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虹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朗讀具有提升理解能力、開發(fā)智力、傳遞感情的效果。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朗讀指導方法的選擇,讓學生能夠提升朗讀時的專注力,進行情感的代入,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以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朗讀指導
一、保證朗讀時間
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的朗讀時間存在嚴重不足的情況。每節(jié)課40分鐘,朗讀的時間不超過5分鐘,部分教師不重視朗讀,會將本就不多的朗讀時間進一步壓縮。而在晨讀時,還有英語學科共享朗讀時間。在朗讀的過程中還存在濫竽充數的現象,個別朗讀的機會會被朗讀水平好的學生占用,導致難以全面評估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可以增加朗讀的時間,改變朗讀的形式,如引入對讀的方式。比如,在“將相和”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書中的人物,如廉頗、藺相如、秦王等角色。教師還可以與學生家長合作,監(jiān)督學生在家中的朗讀時間。同時,教師還可以布置背誦任務,如詩詞、優(yōu)秀段落等,讓學生能夠熟悉朗讀的形式,并能夠在朗讀中投入感情,發(fā)掘文章的深刻含義,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效果。
二、做好示范引領
部分教師對于朗讀不重視,且沒有對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行有效引導,導致學生朗讀不得其法。在集體朗讀中,教師沒有關注學生的朗讀方式,不重視學生出現的誤讀、脫音的情況,導致朗讀中處處存在錯誤。而教師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指導作用,對學生進行朗讀的示范,讓學生沒有在朗讀中投入感情、把握節(jié)奏,導致學生朗讀不得其法。教師需要改變引導的方式,將抽象的閱讀具象化,如將“請你帶入感情再讀一遍”,轉變?yōu)椤罢堅诶首x中加入堅定的語氣”,這樣能夠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還可以進行朗讀的方法教學,如在古詩詞“詠柳”中,使用古詩詞朗讀獨有的韻律,讓學生畫出詩詞的平仄和節(jié)奏,提升朗讀的最終效果。教師要有意識地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進行情感和知識上的遷移。在朗讀階段,教師需要發(fā)揮示范帶頭作用,提升學生對文章理解能力。
三、建立評價體制
部分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評價機制匱乏的情況,對于學生的朗讀結果,單純采用“優(yōu)、良、差”的評級進行評定。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經常會讓學生進行課文的預習,對文章進行理解和朗讀,但是在第二天上課時,學生經常出現沒有預習的情況,朗讀結結巴巴,沒有真情實感,導致預習流于表面。教師缺乏監(jiān)督機制,也沒有對做好預習的學生進行表揚,讓做好朗讀的學生進行朗誦,導致學生放棄了預習。教師需要建立評價機制,提升評價的有效性改變評價敷衍的情況。教師可以采用獎懲機制,對學生的朗讀水平進行打分,如給出五角星,提高學生對于朗讀工作的重視程度。教師還需要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監(jiān)督學生的朗讀、預習情況,并簽字進行確認。教師在點評學生的朗讀能力時,需要使用專業(yè)化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教師還可以推動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讓學生意識到朗讀中存在的問題,發(fā)覺朗讀的進步空間。
【參考文獻】
[1]王文梅.試論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朗讀[J].課程教育教育,2019,6(19):38-39.
[2]樊靜.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朗讀指導的實踐與研究[J].科學大眾,2017,6(25):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