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英
對上世紀七十年代生人來說,俄蘇文學意味著陳舊、過時和落伍。這代人對它懷著深深的隔膜,甚至茫漠的敵意。當我們開始如饑似渴地閱讀文學的時候,書店充斥的是歐美現(xiàn)代派和日系作品。就這樣,我們錯過了俄蘇文學,錯過了吸納它的滋育的機會。要命的是,我們還對俄羅斯文學產(chǎn)生了莫名的敵意和故意的忽略心理。對我們來講,就真的是不幸了。說來慚愧,在剛開始讀這部《重估俄蘇文學》(上下卷,李建軍著,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2018年10月版)時,固有的對俄蘇文學的僵化印象,使我心理上不免有點高高在上的樣子:不就是那些老套東西嗎?那么沉重、神經(jīng)質,好像世界離了他們就玩不轉了……無知無畏大概就是這樣來的吧。
在這本著作的帶領下,我又再次重讀了一些俄蘇文學作品。越讀越意識到自己之前的淺薄。正如康德在他的《論優(yōu)美感和崇高感》中談到的,他認為法國和意大利是優(yōu)美感的代表,而英國和德國是崇高感的代表。他寫這本書的時候,俄羅斯文學一定還沒有引起他足夠的重視。如果一定要分優(yōu)美感和崇高感,俄羅斯才更應該是崇高感的代表。盡管這個民族是“世界上侵吞別國領土最多、掠奪別國財富最多的”。
俄羅斯,俄羅斯,你這個駕著三套車的民族、跳著芭蕾舞的民族、喝著伏特加的民族,到底有著什么樣的氣質和性格?你這個歡樂而憂郁的民族、優(yōu)雅而恣縱的民族、敏感而魯莽的民族,到底有著什么樣的情感和思想?你這個慵懶而停滯的民族、熱情而冷酷的民族、自負而貪婪的民族,到底有著什么樣的目標和方向?它似乎是最有藝術氣質和最能創(chuàng)造詩意生活的民族,但卻常常深陷平庸生活的泥淖,缺乏超越殘缺生活的熱情和能力;它似乎是謙卑而內斂的,卻極端傲慢和自負,沒有學會與別人平等地交往,和睦地相處;它似乎相信道德和信仰的力量,動不動就流淚,就自責,就懺悔,但轉眼間,便故態(tài)復萌,我行我素,并不在意末日審判的到來;它似乎熱愛自然,愛好和平,但卻更迷信馬蹄和軍刀的力量,常常用不計后果的手段來實現(xiàn)自己野心勃勃的目的。幾百年來,它的雙頭鷹的目光,冷冷地窺視著東方和西方。它命令哥薩克們披掛齊全,倚馬待命,隨時準備沖向遠方,沖向那些性格溫和的鄰居。
這一大段文字引自《重估俄蘇文學》。這是一段特別值得留意的文字,因為,本書的一個重要的命意,就在于解釋以上的矛盾,即用俄蘇文學里面的形象和思想,闡釋這個謎一樣的民族和他們偉大的文學傳統(tǒng)。
這本著作的最大特點,在于體大思深,亦論亦史。全書83萬字,寫作時間歷經(jīng)十四五年,涉及數(shù)十位作家和批評家,以及大量的文本和事件。全書分六章,結構勻稱,邏輯縝密,彼此關聯(lián),前后呼應。單就作家作品論和文學批評部分來看,就足見這部以文學為本體的著作的恢宏深透。
幾十年來,我們出版了多種俄蘇文學史,但讓人覺得平易親切的,似乎并不很多。家中就有一本厚厚的俄蘇文學史,那漫長而機械的線性結構上來就把人嚇退了。偉大的作品和充滿魅力的作家,被分割在條塊區(qū)劃里,用僵硬的觀念進行闡釋,使人很難體會到感性、生動等文學的本質屬性。而有些批評史,又太注重理論和思潮,作家作品不但成了說明思想的例證和數(shù)據(jù),也失去了作為文學的溫度和表情。當然,這些著作類型都是必要的,尤其對專業(yè)人士來說。
《重估俄蘇文學》卻呈現(xiàn)出別樣的風貌。它不僅在結構類型上有所創(chuàng)新,還拓深了作家作品乃至文學批評的研究深度;既尊重文學史實,又充分展示了中國學者于俄蘇文學的研究個性和原創(chuàng)性;既博聞強記、旁征博引,表達了作者精辟的美學見解,又感受精微,別有會心,兼顧了文學的生動、感性和細膩;整部著作強烈地傳達出作者關于文學的倫理觀和價值觀,卻又不正面強攻,而是知人論世,徐徐道來。本書論述清晰有趣,文采粲然,大可以雅俗共賞,是一部既有深度又親切可人的著作。
比如,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字,讀者以為必會出現(xiàn)大段巴赫金的復調、雜語、狂歡、獨白和梅尼普諷刺等概念。然而,在《重估俄蘇文學》的“美好人物及其倫理意義——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例”一節(jié)中,沒有一次提到“巴赫金”這個名字。要知道,巴赫金詩學幾乎是建立在陀氏文學之上的。然而,通篇讀完,讀者要為作者別開生面、構建中國學者的俄蘇文學批評的努力喝彩。歷來陀氏的文學就被視為“激情燃燒”型,復雜、激烈而極端。然后,作者卻從陀氏那里看到他要寫美好人物的初衷。作者所謂的“美好人物”,并不是那種道德上毫無瑕疵、人品純潔的人物。實際上,陀氏筆下的人物不是小偷、妓女、殺人犯,就是一些瘋子、荒唐的人。但就是這些人物,最后也爆發(fā)出人性的光輝。如拉斯柯尼科夫所說,雖然我是一個殺人犯,但我要一輩子做個勇敢和誠實的人。他果然做到了。他為自己的行為受盡了良心的折磨,他懺悔并最終投案,接受懲罰。從罪惡的深淵實現(xiàn)人格的升華和精神的救贖,這就是美好人物的意義所在。資料翔實、論證有力,邏輯自洽,結論合理,充分彰顯了《重估俄蘇文學》作者自己關于文學的倫理價值觀。
作者提出了“托爾斯泰難題”,并解答了這一問題。與寫陀思妥耶夫斯基類似,作者看到了作家的靈魂深處,從根源處解釋了托爾斯泰的文學,也闡發(fā)了自己關于托爾斯泰式“不以暴力抗惡”難題的困境以及最終的仁愛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詮釋和分析托爾斯泰,以及俄羅斯文學的精神脈絡,應該是探到偉大傳統(tǒng)的根本了。
契訶夫,似乎是作者私心最鐘愛的作家。在俄蘇文學群星燦爛的光譜圖里,作者是這樣形容的:普希金倜儻風流,讓你感受到了一種波希米亞式的自由精神,但卻如云間的孤鶴,讓人覺得高不可仰,邈不可期。托爾斯泰有著基督般的仁慈,他的內心盛滿了人類的苦難。但是,他的充滿宗教性質的莊嚴和神圣,對一個中國人來講,常常顯得遙遠而隔膜,有的時候,用契訶夫批評《克萊采奏鳴曲》的話來說,甚至顯得“可笑”和“不近情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人的內心世界激烈、混亂、煎熬一般的沖突和痛苦,有著無情的拷問和展示。但是,那些痛苦,那些罪感,對一個無所畏懼的東方無神論者來講,也多少顯得有些匪夷所思。至于果戈理,如果沒有契訶夫,我就會把他當作最感親切和親近的作家——他的諷刺里,固然也不乏感傷的詩意,甚至不乏溫柔的同情,但是,在契訶夫的比照下,他的犀利的諷刺,就多少顯得有些夸張。
可以說,整部書隨處可見這種作者對俄蘇文學體恤到精神深處的精辟理解。他將契訶夫比作“低掠水面的海鷗”,與高爾基戰(zhàn)斗昂揚的海燕形成比照。事實上,在整整一節(jié)的篇幅中,作者都是在將契訶夫與別的作家的比較中完成的。他引用庫普林揭示道:他既不使用比喻,也不借描畫……不讓他在文字的泡沫中浪費掉。這段評價的珍貴之處在于,不僅隔著中俄文化的差異,就是放之世界,懂得文學的人,就應懂得這個評價的異常珍貴??纯次覀儺敶膶W中的那些文字泡沫吧。契訶夫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多少年,我們的文學超越了他嗎?
契訶夫也是我最喜愛的作家。一次偶然看到《帶閣樓的房子》的油畫連環(huán)畫,便愛上了這位天才作家,以后讀遍了他所有的小說和劇作。契訶夫是俄羅斯作家中最具世界性的一位作家,看他,完全沒有文化上的隔膜,有的只是心靈上的最大程度的可通約性。誠如李建軍先生的描述,從文學精神上看,他是俄羅斯文學的一個集大成式的作家。
“要做的應該是把人從奴隸地位上解放出來,給他們自由,和我們一起獻身給科學和藝術,而不是只讓他們看懂酒館的招牌和靈書?!?/p>
“我只跟您說,”莉達說,“人不可能坐著不動。固然我們沒有拯救人類,但盡力去做,那就是對的?!?/p>
“……可是我們的智慧全為了滿足肉體的需要而消耗了……”
“真理還遠得很,人類仍舊是最殘暴的動物。我們的才能只是給罪惡湊趣,(“米修司,出去。”)我不想工作。還是叫這地球掉到地獄里去才好!”
這是《帶閣樓的房子》里的一段對話。在這短短的一段對話里,我們幾乎看到人類發(fā)展幾千年仍然沒有解決的所有痛苦。世間的不公、暴力、混亂和邪惡,一直是懸在俄蘇作家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俄羅斯作家懷著憐憫和同情,深切地關注著人類的痛苦、尊嚴、平等、幸福。跟那些輕飄飄的文學比起來,實在堪稱人類文學的典范之一。契訶夫在俄羅斯作家里,還算是優(yōu)雅、輕盈型的,然而,在《帶閣樓的房子》里,我們也可以看到俄羅斯作家深海式的憤怒和不滿。俄蘇文學似乎從來不抒寫個人的憤怒,或者個人的憤怒于他們而言,遠沒有他人的痛苦和不公能引起心靈的震顫。
俄蘇文學的星空,對一般的文學讀者來說,是浩瀚的。普希金、果戈里、萊蒙托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契訶夫、岡察洛夫、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赫爾岑、奧斯特洛夫斯基、扎米亞金、曼德爾施塔姆、阿赫瑪托娃、茨維塔耶娃、帕烏斯托夫斯基、肖洛霍夫、索爾仁尼琴、納博科夫……這個名單貫穿了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的“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直至201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阿列克謝耶維奇。這個名單建立起一種偉大的文學傳統(tǒng),而這個傳統(tǒng)永遠需要有識之士去重新挖掘和評估。
李建軍先生的這部重估之作,旨在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吸納俄羅斯文學的偉大經(jīng)驗?如何掌握包含在其中的那些可靠的標準?俄羅斯古典文學與蘇維埃俄羅斯文學之間的轉向和斷裂,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又該如何來克服這兩種文學之間的矛盾,從而實現(xiàn)與偉大傳統(tǒng)的彌合與接續(xù)?”這些問題確實應該梳理和深析。其中有些問題,甚至是攔在我國當代文學研究路徑上的攔路虎——不直面俄蘇文學對我國當代文學的形塑與影響,不搞清當代文學發(fā)生學意義上的追根溯源,何談當代文學的研究?我們無法搞清楚自己從哪里來,是誰,又何知自己向哪里去?
所以,就像作者所指出的那樣,中國最近一百年的許多事情,都需要到俄羅斯去追本溯源,去尋找理解的入口和闡釋的線索。離開俄羅斯和俄羅斯文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和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很多問題,尤其是當代文學的起源問題和觀念體系的形成,也根本無法說清楚。從劉紹棠、張潔、王蒙、路遙、陳忠實、從維熙、蔣子龍、史鐵生和張承志等人的充滿詩意和道德熱情的寫作中,我們可以看見契訶夫、肖洛霍夫、艾特瑪托夫、亞·恰科夫斯基和尤里·納吉賓等人的影子,看見俄羅斯作家對中國作家巨大的經(jīng)驗支持。
這些就是《重估俄蘇文學》的價值和意義。它是對偉大傳統(tǒng)莊嚴的致敬,也是對我國當代文學的一次追本溯源的尋根之旅。它為我們時代的文學提供了一面自我認知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