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朝歷代都有不少懲治“懶官”的招數(shù),盡管乏善可陳,但有時也能讓我們眼前一亮。
古人“治懶官”,首先從“遲到早退”抓起。
古代朝廷官員“上班”的第一件事是“開會”?;实勖刻煸缟弦e行“朝會”,參會官員是“六部九卿”等?。ú浚┘壱陨瞎賳T。
在唐朝,對官員的“遲到早退”的處置多與其俸祿相掛鉤。唐玄宗在位時,“文武官朝參,無故不到者,奪一季祿”。唐肅宗時,“朝參官無故不到,奪一月俸”。唐文宗時,“朝參不到,據(jù)料錢多少每貫罰二十五文”。唐朝還有“因曠工而坐牢”的規(guī)定:“曠工滿三十五天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倘是在軍事重鎮(zhèn)或邊境地區(qū)工作的官員,還要罪加一等?!?/p>
明朝流行廷杖。最早始于東漢明帝,又一說是北周宣帝,在金朝與元朝普遍實施,明代則實施得最著名。《大明律·吏律》規(guī)定“缺勤一天處笞二十小板,每再滿三天加一等,滿二十天處杖打一百大板;官員赴任過限期,無故不朝參、不辦公,一日笞十板,罪止杖八十板”。
對于遲到缺勤者,除了廷杖外,還有扣工資、降級、撤職甚至“坐牢”等多種多樣的處罰措施。廷杖懶官,并非限于缺勤早退。為了強化吏治,使官吏盡職盡責,對于懶官懶政行為,《大明律》給予嚴厲制裁:“若各衙門遇有所屬申稟公事,隨即詳議可否,明白定奪回報。若當該官吏,不與果決,含糊行移,互相推調(diào),以致耽誤公事者,杖八十?!贝送?,文卷失錯、漏使印信、收糧違限等失職行為也要受到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