五四運動體現(xiàn)了青年在這方面的勇敢探索,廣大青年學生在先進分子的影響和指導下,歷史性地突破了狹隘的個體價值格局,逐漸開始從民族解放、拯救國家的“大我”視角思考問題和積極行動,并對當時的整個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和深刻的警醒。五四運動前后,北京等地的高校學生先后踴躍投入游行示威、張貼海報與民眾宣傳甚至準武力對抗等愛國行動中,不僅對自身的革命價值是一種實踐,更直接形成了有明確政治指向的民眾動員效應,成為“全民族的搏擊” 〔1 〕的帶動力量,也為之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各階級中的廣泛傳播提供了載體。

(二)青年對民眾力量價值的認識覺醒

五四運動充分展現(xiàn)了民眾中蘊藏的巨大力量,也在客觀上培育了中國革命靠人民群眾奮斗的偉大光榮傳統(tǒng)。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通過五四運動,中國青年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力量,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力量” 〔1 〕。五四運動之所以在近現(xiàn)代中國革命進程中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很重要的一點在于這次運動雖然生發(fā)于青年的愛國自覺,但客觀上展現(xiàn)出了在青年有效的政治動員組織下群眾力量的強大與可能。中國革命的歷史告訴我們,正是因為把群眾真正組織動員起來,形成了最廣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才最終完成了近現(xiàn)代反帝反封建、建立新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持之以恒的探索,都是圍繞“破”與“立”的對立統(tǒng)一的主題而展開的,即徹底批判和否定現(xiàn)實,同時確立“以新國家、新制度、新文化建構為目標的先導性” 〔5 〕。這種遠超于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破”與“立”的雙重性運動本質,在社會運行層面上內(nèi)在生成了對民眾革命意志的調動和呼喚,從而產(chǎn)生出五四運動中激發(fā)民眾參與到現(xiàn)實斗爭中的結果。在五四前后學生運動的影響下,社會各階層人士均不同程度地開始了救國的思想轉變和行動探索,工人罷工運動以星火燎原之勢席卷全國,直接帶動了大批愛國群眾參與到救亡圖存中來,也使得五四運動“突破學生、知識分子的狹小范圍,發(fā)展成為有工人階級、小資產(chǎn)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參加的全國范圍的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 〔10 〕,從而真正改變了近代中國的走向,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命運。

(三)青年革命斗爭精神的喚醒與思想信仰的升華

“五四運動是比較系統(tǒng)傳播原真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起點” 〔4 〕。通過歷史的考驗逐漸形成民眾特別是青年對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認同與接受,進而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長,是五四運動最偉大的功績之一。五四運動看似偶然的愛國熱情點燃事件,其實背后是仁人志士特別是先進知識分子在國勢積弱多年中不斷探索救亡強國道路的醞釀發(fā)酵。維新變法以來,近代先進人士先后嘗試了無數(shù)次的救國探索,均以失敗告終,始終難以開花結果。直到五四運動后期,十月革命用事實的勝利喚醒了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初步接受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使他們對中國未來的命運和光明前景有了更清楚的認識,開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維去審視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前進的方向,李大釗、陳獨秀等先行者的勇敢而睿智的思想啟蒙使馬克思主義思想光芒在中國民眾特別是中國青年中初步閃耀。以陳獨秀為例,他從最初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到馬克思主義者的徹底轉變,就經(jīng)歷了對民主共和的逐漸失望、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實用主義思潮的影響、對基督教以及西方文明的新認識等復雜的認知過程。1919年4月20日陳獨秀在《每周評論》上發(fā)文贊揚俄羅斯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是人類社會變動和進化的大關鍵” 〔11 〕,隨后他積極參與了五四運動并受到了洗禮,從而在理論的不斷探索與現(xiàn)實的反復認識中形成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像陳獨秀一樣,許多具有初步共產(chǎn)主義覺悟的知識分子“與西方資產(chǎn)階級思想學說作了徹底決裂,逐步走上了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的革命道路,并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建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 〔12 〕,中國真正邁入實現(xiàn)中華民族重新崛起的偉大復興之路。所以,“五四運動以后,中國新文化的發(fā)展與黨領導的社會革命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12 〕。自此矢志愛國的進步青年開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看待中國、觀察世界、尋求突破,并在之后艱苦的革命過程中完成了思想信仰的升華,自覺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三、五四精神對新時代青年涵養(yǎng)文化自信的啟迪

“五四運動作為歷史事件、作為文化符號、作為價值標識,已深深地鐫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和精神深處” 〔13 〕。救亡圖存與思想啟蒙是五四運動的兩大主題,后世之所以不斷紀念五四運動,正是要以其所蘊含的偉大革命斗爭精神重鑄當代青年的心靈,錘煉其思想,抖擻其精神。在奮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以文化復興作為民族崛起之靈魂,就要不斷涵養(yǎng)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年的文化自信,進而增強民族自信,提振民族精神。作為新時代的“強國一代”,當代青年應當傳承五四精神,在新的時代主題下提升精神信仰,涵養(yǎng)民族自尊與文化自信,以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善于實踐奮斗的精神風貌投身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去。

(一)在促進青年個體價值實現(xiàn)與社會使命承擔的有機統(tǒng)一中涵養(yǎng)文化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因此當代青年既要成為承載未來國家競爭力的最活躍的社會力量,又必須面對各種新的時代挑戰(zhàn)。青年群體最獨特的社會本質特征是充滿活力、富有創(chuàng)造力,他們相對擁有較多的精神生產(chǎn)資料,同時較普通群眾有著更為寬廣的視野和更敏銳的思維能力,因此更易于形成較為獨到精深的見解和深刻的批判精神。五四運動具有救亡與啟蒙的雙重使命,對青年的價值重塑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青年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必須建立在社會整體價值觀基礎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的社會樣態(tài)及其所蘊含的思想與價值轉變?nèi)缤话央p刃劍,既能夠給予青年更多的機會一展所長,也有可能使青年面對更嚴峻的挑戰(zhàn),甚至帶來更多的迷茫、失意與自信缺失。五四精神給予當代青年的首先是擔當,這是青年無法推卸的社會使命;同時給予青年更廣闊的思想與現(xiàn)實成長空間,使之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自我價值,這兩點是五四精神對青年主體屬性實現(xiàn)的積極作用。青年社會使命的承擔與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是互為依托的,如何實現(xiàn)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青年要敢于使用自己的理智,勇于突破小我的局限,以成就大我的膽略和胸懷“堅守在中國大地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時代大潮中建功立業(yè),成就自己的寶貴人生” 〔14 〕。五四運動中的青年是以其勇敢的探索精神和忘我的犧牲精神引領民眾的,今天的青年則要在深化改革開放的攻堅克難中繼續(xù)推進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革命”,同樣需要以五四精神所蘊含的勇于探索、敢于犧牲、善于引領的價值內(nèi)涵指導個人行動,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把個體價值的追求和實現(xiàn)合理融入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中國夢中,勇于和善于承擔當代青年應盡的責任。

(二)在融入人民、服務群眾的歷史實踐中涵養(yǎng)文化自信

根深方能葉茂。普通群眾在平淡生活中形成合力就是在書寫歷史,在歷史過程中通過日常行為所展現(xiàn)出的精神與心理狀態(tài)就反映出整體性的民族精神樣態(tài),因此,人民群眾是青年追逐夢想、拼搏創(chuàng)新的價值實現(xiàn)的最堅實的基礎。中國共產(chǎn)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新中國,并且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的一點,就是形成、鞏固和發(fā)展了以各階級群眾為基礎的最廣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人民群眾一直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階段的主要力量。五四運動的初心就是要喚醒民眾,運動中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是空前的,這就為后來全國革命形勢的大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青年并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獨立群體,他們是融于各階層各領域中的新生力量的總稱,和其他同類群體具有相同的人生狀態(tài)和同樣的歷史、文化存在位置,有著相同或相似的社會階層成員身份,并和其他成員一起以同樣的行為參與到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去。但是青年往往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探索意志,因而更敢于和善于接受新的文化理念、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觀,也就更勇于“以新的方式走向文明” 〔15 〕,這從側面闡明了青年群體與時代相關聯(lián)的先鋒作用,同時也凸顯了青年要體現(xiàn)這種先鋒作用必須融入群眾中,充分發(fā)揮人民的力量。如前所述,五四運動一爆發(fā),青年作為引領力量對廣大民眾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群眾如山如海般行動起來呼應青年,從而掀起了救亡圖存的偉大社會革命。任何時代,青年價值的實現(xiàn)、青年時代使命的發(fā)揚都需要群眾的支持與響應,特別是新時代我國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關鍵期,無論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還是全面小康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xiàn),其主體都是人民。人民既是時代主題的參與者,更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力量,青年必須充分認識到,只有把自身有機融入人民群眾的土壤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我價值、凸顯社會價值。

(三)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根鑄魂中涵養(yǎng)文化自信

五四運動中,先進青年知識分子成為引領時代的先鋒力量,他們不僅自身奉獻出鮮血與生命去推動運動,更在全國范圍內(nèi)形成了社會變革的內(nèi)在驅動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五四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wèi)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 〔1 〕,這一論斷揭示出,五四運動前的中國由于積弱已久而形成了十分嚴重的民族自卑心理,體現(xiàn)為“從器物上感覺不足”到“制度上感覺不足”再到“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甚至因此而基本喪失了國家與民族的文化先進性。正如韓毓海所說,道與器、經(jīng)與權、物與理、大同與小康、事實與價值、現(xiàn)實的世界與理想的世界等矛盾,構成了現(xiàn)代中國改革與革命的真實邏輯 〔16 〕。五四運動打開了國人之眼睛,啟發(fā)了國人之心智,中國先進分子所推行的思想啟蒙運動,不僅僅是要喚醒民眾,更是要通過從文化入手進而社會改革的探索實現(xiàn)國之自強,而文化自強的根本在于民眾的文化自信的建立。五四運動所孕育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意志,源于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偉大民族精神,應成為新時代青年激勵自我、抵御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侵蝕,勇于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強大精神支柱。另外,五四運動在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中推動了進步青年的價值覺醒,實現(xiàn)了進步青年的精神信仰重塑,“從價值覺醒到精神重塑再到文化自信,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社會革命過程在思想文化領域和精神世界的反映,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五四運動以來推動中國人價值觀念變革的集中體現(xiàn)” 〔2 〕,更是早期中國青年逐步找回文化自信、重拾民族自尊的重要過程。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責任源于馬克思主義隨著時代發(fā)展面臨的新挑戰(zhàn),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創(chuàng)造新輝煌的時代要求,也源于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更高要求” 〔17 〕。新時代青年對五四精神的發(fā)揚,首先是要能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根鑄魂,不斷夯實“四個自信”的青年精神底色,敢于并善于開展具有新的特點的偉大斗爭;其次是能夠以自信而強大的內(nèi)心去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優(yōu)缺,真正發(fā)揮出青年的創(chuàng)新動力和創(chuàng)造活力,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蓄磅礴的精神力量。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02).

〔2〕田克勤,張澤強.從價值覺醒到文化自信:五四運動歷史地位的新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9(04):26-31.

〔3〕費約翰.喚醒中國:國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與階級〔M〕.李恭忠,李里風,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72-73.

〔4〕石仲泉.熱話題與冷思考——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9(02):4-14.

〔5〕邢云文,韓曉芳.召喚、動員與五四知識分子主體的覺醒〔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2):50-60.

〔6〕劉周巖.汪暉:何以“五四”?——專訪思想史學者、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汪暉〔J〕.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9(18):2-5.

〔7〕張治銀.覺醒與分化:五四時期青年人生抉擇及啟示〔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9(02):21-28.

〔8〕劉長林,章 磊.論陳獨秀“新青年”人格說的現(xiàn)代性特征〔J〕.安徽史學,2014(03):134-141.

〔9〕李大釗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9.

〔10〕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1卷(1921-

1949)〔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41.

〔11〕任建樹.陳獨秀著作選編: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80.

〔12〕田克勤,張澤強.從價值覺醒到文化自信:五四運動歷史地位的新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9(04):26-31.

〔13〕楊鳳城.五四運動專題研究〔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9(02):76-77.

〔14〕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02).

〔15〕聞 言.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學習《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N〕.人民日報,2017-09-12(06).

〔16〕韓毓海.五百年來誰著史:1500年以來的中國與世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278.

〔17〕高維峰.知青歲月——習近平人民主體地位理念的發(fā)軔〔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17(06):9-13.

責任編輯 梁華林

猜你喜歡
五四精神青年文化自信
養(yǎng)浩然正氣 為青春導航
“五四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傳承發(fā)展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弘揚雷鋒精神與轉型期高校校園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莒南县| 全州县| 双江| 许昌市| 仙居县| 上栗县| 庆云县| 尼木县| 宜黄县| 吴堡县| 望都县| 石阡县| 兴隆县| 大安市| 新泰市| 双柏县| 宁强县| 嘉黎县| 明星| 平山县| 双江| 澄城县| 湖南省| 灵璧县| 绥滨县| 丘北县| 巴彦县| 金昌市| 灵宝市| 山西省| 平武县| 河东区| 淳安县| 闻喜县| 湘潭市| 宁陕县| 陵水| 方山县| 久治县| 施秉县| 天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