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的小學硬筆書法教學,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現(xiàn)存問題,堅持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關注每位學生的發(fā)展情況,鼓勵學生自主積極參與、互助探究、交流合作、實踐提升。 但是,書法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特別是缺乏相應的書法評價機制。評價定位模糊化、評價趨勢模式化,制約了書法教學的有效開展。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的要求,硬筆書法評價可以從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兩方面展開,讓評價觀念向發(fā)展性和過程性轉變,注重課堂評價的時效性和成長記錄的創(chuàng)新性,最終朝向組建教學和評價相互生成、師生同步成長的評價觀,并把此種有著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的點評觀給予落實,融入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硬筆書法;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書法教育從古至今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與功能,能促進文化價值的導向,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建構學生的文化價值觀念,實現(xiàn)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的小學硬筆書法教學,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現(xiàn)存問題,堅持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關注每位學生的發(fā)展情況,鼓勵學生自主積極參與、互助探究、交流合作、實踐提升。
書法屬于傳統(tǒng)文化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在很多地方的中小學中已開設這一課程。但是,書法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制約了書法教學的有效開展。如普遍缺乏具有專業(yè)資格的書法教師,書法課教學形式比較單一,特別是缺乏相應的書法評價機制。
一、書法評價現(xiàn)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對各個學段的學生提出了書法(寫字)要遵循的規(guī)則,不但要契合學生的身心狀態(tài),而且要遵從語文習得的規(guī)則,逐步推進書寫學習標準。從技能的學習到藝術的鑒賞,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書法的魅力。但是,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書法教學評價是被忽視的一環(huán),具體表現(xiàn)為評價定位模糊化和評價趨向模式化。
(一)評價定位模糊化
在課程體系內(nèi),書法應歸屬于藝術類,所教習的內(nèi)容和語文學科有一定的重合之處,它的教學也依賴于語文教師,而在評價、鑒賞方面又是貼近美術學科的,這在無形中就使得硬筆書法課程的定位不夠明確,處于尷尬的境地。只有在語文卷面打分時才能夠針對書法給予量化考查,如此,書法就只能處于語文的附屬地位,對語文具有輔助作用,猶如擺設。
針對書法實施教育,要深化對它的研究,評價是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教學評價標準的空白導致書法的校園教育僅處于邊緣地位。硬筆書法教學到現(xiàn)在為止依舊不存在完善的評價準則。
(二)評價趨向模式化
對于教學所做的評價,在新課程變革深化的背景下逐步得以健全,但是立足于小學書法教育的評價研究仍比較匱乏,而且逐漸開始有模式化的趨勢。經(jīng)常會在課堂上聽到“你寫的字真棒”“你的字真漂亮”這樣的口頭表揚,這樣的評價方式看似鼓勵了學生,實則沒有針對性,只是一種簡單的形式。
練習書法的過程本身是比較艱苦和枯燥的,學生很容易倦怠。如果能在書法學習的過程中恰如其分地評價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體會學習的成就,發(fā)現(xiàn)學習的樂趣,就是對學生最好的鼓勵。
二、評價方式
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中識字和寫字的要求及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確定書法教育的基本理念:為學生奠定良好的書寫基礎;注重學生觀察分析模仿等能力以及意志、耐心等良好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這樣的教學理念,再來確定教學評價的方式,而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學生學得如何”與“教師教得如何”。要把這兩者結合起來評價,不能單一地讓教師來評價學生。在師生共同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能深化自身對書寫標準的認知,繼而察覺到自身需要提升之處,也可以發(fā)現(xiàn)他人的優(yōu)勢和缺陷,如此就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帶動能力得以強化。
(一)學生評價:向發(fā)展性評價觀念轉變
1.學生自評
先讓學生自身對硬筆作品給予自我評判,依托自我評估并給予反省,找出習字方面的缺陷,便于接下來工作的改善。自我評價可以從書寫是否正確流利、結構是否合理、作業(yè)是否整潔等方面展開。要結合有針對性的評語,可以采用“做小老師”的形式,用具體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作品。
2.學生互評
和學生對自己進行評價比較,學生的互評具有更強的推動作用,其根源在于學生在集體之內(nèi)更容易依托表現(xiàn)自身而得到信心,享受更多的成就感。利用同學互評和集體呈現(xiàn),學生得到鼓勵,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付出是有價值的。在將學生組織起來之后,教師進行主觀引導,讓他們找出同學的長處,在肯定的基礎上再提出相應的修改意見。讓學生掌握自我點評和評價他人成績的方式,在學生的互評中盡可能掌握取長補短的途徑。
學生評價是要有發(fā)展性的,讓評價不僅僅是打一個分數(shù)這樣簡單,更應該由注重篩選向注重激勵轉變,讓評價發(fā)揮出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二)教師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觀念轉變
伴隨教育理論系統(tǒng)的日漸完備,評價的方式和種類逐步增加,而書法這一課程的獨特性確定了它極難有一個完整的客觀規(guī)則,在課程之內(nèi),有很多無法量化的內(nèi)容,比如觀察力等。評價的目的也不是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評價的目標不能只停留在學生作業(yè)上。所以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的硬筆書法教育評價要向全面的過程性評價轉變,讓評價貫穿整個學習活動。只有這樣,教師才會看重學習結果、動機等,給出更加完善、正確的點評。
1.課堂評價注重時效性
在課堂之上,教師進行點評,要么用提問法,要么用測試法。前者大多是課堂教學方面,而后者也是教師點評學生最為直接的手段,不管是診斷式還是終結式等,均需要有檢測結果為前提,或者用其做出參照。實施課堂教學,通過教、練兩者的融合,通過教師的講解,明確筆畫等難點所在,教師讓學生進行練習。在此進程中,教師往返巡回學生的練習進程,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犯錯,就可以及時提出,讓他們改正。在展開課堂總結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把學生容易犯錯的地方歸納起來并細心詮釋,讓錯誤可以及時改正。一方面,學生能夠第一時間掌握自身的學習內(nèi)容,依據(jù)反饋資料及時糾正;另一方面,學生為了避開此種錯誤而生成新的動機,有助于學生始終維持硬筆書法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在完成教學時,應該主動探尋并尋得學生的發(fā)光之處,通過多樣化的點評方式彰顯個體的區(qū)別,全面展現(xiàn)書法學科的特殊性。比如要解決在書法學習過程中拿筆的姿勢,書寫的態(tài)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必須要從小處入手,仔細分析學生書寫進程中的所有細節(jié),對學生做出更為客觀、準確的點評。
2.成長記錄注重創(chuàng)新性
現(xiàn)在學校教育中很流行成長記錄袋,把學生在某一學科的階段性重大成就逐步歸集起來,置于一個便于抽調(diào)、檢閱的地方,教師過一段時間依據(jù)所歸集的成果反饋學生課業(yè)狀況,對其成果做出評定,以期望取得想要的效果。
硬筆書法教育評價中也可以采用這一方式,但是考慮到教師教學的實際情況,小學階段班級學生人數(shù)眾多,且書法老師是由語文老師兼任的,如果每個學生建立一個成長記錄袋,就會使教師工作負擔過重。
目前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成長記錄袋的使用具備了條件,把傳統(tǒng)的紙質(zhì)成長記錄電子化,構建以后能夠連續(xù)更新,教師能夠及時查閱,便于對學生展開動態(tài)評估,給出過程性評語。教師依托對電子成長記錄袋的融合,能夠強化教學、評價間的互動,給予全面的調(diào)研解析。
評價水平的提高需要經(jīng)歷漫長的過程,此一進程必須得到教師和外在力量的保證,爭取他們的支持,而教師評價最終將朝向組建教學和評價相互生成、師生同步成長的評價觀,并把此種有著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的點評觀給予落實,融入到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作者簡介:沈源勇,1988年生,女,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qū)瀝港中心小學,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