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萍
【摘要】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的深度整合影響著化學教師的知識結構,TPACK的提出為教師將技術與教學有效整合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從研究維度、研究對象與方法及研究范圍,對國內化學教師TPACK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發(fā)現(xiàn)并分析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對化學教師課程體系建設及專業(yè)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TPACK? 化學教師? 研究問題
【課題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初中化學教師TPACK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9]GHB0565。
【中圖分類號】G63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010-01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進,信息技術對化學教學目標、內容、方式及評價產生了重大影響,也為化學探索提供了一個有利平臺。利用信息技術模擬化工生產流程,將一些化學反應動態(tài)過程可視化,空間想象直觀化,使化學變得容易理解,豐富化學內容的同時,也使得化學更貼近生活,彰顯出學科特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同時,也在不斷重構著教師的知識基礎。因此,教師“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簡稱TPACK)”理論模型應運而生。TPACK理論說明了基于技術要素在內的劃時代新型教師知識結構,讓教師深刻認識到技術知識對教學的作用。
鑒于TPACK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對我國化學教師TPACK研究現(xiàn)狀進行梳理,以期通過分析、總結,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未來研究方向。
一、TPACK的提出與內涵
美國學者Koehler和Mishra于2005年首次提出TPACK,改變了以往將技術作為外在的知識,不能以全新的方式思考技術與教學整合的局限性,突出技術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這意味著在信息化社會與知識時代的不斷交織發(fā)展中,選擇運用合理的技術來呈現(xiàn)學科知識是現(xiàn)代教師應當具有的能力。
TPACK框架是以PCK理論模型為基礎,包含七個要素,學科知識(CK)、教學知識(PK)和技術知識(TK)這三個核心知識元素以及四個復合知識元素,分別是“學科-教學”知識(PCK)、“技術-教學法”知識(TPK)、“技術-學科”知識(TCK)和“技術-學科-教學”知識(TPCK)[1]。TPACK并不是CK、PK和TK的簡單組合或疊加,它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深刻理解和把握這三種核心元素,并領悟三者互動會對教學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樣才能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整合,有效地形成將技術運用于教學策略的新知識。
二、我國化學教師TPACK研究現(xiàn)狀
(一)研究評價維度
國內對于化學教師TPACK組成的研究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以TPACK框架為依據(jù),關注所有知識構成成分。如周慧(2016)以TPACK七個知識為維度,自編問卷對某些地區(qū)一線高中化學教師TPACK現(xiàn)狀和水平進行了研究。另一類研究是關注TPACK框架中最核心成分TPCK,而非整個框架中的知識。結合化學學科特點,朱金媛(2016)在參考Niess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化學教師的TPACK結構確定為五個維度,對烏魯木齊地區(qū)中學化學教師開展相關研究。與黃學梅(2015)所構建的化學教師TPACK結構框架不同的是,五個維度中的“扎實科學的化學學科知識”替換成“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整合的評價知識”。
(二)研究對象及方法
目前國內有關化學學科TPACK的研究對象聚焦于化學師范生和高中化學教師,對高校和初中教師研究極少。研究方法上,由單一的定性研究轉向多種研究法結合的混合式研究。鄧峰(2017)等人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自編問卷進行信效度檢驗,對中學化學骨干教師TPACK知識的結構與水平進行了調查,分析了教師TPACK水平在性別上的差異性,并依據(jù)調查對我國化學教師教育模式進行了探討。徐倩(2017)通過編制問卷調查了化學師范生和在職化學教師的TPACK現(xiàn)狀,對此進行差異性分析,探討化學師范生TPACK生成路徑,并結合個案研究法,提出了促進化學師范生TPACK水平發(fā)展的策略。滕麗娜(2018)從實踐的角度,通過問卷法、訪談法、課堂觀察等多種方法,對高中化學教師TPACK進行了研究。
(三)研究涵蓋范圍
國內TPACK研究已經(jīng)涉及到數(shù)學、英語、物理、化學等多個領域。在化學學科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1)化學教師TPACK構成理論研究。婁珀瑜(2016)等人依據(jù)TPACK的內涵,結合中學化學教學實際及學科特色,從理論研究的視角提出了“整合技術的化學教學知識(TPCHK)”結構模型,探討了TPCHK的構成并分析其內涵,豐富了中學化學教師TPACK知識的組成。(2)職前或在職化學教師TPACK的現(xiàn)狀調研、發(fā)展路徑與提升策略,這部分研究數(shù)量相對校多。(3)TPACK理論在中學化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如婁珀瑜(2015)基于TPACK知識框架對化學體驗式教學進行了研究;武琴(2018)基于TPACK理論對化學概念教學展開研究;此外,還有一部研究是基于TPACK框架下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及專業(yè)發(fā)展等方面進行的研究。
三、研究存在的問題
國內關于化學TPACK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如概念和框架的精細化及探索角度的多樣化。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角度單一。TPACK理論學科化屬性不明顯,而且大多數(shù)研究僅關注化學教師TPACK的現(xiàn)狀,缺少探討教師TPACK水平與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有無關系、與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否有關、教師對于技術接受程度與自身TPACK水平發(fā)展有無內在聯(lián)系等。(2)研究深度不夠。TPACK強調具體教學情境,一些實證研究僅停留在表面,而教師的TPACK又是一種隱性知識,難以外化,許多研究方法過于簡單,缺乏有效的數(shù)據(jù)。(3)研究背景的局限性。大部分化學教師TPACK的現(xiàn)狀研究是以某個地區(qū)為例進行的,由于文化、地理位置等社會背景的不同,研究結果可能會有差異,故而研究結論的普適性和推廣性無法得到驗證。
四、未來研究展望
(一)關注學科特色,進行針對性研究。不能用統(tǒng)一的理論去解釋所有學科的教師知識體系。而且教師TPACK一直處于動態(tài)變化中,對于同種學科不同學段的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受所教學生學齡、認知程度等影響,其TPACK也會有所不同。
(二)加強實證研究,將理論付諸于實踐。許多研究提出的化學教師TPACK發(fā)展模式都是基于短期研究后所得的結果,將結論應用于課堂教學,對個案研究采取深入持續(xù)的原則,從課堂觀察、教學設計等多個維度對其教學行為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化學教師專業(yè)成長不同階段的TPACK發(fā)展情況,使研究成果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推廣性。
(三)注重地域差異,實施分層研究。教師的教學環(huán)境不只是傳授知識的環(huán)境,這與地點、場所、設備高度相關。因此,教師TPACK知識可能會因教師所處學校背景(如層次、資源)的不同,而有所有差異,從而教師TPACK的發(fā)展路徑也會有所不同。同一地區(qū)不同學校的教師,在如何使用信息技術方面的不同取向,可能也會造成教師TPACK的差異,這些需要研究者進一步思考,使其結論更具普適性。
參考文獻 :
[1]何克抗.TPACK——美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途徑與方法研究的新發(fā)展(下)[J].電化教育研究,2012(6):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