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貞,吳 建,張韻菲
(1.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 基礎(chǔ)部,江蘇 南京 211101;2.南京郵電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1)
《兄弟》的語言特色體現(xiàn)在其使用的豐富的諺語、俗語、成語甚至是口頭禪上,展現(xiàn)出故事豐富的時代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比如李光頭在追林紅的時候,采用了三十六計中的各種計策,希望能夠抱得美人歸,使得故事帶上了中國古典小說的遺風。這些在譯文中都得到比較充分的還原和體現(xiàn)。因為《兄弟》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故事,因此其中必然涉及大量的中國文化信息,即勒弗維爾所說的“文化萬象”,包括某種文化中的語言,文學傳統(tǒng),以及物質(zhì)和概念上的特點和標準等(Lefevere,1992:86) 需要通過“翻譯”向缺乏相關(guān)背景知識的英文讀者進行解釋。《兄弟》中的“文化萬象”可具體分為三類:諺語、俗語和成語。譯者主要采用了“解釋性翻譯”(explanatory translation),(Reiss,2004:76;Nida&Charles,2004:110)同時也通過音譯或直譯來保留文本的中國特色,體現(xiàn)作者的民族身份。
諺語是人們生產(chǎn)和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具有短小精悍、富于韻律、內(nèi)涵豐富的特點,為具有同樣或類似的文化背景的人們所共享。因此可以從中管窺一個民族的地理、文化、社會體制和道德準則等各方面的特點。中國諺語顯然和中國文化語境有著更加緊密的聯(lián)系。
諺語在《兄弟》中時有出現(xiàn),讓故事的敘述更接地氣,更能夠反映出時代的風貌和人物的思想。比如李光頭是這樣評價他生父的,覺得他在廁所偷窺丟了性命,壞了名聲是一件非常得不償失的事情。
李光頭覺得他父親是世上最倒霉的人,看一眼女人的屁股丟了自己的性命,這是貨真價實的賠本買賣,就是丟了西瓜撿芝麻的買賣也比他父親上算。(余華,2012:25-26)
Baldy Li felt that his father must have had the most boneheaded bad luck imaginable to have kicked the bucket for a glimpse of ass.Even if someone were to,as the proverb has it,pick up a sesame seed only to lose a watermelon,he would still get a better deal than Baldy Li’s father had. (Chow and Rojas,2009:24-25)
在李光頭看來,生父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連“丟了西瓜撿芝麻的買賣也比他父親的上算”。這里包含了一個中國民間諺語“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意思是抓住了小的,卻把大的給丟了;重視了次要的,卻把主要的給忽視了。比喻做事因小失大,得不償失。譯文“as the proverb has it,pick up a sesame seed only to lose a watermelon”(就像諺語所說的,撿了芝麻卻丟了西瓜),采用的是直譯,并在前面增加了“as the proverb has it”(正如諺語所說的),表明其出處為中國民間諺語,是中國普通勞動人民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和表達,可見充分保留了原文的中國風味。
趙詩人想要腳踩兩條船,他本來就有女友,還想著林紅,而且采取了行動,背著女友邀約林紅。于是,林紅暗中將趙詩人想要約她的字條傳給他女友看,當著劉鎮(zhèn)眾多看客的面,他被自己的女友抓個正著,羞愧難當。
趙詩人痛定思痛之后,對劉作家說:
“什么叫偷雞不成蝕把米?我就是?!保ㄓ嗳A,2012:271)
After learning this painful lesson.Poet Zhao waxed lyrical to Writer Liu with a sigh,“They speak of going for wool only to end up shorn.’Tis I,’tis I.”(Chow and Rojas,2009:263)
趙詩人在電影院被女友拆穿他想約會林紅的計劃之后,還被女友當眾暴打一頓,他悔不當初,對劉作家哀嘆道,自己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這個俗語的由來是民間流傳的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說拿米去把雞引過來好偷走,結(jié)果雞吃了米后卻跑掉了。比喻想占別人便宜,結(jié)果便宜沒占到,自己還吃了大虧。趙詩人用這個諺語來說明自己被女友當場抓獲時候的羞愧不已。譯文“going for wool only to end up shorn”(想要羊毛結(jié)果卻被剪了絨)顯然是意譯,采用和原文不一樣的喻體,但是英語讀者可以從上下文體會出趙詩人作為文人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拆穿三心二意的面目時,內(nèi)心有多么的尷尬。
《兄弟》中的俗語總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適當?shù)臅r候出現(xiàn)在適當?shù)牡胤?,對故事的主題深化或者人物形象塑造,抑或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文革大潮在劉鎮(zhèn)逐漸退去之后,劉鎮(zhèn)眾人又恢復了往日生活的平靜,余拔牙也順勢收起了自己的革命行頭,偃旗息鼓,打算安然度日了。
余拔牙與時俱進地又將好牙們藏起來了,和他的鈔票們藏在一起,余拔牙心想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余華,2012:203)
Tacking to the political winds,Yanker Yu had hidden away his healthy-teeth display behind his cash.He figured that after flowing west for a while the river might begin flowing east again,…(Chow and Rojas, 2009:197)
他心想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個俗語出自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優(yōu)勢,我是親眼看見的。”這里的河是指黃河。而在古代,由于黃河河床較高,泥沙淤積嚴重,河道不固定,經(jīng)常泛濫成災,所以黃河經(jīng)常改道,改道后,原來在河東的地方很可能就變到河西面去了。因此該俗語比喻世事變化,盛衰無常。譯文“after flowing west for a while the river might begin flowing east again”(河水向西流一段時間后可能又開始向東流),采用直譯法,描寫了河流頻繁改道的情況,寓意世事無常。雖然直譯原文可能讓英語讀者感覺有些突兀,但是他們可以從上下文了解到當時中國的現(xiàn)實,就好比時有改道的河流一般,總是起伏動蕩,風云變幻的。這也正是《兄弟》之所有被西方人成為“大河小說”的原因之一。故事中的人物身處時代大潮之中,總感覺變化太快,幾十年間經(jīng)歷著西方人上百年走過的路。
《兄弟》中的俗語有時也采用意譯的方法,從而更加直觀和準確地表達出其寓意。因為俗語來自人們?nèi)粘5纳睿绕涮囟ǖ臅r代歷史和人文背景,有時采取意譯比直譯更能切近俗語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他覺得李光頭應該是飲水不忘掘井人。(余華,2012:22)
…,so Zhao felt that Baldy Li should express his gratitude.(Chow and Rojas, 2009:20)
趙詩人是當時抓住李光頭偷窺女廁的人,他也想知道李光頭到底都看到了些什么。而且,他始終覺得,如果沒有自己抓住李光頭,并到處游街,劉鎮(zhèn)其他男性不會知道李光頭偷窺林紅屁股的事情,那么李光頭也不會因為知道這個秘密而生財有道,可以經(jīng)常吃到美味的三鮮面,因此李光頭應該是“飲水不忘掘井人”。這個俗語的意思是說喝水的時候,不要忘記當初挖井的人。比喻做事不忘本,記得前人的恩惠,常懷感念之心。譯文“express his gratitude”(表達他的感恩之情)采用的是意譯,表明趙詩人以李光頭的恩人自居,希望以此來無償?shù)負Q取林紅屁股的秘密,然而李光頭可不吃他這一套,無論你是誰,想要知道秘密,就要給我買一碗三鮮面。但是,這并不代表李光頭是個不知感恩的人,因為他發(fā)家之后,仍然始終對陶青畢恭畢敬,就是因為心中感念他幫助年幼的兄弟將父親宋凡平的尸體拖回家中。
成語是中國文化中所特有的語言風格,讓語言簡練而富有韻味和內(nèi)涵,很多的成語還蘊含典故和背景故事。而直接翻譯成語,可能會因為文化背景差異很多,給英語讀者的閱讀和理解造成比較大的困難?!缎值堋分械某烧Z隨處可見,他們時而作為修飾人物行為語言的副詞,時而作為描寫人物所處時代背景的形容詞,讓故事讀來語言頓挫而具有中國的時代風貌。
劉作家看到趙詩人抓著李光頭游街的時候,心想這種出風頭的事情不能讓他一個人獨占,所以也想去湊熱鬧。
……劉作家心想不能讓趙詩人獨領(lǐng)風騷,這種出風頭的事自己也得有一份。(余華,2012:7)
…and Liu immediately decided that he couldn’t let Poet Zhao have all the glory to himself.(Chow and Rojas, 2009:6)
劉作家心想不能讓趙詩人“獨領(lǐng)風騷”,這個成語的原意是形容超群出眾,沒有誰可與之相比。在中國文學史上,“風騷”是代表《詩經(jīng)》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的并稱。而“風騷”傳統(tǒng)則是在《詩經(jīng)》和《楚辭》影響下發(fā)展形成的我國古代詩歌的兩種優(yōu)良傳統(tǒng),即代表《詩經(jīng)》的《國風》所形成的“風”詩傳統(tǒng)和代表《楚辭》的《離騷》所形成的“騷”詩傳統(tǒng)。所謂的“風”詩傳統(tǒng)就是世代相傳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所謂的“騷”詩傳統(tǒng)則是充滿激情和幻想的積極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如果譯者加注釋來向英語讀者解釋“風騷”所指代的中國傳統(tǒng)文學,勢必冗長而令人厭倦。因此,譯者采取解釋性的意譯“have all the glory to himself”(將所有榮譽都歸自己所有),簡潔明了地剖析出劉作家的心態(tài),他不想讓趙詩人一個人在李光頭偷窺事件中出盡風頭,他要見者有份,也要借此事件成為劉鎮(zhèn)看客矚目的焦點人物。
《兄弟》中有些成語采取直譯法進行翻譯,使之中國風味和特色得以在譯文中傳達和保留下來。比如宋鋼在向李光頭解釋如何采用《孫子兵法》一步一步贏得美人心的時候,他認為一定要“擒賊先擒王”,其實就是要李光頭先從林紅父母那里下手,得到了他們的支持,不愁得不到林紅的同意。
宋鋼說,“……這叫擒賊先擒王?!保ㄓ嗳A,2012:258)
Song Gang said:“…this is referred to as catching the thieves by first capturing their chief.”(Chow and Rojas,2009:250)
“擒賊先擒王”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前出塞》:“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泵耖g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說法,也是這個意思,蛇無頭不行,打了蛇頭,這條蛇也就完了。此計用于軍事,是指在兩軍對戰(zhàn)中,如果把敵人的主帥擒獲或者擊斃,其余的兵馬就不戰(zhàn)而敗。比喻在解決問題上抓關(guān)鍵,解決主要矛盾,其他的細節(jié)便可以迎刃而解。譯文“catching the thieves by first capturing their chief”(抓賊先抓住他們的首領(lǐng))采用的是直譯。讀者可以從上下文推斷宋鋼這個計策的內(nèi)涵,就是鼓勵李光頭要想辦法先贏得林紅父母對他的默認和首肯,才有可能爭取到林紅對他的接受。
《兄弟》中的成語在做為行為副詞修飾動詞的時候,常常會被省略。比如劉鎮(zhèn)兩大才子押著李光頭游街的時候,為了出風頭,引人注目,還故意繞道走,邊走還邊說著。
趙詩人意猶未盡地補充道:“這好比是李白和杜甫押著你……”(余華,2012:7)
Poet Zhao added, “It’s as if you were being escorted by Li Bai and Du Fu…”(Chow and Rojas,2009:6)
趙詩人為了抬高自己,貶低李光頭,不僅說李光頭被劉鎮(zhèn)兩個才子押著游街是他的榮幸,還“意猶未盡”地補充說,將他和劉作家比作中國古代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不想?yún)s被李光頭和眾人奚落連古代名人的基本常識都沒有。成語“意猶未盡”是指還沒有盡興,對某種事物覺得還沒有過足癮,還想再來一次。在這里是作為動詞“補充道”的修飾性副詞,強調(diào)他話到這里并未結(jié)束,還要繼續(xù)的正在興頭上的狀態(tài)。譯文則省略了這個狀態(tài)副詞,直接翻譯了動詞“added:to say or write further”(進一步說,進一步寫)。該詞的英文意思中實際已經(jīng)包含了修飾性副詞“意猶未盡”的意思,所以為了避免重復,也為了照顧英語讀者的閱讀習慣,直接翻譯出行為動詞這個實詞,省略了修飾性副詞。這對表達原文意思和刻畫趙詩人的文人形象并沒有影響。
總體上來說,雖然譯者在翻譯《兄弟》時是盡可能地忠實于原文的,但是卻不是完全復寫原文的句式結(jié)構(gòu),而是靈活地變通,因而表達比較地道和流暢。除此之外,由于文化交流和滿足讀者閱讀期待的需要以及出于詩學(文學傳統(tǒng))的考慮,譯者還對原文中的諺、俗語和成語做出一些增刪改動,從而造成譯文在一定程度上與原文的偏差。她所采用的翻譯方法主要有三:直譯,意譯,省譯。
譯者在處理《兄弟》中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萬象”時,主要采取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偶爾也會省譯。從譯者采用的翻譯方法的主次可以了解的譯者的良苦用心,希望能夠向讀者傳遞盡可能準確的語言信息,而文化信息則只能做到盡量保留,如果實在不行,文化讓位于語言,語言信息的忠實是第一位的。其次,譯者會考慮英文和中文語言表達習慣的差異,省略部分作為副詞的成語。因為英語更強調(diào)事實本身,少用表示程度的副詞或者修飾語,所以譯者將修飾性的成語省譯,是為了更加突出原文的語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