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耕 原
(1.黔南民族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貴州 都勻 558000;2.陜西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西安 710119)
與現(xiàn)代史學(xué)意義的歷史著作最為顯明的區(qū)別之一就是記載人物話語?!渡袝肥怯涊d高層人物的講話或談話記錄;《左傳》的人物話語有很重要的敘事意義,記事與記言并重,即就寫戰(zhàn)爭,甚至于以對話為主體;與之差可比肩的《國語》即純屬“記言體”,人物與《左傳》同樣擴大到臣屬;《戰(zhàn)國策》以策論為主,即以人物合縱連橫的言語為主,人物擴展到布衣策士;只有《春秋》是編年記事體。《史記》全面繼承此前史學(xué)的特點,而帶有總攬性質(zhì)。一是把此前帶有斷代史傾向的性質(zhì)一變而為通史,二是《本紀》與《世家》屬于編年記事體,《書》亦以記事為主。而包括《本紀》《世家》一部分在內(nèi),以及占主體的《列傳》,人物話語占到重要位置,而且描寫之生動,遠邁前此所有史書,以后更是望塵莫及。
《史記》的人物語言可以分為四類:一是自言自語式的獨白;二是人物之間的對話;三是特殊語境中的人物話語中斷,包括以非語言的其他方式表示說話;四是眾人所說之言。人物語言的獨白往往是只言片語,而選擇精當卻最能透出人物心中秘密與性格的特征,先秦史書很少見,以后史書無多亦不見精彩?!妒酚洝啡宋铼毎滓话惴旁谌宋锍鰣?,或者生命結(jié)束之時。也有見于文中主要部位。這些獨白,往往是內(nèi)心世界的窗戶,猶如人物畫之眼睛,人物之精神、個性、為人等,全都聚焦于此,光芒四照,全篇為之生輝。
人物出場時的獨白,往往一句話既要概括其人人品主體,而且還要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并且也是一篇之大綱,籠罩全篇。對于反秦三大人物項羽、劉邦、陳涉性格揭示都采用獨白,而為人艷稱。項、劉見到秦始皇,一言“彼可取而代也”,一言“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雖然都未直接見于出場,但都有同樣的力度。項羽的話是放在“少時”之后,劉邦的話見于“好酒及色”之后,然兩本紀都是大文章,都位于開頭的部分。最早注意者王鳴盛謂“氣象自是迥別”(凌稚隆《史記評林》語)。看到他們獨白的典型意義:“項之言悍而戾,劉之言則津津然不勝其羨矣。陳勝曰:‘壯士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項籍口吻正與勝等,而高祖似更出其下?!盵1]4右面約略比較出性格之差異。姚苧田謂項羽語:“蠻得妙,與高祖語互看,兩人大局已定于此?!盵2]5吳見思卻謂劉邦語:“雄渾冠冕,氣局闊大。項羽亦嘗為此語,未免天淵。”[3]67論項羽為以成敗論人所囿,謂劉邦卻不無道理。牛運震說:“(劉邦)語極雄渾聳動,較‘彼可取而代也’,自然氣概不同?!盵4]37或者看出項羽語“是前半篇暗眼”(程馀慶語)。已覺察篇首人物獨白與前半篇內(nèi)容之關(guān)系。
今人對劉項這兩句話更為看重,已經(jīng)上升到經(jīng)典意義上的觀照?!妒酚洝贩彩侨宋铼毎祝芸闯鲂愿?、身份、職業(yè)、情感等。“彼可取而代也”,這是仇恨語。視秦始皇為仇人,以楚為最,“楚雖三戶。滅秦必楚”就是埋在項羽心中的種子。他的叔祖父項王“為秦將王翦所戮”,家仇國恨集于一身,推翻秦王朝自少年即成為終極目的,故此言爆發(fā)出復(fù)仇主義者的強烈火焰;出此言者必為尚武的將軍世家,“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自少“學(xué)萬人敵”——即兵法,以武力征服天下,便成為唯一手段,直至兵敗垓下,還以為“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所以只配作為時不長的“萬人敵”的西楚霸王;出此言者必是摧枯拉朽的暴力者,以強悍蠻橫手段摧毀了一個舊世界,卻不能建立一個寓有生命的新時代,只是出色的悲劇式英雄,而非喜劇性政權(quán)的領(lǐng)導(dǎo)者。復(fù)仇主義英雄情結(jié)與尚武精神,與沒落貴族的將軍世家意識,以及剽悍暴力都在這句獨白的名言中閃動著刺眼的光芒。只是那樣的裸露率直不加掩飾,就像鴻門宴上一見面就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而不加任何思索。劉邦所言“氣象自是迥別”。當時天下苦秦久矣,然而就是“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后秦種族其家”,至于像陳嬰母所言:“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應(yīng)當是一種社會思潮。劉邦卻不同,他早就專門制作了自己是“龍種”的神話,即使醉臥后也會讓人說“上常有龍”,這當然是以“酒讎數(shù)倍”代做的廣告。他到咸陽服勞役,看到秦皇,自然“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矣!’”對他來說這是發(fā)自內(nèi)心由衷之言,但說得控制而不直露,不像項羽之“取”,把本義“捕取”,“執(zhí)獲罪人”,割取俘虜耳朵[5]116,以其引申義搶奪,都蘊含其中,顯露以暴易暴的強橫。而劉邦以輕松的“當”,加上模糊的代詞“如此”,就是站在身邊的人也抓不住什么把柄,可見他具有一定的政治頭腦,非草澤英雄草莽可比,他見過政治世面,起碼接近《水滸傳》宋押司那樣的小吏;“大丈夫”不帶政治色彩,含義的外延卻帶膨脹性,連縣級風塵小吏還差一些的亭長,大約相當于今日之鄉(xiāng)長,卻以此自居,性格的豁達則不言而喻;而且“當如此也”對九五之尊萬人之上的皇權(quán)是如此的企慕,不,應(yīng)當是艷羨,大有過屠門而大嚼的垂涎相,“津津然不勝其羨”,但也看出其志量之不小——想冒族誅的危險,造反而敢做推翻皇帝而自己來做的大勾當,“氣局”是夠“闊大”的了。由不夠小吏的亭長而直欲奔到皇帝,在這人心思亂,稍有權(quán)力者便欲為王時代,劉邦的“皇帝欲”也是必然產(chǎn)物。于是至高無上的皇帝欲所代表的權(quán)力主義,豁達的性格,甚至連項羽那樣家世背景也缺無,卻還要作“空手盜”的一番大事業(yè),自然不會出蠻力的,構(gòu)成帶有幾分無賴相的大政治家。
無獨有偶,而且有三,比劉邦亭長不如,比項羽那樣的將軍后裔更不如的陳勝也有同樣“經(jīng)典的話語”?!蛾惿媸兰摇氛f: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眰蛘咝Χ鴳?yīng)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陳勝的浩嘆,是對譏諷他的拉長工的哥兒們說的,還是受到刺激后的自我仰天長嘆,無論怎樣,這篇大文開端就寫這場田頭對話所引發(fā)的“獨白”?!把嗳浮币埠?,“鴻鵠”也罷,此非衙門內(nèi)人的標語,而是“野外作業(yè)”——拉長工者的話頭?;顒拥膱鏊翘镩g地頭,沖天之志的豪言,分明帶有露天勞作的“農(nóng)民語言”的色彩,將軍后裔與亭長對鳥兒都不會感興趣。出此言者同樣像劉邦那樣向往“富貴”,除了造反別無他路,這同樣需要更大的氣局,屬于草莽英雄。然而視同耕者為“燕雀”而己為“鴻鵠”,驕傲自大之個性也孕育在這句豪言里,這既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造反者的自信,也是自認不凡的狹窄,哥兒們后來也因此被他殺掉,他亦因自傲而“鴻鵠”折翅。農(nóng)民理想與個性自傲集中于這句話,所以,這句話貫穿全文始終,就像劉項的話貫穿兩篇本紀一樣。
論者說:“人間正道先是唾棄了嬴秦,后又淘汰了項羽,最后則選擇了劉邦。”[6]245還應(yīng)當說人間亂世激發(fā)了陳勝的“首難”,這位自視不凡的布衣,敢為天下先,無所顧忌,導(dǎo)引了劉、項崛起,“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其歷史的首創(chuàng)作用不在劉、項之下,雖然時僅半年而結(jié)束于傲橫引發(fā)的暗殺中。
英布是秦漢之際欲為“王”的“二級人物”,本傳記載:“少年,有客相之曰:‘當刑而王?!皦?,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人有聞?wù)?,共俳笑之。”此傳開頭這個傳聞,他的自信是比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過之而無不及,雄心勃勃,英氣逼人。別人對他的戲笑,亦如庸耕何來富貴那樣。而“英雄熱中富貴”(牛運震語),氣局也就有所限定。后之歸漢,“上方據(jù)床洗,召布入見,布大怒,悔來,欲自殺。出就舍,帳御飲食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 。如此忽喜忽怒就未免以富貴為中軸。他的造反也是逼出來的,劉邦問“何苦而反”,回答“欲為帝耳”,劉邦對他的造反不明原因,他的答話并非真實的目的,不過是對已有富貴的無奈的自衛(wèi),也是用劉邦的話語來回敬劉邦“當刑而王”者是不會有“欲為帝”的野心!
與張良可以比肩的陳平,“少時家貧,好讀書”,“不視家生產(chǎn)”,喜交游,“門外多有長者車轍”。鄉(xiāng)里廟會為主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陳孺子之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讓陳平分社肉是殺雞用了牛刀,然而卻說讓他“宰天下”,也會像分肉一樣甚“善”!換句話說,“宰天下”對他來說也不過是小菜一碟,自負為宰相的料子。對陳平這種智囊人物,把這話看作“對話”,不如視為“獨白”,更合乎他的性格。他要在亂世中以求為宰相,猶如英布自信“當刑而王”,也是有作為的二流人物。他的話不僅只是自負,而且是自信。敘寫其人在秦末亂世之中,只不過是“小小點綴”,然而意態(tài)“邁遠”,“自有一種高遠之氣,矜貴之姿,與人自別”[3]59-63。讀書交游的身份,多智商的才能,不露鋒芒的個性,均能俱見。
戰(zhàn)國距漢不遠,司馬遷寫來也是如此切近。呂不韋是跨州越國販賤賣貴的大商人,家累千金,至邯鄲見到了被趙國作為人質(zhì)的秦國太子之子,就好像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興奮地說:“此奇貨可居!”這樣的自白,把王孫視作“貨”,可以販于趙而賣于秦,可以作“一本萬利”的大買賣,這只能是商人的話語。把一個王室的“儲庶孽孫”要撥弄成一國之君,這又顯示出大投機大陰謀的政治家的眼光。如此居心叵測的“釣奇”,需要經(jīng)過三代人的繼位時間才能達到目的。深謀遠慮還要加上數(shù)十年的耐心,這又需要多么陰狠隱忍的心理素質(zhì)。呂不韋成功了,做了宰相,門客三千,使之作《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牛運震說:“‘大賈人’三字,一篇之綱。不韋一生,全是賈販作用,篇中點其見子楚而曰‘奇貨可居’‘以千金為子楚西游’,又云‘念業(yè)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又‘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又懸《呂氏春秋》咸陽市門……孰非以利啖天下哉?’陰釣國人,顯盜圣言,真賈人矣。太史公處處點逗,眼目分明,意思貫穿,亦奇?zhèn)饕病!盵4]213李景星說:“呂不韋是千古第一奸商,尊莫尊于帝王,而帝王被其販賣;榮莫榮于著作,而著作被其販賣。幸而鴆死結(jié)局,使人知始而賈國,繼而賈名者,其終也歸于賈禍。不然,以令善路梗塞矣。”[7]78當春申君黃歇與李園合作如呂不韋的政治投機而被刺,《春申君列傳》說:“是歲也,秦始皇立九年矣,嫪毐亦為亂于秦,覺,夷其三族,而呂不韋廢。”正如朱英提示春申君所言:“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禍,今君處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無毋望之人?”對于呂不韋來說,秦始皇既是“毋望之主”亦是“毋望之人”。他的“奇貨可居”“賈國”大買賣經(jīng)營了數(shù)十年,終于遭到“毋望之禍”的懲罰!
與呂不韋政治投機相近似者為李斯?!澳晟贂r,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shù)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廁鼠與倉鼠同為老鼠,因處境不同,生活差異則不可同日而語。他由此觸發(fā)人之有才能與否,和老鼠的所處不同境況相等。他要優(yōu)化自己的人生,決然要選擇“倉中鼠”那樣的生活方式。李斯是大學(xué)問家、大政治家、大書法家集于一身的卓出人物,然而他人生的終極目的,卻出于倉鼠式的“碩鼠哲學(xué)”,唯富貴是求,甚至于采用任何齷齪的手段也在所不惜,就未免等而下之,也為此促成誅滅三族的悲劇。聰明智慧、唯利是圖的個性,人格之低下,二律背反地構(gòu)成了他全部的人生。《李斯列傳》由五次感嘆貫穿起來,他出場獨白感嘆,是他的人生基調(diào),也是另外四嘆的“發(fā)源處”。他的出場獨白和以上所有人物一樣,在全文中起著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
以上的人物獨白,有叱咤風云的霸主、豁達而羨慕皇權(quán)的亭長、鋌而走險的草莽英雄,也有不愿居人之下的小吏刑徒,以布衣而欲做宰相的窮書生,還有釣奇賈國的大商人,以絕頂聰明的才智以求富貴顯達的政治投機家,以倉中碩鼠為人生終極目標的小吏而導(dǎo)致慘死。從他們的“獨白”,可以看出不同的個性與身份或職業(yè)、才能與追求。其中性格與追求最為顯露,他們話語是戰(zhàn)國與秦漢之際亂世的產(chǎn)物,凡是富有才能而出眾者,在少年時代都有自己的追求,盡管追求的目的與手段各異,胸懷志量卻是共同的。從不同的氣局理想,展示人自各異的鮮明性格。同是小吏的李斯與劉邦的話語不能互移,雖然都是熱衷權(quán)勢和富貴,但目標有高低,志量有大小,語氣有矜持與低下之別。同是刑徒或為長工的英布與陳勝,地位連布衣也不如,草莽之人與亡命之徒也迥然有別。商人的話語帶有職業(yè)的烙印,宰相自然是窮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復(fù)仇主義的將軍后裔的豪言,自然要爆仇恨的火花。
在職業(yè)或出身不同的類型化中,精選出個性煥發(fā)的獨白與話語,猶如從事物意義的外延發(fā)掘內(nèi)涵,是那樣的確切不能移動,是那樣的個性分明。這些性格分歧的獨白,也是五光十色的豪言壯語,都是發(fā)自言說者內(nèi)心深處,充斥著人物的不同情感,往往與他們傳聞、軼事、小故事,為人的特征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不僅使讀者過目不忘,也深深打動讀者,觸及內(nèi)心的共鳴,顯示了《史記》人物上場獨白話語的魅力與經(jīng)典的藝術(shù)性。
《史記》是一部倜儻非常人物的悲劇史,尤其是戰(zhàn)國與秦末及西漢初年,都是該出手的時代,凡是要干事業(yè)的人,往往都會遇到坎坷不幸,甚或遭遇悲劇以結(jié)束生命。不幸與不平且又面對生命的被迫結(jié)束,就不能不有發(fā)自肺腑之言。這是人性的最后顯示,以刻畫人物性格為能事的司馬遷則予以特別的關(guān)注,記錄了種種使人感慨矚目的“遺言”,使人物性格最后得到展示與升華。這些人生最后的話語,或為自言自語的獨白,或有訴諸聽者的對象,后者按理不符于彼此之間的對話,然也無須聽者要回答什么,不妨也看作一種“自白”,和“獨白”放在一起討論。
有不少人物在《史記》里,沒有記述人物臨終的話語,但卻有傳主最后的話語,這些最后的話,不一定出現(xiàn)臨終之時,而以后再也沒有記述,這是屬于作者對人物語言的取舍,同樣帶有最終的性質(zhì),而值得關(guān)注。
《廉頗藺相如列傳》合傳中的廉頗,因趙王中秦之反間計,使樂乘代廉頗為將,廉頗怒而攻之,后廉頗只好奔魏,居梁久之得不到魏之信任。趙王因被秦兵數(shù)困而思廉頗,廉頗亦思再用于趙。他因沒有打點探視的趙王的使者,而使者又受了廉之仇人郭開之金。盡管他當使者面“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還報卻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苯Y(jié)果“趙王以為老,遂不召”。這是多么遺憾,失去了東山再起的絕大機會!后又被楚迎之為將,“無功,曰:‘我思用趙人。’廉頗卒死于壽春?!边@句話,讓人不勝惋惜,一代名將就這樣郁郁寡歡地離開人世!對最后交代因無事可述,簡潔到這么幾句,中間卻蘊含著作者不盡的噓唏感慨?!八先思沂且晃恢液竦能娙恕?梁啟超語),從他這句最后的獨白“我思用趙人”,猶能看出,對故國是多么的思念,而他內(nèi)心的傷痛也融注在這簡短的一句話里。在趙王赴澠池之會時,而且“觀其與趙王訣,如期不還,請立太子以絕秦之望,深得古人社稷為重之旨,非大膽識,不敢出此語,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8]105。他勇于戰(zhàn)斗,忠于趙國,在人才流動的戰(zhàn)國尤顯可貴。居楚老將這一聲嘆息,雖“只一語,感慨之極,回望故國,黯然傷神,可抵一篇《恨賦》”[3]6。姚苧田說:“惟廉將軍沉毅深遠,而一生無大奇節(jié),史公著筆頗輕。及乎晚節(jié)被讒,一不得當,而猶有‘思用趙人’之語。夫鐘儀既縶猶鼓南音;范叔西游,無忘近壑。廉將軍于此遐哉!弗可及已,而惜乎趙之不終其用也。”[2]156這句凄切的獨白而引發(fā)人多少扼腕之嘆。
《商君列傳》以“法”字為綱,支持變法的秦孝公一死,商鞅蒙遭“欲反”罪名,通緝捕拿?!吧叹鲋陵P(guān)下,欲舍客舍。客人(待客之人,即店主)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叹叭粐@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秦自商鞅變法國勢強大,司馬遷對嚴刑苛法沒有好感,謂商鞅是“天資刻薄人”,不免失于個人情感的偏頗,這個故事就帶上作法自斃的色彩。住店要有驗證身份的憑證,否則罪及店主。商鞅逃奔連客店也不能容身,如此法定蓋由其定,故有“為法之敝一竟然至此哉”感嘆,這當然不是說給店主的,只能是一種自白。這是本傳記他的最后一句話,很有些懺悔性質(zhì),或許有些作者想象的“代言”成分,然畢竟切合人物的處境與性格。而且吳見思說:“抽出一閑事,以見商君之法刻薄操切如此,通篇用法之敝,借此一語結(jié)盡?!盵3]27可見這句獨白,具有回光返照和通篇結(jié)穴的雙重作用,亦非可有可無之文字。
在《魯仲連鄒陽列傳》里,魯仲連助齊將田單勸降固守聊城的燕將,事成后,齊王欲爵之。魯仲連逃隱于海上,曰:“吾欲富貴而詘于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贝藗饕簿鸵源私Y(jié)束,海島上語當然是自白了。這和他卻秦救趙“為人排患釋難紛亂而無所取也”的名言,前后相應(yīng),熠熠生輝。以人物獨白為結(jié)語,“結(jié)法蕭灑出塵,超然遠態(tài),此外不可再著一語”[4]209,這也成了最終之語。這種甘于布衣,飄然肆志的獨白,是“澹蕩人”的英風浩氣的自然流露,沒有做作,只有磊落。其人亦如李白所說的“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那樣,而使“后世仰未照”!
至于人物臨終的話語,很為司馬遷看重?!傍B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終,其言也善”,最后的話語,應(yīng)該是心聲的流露,最能顯示內(nèi)心世界的隱秘。李斯為了保持富貴祿位,妥協(xié)趙高,篡立二世,由協(xié)秦王朝建立者一變而為秦王朝和自己的雙重掘墓人,身受五刑,腰斬咸陽時,“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边@與其是說給兒子,不如看作一種“自白”的感慨,這是人生最后的發(fā)言機會,絕頂聰明的人,卻發(fā)出悔不可及的痛懺,至死才明白了所秉承的“碩鼠哲學(xué)”,是會毀掉一切的,包括爵祿之重的丞相與生命在內(nèi),如此凄愴激楚的話語,是對他輝煌而又自作自受的悲慘人生的反撥。這發(fā)自肺腑的一嘆與篇首喟嘆對比照應(yīng),自成起結(jié),又給人們帶來多少深沉之感慨。
而被李斯與趙高逼死的蒙恬與蒙毅兄弟,《蒙恬列傳》后半篇全是蒙氏兄弟被逼死前與行刑使者的談話。蒙氏三代有巨功于秦,趙高犯大罪,秦王令蒙毅依法判處,處以死罪。秦始皇又以其辦事有能力而赦之,并恢復(fù)內(nèi)府宦職,趙高因設(shè)法置蒙氏兄弟以死罪。此傳記述了蒙氏兄弟被賜死前大段鳴冤的話,蒙恬對行法使者先言其功:“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身雖囚系,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矣?!泵梢闼狼傲信e:“昔者秦穆公殺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號曰‘繆’。昭襄王殺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此四君者,皆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為不明,以是籍(記載)于諸侯。故曰‘用道治者不殺無罪,而罰不加于無辜’?!笔拐咧ブ?,不聽蒙毅之言,遂殺之。蒙恬則對使者言周公輔成王而被流言所傷,后冤情大明,成王悔過而殺讒者,返回周公。又言“桀殺關(guān)龍逢,紂殺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而國亡”。并言:“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將以諫而死,愿陛下為萬民思從道也?!笔拐咄瑯硬桓覀餮杂谏??!懊商襦叭惶⒃唬骸液巫镉谔欤瑹o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余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送趟幾詺??!?/p>
蒙恬最后的兩番話,一是“無過而死”,一是“罪固當死”,看似矛盾,實則無別?!疤饭弧眲t謂秦輕百姓之力,蒙恬“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脈哉”。邵晉涵說:“輕百姓力易見也,阿意興功難見也,深文定案,使賢者不能以才與功自解其罪,此史家眼力高處?!盵8]632郭嵩燾說:“蒙氏有功無幾微過差,其北備匈奴,方秦并天下時事無急于是者;起長城為防,至漢興猶蒙其利。而蒙氏固將也,以任邊事,其職應(yīng)然,觀其臨死絕地脈之言,何其言之沉痛也?史公責其‘阿意興功’,而以其遇誅為宜,不亦過乎!”[9]306蒙恬言筑長城“此乃恬之罪也”,實際上是言其功,正言若反,自鳴其有大功而冤死,“此與《白起傳》末臨死自明其罪之語同,乃故作揚落跌挫以盡其勢,而波折決勝”[4]224。司馬遷當然會看到這一點,不然何以近半篇幅記述蒙氏兄弟冤語。至于“阿意興功”“遇誅固宜”,似為責難蒙恬,實為一種“反批評”,即正話反說,與蒙恬臨終的“自白”并無區(qū)別,故為“深文,亦正其識力高處”(牛運震語)。對于臨終語,吳見思說:“終以不了語竟收,以明蒙恬之無罪也?!盵3]43“太史公曰”往往正話反說,深文寓言,寄寓慨然不平之意。就人物性格刻畫而言,蒙恬在《史記》中不為上乘。然就其臨終的自白,卻給人留下深刻印記。
早于蒙恬同樣冤死者為秦昭王時名將武安君白起。白起長平之戰(zhàn)坑趙卒四十萬,韓、趙震恐,施行反間,使秦相應(yīng)侯范雎接受趙地六城而罷秦兵,因此與范雎有隙。半年多以后,秦復(fù)發(fā)兵攻趙而敗,秦王幾次使白起為將,則不肯行。攻趙又敗,秦王怒,“強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yīng)侯請之,不起。于是免武安侯為士伍,遷之陰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shù)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yīng)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赝跄耸故拐哔n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zhàn),趙卒降者數(shù)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熳詺ⅰ薄_@臨死的自白和蒙恬逼死前的兩番話,何其相似乃爾,無罪與“固當死”的用意如出一轍。如果聯(lián)系李廣尋思不能封侯的原因,在相面王朔的誘導(dǎo)下,說是由于殺俘,實是批評漢武帝用人唯親。而此處坑趙卒亦有表功之意,同樣正話反說。
李廣訥口少言,《李將軍列傳》也沒有記他多少話語,然而被逼到上法庭,對自己部下說:“廣結(jié)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fù)對刀筆之吏?!庇谑亲詺ⅰ_@是李廣唯一的一番長語,也是最后的傾訴與自白。他一生受盡委屈,不被重用,帶兵兵少,裝備更少,所以被匈奴俘虜過,射敵射虎一定要逼近,因為給他的箭少。這次跟從大將軍衛(wèi)青出擊匈奴的“啞戰(zhàn)”未打響,匈奴逃遁,罪責都要推在他的頭上,他的滿腔不平,就只說了這幾句話,而且不能明言武帝之過,而推之于“天”。一代名將還要再度逼上法庭,只好以自殺的方式以鳴其冤。于是“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司馬遷未嘗不在哭,他以最簡樸的敘述,以普天下的悲痛,痛悼李將軍的不幸。
在將軍被逼賜死中,伍員之死與李將軍一樣,最為痛傷哀悼?!段樽玉懔袀鳌氛f,吳王聽信讒言,以為“其怨恐為深禍”,乃賜劍命其自裁,伍員仰天長嘆說:
嗟乎!讒臣嚭為亂矣,王乃反誅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時,諸公子爭立,我以死爭之于先王,幾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吳國予我,我顧不敢望也。然今若聽諛臣言以殺長者。
而且他給門下舍人的遺命是:
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
他的話不幸而言中,吳國由此滅亡?!秴鞘兰摇氛f夫差亡國自殺時有言:“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币菜闶菍Ρ皇⒅つ页潦械奈閱T英魂的懺悔。伍員臨終第一番語“我”與“若”絡(luò)繹而來,他扶持闔閭、夫差父子兩代稱霸,而被屈死,這無異于遙指夫差痛心裂肺的指責!而且最后的遺囑是看不到“越寇之入滅吳”,這死不瞑目的話讓人戰(zhàn)栗,令人發(fā)怵,千古之下,都可想見這位烈丈夫的怒目而視,忠魂咆哮!
伍員死后,“吳人憐之,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這是吳人的悼念,也寄托著司馬遷的哀思。而且,還有“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這是對其人最高的禮贊,跌宕悲壯而又緊湊!
總上臨終之語可見,這些話語都給人物自己畫上最后的句號,結(jié)局都是以悲劇而告終,揭示了人主與功臣之間的矛盾,都是因聽信讒言而導(dǎo)致逼使忠勇者自殺,這是過去歷史的一條規(guī)律,由商周以至春秋,由戰(zhàn)國以至秦漢,無一例外。司馬遷在這條規(guī)律的突出鏈條上,記錄了悲劇人物最終的自白,這些話雖沒有上文討論的人物上場自白只言片語生動,個性也趕不上那樣鮮明生動,因為那是付之于不同傳聞、故事的性格化話語。而被屈死者忠勇之士,本身具有共性的規(guī)律,臨終自白甚至有相近之處,但這些話語,卻有讓人深長思之作用,甚至有震撼人心的效果,而且也顯示出各自特殊語境的復(fù)雜性,面對君王行刑的使者,說話不能隨心所欲,就是最后的留言也是如此,所以白起、蒙恬的話都帶皮里陽秋的意味。就是李廣對屬下所言,把不幸也要歸之于“天”,實際上都是對悲劇制造者的譴責!
在《史記》的傳記里,尤其是附傳里的人物,事件無多,記述亦少,往往記述了人物的“一次性對話”,這就要求選材上精心取舍,選擇最能代表人物精神面貌的最佳切合點,能夠窺一斑而知全豹,而使次要人物也能 “活”起來。
《伯夷列傳》為七十列傳之首傳,具有特殊意義,人物事跡也沒有用多少,對話自然無多,甚至幾近一次性。孤竹君欲立叔齊,父率叔齊讓位伯夷,伯夷曰“父命”,遂逃去。這是第一次對話,實際只有兩字。武王載父親“木主”,東伐紂。兄弟倆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鲋??!边@是最后一次對話。伯夷為長子遵父命讓國不立,故反對武王革商之命,并非明智,而司馬遷看重的是“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太史公自序》)。伯夷這次對話,帶有倫理性質(zhì)。他的史料太少了,不可能把他寫 “活”,司馬遷借他要為所寫的“俶儻非常之人”樹一標尺,傳中因而大半都是議論,此篇是列傳之別體。
他所寫的《老子韓非列傳》中的 “莊子傳”,因為短到不足三百字,借助唯一的一次對話,改寫了《莊子·秋水》神龜寧曳尾涂中寓言:楚王以厚幣與相位使人聘請莊子。莊子笑謂楚使說:“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shù)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曳尾于污渠之中而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薄肚锼吩⒀栽巧颀敗皩幤渌罏榱艄嵌F”與“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以此讓楚使選擇,而選了后者莊子就自然不去做宰相。司馬遷的犧牛被宰割為祭品,則出自《莊子·列御寇》,而予以擴寫,屬于移花接木。更顯富貴而有災(zāi)禍,也非常切合莊子不為外物所累的思想。這段話占了“莊子傳”的少半,以此展示莊子“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精神。
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子傳”里記述了老子與孔子一次見面談話,也是“老子傳”中唯一的對話,孔子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若飛蓬轉(zhuǎn)徙)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此與《孔子世家》差異迥別。儒道開宗立派兩大師思想交鋒,撞擊出不同凡響的光華??鬃影牙献颖茸魅酥兄褒垺?,“乘風云而上天”,自在而行,人不能知?!妒酚洝酚浭鰞纱髱熞娒?,出于《莊子·天運》,然莊子多寓言,就不一定是實錄了。反正老子這一番高論同樣切合他的思想,換句話說,司馬遷想用人物自己的語言,表示思想家的宗旨。老子的傳聞不多,連姓名都不能確實,司馬遷只能做到這樣,反正給我們留下了老子神秘多智的聲音。
在《魏其武安侯列傳》里,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也只有一次性發(fā)言。漢武帝對田蚡的專橫很不滿,東朝廷辯時,朝臣畏縮不敢表態(tài),武帝惱怒而罷廷。因事關(guān)王太后弟田蚡,武帝問太后安?!疤笠嘁咽谷撕蛩?,具以告太后。太后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今我百歲后,皆魚肉之矣。且帝寧能為石人邪!此特帝在,即錄錄,設(shè)百歲后,是屬寧有可信者乎?’”前面四句話表面上罵群臣,實際上是批評武帝不支持田蚡。所以“帝寧能為石人”就直接罵起來。后四句是說你也有“百歲后”,哪些朝臣又怎能信得過?王太后的話盛氣凌人,以太后和老娘的雙重勢力擠兌兒子,蠻橫不講理,活生生揭示了擁有特權(quán)而專橫孤行的老太后面孔。漢武帝在主持廷辯時就窩了一肚子火,轉(zhuǎn)過身又碰上了太后冷釘子,氣不打一處出。于是“上謝曰:‘俱宗室外家,故廷辯之,不然,此一獄吏所決耳。’”這與其是說“道歉”,還不如說是“回敬”。是說你老人家不能只護你之弟,竇嬰也是竇太后之侄,都是皇家外戚,不能偏東袒西,故讓朝廷共議。否則使一獄吏即可裁處。娘兒倆對話真是刀兵相對,火星四濺,娘硬子強,頂?shù)美夏锟隙ū锊怀鰵鈦??!疤笳Z凡數(shù)轉(zhuǎn),層層駁折,真如推墻排壁”[4]272,而武帝語只一轉(zhuǎn)卻如排山倒海。母與子于此成了太后與皇帝的交鋒,千載之下,聲口如聞。
武安侯田蚡曾與淮南王劉安勾結(jié),表示將來欲擁其為帝,劉安因此送他很多財物,后來武帝聞知,憤然說:“使武安侯在者,族矣!”[4]272一篇大傳,于此戛然而止?!罢Z特冷峻,恨聲不絕。以此結(jié),田、竇曲直判然矣。昔人以為如此作史,真老獄吏手。良然?!盵4]273若就做文言,以“冷峻”語結(jié)束,卻有余音裊裊的效果。
李廣訥于言,故《李將軍列傳》沒有多少對話,然在《李廣傳》文首尾又記述了長短不同的幾次對話,均屬一次性。漢文帝對他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又有公孫昆邪對景帝哭說的“李廣才氣,天下無雙”云,合觀則言才氣無雙的李廣是不會有出頭之日的,預(yù)示命運屯蹇,為全文籠罩了一片悲劇氣氛;而且才氣無雙為全文明線,“不遇時”為暗線,明者實寫,暗者虛寫,兩線交錯并行,貫穿全文?!耙黄锌瘧?,全在李廣‘數(shù)奇’‘不遇時’一事。篇首‘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云云,已伏‘數(shù)奇’二字,便立一篇之根?!边@正是“太史公操筆謀篇時所為激昂不平者也”[4]275,也正是從結(jié)構(gòu)上看到對話起到極為重要作用。
除了用對話提示中心外,對話在首尾呼應(yīng)上也有重要作用?!独钏沽袀鳌烽_篇即敘觀廁鼠與倉鼠而嘆:“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不僅刻畫了唯利是圖的性格,他的如此“老鼠人生觀”,演出一部轟轟烈烈以至毀滅的悲劇。而在臨近結(jié)尾,父子被腰斬,“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這不僅是對追逐富貴的“老鼠哲學(xué)”的悔悟,也刻畫了一個性格完整的絕頂聰明人的自我毀滅,同時在結(jié)構(gòu)上首尾呼應(yīng),使一篇大傳連成一氣。
或者以人物之片語只言回光返照,使其中若許疑云一掃而清?!痘搓幒盍袀鳌防?,劉邦時時猜忌韓信,處處控制。當他平叛歸來,知韓信被殺時說“恨不用蒯通計”,此用補敘,從呂后口中道出。便把韓信謀反罪名一語戳穿。
綜上所論,凡是《史記》名篇,沒有對話不精彩的;凡是對話精彩處,人物性格沒有不鮮明的。司馬遷繼承先秦史籍“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尤其是《左傳》《戰(zhàn)國策》記言特色,而把它滲入一篇篇人物傳記,以之刻畫性格,以之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還用于提示中心,又用于首尾呼應(yīng)。人物對話之語言,不僅符合人物之個性,而且傳遞出當時之情景之氣氛,為后世之小說、散文、戲劇提供偌大法門。他對人物語言的選擇、提煉、加工,體現(xiàn)了絕大的才能,也發(fā)揮了在結(jié)構(gòu)上的各種功能?!稘h書》作為附傳的《蘇武傳》,其所以可以與遷史比肩,就是取法《史記》以及善記人物語言的特點。然《漢書》像這樣的記敘并不多見,這也是比《史記》遜色的原因之一。名列“前四史”的《三國志》生動性最弱,其原因也在這里。以后的史書就很少有這樣的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