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君芬 呂衛(wèi)國
作者單位:310006 杭州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婦產(chǎn)科醫(yī)院
妊娠滋養(yǎng)細胞腫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ms,GTN)是胎盤滋養(yǎng)細胞發(fā)生惡性增生而形成的腫瘤。根據(jù)FIGO 2018最新分類,GTN在組織學上包括絨毛膜癌、侵蝕性葡萄胎、胎盤部位滋養(yǎng)細胞腫瘤、上皮樣滋養(yǎng)細胞腫瘤和非典型胎盤部位結節(jié)[1]。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顯示,絨毛膜癌發(fā)生率在東南亞較高,約9.2/40 000次妊娠,日本約3.3/40 000次妊娠,而北美和歐洲相對較低,約1/40 000次妊娠[2]。相較于其他實體腫瘤,GTN幾乎均繼發(fā)于妊娠后,腫瘤細胞可產(chǎn)生特異而敏感的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疾病進展快,具有較強的親血管性特征,在疾病早期即可發(fā)生血行轉移,且對化療極為敏感,是目前唯一可在沒有組織病理學證據(jù)時即可進行臨床診斷的惡性腫瘤。GTN治療的總原則是以化療為主,結合手術、放療等其他治療。目前國內(nèi)外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GTN應在治療前評估基礎上,根據(jù)現(xiàn)有分期分類系統(tǒng),實施分層或個體化治療,而對于低危GTN患者來說,單一藥物化療是首選的治療方案[3]。目前有文獻報道低危GTN患者單藥化療的完全緩解率高達80%~90%,對于極少數(shù)對單一藥物化療耐藥的患者,改用聯(lián)合化療方案后通常也能獲得完全緩解[4]。本文將對低危GTN的研究進展進行分析和總結,為臨床實踐提供指導。
2018年FIGO癌癥報告和2020年NCCN均推薦低危GTN可選擇的藥物主要有甲氨蝶呤(MTX)和放線菌素D(ACTD)。但具體化療方案有多種,主要包括MTX單日肌內(nèi)注射周療、MTX肌內(nèi)注射5日方案、MTX靜脈滴注5日方案、MTX隔日和四氫葉酸(CF)隔日(MTX-FA)肌內(nèi)注射8日方案、ACTD靜脈滴注5日方案、ACTD脈沖式靜脈注射5日方案等,亦有研究采用氟尿嘧啶(5-FU),但迄今尚缺乏高級別循證依據(jù)的臨床研究,首選的化療方案尚未統(tǒng)一[3]。OSBORNE 等[5]報道每周肌肉注射 MTX(30 mg/m2)與每2周脈沖式靜脈注射ACTD(1.25 mg/m2)治療低危GTN療效的Ⅲ期臨床研究結果,共216例有效患者入組,發(fā)現(xiàn)ACTD組完全緩解率為70%,MTX組完全有效率為5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WHO預后評分4分及以下且為非絨毛膜癌的患者完全緩解率,ACTD組和MTX組分別為73%和5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WHO預后評分5~6分或診斷為絨毛膜癌的患者完全緩解率,ACTD組和MTX組分別為42%和9%。YARANDI等[6]報道不同化療方案治療低危GTN的臨床隨機試驗結果,其中采用MTX(0.4 mg/kg,最大劑量不超過25 mg,靜脈注射,間隔2周)治療32例,ACTD(1.25 mg/m2,最大劑量不超過 2 mg,靜脈注射,間隔2周)治療30例;一線化療總有效率為79%,其中ACTD組有效率為80%,MTX組為78.1%,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一項系統(tǒng)綜述分析了7個RCT研究,比較不同劑量及給藥方案的ACTD與MTX在低危GTN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ACTD作為一線化療方案可能較MTX的完全緩解率更高,但ACTD毒副反應較MTX更嚴重[7]。薈萃分析發(fā)現(xiàn)ACTD治療低危GTN患者的療效優(yōu)于MTX,5日靜脈注射ACTD方案療效最好,5日脈沖式靜脈注射ACTD和5日靜脈注射MTX方案次之;毒副反應中惡心、嘔吐發(fā)生率最高的方案是每周肌肉注射MTX,5日靜脈注射ACTD方案最低;Ⅲ級、Ⅳ級不良事件少見,但發(fā)生率最高的是5日肌肉注射MTX,隨后為5日靜脈注射ACTD方案和5日靜脈注射MTX方案[8-10]。GTN為少見疾病,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較少,無論是推薦ACTD或者MTX的各種劑量方案作為一線化療方案,其推薦證據(jù)級別均不高。在我國GTN發(fā)病率較高,有條件進行臨床前瞻性和回顧性研究以探索低危GTN一線化療方案,從而進一步提供更可靠的循證學依據(jù)。
為更好地判斷化療的有效性,NCCN發(fā)布了相關判斷標準。hCG水平呈平臺是指經(jīng)過2個療程(共4周)化療后hCG水平變化<10%;hCG水平上升是指經(jīng)過1個療程(共2周)化療后hCG水平升高>10%;初始化療反應不好指連續(xù)3個療程(共6周)化療后hCG水平呈平臺(變化<10%)或連續(xù)2個療程(共4周)化療后hCG升高(升高>10%),NCCN推薦根據(jù)以上標準選擇低危GTN患者一線化療失敗后的治療方案。
2018年FIGO癌癥報告推薦:一線單藥化療血hCG下降理想,但接近正常水平時呈平臺或出現(xiàn)嚴重毒副反應的低危GTN患者,應改用另一種單藥方案;一線化療時血hCG水平上升或出現(xiàn)新病灶,或者另一種單藥耐藥的患者,則需更換為聯(lián)合藥物化療方案,如EMA-CO(依托泊苷+MTX+ACTD/長春新堿+環(huán)磷酰胺)方案。對于MTX耐藥改為ACTD的患者,較低水平的hCG效果較好,緩解率達76%~87%,但是這個閾值在不同研究不同,需遵循相關指南,否則需采用多藥方案[1,11]。
英國、法國等GTN診治中心根據(jù)MTX一線化療失敗時血hCG水平選擇二線化療方案,若血hCG水平高(高血hCG水平的定義10~1 000 IU/L不等)則選擇EMA-CO方案化療,血hCG水平低則選擇ACTD化療[12-15]。本研究團隊回顧性分析了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初始化療采用MTX 5日療法、治療失敗患者(MTX耐藥或毒副作用)無論血hCG水平高低均更換為ACTD方案的89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發(fā)現(xiàn)82.02%(73/89)的患者經(jīng)ACTD方案化療可緩解,其余16例經(jīng)EMA-CO方案均達緩解;13例患者在MTX化療過程中血hCG水平升高,84.62%(11/13)的患者經(jīng)ACTD方案化療到達緩解[16]。因此認為,低危GTN患者一線MTX化療失敗后不管其血hCG水平,化療方案均可選擇ACTD。
NCCN指南指出對于初始化療反應較好,但隨后hCG下降呈平臺或下降后再次上升的患者,可更改為初始治療時未使用的另一種單藥方案;若病灶局限于子宮且無生育要求,可考慮同時行全子宮和雙側輸卵管切除術,即使存在卵巢黃素化囊腫,手術時也可以保留雙側卵巢;更改單藥化療和手術后hCG水平仍然呈平臺或上升,則需再次評價轉移情況并改為EMA-CO方案。對初始化療反應較好但隨后出現(xiàn)hCG水平快速上升或對初始化療反應欠佳的患者,應將單藥化療更改為EMA-CO聯(lián)合化療,并再次評價轉移情況,同時考慮行全子宮和雙側輸卵管切除術;若更改為EMA-CO聯(lián)合化療后hCG水平仍然呈平臺或上升,則改用依托泊苷和(或)鉑類為基礎的化療方案;可能的情況下,考慮聯(lián)合手術切除耐藥病灶,尤其是子宮切除術和肺葉切除術。
對于低危型GTN,由于臨床上化療藥物治療已經(jīng)能夠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外科手術不作為首選治療方案,僅用于輔助化療藥物而達到更有效的治療。目前用于低危GTN手術治療的方式包括二次清宮術、病灶切除術和全子宮切除術等,但由于相關手術治療研究多為小樣本研究報道,其確切療效需進一步探索驗證。
大部分文獻報道低危GTN一線化療的有效率在60%~70%之間,部分患者因耐藥需二線化療,為減少化療過程中因藥物毒副反應所致的化療周期間隔延長,以及無法如期進行化療所致的初次化療不敏感,許多學者對可能影響低危GTN患者一線化療療效的相關因素進行了研究。影響療效的相關因素文獻報道并不一致,包括年齡、前次妊娠、距前次妊娠時間、治療前血hCG水平、腫瘤大小、轉移部位和轉移病灶數(shù)目以及先前失敗化療情況等因素,目前多數(shù)文獻認為FIGO預后評分是影響一線化療療效的獨立因素。CHAPMAN-DAVIS等[4]分析了30年間收治的358例MTX 5日方案治療的低危GTN患者的診治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FIGO預后評分、治療前血hCG水平、病理診斷為絨毛膜癌和轉移灶的出現(xiàn)與其耐藥顯著相關。本研究團隊也總結了本院2001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259例低危GTN的診治經(jīng)驗,結果發(fā)現(xiàn)259例患者中183例(70.66%)經(jīng)MTX單藥化療達到完全緩解,多因素分析顯示FIGO預后評分和前次妊娠性質是影響MTX一線化療療效的獨立因素[17]。越來越多學者認為應將現(xiàn)行的分期評分系統(tǒng)修正為更精準的模式,使部分可能耐藥的患者在治療初始能采用更有效的方案。2018年FIGO癌癥報告中也推薦高評分(預后評分5~6)和臨床病理診斷為絨毛膜癌的低危GTN患者降低聯(lián)合用藥的閾值[1]。
低危GTN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肺,以往研究認為肺轉移一般不影響低危GTN患者的單藥化療療效[18-19],但最近有文獻報道肺轉移的低危GTN患者較無肺轉移患者耐藥率和復發(fā)率更高。VREE等[20]回顧性分析了434例GTN患者(其中肺轉移72例)MTX治療的結局,結果發(fā)現(xiàn)肺轉移患者完全緩解率為62.9%,無肺轉移患者完全緩解率為72.7%,兩者無顯著差異;但肺轉移患者復發(fā)率高于無肺轉移患者(16.7%vs 2.2%,P<0.0001),生存率則低于無肺轉移患者(91.7%vs 100.0%,P<0.0001)。FRIJSTEIN 等[21]總結了1 040例低危GTN患者的診治經(jīng)驗,其中有肺轉移的低危GTN患者耐藥率、復發(fā)率、達到完全緩解的療程數(shù)均顯著高于無肺轉移患者。
綜上所述,低危GTN的治療首選化療,一線化療方案推薦MTX或ACTD單藥化療,目前MTX單藥化療方案使用廣泛,而ACTD單藥化療能取得更高的緩解率,因此對低危GTN患者一線化療方案的選擇仍有待進一步研究探索。對于一線化療失敗患者可根據(jù)其疾病情況改為另一種單藥化療、聯(lián)合化療或結合手術輔助治療,而多數(shù)研究認為影響低危GTN患者化療療效的獨立因素主要為FIGO預后評分。我國作為GTN發(fā)病率較高的國家,需要進行集中管理,進行系統(tǒng)、規(guī)范、標準的臨床前瞻性研究,從而制定適合我國人群的低危GTN一線化療方案,同時也為國際指南修訂提供基于我國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