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宏
古詩詞是我國特有文化,以精簡的語言和巧妙的結構,展示豐富的內(nèi)容,提升閱讀者思想水平。在當下,古詩詞教學也變?yōu)橹匾囊徊糠?,互文性解讀教學手段在此方面的運用,幫助學生理解本文,擴展眼界,那么如何開展互文性解讀教學,是當前教育學者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通過學識積累,建立互文視野
在課堂中利用文本互釋和課外擴展的形式,在古詩詞教學中加強教師和學生互文視野,增強語文學識積累。
1.多形式文本互釋
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加入多元異質性文化,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古詩文本質,將古詩詞和同等題材的文學作品(如散文),開展互文賞析。如《天凈沙·秋思》教學中,在學生理解其大意后,要求其改寫,從古詩文變?yōu)樵姼栊问?,培養(yǎng)其詩詞想象能力。有的學生將“古道西風瘦馬”改寫成“古老的棧道上,西風緊吹,這時來了一匹瘦馬”雖然將其中要點都展示出來,但最終意境卻不如原詩句,束縛了讀者的想象力。要讓學生明白,古詩詞的改寫首先要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想要表達的意境,當學生充分掌握這兩點后,自然提升駕馭語言的能力。
2.開展課外隱性課堂
開發(fā)和利用學生周邊環(huán)境中含有教育性因素的資源,潛移默化熏陶學生文化素養(yǎng)。隱性課程的內(nèi)容比較廣泛,如校園中的文化,周邊自然環(huán)境和本地人文景物等。如面對教材中描寫景色的詩句,教師帶領學生到附近公園中,通過所見所聞,回憶起有關詩句,如“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帶領學生在雨后的秋日欣賞公園景色,感悟作者情感;“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帶領學生在傍晚觀察風景等。通過一草一木,喚醒學生對古詩詞的積累和學習,進而在互文性解讀的溝通中,遷移古詩詞語言。
另外,教師還在班級中定期舉行詩詞賞讀交流大會,或者舉辦經(jīng)典詩詞誦讀活動,通過對詩詞的吟唱和創(chuàng)新,陶冶性情,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并在系統(tǒng)的學習后,建立學生與古詩詞之間的情感,更加積極參與到互文性解讀教學中,喚醒學生互文意識。
二、化類為體,細化互文聯(lián)點
化類為體是指在掌握古詩詞內(nèi)容和深意后,對其進行分類,可幫助學生面對古詩詞時快速定調,事半功倍。例如,講解《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以化類為體為切入點,找出同等題材古詩詞互文對照,和學生一同利用互文性解讀的方法找出該詩詞的特點,并在詩詞的鑒賞中定調明情,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
再以《漁家傲》為例,是宋朝詩人范仲淹撰寫的軍旅題材古詩,與唐朝邊塞主題屬于相同母題,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為互文對比,引導學生感悟此類詩體的特點和時代差距,深化對《漁家傲》的理解。經(jīng)過“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互文對比;“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與“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互文比照,得出唐代詩人創(chuàng)作時即使邊塞艱苦也飽含豪邁之情,宋代人民則傾向柔弱,不能擺脫悲情,缺少唐人的開朗豁達,令學生深入掌握本文含義。
對于互文性探究來說,教師還可使用同一詩人筆下的相同母題的不同詩詞,如范仲淹的《漁家傲》與《蘇幕遮》比較,同是利用景色抒發(fā)情感,但是《蘇幕遮》表現(xiàn)得更加悲涼,缺少沉郁豪邁的氣魄。
三、引入多樣化類型文本,以學生為本
引入多元化文本的種類之一,就是可引入名家詩詞。就本人多年教學經(jīng)驗可知,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古詩詞課堂中,教師都會詳細說明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家自身經(jīng)歷,此類單一講述形式,讓學生缺失直接與古詩詞文本對話的環(huán)節(jié),思想不能與之契合。
基于此,教師可在與學生互動的時候,逐漸提供古詩詞的背景資料,經(jīng)過學生甄別形成最終記憶。如《飲酒(其五)》中,教師下達任務:“請你收集與陶淵明相關的文章,并在閱讀中體會其歸隱思想,并敘述出來”,此過程學生依照不同的文本與之互文,并提出自己想法,教師在其思維上,正向引導,進而加深對作者的認知,更能深入理解該詩詞的本意。
另外,教師要考慮到古詩詞文體的特點,有目的地將電影、紀錄片、音樂等作為多元化的互文本,引入課堂,轉變以往單一的授課形式。例如《泊秦淮》中有一景色是淮河河畔的風貌,映射當時朝廷不能紙醉金迷,要有憂患意識,所以教師引入淮河河畔的影視資料,加深學生記憶。
詩畫相融,可利用畫作作互文本,通過繪畫中色彩和線條,展示古詩詞意境。畫和詩的互文本往往是運用于以景抒情的詩詞中,“十里荷香”“十里蛙鳴”等,觸動學生想象力,還原景色,加深對文本理解。如很多田園山水詩的教學,可以和繪畫結合,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我國近幾年素質教育中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并嘗試構建核心素養(yǎng)機制,建立新的教育體系,為了轉變以往重智輕德和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弱的教學現(xiàn)狀,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引入互文性理解手段,經(jīng)過作者的探索和實踐,已經(jīng)取得良好效果,提升了中學古詩詞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中學(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